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的精神(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横跨七年,每年采访一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大学,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探究他们的传统精神和内在气质,对于教育、人才的观念,以及对于世界进步方向以及价值的判断。蒲实、陈赛等著的这本《大学的精神》中富含大量一手资料,具有深度与较高人文价值。提出的问题与观念,值得国人反思。

内容推荐

无论在什么时代,“受教育”都是一个人最低成本的提升通道,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大学的精神》这本书的作者蒲实、陈赛等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思辨之地海德堡。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当然,本书更加倡导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应该被限定于一个时间段。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人学。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燃起终身学习的信念,把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长存于内心。

目录

文丛总序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

第一章 哈佛大学:从绅士到精英

 美国的镜子

 处于守势的帝国

 在哈佛学什么

 以政治为业—一个专业学院的样本

 哈佛人劳伦斯·萨默斯

第二章 耶鲁大学:卓越灵魂与领袖的摇篮

 精英主义、公民使命与自由教育

 精英主义、自由教育和领袖的摇篮

 友谊与权力的传奇:耶鲁的秘密社团

第三章 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心脏

 梦想家的孵化器

 从工程师到企业家

 谢青:斯坦福与硅谷岁月

第四章 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

 麻省理工学院的魔力

 麻省理工的人物

 下一站,火星

第五章 牛津大学:现代绅士的摇篮

 牛津的时间

 莫德林学院的时空

 基督教堂学院:消失的时间

 默顿学院:关于创造力

 财富的精神:牛津与世界

 走向开放的大学精神:寻找以赛亚·伯林

 牛津式的学问

第六章 剑桥大学: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

 剑桥神话

 800年造就的精神地图

 理解一只蝴蝶的智力挑战甚于宇宙

 真正理解任何一种现象都是很难的

 剑桥的女孩、女士、女教授

第七章 海德堡大学:一个思辨之地

 寻找马克斯·韦伯

 海德堡:哲学家路过之地?

 海德堡大学:一所“很好”的德国大学

后记

作者名单

试读章节

来到剑桥镇,不由得感到自己得一本正经一点儿。比如,在电梯里遇到当地人,他们会机械性抽搐般咧嘴,闪现两排牙齿,再弹簧般复原,瞬间完成微笑,克制、冷漠、彬彬有礼。波士顿的英语速度很快,还残存着英式腔调。幸好哈佛若干年前就不再要求学生的装扮必须是西装领带皮鞋了,免了着装的烦恼。

或者,是哈佛校园和它周边那些殖民风格或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罗马式的公共大厅和哥特式的教堂,还有爬满常青藤的古老红砖墙,把上了年头的时间凝固成老者的威严感,让我被看不见的先辈和无法描摹的传统摄了魂魄。即使是在哈佛最躁动叛逆的1969年,激进抗议的哈佛学生在占领哈佛主楼后,曾有示威者问,是否要砸掉文理学院院长的办公桌,也立即有人站出来反对:“绝对不行。那可是查尔斯·艾略特先生(100年前的老院长)用过的。”今天,教育日渐被理解为一种消费和服务,大学生也早已不再轻易接受教师的训导。但在哈佛,人总会收敛一点。

在哈佛的十来天里,我常在以哈佛广场为中心发散出的小街上溜达,会发现些不经意的符号,泄露出剑桥镇的崇古心理。“剑桥”和“牛津”的街名,就已经够怀旧了。而那些在别的州难觅踪迹的皮鞋修理店、皮革打理店,摆放着焦油肥皂和雪茄的礼品店,总之,老玩意儿,就如地毯的线边一样,暗示着出没于此的一些人的品位与生活方式。

