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编著的《大房子里的小夫人》以女主人公波拉用一把步枪自伤致死而结束——其实读者并未被清楚告知波拉是否自杀,一如其情人格雷厄姆所信;或为意外走火,一如波拉对丈夫所言——还说服医生给她注射过量吗啡。弥留之际她与两位恋人告别,“两个帅男,帅男。别了,帅男。别了,红云……先把皮肤拉紧点,你晓得我怕疼。”
图书 | 大房子里的小夫人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杰克·伦敦编著的《大房子里的小夫人》以女主人公波拉用一把步枪自伤致死而结束——其实读者并未被清楚告知波拉是否自杀,一如其情人格雷厄姆所信;或为意外走火,一如波拉对丈夫所言——还说服医生给她注射过量吗啡。弥留之际她与两位恋人告别,“两个帅男,帅男。别了,帅男。别了,红云……先把皮肤拉紧点,你晓得我怕疼。” 内容推荐 杰克·伦敦编著的《大房子里的小夫人》主人公迪克幼年失怙,坐拥两千万遗产。他天性不羁,十三岁离家出走,四处闯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磨练出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十六岁返回家乡,恶补学校教育,投资农业与畜牧业,二十一岁时成功创办一座规模宏大的畜牧农场。其妻波拉才貌双绝,两人伉俪情深十二载。孰料波拉邂逅迪克的好友埃文后,情难自已,堕入爱河,埃文虽与迪克处处相似,但更懂女人心。迪克撞破妻子恋情,虽心如刀割,却情愿成全;而波拉两头纠结,难做取舍,无法解脱。她将何去何从……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暗夜中苏醒,他醒得轻松自在,纹丝不乱,一睁眼就知道天还没亮。这世上多数人必须感觉、摸索、倾听,接触四周。而他不同,睁眼那一刻就明白自己是谁,身处何时何地。沉睡数小时之后,他毫不费力就重续自己被打断的生命神话,知道自己就是迪克.福雷斯特,那片广袤土地的主人。数小时之前,昏昏欲睡,他关掉台灯,把一根火柴夹入正看着的《路边城》书页之间,便一觉睡去。 近处,是哪座喷泉水波涟漪,睡意汩汩冒泡。远处,敏锐耳朵听得到的模糊远处,他捕捉到一个声音,开心笑了。听到这远而粗的咆哮,他晓得这是“波罗王”,自家的短角牛冠军,三度拔得加州展销会萨克拉门托公牛大赛头筹。笑容从迪克·福雷斯特的脸上消失得好慢,因想到今年的东部牲畜巡展会上,“波罗王,’将再次为他夺冠——要让人们瞧瞧,这头加州土生土长的家伙堪与那些爱荷华州吃玉米长大的漂亮牲口,或那些海外进口的来自短角牛亘古老家的牲畜相媲美。 数秒后笑容渐退,他才在黑暗中伸手去摁那一排按钮中的第一只。这样的按钮有三排。隐蔽的灯光从天花板上一只巨大的灯碗洒下,照亮一座充当卧室的大露台,三面墙为精细的铜丝网,第四面是堵室内墙,由结实的混凝土筑就,一面落地长窗穿墙而过,为进出口。 他摁下第一排的第二只按钮,明亮的灯光便集聚到混凝土墙上一个特定之处,依次照亮时钟、气压计、摄氏与华氏温度计。他扫一眼便看得清楚——时间四点三十分;气压二十九点八,这个纬度与季节,正常;温度:华氏三十六度。再揿一下按钮,时间、温度、空气坠入黑暗。 第三只按钮打开了台灯,灯的设计使光线从头顶和背后落下,不会直接照到眼睛。再揿第一只按钮,关掉头顶隐蔽的光,他伸手从书桌上拾起一堆校样,手握铅笔,点燃一支烟,开始读校样。 这里显然是间实干家的卧室,突出的是效率,虽简朴却处处舒适。灰色珐琅漆的铁床与混凝土墙壁色调和谐。床脚横着条额外的被罩,是件灰色狼皮长袍,下摆悬垂。地面铺着厚厚的白色野山羊皮,摆着双拖鞋。 巨大的书桌上整齐地码放着书、杂志、拍纸簿,尚有余地搁火柴、香烟、烟灰缸、暖水壶。铰链相连的旋转支架上立着一台用于听写的机械录音机。墙上,气压计与温度计下方,是只圆形木相框,相框里一张姑娘的笑脸正如花绽放。