1785年,也就是理查德·奥布莱恩被海盗抓获的同一年,托马斯·杰斐逊深深地体会到,所有政治事务,即便是大西洋两岸的政治事务,也都事关诸己。
托马斯·杰斐逊是一名鳏夫。1782年9月,妻子的离世让他心如刀割,唯一稍感欣慰的是十岁的女儿玛莎依然陪伴在旁。为了逃避萦绕心头的悲痛,他和女儿总是选择在大农场散步。杰斐逊接受美国驻法大使这一职位,也是因为这是一次让他摆脱悲伤、走出阴影的机会。
1784年夏天,托马斯·杰斐逊与玛莎乘船抵达欧洲。他安排女儿在巴黎的一所修道院学校上学,因为那里的学生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他也可以定期去看望女儿。玛莎的两个妹妹,六岁的玛丽和刚蹒跚学步的露西·伊丽莎白,却因年龄太小而未能与他一起漂洋过海。杰斐逊将她们托付给妻子的半同胞姐妹艾普斯照顾。亲子分离本就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但让杰斐逊更为痛心的则是,来到巴黎几个月之后,艾普斯寄信称“百日咳”夺走了他两岁女儿露西的生命。
悲伤又一次狠狠地打击了杰斐逊,他是多么渴望与“鹦鹉波莉”指杰斐逊的二女儿玛丽·杰斐逊,“鹦鹉波莉”是父亲杰斐逊对她的昵称。——编者注团聚,于是他给活泼、健谈的女儿玛丽写信,希望她能来巴黎一起生活。他写信说,父亲和姐姐“不能没有你”,问她是否同意乘船来他们身边。他向女儿许诺,到了法国,她可以“学习大键琴、绘画、跳舞、读书还有说法语。”
“我多么渴望见到你,希望你……好好的”,七岁的女儿回信说。但她补充说,不管有没有大键琴她都不希望前往。“我不想去法国,”她清楚地表明,“我宁愿陪着艾普斯姨妈。”
但杰斐逊执意要让女儿来法国,并且着手安排女儿的行程。他已经失去了家人两次,所以他不想再失去波莉,要尽最大可能来确保女儿旅途的万无一失。他要求女儿的姨夫弗朗西斯·艾普斯为波莉选择一艘可靠的客船。“客船不应是第一次航行大西洋,”杰斐逊说,“船的年龄不能超过四年或者五年。”他担心冬天会遭遇暴风雪天气,于是坚持让女儿在温暖的季节前往。提到旅行时的监护人,杰斐逊建议,“波莉应该随品行端正的女士从美国来到法国,或者……一位细心的绅士。”
然而,让杰斐逊最担心的不是可怕的天气或船只漏水,而是来自北非海盗的威胁,那是一个被称为巴巴里海岸(Barbary Coast)的地方的海盗。对于那些常常接近该地区的船只来说,“多芬号”和“玛利亚号”的命运已是屡见不鲜。巴巴里海岸属于干旱贫瘠的撒哈拉沙漠,划分为四个国家,自西向东分别是北非国家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的黎波里,它们都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即土耳其)的统治。
P4-6
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前北约最高军事长官):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历史书,就像是今日头条一样新鲜,而且也是任何希望追溯美国外交政策根源者的必读之书。
布莱德·迈尔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托马斯·杰斐逊、海盗和国家安全。如果你想要阅读激动人心的历史,我相信你肯定放不下这本书。
拉里·萨巴托教授(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中心主任):
这是一堂生动完美的战争与外交课程一一对今日美国所面临的挑战极具参考价值。
柯克·利波尔德(美国海军驱逐舰“科尔号”前指挥官):
《托马斯.杰斐逊与海盗》文笔流畅、史料翔实,我完全沉浸其中。每个公民都应该读一读美国这段最艰难的历史,体会海军对国家的重要性。
杰克·基恩将军(美国陆军前副总司令):
这是一部被遗忘的美国海军历史,是向美国海军水手和陆战队员致敬的佳作。
假想你的战友或同胞身处阿尔及利亚国家监狱或该死的卡斯蒂利亚,有三分之二会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他们曾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名公民,可现在却是阿尔及尔最悲惨的奴隶。
——理查德·奥布莱恩日记
1790年2月19日