20世纪30年代,当哈佛从一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学院变为一所真正的大学时,哈佛本科生院的社会地位很贵族化。它掌握在波士顿的银行家、律师或政治家族手中,不以严肃的学术闻名,而是世俗的名利场。当时哈佛的教师很多是社会名流:他们首先是一名绅士,其次是一个教师,最后才可能是一位学者。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新英格兰与纽约,或是住在哈佛“金色海岸”(比如亚当宿舍楼)豪华公寓里韵富家子弟。学院教育是闲人雅客式的,比如学习古典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体验学问的旨趣,熏陶审美和心灵。

即使今天的哈佛已是世俗化的平民精英大学,这一古老的身份仍隐藏在哈佛校园里,不时与我邂逅。有一天,即将结束“大一”的哈佛本科生薛晴(化名)带我们去桑德斯剧场旁边的安纳伯格大厅(Annenberg Hall)吃早餐。我对桑德斯剧场并不陌生:它的图像早已被现代媒体大规模地传播——360度环绕的三层观众台,泛着古旧木头光芒的大厅,已随着迈克尔·桑德尔正义公开课的全球传播被大众所熟悉。但安纳伯格餐厅很低调。我们早到了些,沉沉的木门上贴着标语:非请莫入,请尊重隐私。只有本科生是这里的主人,研究生进不去。一位胖警察把我们挡在门外,直到薛晴来,亮出学生证,我们作为她邀请的客人才得以进入。当9000平方英尺、如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般宏伟的大厅迎面而来时,我在古老的彩绘玻璃窗和辉煌的吊灯间看到了身份飞舞的幽灵。还有什么比私密性和排他性更能塑造优越感?  放眼大厅,一桌桌的年轻人正在低声而热烈地谈论着什么。据说新生饭堂里庞杂繁复的派系比高中只多不少,落座何处也事关归属与身份问题。一位哈佛学生在她描述校园生活的《哈佛日记》里如此建议道:“你该自问:我高考考了几分?答案会帮你在饭堂里选个合适的位子:跟体育生(低分的)、机会均等行动计划受益者(低分的)、贵族(低分,但投了大笔赞助费)、学识精英(高分、没赞助),或是亚裔、印度人(几乎满分的)同坐。”在没有固定班级的哈佛学院,食堂与宿舍就是固定的社交场所了。薛晴迅速吃完早饭,留下我们,告辞离开,很匆匆。她说,她赶一门课。曾有一位斯坦福教授告诉我,斯坦福人偷着使劲儿,哈佛人却生怕别人觉得他不够忙。我试图跟长桌对面看资料的女孩儿搭讪,她似乎被外人的闯入和意外的即兴冒犯了,婉拒道:“对不起,我感到不舒服。”

在哈佛,到处都不缺乏身份的符号:那些分布在哈佛校园和查尔斯河之间的英格兰古风、以波士顿显赫家族或哈佛校长命名的本科生宿舍楼——新乔治亚风格的洛厄尔楼,维多利亚风格的亚当楼,剑桥牛津建筑翻版的艾略特楼,古典主义的科尔克兰楼等等。这十几栋宿舍楼,百年来早已形成各自的传统:洛厄尔楼的清晨华尔兹舞会、星期四下午茶、年度戏剧节和春季酒神会;亚当楼的体育赛事、万圣节化装舞会、冬季盛宴和艺术展览;艾略特楼有“预科生(主要指波士顿和纽约的几所贵族私立高中)楼”的名号,是社交精英聚集之地,“比哈佛还哈佛”,以冷漠、势利、假知识分子和俱乐部闻名;科尔克兰楼的文化艺术节、红酒交流会、案例模拟和周日点心会;丹斯特楼则被称为“哈佛保守主义和漠视主义的最后堡垒”。20世纪初,劳伦斯·洛厄尔校长把哈佛学院的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洛厄尔看来,日后投身学术生涯的是少数,不应“将学生紧缩在知识探索的监牢里”,导致为“学术探究”付出“社会代价”。在哈佛,学生宿舍制不是为学术交流,而是为社会交往设立的。

