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子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出处:

《论语·八佾篇第三》

解析:

孔子对三代(夏、殷、周)的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等地,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了实际考察。孔子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即殷商沿用夏朝的礼义,但有所增删改变,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用殷商的礼义,也有所增删改变,这也是可以知道的。因此,接替周朝的朝代,即使是一百个朝代以后,也可以预先知道其大概面貌。孔子同时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至今保存得最为完备,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孔子称道周代“郁郁乎文”,强调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崇尚人伦道德的理性精神,这是对夏商文化的一种突破,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孔子所谓“从周”,便是他这种愿望的简要表述。

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三代文化并存的春秋时期,确立周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又采取包容的态度,这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极大意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想,孔子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儒家思想,把为人所独有的理性精神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为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了坚实的人性基础。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处:

《论语·为政篇第二》

解析:

子游问孔子,究竟什么才叫作孝顺。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仅仅给父母吃好穿好,养活父母,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作孝顺了。但是狗和马也一样得到我们的饲养照顾,如果内心没有一份真挚的对父母的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真挚情感才是孝顺的根本。这种孝敬的真挚情感是发自人们的内心深处的,而不仅仅流于外在的表面形式。使父母衣食无忧,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与人的内心的感受不一定有密切关系;而对父母的尊敬,则源自人的内在道德情感,其根据在人自身。这种孝敬的真情实感为人所独有,是人区别于动物也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所在。内心里有了孝敬父母的真情实感,自然会有赡养父母的外在行为;假如内心里对父母没有孝敬的真情实感,仅仅是在衣食供养方面给予满足,那么,对于动物的饲养和对于父母的赡养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由此可见,发自于内心真诚无欺的情感才是人们道德行为的真正发端处。在对于父母的孝敬过程中,通过道德行为的表现,目的也在于培养对父母应有的这种内心真诚无欺的情感,使人的道德人格得到培养与完善。

子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出处: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解析:

孔子的弟子宰我质疑了儒家所维护的最重要的礼——三年之丧。他认为三年的丧礼太久了,三年时间会让很多事情荒废掉,很浪费,一年的时间应该足够了。孔子说,父母辛苦抚育子女,小孩要在父母怀里三年才能离开。所以,三年之久的丧礼,完全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需求,是自我感情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不是别人强迫我们这么干的。孔子批评宰我“不仁”,因为他认为,宰我反对三年之丧,仅仅是从功利性角度考虑问题,而没有从道德情感方面考虑问题,对生我养我的至亲父母都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这种真情实感,心灵就不会得到安宁,这样,道德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与孔子所宣扬的思想是相背离的,所以遭到了孔子最严厉的批评。孔子诘问道:“你安心吗?人家守丧的时候,即使有好吃的也没胃口吃,听音乐也高兴不起来,住在舒适的家里也不觉得舒心,哪像你!现在你觉得这样做(反对三年之丧)安心,那你就这样做吧!”孑L子认为,孝顺父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具备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自觉地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P3-6

目录

名言·格言

成语·典故

 爱礼存羊

 名正言顺

 分庭抗礼

 鼓盆之戚

 毕恭毕敬

 三迁之教

 感恩图报

 上行下效

 言不由衷

 数典忘祖

 退避三舍

 不食嗟来之食

 高山流水

 前倨后恭

 大公无私

 路不拾遗

 孺子可教

 约法三章

 奉公守法

 发蒙振落

 不合时宜

 下车泣罪

 大逆不道

 千人所指

 克己奉公

 举案齐眉

 未能免俗

 赴汤蹈火

 三顾茅庐

 七纵七擒

 出言不逊

 伤风败俗

 程门立雪

故事·传说

 周公制礼作乐

 孔子传承周礼

 曾子挨打陷父于不义

 三桓犯上

 秦始皇创立皇帝礼仪

 始皇焚书礼崩乐坏

 叔孙通草创朝仪

 汉文帝遗诏改君丧三年

 班昭与(女诫)

 赵宣伪孝惹笑柄

 阮籍不拘虚礼

 乐广以礼法名教为乐地

 恪守礼法的长孙皇后

 安乐公主弄权

 哲宗帝师程颐

 张居正”夺情”起复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融会百家,形成了儒、道、法、墨等思想体系,概括、提炼出理念、价值、规范、信念构成的文化体系,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思维方式和文明准则。这些丰富的思想遗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这些核心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渗透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两千多年来,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所在,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仁: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首次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者,爱人也,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己立人,不吐刚茹柔,待人宽厚友善。只有拥有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念,方能实现以人为本、雍容和谐的社会理想。

义: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者,宜也,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这就要求我们将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先义后利,行为处事要公正合理,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礼者,体也,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这就要求我们长幼有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继承和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智者,知也,即知晓是非阴阳,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处事果断周密。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相对应,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

信:“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者,不疑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这就要求我们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诚实稳重讲信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人为本,以情为重,倡导仁爱、道义、明礼、诚信及事关个人修身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言行规范。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如今,中华民族文化中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因此,正确认识“仁、义、礼、智、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的提法,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2014年2月24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种精神境界,包含了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正直人格和主动创造。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精神志向,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英。当今社会迅猛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积累和经验中汲取力量,运用智慧,去面对,去解决。

有鉴于此,我们推出这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采用名言格言、成语典故、故事传说等形式,对“仁、义、礼、智、信”逐字进行阐释和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将其作为建构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参照,目的是为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以“五常”为传统美德的代表,并不是说其中没有旧时代的烙印和封建性糟粕,也不是说它已把传统美德囊括无遗,希望读者朋友理性阅读,书中所选所注如有不当,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内容推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汉朝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古人称之为“五常”。常者,恒也,其精神可以超越地域和时代而永恒。“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理念……

这本由牛秀清、傅志明、吴树勤、房秀丽编写的《礼》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系列丛书其中一册。

编辑推荐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本丛书将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列五册,每册采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文学故事等形式,选取体现各道德精神的典范人物和文学形象,阐释和解读“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道德观,让人领悟传统美德的精髓,借以滋养今天社会的道德精神,培育今天社会的道德人格。由牛秀清、傅志明、吴树勤、房秀丽主编的《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祥之,牛秀清主编
译者
编者 牛秀清//傅志明//吴树勤//房秀丽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93782
开本 32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188
CIP核字 2016071882
中图分类号 D648-49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184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