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英国大伦敦
内容
编辑推荐

  英国脱欧|北爱冲突|苏格兰公投|贵族继承制

绅士俱乐部|《大宪章》|英国王室|花边小报

查令十字街|《唐顿庄园》|奥斯丁|贝克汉姆|哈利?波特

你若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

你说你向往英国,却从未读过恺蒂?

《读书》《万象》王牌作者之一,我们熟悉的恺蒂,带来崭新的“英伦文事”!

《小英国大伦敦》:精选十五年来文章,所有篇章均首度收录成书!

文中二十六幅照片拍摄时间跨越四十年,呈现伦敦之美与时光之美!

内容推荐

关于英伦政事,她识见精辟,有“理解之同情”,也有局外人的客观理性;关于英国文化,她言必有中,擅考据历史渊源,更对掌故佚闻如数家珍;关于英国书籍,她眼光独到,无陈见无虚语,无文艺腔无学究气。

《小英国大伦敦》由恺蒂著,

目录

代序/毛尖

论政

 一场公投,两个伦敦

 楼上楼下,屋里屋外

 《唐顿庄园》和英国贵族继承制

 一战与英国贵族的衰落

 英国如果没有花边小报

 《大宪章》八百年

 丘吉尔五十年祭:有点低调,有点落寞

 黑蜘蛛备忘录

 布兰德的革命

 爱尔兰暴力冲突的政治化终结

 高山民族的独立之梦

说事

 看那一桌好菜

 英国制造的传统与现代

 伦敦大桥倒下来

 闲话绅士俱乐部

 想象《尤利西斯》

 毕奇与莎士比亚书店

 查令十字街的昨天与今天

 黄祸:妖魔化的中国

评书

 两面狄更斯

 现代女子奥斯丁

 虚虚实实,亦真亦假

 一幅肖像的诞生

 家居日月长

 把哈利波特抛在身后

 班克思:苏格兰的精纯佳酿

 曼特尔刺杀撒切尔

 一江春水向西流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场公投,两个英国。公投的结果,让人们看到了英国社会纵深的鸿沟。这鸿沟不只是留欧、退欧上的分裂,更是中下层的穷人和富有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天壤之别。我和伦敦朋友们对公投结果的震惊和不能相信,我们那些愤怒的惊叹号,也说明了我们多么不了解另一个英国!

对这场公投,选择退欧的大多是没受过太多教育、没太多技能的低收入及退休人口,而受过教育、富有、年轻的人士则选择留欧。苏格兰、北爱尔兰、伦敦和英格兰的一些城市及大学所在地选择留欧,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那些前制造业集中地、前矿业地区、农业和渔业地区、临海小镇等都选择退欧。平均年龄越高的地区,投票人数的比例也越高,退欧票数越多。年轻人觉得他们的未来被掠夺了,我女儿和她的朋友们都无比愤怒,公投结果出来那天,她放学回来,说:“我真是累极了,一天都在和同学讨论退欧的事,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苏格兰公投的年龄下线是十六岁,而退欧公投的年龄下线是十八岁?大多数的六十岁以上的人都投票选择退欧,我们的未来被这些人给决定了。这个公投结果根本不代表年轻人的意愿,这实在不公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公投是草根百姓对于精英政治的反叛,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反权威反全球化的一场起义。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英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逐渐消失,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兴起,英国变成一个消费大国,全球化让伦敦蓬勃发展,成了世界文化、金融中心,而北部重工业、制造业、矿业城市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贫困。年轻力壮愿意吃苦愿意接受低报酬的东欧移民的俱增,更让那些英格兰小镇的“原住民”们觉得被包围、被孤立,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机会被抢走,医药卫生、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承受公众的需求,英国文化被侵蚀。

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所感受到的危机,是我们这些在伦敦生活的人没有感觉到的,因为我们原本就来自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包容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我的一位邻居抱怨她老家波士顿(75.6%的人投了退欧票)那些每天穿着睡衣靠着救济金生活的懒虫们压根就是目光短浅的傻子,但我要说,他们那天穿好了衣服出了门,他们去投了票,因为他们有话要说。

所有的专家机构,包括英格兰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国工业联合会等等,都警告退欧将对英国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让英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英镑将下跌、失业率将上升、伦敦将失去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欧洲和世界经济都将受到重创。两年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最后救了联合王国的几乎就是各大公司的冰桶挑战,然而,这次退欧公投,专家权威机构的警钟虽然洪亮,但草根百姓的呐喊声更响,他们终于被全世界听见了。那真是一种鱼死网破的疯狂!退欧派的选择,究竟是开启新时代的勇敢行为,还是代价惨重的愚蠢选择?