我很想去这些传奇的宿舍楼里看看。四月一个周六的夜晚,我买了戏剧票,去洛厄尔楼看《仲夏夜之梦》。为了庆祝宿舍楼成立75周年,洛厄尔楼管会花了2万美元,用洛厄尔自己的乐团,制作了这台经典剧。从带蓝色圆顶的哥特式钟塔下中世纪般的石拱门进人,便是宽阔的中庭院落了,草坪四周围合着三四层高的宿舍楼,一水的红砖墙,屋顶阁楼的斜坡上垂直支出来方正的砖砌小天窗。舞台设在平日的宿舍楼餐厅里。移走了餐桌,硕大的空间能搭建两层的舞台布景,还能放下乐池和大约300张观众椅。这天的演出座无虚席,美妙的歌剧把观众渐渐带入图书馆,然后带入森林,最终带入梦境。每个角色出场都很精心,伴着诠释他性格特征的音乐。想到我是在观看一场大学宿舍楼出品的戏剧,而不是坐在某个歌剧院里,便对哈佛的“一流”有所感悟。

P8-11

序言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之际,为自己确立的定位很有想象力: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10年之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这本杂志做了一项挺有勇气的决定:用五期杂志的封面故事,做一个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纪念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胜利。媒体对历史进行报道,并不稀奇,甚至新闻本身也经常自我标榜——“历史的草稿”。只是,当杂志已经运行10年,各项报道手段日臻成熟,这个时候,周刊独特的新闻方法论对历史的发现与叙述是否有所贡献,以资证明自己存在之价值,才是挑战。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当然不错;只是,这部草稿的构成,是无数需要重新整理的碎片(新闻)。既如此,我们的历史报道,在尘埃落定、草稿成形,历史事实被无数学者再三甄别,意义与价值日益分明,共识逐渐形成之际,可否反转回来,仍然将宏大历史“碎片化”呢?——碎片化本身,是一种传播技术与手段。用这种手段让概念的历史“新闻化”,并借此重新回到陌生的历史现场。如此,宏大的命题在事实与细节背后,也在传播的快车道上,是双赢。

主意既定,每期抗战主题封面之下,我们以一个“七天单元”承载对当期主旨之“事件报道”,其间“每天”单独成篇,每篇单独立意。有结构的七个“碎片”——历史现场的“事件新闻”,构成了战争不同时期的意义与价值,也构成了历史的连续性。

其实,如果你有意将新闻或报道当作一项技术来研究,它也是常常会让人着迷的。

2005年,对《三联生活周刊》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创办10年之后,它开始腾飞。杂志的销售量,当年翻番,并由此走上长时段的增长之路。为什么是这一年?很显然,我们被广泛关注的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是重要原因。那么,支撑杂志起飞的历史报道,其成功,内在机理又是什么?我们的新闻方法论,最终自证了什么?三年后,清华大学邀请我去做演讲,分享《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生产,到了这会儿,我找到了我们历史报道成功的原因。我们生产的不是新闻,而是知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伟大时代,与时俱进的知识,是稀缺商品。所谓知识,简单说来,无非在对抗人类遗忘的过程中,比新闻存活的时间更长而已。也许,很偶然,有些知识,还能存活更长,成为常识。在21年的时间里,《三联生活周刊》秉持着自己的使命:生产知识。这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

当然,生产知识,对杂志来说,是理想与使命,它是否达成,有待更长时间与更多读者的检验。如何检验?这份杂志自身存续多长,以及它与读者、时代和国家形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检验;把杂志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一本本书——最基本的知识的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检验的可能。

现在,这些书,一本一本编辑出来了,它是否生产了知识,是否有可能更长久存续,且看时间的选择了。

李鸿谷

2016年7月31日

后记

7年前,我初到剑桥大学的时候正是黄昏,站在剑河边上,看着几只白天鹅从远处飞过来,沿着水面缓缓着陆,姿态优雅万分。我心中顿时百味杂陈,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在幽静迷人的后花园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遐想一个下午:花3个小时划一艘小船到格兰切斯特草地喝一杯苹果酒,再花上3个小时划回来:只要骑3分钟自行车就能到达一个图书馆,可以看到全世界几乎任何一本书。

之后的几年,为了大学专题,我又陆续跑了麻省理工学院、海德堡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再也没有遇到像剑桥那样惊心动魄的美丽。就像苗炜在他的主文开头引用的一段话:“这座城市里的每一块石头、彩色玻璃、溪流、草地、树木和花朵都被安排得如此错落有致,以便于更好地学习。面对这么一座城市,你怎么能无动于衷?”

