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4重人格
内容
编辑推荐

卡梅伦·韦斯特著李永平译的《24重人格》是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本令人恐惧的书。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刺激性的细节和令人心碎的清晰描写揭示了羁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对家庭的影响。《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够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的书,它也能使你为韦斯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内容推荐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详细地描述了卡梅伦小时候的恐怖受虐经历;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说话结结巴巴的;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们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在卡梅伦·韦斯特著李永平译的《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本书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和前听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够让你对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产生敬畏的书,你也会为韦斯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目录

我的分身

序曲

第一部 伤心旅店

第二部 绕过阴沟

第三部 打破障碍

尾声

试读章节

我仰卧在我们家客厅那张白色的柏柏尔名牌地毯上,手里捧着一本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书《伦勃朗:人体造型与精神》,观赏这位荷兰画家的自画像。父亲生前,我和瑞琪曾送他几本珍贵的艺术书籍,这部伦勃朗画集就是其中之一。他老人家以59岁的盛年过世后,这些书籍的所有权又回归到我们手中。能继承到这笔遗产,我固然感到很高兴,但父亲的英年早逝却也在我心中留下无限哀思。

每回观看伦勃朗的自画像,我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哀伤和惆怅,就像观赏夜空下的一条空荡荡、冷清清的河流。我晓得我正在注视这个人的灵魂。不知怎的,每回翻看这一幅幅自画像,我就会觉得跟父亲更加亲近,尽管——我猜——伦勃朗可能比我更加了解我父亲。

10月中旬,傍晚时分。白昼越来越短了。这时在屋外走动,你可以看到从你鼻孔呼出的气息飘漫在空气中。我们这栋坐落在面积达4英亩的山丘顶端、用粗石砌成的小屋子周围,那一株株树木的叶子已经染红了,不久就会掉落下来。到时,我们再也无法像蚕儿那样,享受茧居的生活——当初我们搬到这个老社区,就是受到这儿清幽、隐密的环境吸引。再过一阵子,透过屋外那一片光秃秃、瘦嶙嶙的树木,我们就可以看到最近的邻居了。他们的房子坐落在对街山腰,离我们家约摸600英尺。秋天已经降临新英格兰。

这会儿,瑞琪待在客厅旁边那间灯光明亮的小厨房里。她正站在白色塑料贴面的操作台前,准备晚餐。操作台上堆满各式各样的比萨配料,令人一看忍不住食欲大振。(自制的比萨是我最爱吃的两种食物之一;另一种是配上香蒜沙司的意大利式小方饺。)生面团已经发酵,渐渐膨胀起来。瑞琪把它铺在穿孔的比萨锅上。香喷喷的酱料在火炉上熬煮,一大块白色的意大利干酪躺在操作台上,旁边放着一块用不锈钢打造的、装有黄色柄子的礤床。黑橄榄、蘑菇和红艳艳的甜辣椒全都已经切好了。这会儿,瑞琪手里握着一把8英寸长的“亨克尔斯牌”菜刀,在一块陈旧的、圆形的柚木砧板上——那可是我们12年前结婚时收到的礼物哦——熟练地切着一枚韦达利亚出产的洋葱。

我37岁生日那天——其实那天是我们俩的生日,因为我和瑞琪是在同一天出生的——瑞琪送给我的那双簇新的“比恩”牌仿麂皮鞋,这会儿正躺在我身旁的地板上。5岁大的凯尔趴在我身边,身上穿着红蓝相间的蜘蛛侠睡衣,外加一件同色的披肩。他把我那只仿麂皮鞋当作一座城堡,指挥他手下的一群玩偶大兵发动攻击,这会儿战斗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凯尔在旁提供第十一章今晚,在凯尔上床就寝后,我们夫妻准备做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因此,吃晚饭时,我和瑞琪都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食不知味。但凯尔却一点都不受我们影响,他依旧开开心心地吃他的晚餐,咂巴咂巴,叽叽喳喳,把嘴里的食物喷溅得满桌都是。在这个小男孩心目中,世界似乎仍然很美好。吃过饭,我带凯尔到楼上浴室去洗他最喜欢的泡泡浴。