墙上,排排按钮与开关板之间,咧开大嘴的枪套还随意地伸出一支口径0.44的科尔特左轮手枪枪柄。 六点整,灰色曙光开始穿透铜丝网墙。迪克·福雷斯特目光不离校样,伸出右手,揿下第二排的一只按钮。五分钟后,一名穿软底拖鞋的华佣出现,双手端一只抛光黄铜小托盘,托着一只带衬碟的杯子、一把小小的银质咖啡壶,同样小小的银质奶油罐。 “早安,阿麦!”迪克打着招呼,眼睛笑眯眯,嘴唇笑眯眯。 “早安,老板!”阿麦答道,一面忙着在书桌上腾地方摆托盘、倒咖啡、倒奶油。 做完这些,眼见主人一手端着咖啡啜饮,另一手改着校样,阿麦不等吩咐,从地上捡起一顶花边女帽,悄无声息,影子般穿过落地长窗,消失不见。 六点三十分,分秒不差,阿麦端一只大些的托盘回来。迪克放下校样,伸手拿过一本书,标题是《食用蛙的养殖》,准备进早餐。早餐朴素却扎实:咖啡、半个葡萄柚、两只软煮鸡蛋——蛋皮已剥掉,搁好少许黄油,在玻璃杯中冒着热气;一片煎火腿,火候恰到好处,他知道这是自家养的猪,腌的肉。 此刻,阳光已然泻入丝网,洒在床头。丝网墙外面巴着几只早于季节孵化的苍蝇,被夜寒冻得麻木。福雷斯特边吃早餐边注视那几只打食的大黄蜂。它们比蜜蜂健壮耐寒,此时已开始飞舞,捕食冻僵的苍蝇。这些空中的黄色猎手,飞舞时虽嗡嗡聒噪,扑向无助的牺牲品却百发百中,将那几只苍蝇一一裹挟而去。福雷斯特最后一口咖啡尚未啜尽,火柴梗尚未夹入《食用蛙的养殖》,校样尚未重拾起来,那些个苍蝇竟荡然无存。 须臾,草地鹨清脆柔美的鸣叫使他停止阅读。看看表,七点钟。他放下校样,打开一溜开关,操作娴熟,开始一系列对话。 “你好,阿乐!”是他头一句,“塞耶尔先生起床了吗?……好的,别打扰他。我看他不会在床上用早餐,不过你可以问问……对的,教他如何用热水,没准儿他不知道……对,对。照料好他,再赶紧安排一个人,天气好客人会多……没错儿。你看着办。再见。”P1-3 序言 不一样的伦敦(译者序) 爱好美国文学的读者谁不知晓杰克·伦敦的大名?谁没读过他的《海狼》《白牙》《马丁·伊登》《荒野的呼唤》?谁不激赏他作品洋溢的如火激情,不屈不挠、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谁不敬佩他笔下那些多姿多彩的英雄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蚝贼、淘金者、水手、矿工,乃至动物世界那些灵气十足的狼与狗? 然而,《大房子里的小夫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位不一样的伦敦,是农夫伦敦,是情种伦敦。 伦敦传记的作者克拉丽丝·斯塔茨在其《查米安与杰克·伦敦》一书中认为,《大房子里的小夫人》“不是自传”,但又认为伦敦“直接从他与查米安的共同生活中取材”,小说“是伦敦1912—1913年冬天生活事件的心理真相”。 那么,这两年的冬天,伦敦的生活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务农生涯与大宅“狼舍”。 1905年,伦敦斥巨资买下位于加州索诺马县的索诺马山东坡格伦山谷的一千英亩土地1英亩约合4平方公里。,兴办“美丽农庄”。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加州一块最美丽最原始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生长着大片红杉,古老的红杉甚至已有千年。还有大量的冷杉、密花石橡、枫树、弗吉尼亚栎、白栎、黑栎、瘦果鹃、熊果。这里有大小山谷,数条溪流,许多喷泉……我骑马跑遍了这一带山间,找的就是这样的地方,真是正中下怀。”而本小说中,男主人公迪克的农场景色正是如此。 伦敦雄心勃勃,要把农场办成辉煌的大事业。他声明“我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给我的‘美丽农庄’再添美丽,给我的‘美丽农庄’再添三四百英亩土地”。