出发之前,主编朱伟交代说,这个专题的关键是找到剑桥大学的精神气质。

“美”可以构成一所大学的气质吗?

我记得看过一部英国电影,讲一对情侣走在墓地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幽灵(比如奥斯卡第王尔德),一起谈天说地聊人生。在剑桥,你会产生一种恍惚感,觉得这种事情没准儿真会发生。800年漫长时光所凝固的智性生活的尊严与魅力,提供了无数平行世界的入口:砸过牛顿脑袋的苹果树、拜伦游过泳的池塘、维特根斯坦深爱的后花园、图灵走过的石板路、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经常光顾的酒吧……校长办公室的蒂姆先生还特地带我去国王学院的后花园,那里新立了一个诗碑,上面刻着徐志摩那首著名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蒂姆先生显然不知道徐志摩是谁,也并不如何欣赏他的诗,但据称是一个很有钱的中国人捐钱在这里建的。

在哈利·波特式的古堡中采访剑桥大学的女校长爱丽森·理查德时,她专门提到剑桥的美,说这种美会渗透到学生的灵魂里,多年后变成他/她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采访大学校长,问了很多大而无当的问题,比如剑桥本科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剑桥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剑桥在何种意义上仍然是一所英国大学,它与英国作为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剑桥如何保持与外面世界的距离等等。

这些问题女校长估计早已回答过一百次了——800年校庆是大日子,当时的剑桥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像我这样的记者。但对我来说,在此后四五年的大学报道里反复遭遇这些问题之后,如今重新回头看她的回答,才觉得深有共鸣。比如,“大学关心社会正义,也促进社会正义,但它不是社会正义的引擎,也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它有自己的目的”。

“一所大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它是教育者,是研究者,它通过教育和研究,改变世界思考的方式,改变世界运行的方式。”

“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来自于日益增长的对大学实际效益的需求,但实际效益的概念往往是狭隘的。”

“剑桥的本科教育因其深度而享有盛名。这植根于一种思想,即发现、创新和探究新的领域是以教育和知识为前提的。剑桥的意愿很明确,那就是让本科生接受教育抵达乃至超越知识的边界。学习的重点不仅是关于已知的东西,还包括学术研究和发现,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批判性的、逻辑性的和刨根究底的思维方式。”

在过去的150多年里,麻省理工学院的发明和创造编织了现代社会的整个经纬:电话、电磁铁、雷达、高速摄影、复印机、计算器、计算机、互联网、GPS(全球定位系统)、癌症药物、人类基因图谱、激光、太空旅行……我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赋予了这所大学如此强大的创造力?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造力,一方面固然可以从历史中去追寻,但更快捷的方法则是直接从个体的故事中去寻找。当时我的采访本上记着这么一个问题,每个采访对象都要例行问一遍:“你所在的学科前沿是什么,7对你来说最难的难题是什么?”这是一种很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思维:寻找世界上最难的难题,然后攻克它。宇宙、深海、大脑都是人类所剩不多的未知领域,于是你会看到很多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扎堆进去。

在媒体实验室,我得到一个更有趣的回答——“仅仅为既有的问题找到答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在媒体实验室成立之初,人们提出的问题是,怎么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让它们像人一样思考,具有深刻的感受力?但现在看来,他们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怎么利用技术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所以,媒体实验室的整个研究方向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向——从原来的“人工智能”转向“拓展人类”。

……

“21世纪怎么才能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斯坦福大学的时候,这个问题很自然就冒出来了。那里离硅谷太近,两种文化之间的割裂感尤其强烈,而按照西方博雅教育的传统,大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但等到我们真正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在哈佛大学这一期。

从2013年开始,哈佛的本科生全面推行一套新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取代20世纪70年代末设计的“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公共面孔”,是大学主动为一个年轻人的4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当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大学应该如何帮助它的学生应付这种变化?