公投之后的英国,是昨日不再的英国,也是一个动荡、前途未卜的英国。首相递交辞呈、金融市场狂泻、工党内部倒戈、政府一派混乱、街头仇恨移民的行为俱增,就连英格兰足球队,都被小小的冰岛队打出了欧洲杯。“然后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人能回答。

留欧派不甘心,发动了第二次公投的请愿,希冀着苏格兰政府能够阻止英国退欧,讨论着选择退欧的民众是否被退欧派的种种谎言误导,争辩着政治家把这么重大的决定用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推到民众的身上,是否是不负责任。

然而,民意已定,公投结果不可能逆转,这就是英国的民主,是英国对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在我看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谁会成为下一任英国首相,不是科尔宾能否躲过工党前座议员们的倒戈,也不是英国和欧盟如何能谈判出一个互利的分手协约。现在最关键、最艰难的任务,是如何能让两个分裂的英国“统一”起来,如何在小英格兰和大伦敦之间搭建桥梁,如何阻止英国滑向排外自闭狭隘的民粹主义,如何重新让包容、同情和多元文化继续在英格兰生存。

2016年6月28日

P9-12

序言

小笼包和鲥鱼:读恺蒂

毛尖

星期天下午,你被不知什么地方飘来的电话声吵醒,与此同时,邻居家红烧肉的香味弥漫过来,楼下小孩的黄昏练习曲第一万次响起,可是你厨房里什么都没有,微信圈里,也没有人约你晚饭。这个时候,能帮你抵挡人生虚无感的,是恺蒂。

认识恺蒂好多年了,她可能是朋友中最天然无雕饰最满腔热情的人。南北半球走遍,各色人等见过,恺蒂有无限的资本可以把自己弄得虚无飘渺,但是她没有浪费一分钟用来装修个性。她从英国回来我们让她做主点菜,她说想死了上海的小笼包和鲥鱼,然后回头跟服务员说,小笼包和鲥鱼,服务员连问三次,就这两样?她坚定回答对。我们看不下去,说,总要来点肉来点蔬菜来个汤什么的才像一桌菜啊,她扑闪着眼睛问为什么非要像一桌菜啊。

这就是恺蒂特别朴素的地方。驰骋洋场千万里,她下笔从不耍花腔,不管是英国的政坛、文坛,还是英国的菜坛,她说事谈人,都以最简洁的风格直接打开话题。所以,尽管她自谦《书缘·情缘》时期的文章写得更漂亮,我却更喜欢《小英国,大伦敦》中的恺蒂,尤其是这本书的第一辑“论政”,她卸下了文艺青年时期的最后一点多愁善感,谈到英国贵族的衰落,既描绘了一战开场时,贵族子弟们“生怕错过游戏”的纨绔心态,也用伊丽莎白二世的秘书兰塞尔的话总结了贵族奔赴前线的代价:即使你赢得了整个战争,但你失去了一代人。

一代战死沙场的贵族,“史诗般地牺牲了自己,”恺蒂不怕引用这种“阶级立场模糊”的表达,包括,谈论主仆关系,她还会大量举证英国仆人的历史污点,好像“政治正确”从来没有构成过她的负担。天地良心,这是我最喜欢恺蒂的地方,她没有左中右的习气,她凭常识写作,她说在南非的时候,因为仆人屋没修好,她就让孩子的保姆跟他们一起住大宅子,这样的举动让周围的朋友很着急,主仆岂可同一屋檐下!但是恺蒂本着从小所受的反剥削反压迫教育,对朋友的大呼小叫不以为然,想着这是对保姆好。但是,当仆人屋终于修好,保姆终于从大房子搬入窄小的角落房时,恺蒂很震动地发现,保姆非常开心终于可以跟他们分开。她也因此明白,平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是,“何以我竟有一种傲慢,认为如果我不在乎,她也就不会在乎呢?”

这个恺蒂是新的。这个恺蒂从《唐顿庄园》看贵族继承制,用英国小报检讨英国的窥秘欲,但是,也只有《太阳报》的主编敢对首相说:“约翰,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桶大便,我要一下子全倒在你的头上。”她以一种几乎是中性的风格写出《大宪章》之小,丘吉尔之大,查尔斯王子的尴尬,以及爱尔兰、苏格兰的政治梦想,但她又绝非没有态度,当她用“高山民族的独立之梦不会破灭”来结束她的苏格兰章节时,她的立场在其中。她过去的抒情凝练成了一种文化眼光,让她在烹饪节目中看到英国的美食意识形态,在绅士俱乐部中读出大英帝国最后的秘密,而且,她的幽默是如此的声色不动,狄更斯、萨克雷、乔伊斯、奥斯丁在她笔下轮番过,真正是流水的作家铁打的恺蒂,她过去用土用木造她的伦敦大桥,现在她用铜用铁,这个,是恺蒂笔下伦敦的不朽魅力,也是为什么《伦敦大桥倒下来》可以那么欢乐地唱上千年,直到今天,还能在烂片《伦敦陷落》里再倒一次。