每天上午完成写作计划后,伦敦就开始经管农场,阅读大量最新的农业报告,并向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们讨教,他把坡地改造为梯田,以减少水土流失。他在溪流上筑水坝,利用重力进行灌溉,并使用自己农场牲畜的粪肥给土地施肥,提高地力。他饲养牲畜相当在行,他的牲畜赢得了加州畜牧业展会的大奖。伦敦对农业生产富于远见,但当时加州的农业主要操控在大公司手里。迟至今日,他倡导的轮作模式才得到人们理解,给农民带来丰厚效益。伦敦把自己采取的上述种种农业措施一一嫁接在本小说男主人公迪克身上。 伦敦热爱他的农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骑马跑遍我的美丽农场,胯下是匹漂亮的坐骑。空气充满葡萄酒的芬芳,绵延群山上秋日的葡萄红似火焰。索诺马群山间缭绕着丝丝缕缕的海雾,午后阳光在睡意昏昏的天空照耀,一切如此美好,只感到活着真好。”他太太查米安·伦敦在《伦敦的书》中提到,伦敦曾对她说:“我死的时候要明确自己身后留下了一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他人悲惨失败之后,在我手里变得富饶多产……你难道看不到吗?啊,睁眼看看吧!解决当前经济大问题的办法,我看就是回归土地。我迷上务农,因为我的理念和研究教我认识一件重要事实——回归土地才是经济的基础……我从农业看世界,而世界从农业看我……你知道吗,我每天花两小时写作,十小时务农?——我的构思,我的准备,都是在夜里,在我户外的时光……” 伦敦为其农庄所做的一切一切,他对农场的由衷爱恋,他在本小说中对主人公农场生活的细致描写,几乎完完全全是他自己农夫生活的真实写照。 斯塔茨认为,伦敦“满怀梦想,在其小说中也表达了自己的农业梦想,他要把农场办成‘人间伊甸园’。他拼命阅读各种大部头农业书籍和小册子,构思了自己的农场系统,这个系统的生态智慧在今天应该大受褒奖。”伦敦还十分骄傲地拥有了他亲自设计的加州首座混凝土贮仓和圆形猪圈。他希望美国能采用亚洲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智慧。然而,农场管理不善,经济上一塌糊涂。同情者如斯塔茨认为,伦敦的诸多建设项目虽具有潜在可行性,但要么归结于运气不好,要么归结于过度领先于所处时代。不太友好的历史学家如凯文·斯塔尔则认为,伦敦管理混乱,头绪太多,还好酒贪杯。斯塔尔提醒读者,1910—1916年间,伦敦平均每年至少六个月不在农场,他指出,“他喜好摆弄管理权力,却忽视细节……伦敦的雇工们笑话老板玩大农场的鬼把戏,认为那只是有钱人玩的花拳绣腿。” 伦敦作作不休,一面为索诺马农场大举购买农用设备和牲畜,一面开始构思自己的梦中大宅“狼舍”。1905年他开始动念盖大宅时,曾给出版商这样写道,“这房子不为避暑,而是一年到头的家。我要的是踏踏实实、舒舒服服的安居,长期安居。” 于是,他耗资八万美元,建造了一座一万五千平方英尺约合1400平方米。的石头大宅。杰克·伦敦写过那么多关于狼和狗的故事,故被朋友乔治·斯特林起绰号“狼”,所以这座大宅也就顺理成章得名“狼舍”。 “狼舍”于1911年4月开工。旧金山建筑师阿尔伯特·法尔把伦敦的理念变成蓝图。为抗地震,整座房子建在一块巨大的减震石板上,石板大到足以支撑一座四十层的楼房。红杉木树皮完好,用于建造车门、绿廊、门廊。栗色的火山岩,蓝色的板岩,大卵石及水泥被选作基本建材。屋顶为西班牙风格。椽木是天然圆木,山墙与阳台用的大树干与小果树枝交织,带来养眼效果。 “狼舍”造型巨大,质朴无华,宽敞自然,十分迷人,正像其主,是主人的家也是招待朋友的地方。“狼舍”的办公室下面的确有一道螺旋楼梯连接到巨大的书房。还有一间18英尺×58英尺的大起居室,高达两层,这里真有一座巨大的石头壁炉,屋内还有专为太太查米安设计的凹室,摆着她的施坦威大三角钢琴。