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变态心理(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时代之著的《变态心理(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是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神病人案例采撷,全部来自作者的一手资料。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类型的精神疾病,本书描述这些案例背后的故事,以及每种精神疾病的表现。这些故事或让你觉得奇特,或让你反思,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关注社会事件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同时希望这些故事以及对生活中事情的处理方式,能够对你的心理调节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时代之著的《变态心理(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主要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待。现代的精神病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靠向神经科学的方向,而对传统的心理治疗关注开始下降,本书作者将重回心理学的角度,比如以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等视角对不同的案列进行解析。在内容设置上,每一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一小段的“科普时间”。主要是对精神病、变态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普及。而本书也会有一些拓展阅读,主要谈一谈精神病产生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心理中的变态倾向,这些都是我们平常会遇到的问题,读来也十分有趣,希望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和读者一起关注精神病患者,理解他们,关爱他们,正确看待他们。

目录

前言

 精神病是什么样的

 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

1 “内衣小偷的醒悟”

 [科普时间]罪恶妄想

 [拓展阅读]原罪

2 “神医”是怎样炼成的

 [科普时间]疑病妄想

 [拓展阅读]“对号入座”

3 天生我才必有用

 [科普时间]夸大妄想

 [拓展阅读]我们都是自恋的人

4 最是那一回眸的微笑

 [科普时间]钟情妄想

 [拓展阅读]爱情需不需要考验?

5 爱和信任

 [科普时间]嫉妒妄想

 [拓展阅读]男女到底谁的嫉妒心更重?

6 花痴的最高境界

 [科普时间]被害妄想

 [拓展阅读]美女与帅哥

7 女博士的爱情路

 [科普时间]恐惧症

 [拓展阅读]恐惧的来源

8 婆婆媳妇儿子

 [科普时间]神经症与人格

 [拓展阅读]中国特色的婆媳关系

9 被逼疯的老板娘

 [科普时间]精神分裂症

 [拓展阅读]保护内心的武林绝学

10 雷锋侠

 [科普时间]躁狂症

 [拓展阅读]我们为什么会以助人为乐?

11 死亡是最终的解脱?

 [科普时间]抑郁症

 [拓展阅读]自杀的误区

12 我的偶像是司马迁

 [科普时间]偏执型人格障碍

 [拓展阅读]躁郁症,上帝赐予的礼物?

13 天才0R疯子

 [科普时间]应激相关障碍

 [拓展阅读]智商超群的疯子们

14 其实我只是一个演员

 [科普时间]分离性障碍

 [拓展阅读]人生入戏,全靠演技

15 天生反骨

 [科普时间]反社会人格障碍

 [拓展阅读]那些反社会的人儿

16 谁来拯救信仰

 [科普时间]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拓展阅读]末日论一一一种社会神经症

17 性的困惑

 [科普时间]性心理障碍

 [拓展阅读]心理的动力一一性

18 往事不堪回首工

 [科普时间]心因性遗忘

 [拓展阅读]记忆的痕迹

19 先知

 [科普时间]心理暗示

 [拓展阅读]如何做一个“先知”

20 但愿长醉不复醒

 [科普时间]瘾

 [拓展阅读]人为什么会抽烟、喝酒?

21 举报者

 [科普时间]被精神病

 [拓展阅读]大“精神病学”

22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科普时间]电击惩罚

 [拓展阅读]怎么逃出精神病院

后记

 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如何诊断精神疾病

 如何治疗精神病

试读章节

相比之下,他父母的反应更为强烈。一向成绩优秀、态度又好的儿子,怎么就突然说自己有罪,要去死呢?老两口吓得不轻。好在A同学的伤口并无大碍,发病一阵子也就平静了。问其原因,说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喜欢看美女,就差再加一句“阿弥陀佛” 了。老两口一听,呃,看美女啊,这的确不对,但可以理解嘛。于是给他做了一大堆思想工作,A同学当时表示要深刻反思、摆正心态,于是老两口也就放心了。

不过第二次,A同学再一次上演自杀戏码,这次是跳桥,搞得交通堵塞,直到警察出动才救了下来。老两口本想把他拉回去继续教育,不过这次警察没有放松,说:“你娃得的是精神病,要治!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年能见好几回呢。”

老两口这才意识到儿子真是出了问题,于是把他送到了我们这里。

当我看到A同学的时候,他正捧着一本类似心灵鸡汤的书在读,看起来与普通学生并无太大差别。

“为什么要自杀?”有时候我喜欢直截了当地问问题。

“我有罪。”A同学的回答还算流利。

“什么罪?”