因为怀孕,这一次我没能亲自去哈佛实地采访,但哈佛的网站上有一个专门关于通识教育改革的专题,很多教授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撰文讨论这个时代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此外,我还阅读了大量关于西方博雅教育理念的书籍:作者包括艾伦·布卢姆、玛莎·纳斯鲍姆、罗伯特·赫钦斯、欧克肖特、怀海特、杜威、纽曼……

在密集的阅读中,过去几年做大学专题时一些混乱未解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我意识到,无论时代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在“博雅教育”的视野之内,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与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它要求一种历史性的视角,让一个人不至于陷溺于一时一地的现实考量,活得像一只“夏天的苍蝇”(埃德蒙德·博克)。这样的“教育”必然包含英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马修·阿诺德所说的“曾经被了解过的与被述说过的最好的一切”。它必须理解整体——人类世界与它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与那些不同于我们的文化,自然世界与探究的方法,量化的与语言的技巧,还有活泼的艺术。

在现代社会,精英式的博雅教育是一种奢侈品(斯坦福和哈佛的本科生每年的学费都近4万美元,剑桥也在最近几年暴涨到9000英镑)。记得最初在剑桥采访时,苗炜对我说:“在剑桥这种地方,你会有一种向上走的欲望。但一回到现实,你就只能走下坡路了。”

事实上,每次从一所大学采访回来,与自己的“下坡路”迎面相撞时,我都痛苦地意识到人生的各种局限性,但同时我也一次次告诉自己,突破的可能性永远都只存在于自身。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而在于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是否能长久存在于你的内心。

就像大卫·丹比,一位《纽约杂志》的影评人,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宽裕的中产阶级,48岁那年却突然决定回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习两门通识课——“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他跟18岁的学生一起坐在不舒服的橡木椅子上,阅读荷马、柏拉图、索福克勒斯、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伍尔夫的著作。这些都是最戏剧性地建构了“西方”的作者,他们的书包含了人的心智赖以获得洞察力、理解力和智慧的最佳材料,也是最直接地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的书。在重读的过程中,他发现失落的自我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回到他的意识中;与此同时,这个自我还在扩大,伸展着自己。正如马斯洛所说,“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近千所大学,大部分是将过去的知识再次灌输给学生,大量的老师本身并没有创新的经验,也谈不上培养年轻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大学的精神》一书,实地探访了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内的7所名校,寻找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未来,探讨它们的立身之本。阅读此书,让人对这些大学追求的价值、办学理念、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相信《大学的精神》是可以促使广大读者思考教育问题的优秀读本。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读《大学的精神》一书,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大学所赋予学生的独特秉性。我们该庆幸,在生命中与大学相遇,这是一段纯粹的时光,只有书本、阅读、想象。借助这一段时光,储备足够的想象和知识,拥有明确的判断,让自己可以按照心的判断前行,人就有了心灵的归属。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大学的意义》作者)

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

——德鲁·福斯特(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耶鲁所要培养的领袖,就本科教育来说,核心是通识,也就是“自由教育”,这种教育所熏陶出来的批判性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让人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理查德·莱文(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剑桥毕业生应该是懂得如何自己思考,独立的、严谨的、深入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怎么思考。

——艾莉森·理查德(剑桥大学第344届副校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的精神(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蒲实//陈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68994
开本 32开
页数 41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86
CIP核字 2016256238
中图分类号 G649.1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6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