这一切都与小说描写的细节相同。与小说细节一致的还有“狼舍”独立的热水系统、洗衣房、供热系统、电力照明系统、吸尘机、制冷机、挤奶房、菜窖、酒窖等等。 “狼舍”建造耗时两年多,耗资巨大,高峰时期雇工超过三十名。1913年8月22日项目接近完工,进行最后大清扫,伦敦夫妇做好了搬家计划——特别定制的家具、成千上万册藏书、环球旅行的收藏品、个人用品等等,统统要搬入这座巨大的石头与红杉木造就的大宅。孰料,那天半夜,伦敦夫妇在半英里之遥的家里酣睡时,一名农工发现遥远天际红光闪闪——“狼舍”起火了!待伦敦夫妇骑马赶到,但见一片火海,房子已熊熊燃烧,瓦屋顶轰然坍塌,连房子远处的一堆原木也已着火。任何灭火措施都无济于事,“狼舍”被夷为平地,徒剩一堵堵石墙断壁、一座座烟囱,形影相吊。 伦敦以哲学家的态度看待大火,然而,金钱损失实在是打击空前,多年美梦一场空。邻居问伦敦夫妇:“你们俩怎么不哭,不着急啊?”“你俩好像没明白发生的大事啊!”“哭有何用?”杰克不断告诫自己“眼泪又不能重造房子……不过,房子应该可以重造!”他太太查米安在日记中写道:“那个酷热的八月之夜,杰克的梦之屋化作一片火海,是的,他还哈哈大笑,想振作精神,但到了凌晨四点钟,紧张过后,他心头笼罩着自己亲手建造的唯一家园被残忍毁灭的阴影,在我同情的怀抱中,他浑身颤抖,就像个孩子。过后平静下来,他说:‘我不是为金钱损失难过……虽说眼下钱的事也很严重。那么美好的东西就这么被毁了,好心痛!’” “狼舍”之祸令伦敦沮丧,但他强迫自己回到工作。他给自己居住的小屋增建了一间书房,继续繁殖获奖的牲畜,在已拥有的一千四百英亩土地上继续他的扩张计划。 间或,伦敦会去纽约、旧金山或洛杉矶做生意。他时常在自己那艘三十英尺长的小艇“流浪者号”上工作、生活,驾驶它在旧金山湾区和附近的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三角洲航行。他依然钟爱冒险,聚众酗酒,寻欢作乐,同时拼命写作。 如此有害身体的生活方式加上天灾人祸、肾功能不好、罹患多种疾病,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健康急剧恶化,1916年11月22日,伦敦在一阵昏迷之后告别人世,年仅四十岁。死亡证上注明死因为“肾绞痛伴随尿毒症”。 他的遗体在奥克兰火化后,农场举行了短暂的追思会,骨灰安葬于俯瞰月亮谷的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块巨石之下,山丘上是拓荒者格林洛的后人大卫与利特尔的墓地。伦敦生前选定了这里,他曾交代妻子和妻妹说:“我不介意你把我埋在格林洛家后人的墓地。在我遗体上压一块大宅废墟的红石头吧。” 1916年11月26日,一场静默仪式之后,查米安·伦敦把丈夫的骨灰安葬在约定的山丘上一块取自“狼舍”废墟的巨石之下。1955年,查米安去世之后,骨灰也葬在这块巨石下面,与丈夫永远相守。 1995年5月,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退休教授、法律专家鲍勃·安德森率十位专家组成的调查组来到格伦谷,花四天时间彻底调查了“狼舍”遗迹,结论认为,“狼舍”大火极可能是工人胡乱堆放在屋子角落的一堆浸透松脂和亚麻籽油的破油毡自燃造成,应为意外事故。自1916年伦敦离世之日至今,大宅遗迹如昨,空留断壁残垣,诉说着杰克·伦敦的一地残梦。 自1902年起,伦敦就奋力笔耕,每年都有一部长篇推出。《大房子里的小夫人》发表于1916年,创作当在1913—1915年间。该小说被评论家们认为是作者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的“田园三部曲”(《毒日头》《月亮谷》及《大房子里的小夫人》)之一,是杰克·伦敦后期的代表作。 