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戏剧史讲座(精)/大家小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编者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周贻白著的《中国戏剧史讲座(精)》是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周贻白著的《中国戏剧史讲座(精)》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本书简练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尤其是对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昆曲、弋阳腔、梆子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而历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材料翔实,评价公允,见解独到;作者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因此本书有的放矢,切合实际,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戏剧简史。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汉唐时代的歌舞优戏

第二讲 唐代传奇文与北宋杂剧

第三讲 南宋时代的杂剧和戏文

第四讲 元代杂剧

第五讲 元末南戏与明初传奇

第六讲 明代杂剧传奇与所唱声腔

第七讲 明代戏剧的演出

第八讲 清初戏剧与《桃花扇》、《长生殿》

第九讲 清代内廷演剧与北京剧坛的嬗变

第十讲 京剧及各地方剧种

试读章节

中国戏剧,是一项很复杂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在历史上变化多端,其剧种的分布,更是多门多样。要从这中间理出一个头绪来,并把它的历史过程搞清楚,是一件颇不简单的事。本人虽然在这方面瞎摸过一阵,但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既不高,而学识方面又极为不够,所以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不大正确的。好在今天在座的同志们,有不少是我的老前辈和老朋友,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或者举例不甚恰当,或者在某一问题的看法上有毛病,都请随时指出!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够使我在中国戏剧史这门学科的研究上,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戏剧的历史,从西汉时代的百戏中已有故事表演算起(公元前140一前24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左右了。其所经过的程途,在世界的戏剧史上,仅次于古希腊的戏剧。但因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中国戏剧是自具来源,而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按照一般的戏剧理论来说,戏剧的表演,是一种时间艺术;而剧本的撰作,则为空间艺术。一个剧本,由导演的排练,通过演员的扮饰人物而上演于舞台,这中间虽然经过一些阶段,而寓有多人的心血在内。但是,一出戏的成功与否,最后还得取决于观众。中国戏剧之成为现在的形式,主要的原因虽然是内容上多作历史故事的表演的缘故,但也有一些表演方式是根据观众的要求而逐渐加以参合的。换一句话说,中国戏剧的形成,虽然具有各方面的因素,但并非纯凭某些人的主观企图而凑成的一项形式。事实上是根据当时客观方面的要求,联系了群众的现实生活,从而发展起来的。这道理很明白:在群众方面具有基础的东西,反映到戏剧里,比较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过远,便不容易符合群众的要求,甚而至于为群众所厌弃。因此,中国戏剧从发源到现在,无论为剧本的撰作或表演的形式,非但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同时也不是一人一地所能创造出来。基本上,从故事取材到人物处理以及舞台表演,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关系,比方一个在舞台上长久被保留的剧目,其能为观众所喜爱,绝不是偶然的。一定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根据观众的意见,边演边改,边改边演,逐渐地有所修正,然后才使大家认为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剧目。举例来说,中国的“杂剧”和“传奇”,就有好几千种,有的流传到现在还可以上演,有的则不但不传,甚至连剧本都早散失;总计所剩下的整本,不过全数的十之二三。而其本事和排场尚为各地方剧种所采用者,则又不过今存十之二三中的十之一二。这中间,虽然与时代的推移和人事的变化具有一些关系,但有些剧目,经过许多年,仍能为观众所爱好,这里面便必然有其被爱好的原因,或为内容意识符合要求,或为舞台表演有其特色。至于有些戏本来很盛行,忽然少演或竞不演,但是,不久又重新出现于舞台,仍成为观众所爱好的剧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其少演或不演,也许是原有缺点而使观众不满,也许是有些演员达不到表演方面的水平,而不为观众所喜。其重又出现于舞台,则或因缺点已有所改正,或因某几个演员在表演上有所加工,因而这出戏又站住了。总之,流传不流传,站得住或站不住,无论为剧本内容或表演技术,都得联系群众。因为中国戏剧,根本上是来自民间,与群众的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纵然在剧本取材上多作历史故事的表演,但所表现的情节,却随时反映出一般现实生活。即令有些剧目不免“装神弄鬼”,也因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不得不借神鬼来诉出心中的愿望。归根结蒂,仍离不开生活。

中国戏剧的起源,现在还有一些不同的论调,但依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戏剧所包括的东西很多,除了以歌舞为基本,和音乐具有密切联系外,在表演方面却以古代的俳优为起点;同时,还参合了一些杂技和武术。要把这些所包括的东西一一理出头绪来,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了事:首先,以歌、舞、乐、优这四个方面来说,在中国戏剧还未形成一项独立艺术之前,不但早已存在,而且已在进行着各自的表演,不过彼此不相联系,而是歌自歌,舞自舞。歌唱时虽然有音乐伴奏,但舞蹈却与歌曲不相应和;不但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甚至舞蹈时虽有歌唱相配合,可是歌曲的作用只是为了替舞蹈的身段步法按拍子。其歌词的意义和音乐的旋律,却和舞蹈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毫不相干。这种状态,从西汉一直到唐代中叶,仍在延续着。有人说,中国戏剧是出自旧有的歌舞,甚至说成是歌舞加上故事情节,就成为中国戏剧。他的意思是把歌舞作为表演形式,而以故事情节作为内容。这样说,很容易使人误会,中国戏剧的形成,是先有形式,然后才有内容。P3-6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书评(媒体评论)

在父亲(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著作中,1958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讲座》言简意赅,不但能代表其成熟的戏剧观,而且是最为通行的一种。

——周华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戏剧史讲座(精)/大家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贻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20172
开本 32开
页数 35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6065012
中图分类号 J809.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6
13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