溅溅泼泼,他在浴缸里玩水,玩得好不开心。我坐在浴缸旁,手里拿着一本名叫《厄尼迷路了》的故事书,念给凯尔听,念着念着,我忍不住羡慕起凯尔来。但愿我能够跟他一样无忧无虑,自在逍遥。但愿我能脱下恐惧和痛苦的外衣,跳进那一缸缤纷灿烂的泡沫中,尽情戏耍,不再忧心忡忡。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我得穿着这件外衣,熬过漫长的三年时光,然后才可能解开纽扣把它脱掉。

没多久,迷路的小厄尼就被找到了,在厨房干活的瑞琪也把盘碗洗好了。我把凯尔的身子洗净、擦干,送他上床,帮他塞好被子——就像每一位做父母的人照顾孩子那样。不到三分钟,凯尔就睡着了。睡梦中这小子还因模仿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而不住地扭动身子。莫非他梦到了长达两英尺的棒棒糖?凯尔真有福气。

我和瑞琪关掉楼上走廊的灯,蹑手蹑脚走下楼去,心里觉得又兴奋又紧张。我们泡了一壶茶,在客厅那座石砌的大壁炉旁坐下来。暖气…… P91对白和音响效果。这小家伙口沫横飞,表演得起劲时,竟然把一口口水喷吐进我耳朵里。

“凯尔,拜托!”我装出恶心的样子,耸起肩膀,擦掉耳朵上沾着的唾沫。

“爸,对不起哦。”凯尔细声细气地向我道歉。父子两个眼瞪眼对望了半晌,忍不住格格笑起来。我放下手里捧着的那本伦勃朗画集,翻个身子,侧躺着,用手肘支撑起上半身。

“哦,这不算什么,”我说,“你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才3个月大吧,有一天我朝天躺在地板上,把你高高举在手中,表演‘超人’——”在厨房干活的瑞琪举起手里握着的菜刀,指向我,点点头,又自顾自低头切起菜来。“对!这件事我倒还记得。”说着,她咧开嘴巴笑了笑。

“反正,”我继续说,“那天我朝天躺在地板上,把你这个小家伙高高举在手里,一面唱着‘超——人——来——也——’,一面把你兜来兜去,在空中飞荡不停。突然……你到底想不想听啊?你这小子二话不说,哗啦哗啦就在我面前呕吐起来,把刚吃进嘴巴的东西全都吐进我耳朵里!”凯尔一听,乐不可支,直笑得连鼻涕都流出来,挂在嘴唇上。

“赶快去妈妈那儿,擦一擦!”我大吼一声。凯尔吓得跳起来,冲进厨房,一面跑一面笑,小小的鼻子窸窣窸窣不停地吸着,试图把黏答答的鼻涕吸回鼻孔里。瑞琪放下菜刀,抓起一张纸巾,捂住凯尔的脸庞,帮他擤鼻涕。

“这个小家伙竟然在老爸耳朵里呕吐!”我忍不住格格笑将起来。

P5-7

序言

正常时,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血型。如果谁拥有的人格超过1个,那就是病态。这本《24重人格》,说的就是一位成功的美国商人——卡梅伦·韦斯特先生,突然在某一天,发现自己的身上,积聚了多达24重的人格。灵魂的居所因此变得拥挤不堪冲突不断,人生卷入了混乱的巨大漩涡,一切都出轨了。

你可能会问:人格是个什么东西?“人格”这个词,据说是从拉丁文译过来的,指的是“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戴的脸谱”。

在心理学界,关于人格的定义很多,分类也很繁杂。人格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比如说,当人们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当我们表达愤慨的时候,会斥责某人人格卑劣。大家都觉得深能理解此意。不过要是追问刚刚说完这些话的那人——请教一下:什么叫做人格?估计很可能他也是一头雾水语焉不详。

人格,是一个人人会用,却又不甚了了的词。

荣格说,“人格”是由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的面具,是文化要求每个人扮演的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就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在卡特尔的人格测试中,他提出“人格是对人在特定情境中行为的预测”。米歇尔认为“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伯杰认为“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众说纷纭。于是有人干脆把“人格”一词暂且搁置,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释“人格”的含义。比如研究什么样人格的人才能当好官?这是把人格同性格相混淆了。有姑娘问:什么样人格的人才值得嫁?这是把人格同道德品质联系到了一起。杂志上登出:猜一猜最能挣钱的五种人格特质?干脆把人格与算命混为一谈。