所以,《伦敦陷落》绝对不是黑伦敦,如果你不懂,那么,马上看恺蒂。《小英国,大伦敦》里,没有虚无的拼盘,都是小笼包和鲥鱼。

后记

2001年圣诞节搬离伦敦时,我没什么恋恋不舍。还记得一位上海好友在那年的圣诞卡上写道:“离开居住了十年的伦敦的仿佛不是你,而是我,竞一时有说不出的伤感,真是莫名其妙。”那天傍晚去机场的出租车离开大雪覆盖的白塔山公园,开过泰晤士河,穿过肯辛顿区,看着窗外圣诞季节的灯火,我确实怀疑自己对这个古老的城市是否太薄情。

一夜飞行后,就到了阳光明媚的夏天。坐在南非高阔蓝天的树荫下,在泳池边喝一口冰凉的芒果汁,对远方那个古老大都市所有的薄情都有了充分的理由。选择在冬日抛弃伦敦,竟是那么容易!

十多年的非洲生活,终于到了说一句“够了”的时候。2012年在伦敦奥运季节搬回英国,才明白,当年离开伦敦没有伤感,是因为那是出门探险,人走家还在。

欣喜的是,伦敦依然。这个见多识广的古老大都市,包容、成熟、睿智,伸出双臂欢迎远行的游子回家。伦敦没有约堡的高高蓝天广阔旷野,伦敦有的,是能够容纳所有的矛盾和悖论的宽广的胸怀。

当然,并不是说伦敦完全没有变化。公共汽车还是双层红色,但那种后面开门可以跳上跳下的没有了,也不再有脖子上挂着出票机的售票员,嘎嘣嘎嘣地打出小票,车上的一根细线会发出叮咚声,通知驾驶员停车或启动。还有之前常坐的木门火车也被淘汰了,那种火车的行李架悬在头顶,车门的把手在外面,要先拉下窗子才能够得到把手,关门时也得使劲用力才行。泰晤士河沿岸建起不少大露台的钢筋玻璃公寓,新老的金融城中也有了几栋高楼,当然比起上海浦东的一线风景还只是小巫见大巫。

伦敦街上的人也明显多了,这十多年来东欧移民源源不断,上下班高峰时,也能以人山人海来形容。各种外语给伦敦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公园、游乐场、超市,到处都有人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波兰小店如雨后春笋,新移民是古老伦敦国际化的新血液。

与时俱进的伦敦,仍保存着它能把所有城市都比下去的最大法宝:那些画廊剧院博物馆音乐厅,顶尖的艺术大展舞台剧音乐剧。了解伦敦,才知道真正的“现代”,并不在于一个城市有多少栋曾经当过世界第一的高楼,而在于能否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呈现一场让全世界狂欢的摇滚音乐会。正因为这些触手可及的文化大餐,我们也就能忍受伦敦绵绵的细雨、长长的冬夜、天上的那一抹低云。

我上本有关英国文章的结集,是2002年出版的《书缘·情缘》。之后的南非十年,我并没停止遥远地关注着北半球的这个小岛之国。所以,这十五年来,零星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有关英国的文章也有上百篇。这本集子,收入从中挑选出的二十七篇,分为“论政”、“说事”、“评书”三辑。这些文章,是我和我的复旦小学妹李佳怿共同挑选,我俩都算满意的。

关于书名,佳怿曾苦思冥想,建议为《英伦艺文志》。但我总觉得这个书名太高大上,我既非学者,也谈不上是作家,更倾向于定义自己为“自由撰稿人”,所以,还是觉得《小英国,大伦敦》更合适,小岛英国,大城伦敦,英伦三岛偏居大西洋一隅,伦敦却属于全世界。

书中照片为我先生所摄,其中几幅是70年代他从南非初到伦敦时拍的旧照,其他都是上个圣诞节前后的伦敦街景。冬日可以说是英国最不迷人的时光,但偶有晴日时,那白天几个小时的脆生生的冷,别有一番韵味。

感谢老朋友毛尖为此书写序,下次回上海,一定还要约她吃鲥鱼和小笼包。

2016年6月17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她笔下的英伦文事,就像我们说起鲁迅、周作人、张爱玲那样亲切。——陆灏(编辑)

她的胸襟和见识就像恺撒,她的侠骨和柔肠则一半是天性,一半是阅历。——毛尖(学者、作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英国大伦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恺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9004
开本 32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6184286
中图分类号 K561.0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