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记精选(插图版)/国学今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读史以追忆家国往事,读史以反观现实人生,读史以提升自身心智,无论人们出于何种目的读史,《史记》都是必读经典之一。所有人想从历史中得到的,都可以从《史记》中得到。某些人们没有想过可以从史书中得到的,比如人物传奇性,比如生命激情,比如飞扬文采,也可以从《史记》中领略。两千年来,它从未让热爱历史的人失望。司马迁著的《史记精选(插图版)/国学今读》撷取了其中精彩的14篇,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50多万字,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史事。《史记》开创了其后历代正史有“纪”有“传”的体例。全书共130篇,计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司马迁著的《史记精选(插图版)/国学今读》撷取了其中精彩的14篇,以飨读者。

目录

五帝本纪

周本纪

孔子世家

孙子吴起列传

刺客列传

秦始皇本纪

陈涉世家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淮阴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游侠列传

太史公自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五帝本纪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译文】

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显示出了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心思缜密口才敏捷,长大了敦厚机敏,成年后见闻广博明辨事理。

轩辕还是诸侯时神农氏的统治开始衰减,各方诸侯互相侵犯攻战,严重伤害到了百姓,而神农氏却没有能力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操练军队,用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众诸侯因此都来归从。但诸侯中的蚩尤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也喜欢欺凌他人,所以诸侯都来归附轩辕。轩辕从此修治德业,整肃军旅,调理和顺应五行和四时的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万民,丈量四方土地,训习熊、罴、貔、貅、躯、虎等猛兽,驱赶它们与炎帝交战于阪泉的郊野。几经战斗,终于实现了征服炎帝的愿望。蚩尤作乱,经常不接受轩辕的命令。于是轩辕从诸侯中征调军队,与蚩尤交战于涿鹿郊野,擒获并杀死了蚩尤。从此四方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此后天下有不归服顺从的势力,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了就离开,沿路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安定地居住过。

【原文】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笑。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译文】

黄帝往东到达了海滨,登上了丸山,还有泰山。往西到达了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达了长江,登上了熊耳山、湘山。往北驱逐过荤粥部族,在釜山与众部族合验符契。这才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筑都邑。黄帝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住处,在周围建立营房负责警卫。黄帝所设置的官职都用“云”来命名,也设置了用“云”来命名的军队。黄帝置立了左右大监,监察万国。万国安定,因此,黄帝参与最多的活动是祭祀鬼神山川。黄帝获得了宝鼎,就观测太阳的运行,用蓍草推算,制定历法。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五行的变化,讲解辩证生死的道理,考究存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化鸟兽昆虫,观测日月星辰,利用水和土石金玉,以供应民用,勤奋地操劳身心耳目,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材物。因为有黄色“土德”的祥瑞,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建立了自己姓氏的有14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时,迎娶了西陵国的女子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后代都拥有过天下:其中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诸侯降居在江水之滨;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子为妻,名叫昌仆,生了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安葬于桥山。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登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原文】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5止,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日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日峤极,峤极父日玄嚣,玄嚣父日黄帝。自玄嚣与峤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P1-3

序言

史记全书,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近53万字。综观史记各体,“纪”是年代的标准,“传”是人物的动态,“世家”是纪传合体的国别史,“表”和“书”是贯穿事件演化的总线索。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部划时代的鸿篇巨著。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所谓“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鲁迅语)是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称赞司马迁为文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柳宗元对司马迁的评价已经很高了,宋人马存对司马迁的评价更高,他说司马迁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为文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司马迁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同为史学家、思想家的梁启超则一语定性:“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

司马迁一人兼有文学、史学的深厚功力,又继承父亲的著史遗愿,怀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志,在惨遭宫刑、身处逆境时发奋著作,历时14年,终以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史记》。

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因此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史记》在面世之初并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但因为《史记》一书成就太高、影响太大,到了三国时期,“史记”一语便渐由史书的通称约定俗成地成为了“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会通古今、网罗百代,“范围千古、牢笼百家”(章学诚语),将上自黄帝、下迄秦汉,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勒成一书。

南宋史学家郑樵称,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司马迁的《史记》一出,六经之后,唯有此书。

《史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开启了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的五体结构模式,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讫如《春秋》《左传》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如《国语》《战国策》的国别史的局限,彻底改变了叙史的单一性,以“纪传体”为核心,创立了贯穿古今和横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立体叙事网络,建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因此,这种纪传体编史方式也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成为了正史的典范。

郑樵心悦诚服地称,《史记》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也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旨在记录史实。司马迁本着忠实于历史事实的态度和创作精神,苦身劳形,做了大量工作,不但参阅了《夏小正》《世本》《秦纪》《春秋》《国语》《国策》《楚汉春秋》等几十种文献材料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还亲自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勘查古代遗迹,网罗古代轶闻,留意金石碑刻的记录,足迹几乎踏遍了西汉王朝的全境,对收集到的所有的材料都做了认真甄别、遴选,淘汰了许多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同时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以供读者参考。

在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之外,尤其难得的是,司马迁对社会,甚至是他所生活的当时社会仍然能持有大胆的批判精神,体现了一个良史应有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东汉大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司马迁:“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从此,司马迁的著史精神与“不虚美、不隐恶”划上了等号,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也从此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史记》的使命是记录史实,但《史记》又并非生硬客观地记录史事,在记录的同时,司马迁灌注了自己深挚的爱憎感情,指次古今,出入风骚,使得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得一部原本枯燥乏味的史学作品具有了诗的意蕴和魅力。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史记》列为“六才子书”之一,说此书“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时,金圣叹还说司马迁是“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可以说,著史而能使史事叙述中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火热的激情,司马迁称得上是史家第一人。

每一篇传记的结尾,司马迁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冲动,别出心裁地加上一大段“太史公日”,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情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着力弘扬人文精神。

这一做法,使《史记》成为了后世史家取法的成例,也使得《史记》的成就并不囿限于史学。

鲁迅说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进而评定《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虽然属于散文的体裁,没有韵律,却具备了与诗歌《离骚》同样高度的艺术性。

《史记》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家,《史记》不但是史学上的一根标杆,也是文学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

钱谦益称赞《史记》“炳如日星矣”。是的,在史学性和文学性的两面辉映下,《史记》就是中华文化中一颗永不坠落的星辰,闪耀于千秋万古的夜空。

然而,《史记》成书距离今天已经快两千年了,其古文体的叙述方式已经使今天的许多读者难于阅读。为此,笔者在尊崇原著体例、忠实于原著表述的同时,从这部50多万字的伟大作品中撷取了14个著名篇章,从“信、达、雅”三方面下工夫,进行通篇对译,冀望借此为读者架设起一座窥探这部不世杰作的桥梁。

书评(媒体评论)

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

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章学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记精选(插图版)/国学今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汉)司马迁
译者 覃仕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8029013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7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2016205015
中图分类号 K204.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