“我喜欢看美女。”A同学的目光并不像正常人那样羞愧或者躲避,而是无神采、很空洞的样子,这是很多精神病人共有的特点。

“嘿嘿,我也喜欢看美女。”我故意露出一点猥琐的笑容,一是和他拉近距离,以便更好地交流,再就是暗示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还偷女人的内衣。”

我回头望望A同学的父母,他们摇摇头,低声说:“应该没有。”

“哦,那是什么样的内衣,偷了多少次?”我对A同学的话并不太相信。

“就是女人的内衣啊,偷了很多很多次。”

“那你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没?”我问道。

“我还偷别人的裸照。”

“那你把偷别人的东西拿出来,我看看好不好?”

他拿不出内衣,也说不清内衣在哪里,倒是拿出了一张图片。那的确是裸照,不过相信各位宅男应该相当地熟悉, 因为那图片是从日本碟片的封面上剪下来的。还好我见多识广,果断地识破了A同学的谎言。

有一种叫罪恶妄想的病症,这类病症的患者他们有理由或者无理由地深信自己犯了极大的罪恶。其中很多理由都是他们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陷入罪恶妄想中的人,一般都会采取自杀或者自伤的方法来减轻罪恶,还有轻一点的患者是逢人就磕头。 以祈求别人的宽恕。

这种编造的理由,几乎可以肯定A同学是罪恶妄想无疑。

后来通过几次聊天,A同学还告诉了我很多其他事情。当然他主要的罪恶妄想都集中在性方面,包括对“打飞机”(男性的自慰行为)这事情他都耿耿于怀。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A同学的症状减轻了很多。有一次我和他母亲聊天,说:“孩子病情好转出院后,应该帮他找个女朋友了,毕竟大学谈恋爱也很正常。”

“是,是,其实大学谈恋爱,我们也不反对。他上大学之后。我们对这方面也就没怎么管。不过你看他这个样子,找个女朋友应该很难吧?”

P3-4

序言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为了保护自己,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灵之墙,别人很难走进墙的里面. 自己也很难走出来。一般来讲,我们都是通过墙上的窗户来打探这个世界,通过墙上的门和这个社会进行还算有效的信息交流。与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这堵墙也不是万能的。 因此难免会有意外发生。可能是祖辈的人品没攒够,给我们遗传下“发疯”的潜质,也可能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面对不了凶险的世界.还有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变得不正常了,有些人因此彻底地封死了自己的心灵围墙,连窗户也不留下,从此和这个世界隔绝:也有些人的心灵之墙就此坍塌,对自己的心灵失去了理性的控制。他们或癲狂,或抑郁,或神经质,被世人看作“变态”。

我对精神病学的兴趣也是从“变态”这两个字开始的。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被一本叫《变态心理学》的书吸引到了。原本以为书面里应充满各种“怪蜀黍”、SM之类的东西,读过才知道书中多是解读人类那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比如错觉、幻觉、妄想、抑郁、恐惧,等等。作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青年。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经过一番潜心苦学。毕业后的我如愿以偿进了精神病院工作。虽然来之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精神病院的工作仍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充满了各种意外。本人遭遇过花痴的强吻,抵挡过GAY的真情告白. 曾被武林高手完虐,还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大部分病人还是比较可爱的,毕竟他们之所以这样,也不是自己能够控制得了的。

在这里的病人有的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也有的是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虽然症状表现各有不同,但他们身上几乎都会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故事听得多了,就有把它们讲出来的念头。

本书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精神病人的案例采撷,全部来自我的第一手资料。每一个案例都是一种类型的精神疾病,书中将向你描述这些案例背后的故事, 以及每种精神疾病的表现。这些故事或让你觉得无法理解,只当逗乐解闷,或让你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从而有所反思。在内容设置上,每一个故事后面,会有一小段“科普时间”一一主要是对精神病、变态心理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的普及; 以及“拓展阅读”一一主要是谈一谈精神病产生的社会因素,社会心理中的变态倾向, 以及如何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等这些我们平常会遇到的问题。

此外。本书主要从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案例。现代的精神病学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靠向神经科学的方向,而对传统的心理治疗的关注开始下降。本书将重回心理学的角度,从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视角对不同的案例进行解析。

我要感谢工作中遇到的精神病患者,他们除了带给我丰富的案例知识之外,也给了我一些新鲜的想法与启示,有时候和他们交谈确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隐私,书中的人名我一律用A、B、C、D等字母来代替,其他涉及患者隐私的内容我也做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与虚构。希望透过这些真实事件,人们可以认识到社会事件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并从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改善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以一种自然、轻松的方式关注精神病患者,理解他们,关爱他们,正确看待他们。