在葡萄牙沿海,一艘船正快速接近“多芬号”,可是理查德·奥布莱恩船长却丝毫没有感到惊慌。这是1785年7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对一艘美国商船来说,友好船只的靠拢应该不足为奇。或许它只是一艘同行商船,需要询问信息或者寻求帮助,或许那艘船的船长想要警告他附近会有海盗出现。
等到奥布莱恩意识到那艘船的敌意时,却为时已晚。面对装备十四门大炮的阿尔及利亚海盗船,美国商船显得是那么弱小无助。嘴叼匕首的突袭队员蜂拥而至,游向“多芬号”的两侧。阿尔及利亚海盗的数量大大超过美国水手,很快便拿下了商船,并宣布所有物资全部归属于他们的国家领袖——阿尔及尔总督。
海盗无情地将奥布莱恩及其手下的鞋子、帽子和头巾夺去,让他们在返航北非海岸的二十天里赤裸裸地曝晒于阳光之下。抵达阿尔及尔之后,这些美国俘虏被游街示众,受围观者嘲讽。
海盗向每名水手发放了一身粗陋不堪的当地服饰和两条毯子。无论水手们被囚禁几个星期还是五十载,这些衣物都是他们在整个囚禁期内唯一能够使用的生活用品。他们被囚禁在围栏之中,以石为床,仰望夜空,炽热的恒星灼烧着双眼,那滋味就像眼睛失去了眼睑,从此永不瞑目。每天晚上,囚营里都要进行一次点名,任何没能及时答到的囚犯都要被绑在柱上,并在次日清晨迎接一顿狠狠的鞭打。
从星期六到下个星期四,“多芬号”的全体船员都要戴着沉重的铁链,与另一艘被俘的“玛丽亚号”的船员一起在山上碎石。星期五是穆斯林的聚礼日,基督教奴隶被迫推着载有大量碎石和泥土的拖车行走两英里,到码头后再将其卸入海中,堆成防波堤。他们在太阳升起之前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或许只有此时的黑暗才让他们感受到一丝丝凉意,如此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从早餐到午饭,囚犯的伙食只有发霉的面包,还有一碗醋供大伙儿食用,不过碰到好日子,还能得到一些磨碎的橄榄。在囚营里,水是唯一让人觉得慷慨的生活用品。作为船长,奥布莱恩的待遇能稍微好些,不过,他十分担心他的手下会因饥饿而死。
奥布莱恩抵达阿尔及尔两周后便给美国驻法大使托马斯·杰斐逊写信1,信中提到“我们经历的苦难实在难以言状,超乎您的想象”。
这些苦难只会越品越苦。“玛丽亚号”和“多芬号”的一些俘虏因为黄热病、劳累过度和曝晒相继死去,但从另一面想,他们算是解脱了。剩下的俘虏想要出狱只有三种选择:皈依伊斯兰教、逃跑或者等待祖国的拯救。然而,只有少数俘虏能被赎回,大部分俘虏只能陪着他们那薄薄的毯子慢慢老去,年复一年地期盼着遥不可及的自由,就连理查德·奥布莱恩也做了十年的奴隶。
美国还未选出它的第一位总统,便早早树立了首个劲敌。
布莱恩·吉米德、唐·耶格著李鹏飞译的《托马斯·杰斐逊与海盗(美国海权的崛起)(精)》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中心,讲述被许多人遗忘的第一次巴巴里战争的故事。
故事从美国商船被巴巴里海盗劫持、船员被海盗奴役开始。彼时,新生的美国虚弱而无力,对远在北非的海盗心有余而力所不逮。时任国务卿的托马斯·杰斐逊不得不四处奔走,尽力满足海盗的赎金要求,同时他也清楚海盗欲壑难填,必须尽快建立美国自己的海军。杰斐逊打造美国海军的计划得到华盛顿的支持,并在他自己出任总统后得到大力推行。1801年,刚刚建成的美国海军随即投入与北非海盗的战斗。战斗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年轻的美国海军胜利完成任务。1805年,美国与巴巴里地区首领签订合约,解决了心腹之患。
本书体现了作为国父和国家元首,托马斯·杰斐逊维护国家利益与公民自由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海权的重要性,美国对海权的重视。此次战争是美国海权崛起的起点。
布莱恩·吉米德、唐·耶格著李鹏飞译的《托马斯·杰斐逊与海盗(美国海权的崛起)(精)》讲述美国海军力量的崛起,追溯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有趣又有料的历史,惊心动魄的巴巴里海盗事件,长达十年的漫长外交,从谈判斡旋到武力解决,美国海陆两军首次协同作战,奥布莱恩、卡斯卡特等人平安回到祖国怀抱,终结了巴巴里海盗抓捕人质,要挟赎金的历史,个中曲折,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