《大房子里的小夫人》有两大基本主题——富二代励志与婚外情悲剧。小说共计三十一章,前三分之一聚焦“口含银钥匙出生”的主人公迪克·福雷斯特,典型富二代。他出生丧母,年幼丧父,独拥两千万家产,但其父自幼给他灌输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使其与穷人的孩子打成一片。十三岁,他离家出走,闯荡世界,历尽千辛万苦。十六岁返回家门,已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第一手见识,便重返校园,充分利用手中金钱与别出心裁的学习方法,以五年时间速成了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接着就大手笔办农场、畜牧场,把事业交给一群专家管理,再度出门冒险,浪迹天涯。他不按老辈人的规矩出牌,绝对具有现代人重视人才的先见之明,不惜重金,从大学、从联邦政府聘请专家,组建智囊团,把农牧场办得风生水起,田园梦做得轰轰烈烈。富二代不躺倒在祖荫下睡大觉,却奋力拼搏,靠自己拳打脚踢,东奔西突,锦上添花,这个励志主题对当代青年实在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意义。 更妙的是他还娶回一位貌美如花、才艺双全的太太波拉。小说后三分之二,主要聚焦波拉的悲情婚外恋。话说结婚十二年后,波拉与应迪克之邀前来农场做客的迪克好友格雷厄姆坠入情网,无法自拔。目睹太太被好友挖墙脚,你侬我侬,迪克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但他嚼碎自己的心,狠狠下咽,以骑士风度,策划制造意外,情愿自杀出局。孰料,被冰雪聪明料事如神的太太波拉抢了先,砰的一声枪响,她香消玉殒,芳魂悠悠出窍,故事戛然而止,令人不由跌足叹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这行名诗最好地诠释了这篇小说的情感主题。 回望波拉的情感悲剧,我们只能对她心生慈悲。丈夫一直对她极尽宠爱,比如为她造一座瑰宝般专属的院子,任她大把花钱,实现她培育良马及各色金鱼的梦想,不论她想什么、做什么,他都全力支持。他人看来天作之合的一对妙人儿成家十几年,感情应该牢固如山了吧?迪克却为何最终失去了她?恐怕还是由于他过于专注事业,忙于“种橡籽”,连每日拨冗与太太亲热谈心都无暇顾及,让波拉太过寂寞,遭受被冷落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乃最大痛苦,它无声无形逐日渗透,令风华正茂多才多艺的波拉备受冷落,她好委屈,太委屈。试想夫妻双方相互了解的意愿只剩下赤裸裸的性要求,那就好比一杯反复品尝之后的淡水,亲昵感能不退化么?波拉情感空虚的关头,偏偏天上就掉下个格雷厄姆,二人一见钟情,互生灵犀,不出多久便情不自禁,搞点小乱子,于无人处、黑暗中,或拥抱,或亲吻,但终是鬼鬼祟祟,良心熬煎。钟情却不善经营感情的迪克撞见太太精神出轨,愤而逼迫波拉做出选择。波拉两个都爱,两难抉择,万千纠结,最终选择自戕,囫囵退出。道德如冰山,人性似火焰。冰与火相遇,烤化冰山,还是放肆燃烧,最终被融化的冰山之水熄灭?波拉选择燃烧,选择熄灭,一死了之,在现代人看来,她并未与情人发生肉体关系,干干净净,决然殉情简直是死于意淫,枉担虚名,对自己太过残忍。值耶?不值耶? 有评论家认为《大房子里的小夫人》是一部心理小说,一场罗曼司质疑了男性气概的意义,同时也对加利福尼亚的农业予以表现。对该小说,伦敦自己也曾评价说:“从头到尾都是性——只不过性冒险未完成,或者说距完成还有十万八千里,然而小说充满性勇气和力量。” 斯塔茨则认为,“《大房子里的小夫人》令伦敦同时代的读者震惊于小说喷薄而出的性意象,对通奸诱惑力的细致描写。现代读者却嘲笑小说维多利亚时期式的忸怩作态与多愁善感,人物描写欠真实。