再一次感谢我的病人们。精神病是什么样的

在大多数人眼中,精神病恐怕就是非常疯癫的样子。其实在很多年前,即便是专业的精神病院(那时候一般被称作收容所).对精神病的诊断也就两样:一样是疯,一样是傻。现实中的精神病和大家想象的有点不同。很多人你一眼瞧上去很难发现他与众不同,因为即使很严重的精神病人也不是一直都处于发病状态。所以经常有病人装着很淡定自若的样子,大摇大摆地骗过新来的医生溜之大吉。

话说以前美国有两个吃饱了没事干的记者,觉得精神科医生太不靠谱,于是决定挑战他们的权威。这两个人从影视学校找了一群算是专业的演员,让他们装成精神病人去住院。结果这些人居然全部被当成精神病患者,被抓去打针吃药。叫你无事生非装精神病,还真有点精神病潜质。

由于没有其他更有效的辅助诊断措施,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几乎就成了精神病唯一的诊断标准。精神病症状表现在感知觉、逻辑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上。 感知觉障碍一般包括幻觉和错觉。幻觉多是凭空出现的.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人类有多少种感觉,就有多少种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还有一种内脏性幻觉,即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的异常感觉,如感到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感到有昆虫在器官内爬行等。至于错觉,虽有客观的刺激,但被我们理解错误,比如把小东西看得很大,大的看小,远的看近,近的看远,等等。

逻辑思维方面,主要是思维的速度、内容和连贯性出了问题。至于情感嘛,就更多见了,比如抑郁,这年头多流行啊,特别是当明星的搞艺术的。意志是指人们克服各种困难以求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减退表现为啥事都不想做,整天待在家里,最严重时连吃喝拉撒都不想干了;意志增强则表现为精力过于旺盛,啥事都想干一下,但往往虎头蛇尾,不能坚持下去。最后是行为.就是患者表现出来的语言和动作,这方面的症状比较多,比如有的人行为就一个字“乱”,甚至会去垃圾堆里捡东西吃;有些人的行为就一个字“僵”,就待在那里,动也不动;还有的表现为特别冲动。喜欢用拳头来说话。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

“神经病”是一个被深深误解了的词语。大家骂人的时候,经常都是那句“你丫就是个神经病”。我在本书里讲的都是“精神病”,都是精神方面出了问题的,主要是心理和行为上的与众不同。

神经。其实很好理解,学过生理常识的都知道,我们的脑子里有一根根神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精神,除了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那就是个黑箱,看不见也摸不到。如果你翻出一本精神病方面的书,那都是关于精神分裂、焦虑、抑郁、躁狂之类的问题:而你翻出一本神经病学的书,那基本上都是关于脑部结构、神经方面的问题.

经常看到有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以为自己得的是神经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托关系,又是半夜排队,去搞了张神经内科的住院证。等住进去了,又是CT,又是脑电图,又是核磁共振,一堆全弄下来,医生告诉你:“这些检查结果完全正常。我们建议你去精神科看一下。”后来才弄明白,本来就是要去看精神科的啊。

当然精神疾病中,有一类叫神经症的,也叫神经官能症,主要指焦虑症和恐惧症一类。听着和神经病很相似,就算是医生也容易将二者搞混,毕竟中文就是这么精简,不像十几个字母的英文单词,虽然难记点,但怎么也不会弄混。

后记

精神疾病引起的有关社会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 比如精神病患者受歧视、被虐待等。而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清醒地认识,所以需要进行强制治疗。这两者之间就是一个矛盾,矛盾的实质在于应如何保证精神病人的权利。

首先是关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病人采取强制治疗的问题。《精神卫生法》里面“强制治疗”被称之为“非自愿治疗”,是站在病人角度的。当然,这立足于病人的确已患病,而且是重症精神病, 日常生活受到极大损害,几乎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的那种。另外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疗:(一) 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二) 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即便住了院,病人也还有机会保障自己的权益。病人可以对医生下达的诊断提出异议。根据法律的要求: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曰起三日内, 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两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 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管理机关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两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住院后,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得到尊重的。而有的家属会主动提出要剥夺病人的某些权力, 比如以前有病人住院的时候,家属提出不准病人和异性交谈, 因为患者有钟情妄想,觉得别人都喜欢自己,所以喜欢和异性交往,而他的家属认为这些都是病态,所以会严加干涉。然而,这些病人并不都是完全没有行为能力的人。而病人是否有行为能力,那是鉴定机构与法院才能判断的事情,医院不会完全根据家属的话就限制病人的权力。住院期间,严禁医务人员歧视和侮辱患者, 以及对患者采取体罚等行为。