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人格是一整套心身系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时刻能对环境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说它独特,是因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说它稳定统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人格有规律可循,很难形成突变。它是和谐的,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浑然一体。

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是更多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就叫多重人格,本书的主人公卡梅伦·韦斯特就罹患此症,学术名称叫作“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即使对专业人士来说,这也是罕见的病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便更费解。允许我打个不一定准确的比方——卡梅伦·韦斯特好像成了川剧绝活“变脸”的演员,倏忽之间,形神陡变。他原本是风度翩翩的商界成功人士,是宽容有趣的丈夫,是慈爱幽默的父亲,却不料眨眼工夫就成了退缩畏葸善良懦弱的8岁男孩,马上又是霸道骄横顽劣的叛逆青年,更不可思议他还能化作温柔的12岁少女脉脉含情…总之各种脸谱腾挪跌宕呼风唤雨,间不容发眼花缭乱。

一共有多少种角色呢?本书中,主人公历数他身上共存的角色,共计24名。就像一栋大房间里,住了整整两打房客。哦哦,说房客似乎不大准确,应该说是居住着24位司令官,轮番发号施令。彼此性格不同面目不同,行事风格也各有千秋,你方唱罢我登台,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看到这里,你一定要紧皱着眉说,这似乎不太妙。是的,岂止是不太妙,简直是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为了不让读者们一头雾水,作者特地在本书的扉页上列出了一张“人格清单”。建议您千万不要忽略了这张清单,它非常要紧,是你阅读此书的不倦向导。不然的话,你很可能被这些人格的化身吵得头脑发胀,险些失去阅读的耐心。倘如真是那样,你就和一本很重要的心理学著作失之交臂啦!人格这个东西,绝不能没有。如果说某个人丧失了人格,将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基本上就等同于把他从人类社会开除出去了。当然,也绝不能太多。比如这本书中的卡梅伦-韦斯特先生,拥有了24重人格,濒f临崩溃的边缘,生活被搞得一团糟。他不得已放弃了工作,住进了精神病院,多次自伤鲜血淋淋,妻子差点离开了他,孩子也陷入巨大的迷惘混乱之中……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人有限的身体里,壅塞了24种截然不同的人格,会怎样倒海翻江?韦斯特一步步描绘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劫难,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喷涌的鲜血,虚无缥缈的字迹,脸上不断变幻的表情和毫无连贯的词语,就是这种人格大拼盘的惨痛写照。韦斯特带着我们一步步经历他内心的崩塌和陷落,体验他的恐惧、无奈和悲愤。我们为世界上曾有人遭受过这种罕见的折磨和苦难,心乱如麻,心急如焚。从这个意义上说,《24重人格》提供了非常翔实而真切的心理病理标本。书中有一页插画触目惊心,那是韦斯特发病时,用鲜血在纸上写下的“救命”二字。虽油墨为黑,但映人眼帘,会感到喷薄而出的殷红与烧灼。

在深入了解韦斯特的痛苦之后,一个冷峻的问题凸显而出:这些杂芜喧嚣的人格,是如何诞育的?韦斯特何以深受其害无法自拔?他会在开车时,变成一个混沌无知的低能儿,连油门在哪儿都不知道。也可能在夫妻亲热时,忽然变成年幼的孩童惊惶失措……在心理医生和妻子的帮助下,韦斯特潜入冰冷的童年之海,打捞出 了可怕的记忆残骸。

韦斯特4岁的时候,被外婆残忍地性骚扰,而后又被亲生母亲强迫乱伦……因为太惨烈,年幼的韦斯特只有选择彻底忘记,才能维持自身脆弱的尊严感。他遗忘的方法,就是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分身,由他们承担起这份奇耻大辱和哀痛与激愤。分身们像滋生的蘑菇一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韦斯特在表面的平静中苟且度日。可惜这方法可奏效于一时,却不能带来永久的平复。终于有一天,分身们蜂拥而出,各自为政,撕扯着韦斯特,分裂着韦斯特,彻底捣毁了韦斯特的生活,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跟随着韦斯特的笔触,我们看到他如何坚韧地寻求着自我救赎之路。亲人们鼎力相助,帮他将众多的人格一一整合。韦斯特终于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在高科技录像技术的展示下,看到了一个个分身活灵活现的表演。他开始直面自己的病态,承认自己罹患熏症,和众多分身们达成协议。在勇敢地对质和谴责了当年迫害者们的罪行之后,他渐渐地走向了康复。

