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饰演该角色17年的六小龄童,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刻的感情和领悟。
《六小龄童品西游(十年黄金纪念版上下)(精)》对《六小龄童品西游》(第l版)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大量剧照和六小龄童的照片,以《西游记》原著章回为脉络,以孙悟空的发展变化一一猴的生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佛的神圣性为主线,对原著逐章品读。其间除品读原著故事及人物以外,还融入了六小龄童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过程中对原著章节的感悟和理解。
本书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的开拓,展现原著中隐含的对我们当代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启发价值。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明代以来,流传400多年久盛不衰,影响遍及全世界,在中国妇孺皆知。
六小龄童用17年的时间演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一角色,对《西游记》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领悟。《六小龄童品西游(十年黄金纪念版上下)(精)》面世后,市场反响非常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厚爱。此次再版,加入了大量作者珍藏的图片资料,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西游记》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的风采,让西游文化、猴王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在西游记的整个拍摄过程中,我前前后后经历过很多次危险,几次几乎丧命,但从没惧怕过。我知道当年玄奘大师西去取经时遇到的危险越来越多,而他的信心却与曰俱增。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很久以前在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受到众人的敬仰与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没有受到任何一个人的关注。这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啊,三年前我们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很痛苦。”另一块石头答道:“老兄,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来了一个雕刻家,他想找一块石头刻成石佛像。你害怕一刀刀割在身上痛,你告诉他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不在乎一刀刀割在身上痛,所以产生了今天的不同。”
两者的差别一个是关注想要的,一个是关注惧怕的。几年前,也许同是儿时的伙伴、同在一所学校念书、同在一个部队服役、同在一家单位工作,几年后,发现儿时的伙伴、同学、战友、同事都变了,有的人变成了“佛像”石头,而有的人变成了另外一块石头。你期望自己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假如有一辆没有方向盘的跑车,即使它拥有最强劲的发动机,也一样不知道会跑到哪里去;不管你希望拥有的是财富、事业、快乐,还是期望别的什么东西,都要明确它的方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得到它,我将以何种态度和行动去得到它。假设今天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选择五个你想要的事物,而且都能让你梦想成真,你第一个想要的是什么呢?假如只要你选择一个,你会做何选择呢?假如生命危在旦夕,你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事情没有去做或者尚未完成呢?假如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最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如果你发现了你最想要的,就把它马上明确下来。明确就是力量,它会植根在你的思想意识里,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让潜意识帮助你达成所想要的一切。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要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
孙悟空当时毛遂自荐地尝试跃入水帘洞,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然而真的如此吗?当然,能作为警世之言遗留下来的中国“俗语”在感化人类心灵的层面上很是温馨,很是慈祥.它没有强求,它但求自然;它没有过多的欲望。它有着清淡净化的领悟。在对美好未来寄予无限憧憬之下,我们开始容易妥协,开始懂得自我宽慰,开始能像一个饱览人世的智者那样处之坦然。其实有时候,这却是一种斗志的弱化,战斗力的锐减。不知道这是不是自欺欺人。
在现代社会,人才资源并非太稀缺的状态下,一个欲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也许对他来说只有不断地推销自己,找准一个适当的平台,才能实现所谓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如果你真的有陈年好酒而把酒馆开在深巷,你不妨大声吆喝一下来招揽顾客;如果你真的是一块金子而暂时被什么东西掩住了光彩,你一定要设法让自己发出光来;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要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苦短,我们一一真的等不起!
P8-9
一位西方学者在评价世界文学的发展时说:16世纪时,人类的智慧之光同时照亮了东西方。
他指的是西方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和伟大的小说家塞万提斯,而东方当时也出现了足以雄视世界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和伟大的小说家吴承恩。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作品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西方文学的象征,而汤显祖和吴承恩的作品也早已遍布东方,成为东方文学的骄傲。
按照现代文艺理论的标准评判,《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的杰作;按照中国小说的习惯分类,《西游记》列“神魔小说”的榜首。在国内,《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外,《西游记》已被译为几十种语言,目前世界主要语种和东南亚的各语种均已有较为完整的译本。据估计,《西游记》的读者人数大概是世界第一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部作品的直接或间接的读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孙悟空和猪八戒。成语、俗语中涉及《西游记》的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要评价古典小说对中国人的影响,《西游记》应数第一。中国人最早接触的古典名著就是这部作品。《西游记》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范围和次数,也是中国第一,涉及戏剧(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电影(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电视剧、漫画、卡通画等几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被改编最多的当数京剧,现在保留曲目的剧剧目即有几十种之多,只有三国戏、包公戏可与之媲美。
传世之作具有永恒的魅力。百回本《西游记》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流传至今。从时间上说,400多年久盛不衰;从影响所及看,遍及全世界。一部富有神奇色彩、描述佛家弟子不远万里历尽艰难险阻求取佛经的神话小说,究竟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令世人传诵不衰呢?《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可以品味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相信这是深受社会各个文化阶层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孩子们喜其情节的离奇与绝妙;成人则赏其充满正义、善良真诚、乐观勇敢、自信与执着;娱者爱其可以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与艺术享受;学者恋其可以久久赏读,品味其中深含的学术韵味;智者则可以从中体会出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
我用了77年的时间饰演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角色,对这部传世之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领悟。《六小龄童品西游(上)》是以原著章回为脉络,以孙悟空的发展变化一一猴的生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佛的神圣性为主线对原著逐步品读。其间除品读原著故事及人物以外,也融入了部分我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六小龄童品西游(上)》一书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艺术形象的拓展,展现原著中隐含的对我们当代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的启发价值。 衷心感谢季羨林老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我还要感谢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的秘书长王肇辉和王昭鑫、王泽宁、陈曦桦,他们对本书的写作思路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再次感谢帮助和支持《六小龄童品西游》的所有朋友。愿本书能像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一样永远珍存在你的记忆中。
2016年农历丙申猴年,《六小龄童品西游》整整十岁了。
本书的上册于2007年春节前出版发行,当年3月2曰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了隆重的首发式。继下册出版发行后,整套书受到全国各大媒体和各界读者的关注与支持,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到全国各重要媒体都以大篇幅报道、介绍这部书。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与回归,对国粹艺术和西游文化、猴王精神的推崇和尊重。衷心感谢各位读者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对这部图书的重视与喜爱。
十年来,《六小龄童品西游》一书已累计发行近100万套,既是畅销书又成了常销书,出版部门每年也都在做调整修订出新版:2009年出版了全新版,2012年出版了全彩珍藏版,2010年由越南丽芝文化与传媒公司翻译出版了越南语版,受到越南广大读者的热捧,期待越南语版的下册尽快翻译出版。
《六小龄童品西游》在西游文化校园行活动中迄今为止已去过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泰国崇圣大学、越南河内文化大学、缅甸仰光文化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及新加坡道教学院进行了200多场次的讲演。此书已被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等学校图书馆及中国天津图书馆等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
今年即将与读者见面的《六小龄童品西游(十年黄金纪念版)》对图片、文字等又进行了精心修订整理,再次出版发行。衷心感谢十年来帮助和支持此书的海内外的所有读者朋友,愿本书能像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一样永远珍存在你们的记忆中,共同分享和感悟西游文化、猴王精神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