《精神卫生法》的实施能进一步维护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并希望可以有效杜绝把正常人送进精神病院治疗这种让精神病院蒙羞的事情。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对精神类病人多一点包容,只有大家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精神病患者才能得到最为有效的治疗。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很多人都纳闷。好好的一个阳光好青年,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精神病院的客人。而且大多数还是回头客,他们的脑子到底怎么了?虽然我们要谈论的是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这个话题,但是我不得不先说一句,目前我们的专家们对这一问题也没完全搞清楚,很多东西都还停留在假说阶段。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觉得精神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在那个巫医的年代,啥病都能扯到鬼身上,反正也没人能证明你错了。那个时代疯掉了叫做“中邪”,一般都会请个大神来家里跳来跳去,当然是没啥用的。偶尔碰到几个应激相关障碍(此病一般是遭受重大心理创伤事件造成,大多数可自然痊愈)的,被神婆们蒙对了,一时间就成神医了。

后来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种体液学说,认为人是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种体液的多少决定了人的性格气质,因此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开朗)、黄胆汁质(性急)、黑胆汁质(抑郁)和粘液质(迟钝)。虽然这四种体液的划分并不是很科学,但毕竟还是把医学从宗教中分了出来,且这四种气质的分型至今都是心理学教科书的保留项目。

接下来,就不得不说说弗洛伊德了,这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专业的心理治疗,而且把精神病学上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这是其他的医学分支所达不到的。弗洛伊德认为人不仅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是潜意识,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潜意识包括人的各种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跟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不容于人类的道德规范,因此被排斥和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没有被消灭,而是不断地在活动,而长时间这样压抑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就有可能被憋出病,这病就是精神病。人的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告诉我们要吃好吃的,要泡漂亮的妞,越多越好。超我就是那个道德先生,告诉你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就连偷偷看美女也是罪过。自我介于这二者之间,平衡这两者关系。当自我能够胜任这工作的时候,人就是正常的;当自我不能协调好这两者的时候,如何治疗精神病

对精神病的治疗一直是随着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发展而进步的。在我国古代,精神病被认为是“中邪”了,一般会请些巫师来跳大神,以达到驱邪的目的。不过西方的精神病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在黑暗的中世纪,虽然精神病人同样被认为是灵魂被毒害,或者是妖魔附体,不过他们的结局一般是遭受残酷的刑法,被处以火刑。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病人逐渐变得宽容,不过在治疗上仍然进展较慢。欧洲曾一度进入“愚人船”的时代,就是让精神病患者乘坐愚人船,随地到处流浪。估计这样对治安有所影响,欧洲又开始兴建收容所,只是收容所里几乎没有什么治疗,主要目的就是给这些精神病人一个栖身之所,或者是防止他们跑出去危害社会。所以很多冲动的病人,都是用铁链之类的东西锁起来的。

直到精神病学家比奈的出现,才除去了病人身上的铁链,收容所开始向医院转变,精神病人才得到医疗上的救助。后有一大批精神病学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们对精神病学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不过由于医疗技术整体的落后,治疗的方法很有限。比如高热疗法,因为发现精神病人发过高烧之后精神症状会得到改善,所以就采取各种方法让精神病人发热。不过此方法安全性实在不高,毕竟在那个时代,即便是普通的感冒也可能会因为发热而死去。此外还有胰岛素昏迷疗法,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让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病人的安全同样得不到保障。

后来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很多精神疾病都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便出现了心理治疗的方法,比较有影响力的是认知行为疗法和催眠疗法。

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对精神病进行治疗是从一种药物一一百忧解的发明开始的。百忧解也就是盐酸氟西汀。是一种借由刺激单一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来改善心理状况的药物。1987年该药获得核准上市,迅速成为全美销量最好的抗忧郁药物,被《圣荷西信使报》票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之一。该药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少,是美国人普遍服用的解忧类药物。此后,精神疾病最基础的治疗就是药物治疗,然后辅之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治疗方法,被精神科医师广泛应用,那就是电休克治疗。由于该疗法成本低,见效快,因此也得到患者的青睐。这是一种通过对大脑放电,使大脑产生类似癫痫样放电的治疗方式。虽然名字叫休克,但和休克是两码事,现在已经改名叫电抽搐治疗,因为癫痫样放电的时候,人的四肢会产生抽搐。不过单纯的电抽搐治疗虽然可以较快地控制精神症状,但却很容易复发。

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多的精神疾病治疗方式被开发出来,人类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也会更为深入。精神病将不再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的疾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变态心理(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时代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3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6258923
中图分类号 B84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