这就是韦斯特的经历,令人扼腕叹息。也许有人会说,毕竟是太罕见了,只当听一个遥远的故事。其实,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意义远大于此。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间仓库。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和情感,都被一一输送到仓库里,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其中有一砦贴着精致美丽的标签,那是让人欢愉的美好回忆,我们十分乐意时时拉开抽屉,欣赏一番。也许还会拿m来展示,与亲朋们分享。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记录,我们将它们贴上封条,放在犄角旮旯处,恨不能闭目塞听,永不开启。

也许在哪个不经意的瞬间,那扇小门冷不丁地弹开了,我们会忙不迭地关上,愁眉不展。

我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库藏了。其实,并非如此。有一些最不堪回首的惨烈记忆,被我们深深地掩埋在心灵库房的地下,化作了冰冷僵硬的泥土。

然而,负面的能量不会自动消失。如果没有正确的清理和根除,它们会在地下发酵,滋生出越来越密厚的复仇菌丝。终于有一天,它们遏制不住地爆发出来,让人们抑郁、沮丧、烦躁、悲观、绝望·甚至,衍生出陌生而诡异的人格,操控我们的生命。

韦斯特遇到的是极端事件,一般人的隐痛,可能没有这般惊心动魄。但他疗治心理暗疾的过程,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

我们的问题各种各样:也许是死亡、仇杀、贫穷、卑微、嘲讽、诬陷……也许是父母的偏心、师长的漠视、伙伴的孤立、亲人的责难、陌生人的轻蔑,长辈的鄙视……创伤无分大小,只在乎那印记是否深及骨骼?来自异性的一个不经意的嘲弄,蕴含着杀伤力可能堪比核武器。这些回忆沉积在你心里,让你永无忘怀,如同威力强大的定时炸弹,潜伏在你人生的礁石中,不知道什么触机,轰然起爆,污染你生命的海洋。

怎么让内心永远保持澄澈呢?诀窍只有一个,就是敢于正视心底的负面能量,决不退却。无论它多么邪恶和不可一世,你已经长大,你已经强有力,你已经安全。你可以战胜它们,粉碎它们。很多时候,我们恐惧的其实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莫可名状的虚弱感。只要心灵强健,过往的伤害就变成了纸老虎,灰飞烟灭。

韦斯特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他敢于一个接一个挖开尘封多年的仓库地下室,寻找让自己无法面对的严酷真相。当他终于直面这段历史,并接纳了自己的分身之后,力量与和谐就回到了他的身上。他完成了心理学的博士课程,成为了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掩卷之后,我们发现了人人都可能有一座心理地库。打开门,挖下去,拂去尘封的蛛网,清理旧物,让阳光照进暗室,从此让那里宽敞明亮,是你的责任。

人格这东西,有一个就够用了。它坚定友爱勇敢仁慈智慧安宁……

书评(媒体评论)

《24重人格》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本令人恐惧的书。作者卡梅伦·韦斯特以刺激性的细节和令人心碎的清晰描写揭示了罹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对家庭的影响,作者身兼“人格分裂”患者和心理学家两重矛盾角色,这是该书独特的地方。我特向DID患者和对该病症感兴趣的人推荐这本书。

一一科林·A·罗斯医学博士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廷伯劳恩心理健康体系精神创伤项目的负责人

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福里斯维尤医院院长

《24重人格》是一本相当重要的书。对想恢复正常心灵的患者来说,它是一本福音书。

一一马林·E·亨特医学博士

国际人格分裂研究协会主席

本书是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一反教科书的枯燥、乏味和深奥难懂,它通过详细记录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变化和现实经历,将精神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有机地融合于字里行间,使得读者从中了解人的复杂内心世界,值得推荐。

一一季建林教授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

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4重人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卡梅伦·韦斯特
译者 李永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506702
开本 32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08022651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7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1-301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99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