而两种意见都没有错——小说1916年问世,对当时读者来说,过于性感;而对鼓吹性自由的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来说则远远不够性感。” 且看波拉,何等健康活泼的一位美丽女子,性的自我意识强烈。她骑着一匹大公马冲进一座泳池,浮上来时,格雷厄姆只见“一个肤色与她身上的白色丝质衬裙式泳装一样白的女人。那泳装紧贴在她形体轮廓上,好似一层大理石雕刻的纱幔”。波拉与伦敦的第二任太太查米安一样,有失眠症,也和查米安一样没有孩子。而没有孩子,应当是波拉心中极大的伤痛,所以临死之前还对迪克念念不忘此事。传记家们认为,小说中格雷厄姆的原型是伦敦现实生活中的两位朋友,其他人物也能从伦敦生活中找到影子,比如伦敦农场上的确长期寄居着一位长胡子的流浪哲学家,主人公迪克的忠仆阿麦就是伦敦的贴身男仆那卡塔等等。 历史学家凯文·斯塔尔则持否定评价,认为小说是伦敦对其身后在加州财产的处理遗嘱。伦敦于1909年认真开始的农场生活是对自己半生混乱生活的延期偿付。伦敦最后的文学表达散发着腐朽疯狂的臭气。艺术与务农交织在一起,乃其最后的挣扎,但二者无法相互支撑。 小说以女主人公波拉用一把步枪自伤致死而结束——其实读者并未被清楚告知波拉是否自杀,一如其情人格雷厄姆所信;或为意外走火,一如波拉对丈夫所言——还说服医生给她注射过量吗啡。弥留之际她与两位恋人告别,“两个帅男,帅男。别了,帅男。别了,红云……先把皮肤拉紧点,你晓得我怕疼。” 读伦敦其他作品,比如《海狼》,比如《荒野的呼唤》,还有《白牙》《铁蹄》之类,我们更多被其作品表现的喷薄生命激情与阳刚之气感染,为其笔下人物面对千辛万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而折服。然而,读这部小说,却多半要为他的感人性之无奈而感伤,而心痛了。可是伦敦并不在乎,一如他四十岁盛年之时,服用治病吗啡过量还是故意自杀——总之,在《大房子里的小夫人》发表后,便和波拉一样,绝尘而去,使他和他的这部作品留给喜爱他的读者一个大大的谜和切切的痛,还有一位不一样的伦敦。 黄健人 2015年8月14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骑马跑遍我的美丽农场,胯下是匹漂亮的坐骑。空气充满葡萄酒的芬芳,绵延群山上秋日的葡萄红似火焰。索诺马群山间缭绕着丝丝缕缕的海雾,午后阳光在睡意昏昏的天空照耀,一切如此美好,只感到活着真好。 ——杰克·伦敦 读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我们更多被其表现的喷薄生命激情与阳刚之气感染,为其笔下人物面对千辛万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而折服。然而,读《大房子里的小夫人》,却多半要为他的感人性之无奈而感伤,而心痛了。 ——黄健人 杰克的小说代表了美国人最优秀的作品。 ——著名出版人乔治·布雷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房子里的小夫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杰克·伦敦 |
译者 | 黄健人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1593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首版时间 | 2016-08-01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2 |
CIP核字 | 2016094724 |
中图分类号 | I7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