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假如这样生活(走近佛教)
内容
编辑推荐

找到信仰的法门,你会发现:当初烦躁、刻薄、傲慢、愤世嫉俗的心越来越淡了,安稳、宽容、谦卑、欢喜的心不知不觉生起来了。

渐渐地,周围的人和事也变得可敬可爱了。

王践著的《假如这样生活(走近佛教)》介绍佛教对世界的认知,最后落脚到追求幸福人生、做好终极关怀、建设和谐社会,帮助快节奏生活中烦恼的现代人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归宿。

试读章节

人类一开始便陷入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类。无论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

在所有的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最急迫的,是关于人类自身之谜:

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

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如果人死后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一、生死与无常

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为我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为虚饰。

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畏惧。

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

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

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

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平时,我们执著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琐碎的杂务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自己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过于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

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腿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人命在呼吸间。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

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佛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

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在数日间。”

佛摇头说:“你没有悟道。”

第二个弟子回答:“人命在饭食间。”

佛还是摇头说:“你也没悟道。”

第三个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间。”

佛说:“善哉善哉!你悟道了。”P5-8

序言

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够捧读一本介绍佛教的书,真正稀有难得,真正值得恭喜。

的确。物质世界充满诱惑,让人眼花缭乱,谁还有空关注玄虚的精神问题呢?处于这急功近利的时代,如果还谈信仰、谈精神追求,八成要被人耻笑。

两千多年来,佛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曲曲折折地流传至今,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一般人对佛教的认知来源.仅限于神话故事和道听途说。因此,大致的印象无非是:愚昧迷信,逃避现实。

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佛教还是含蓄地展示着它海纳百川的魅力:喜欢文学的人发现它有磅礴的文学经典,爱好哲学的人发现它有完备的哲学体系,注重修养的人发现它提供了周详的行为规范……

事实上,佛教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帮助我们认清什么是愚痴、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

佛最大的愿望是拔除众生的苦恼,给予众生快乐,所以佛教为我们提供了快乐的源泉。

但我们的认知往往正好相反,比如说:“佛教提倡行善积德,这我还是赞成的,进一步了解一下或许有好处。但是,切奠过于投入,如果因为信佛而放弃人生的快乐,那就太不划算了……”

佛不会强行改变一个人,只要你愿意,这种意见可以保留到你放弃它为止。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慢·I~_OT心来,开始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当初烦躁、刻薄、傲慢、愤世嫉俗的心越来越淡了,安稳、宽容、谦卑、欢喜的心不知不觉生起来了。渐渐地,周围的人和事也变得可敬可爱了。

这时,你会深切体会到佛的慈悲和伟大,此前对佛教的成见自然也就冰消瓦解了。

当然,即使一个久闻佛法的人,也未必毫无困扰,比如:置身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求道之心瞬间即逝,贪欲之念暗潮汹涌。安逸的生活方式实在难以放舍,心地的清净实在难以达成,恶行背后的苦果实在不敢想象。因果法则昭昭分明,轮回之路凶险异常,修行证道遥遥无期——我还有希望吗?

当你有缘拜读净土经典和善导大师的诠释,终于体会到“佛恩浩荡”的真正含义,你的精神世界无疑会提升到更高的层面。经典里的语言已不仅仅是你的座右铭,而当下成为你的直接经验。你深知:任何状况都不能障碍佛的救度!佛的誓愿因众生的愚恶而发起,佛的慈悲因众生的痛苦而存在。众生若是回心向佛,则慈舟能济,苦海得离。

“南无阿弥陀佛!我并非无药可救!”

环顾四周,太多的人像我们当初一样苦闷,困惑无从解答,痛苦无法摆脱,心灵不堪重负,茫茫然然,空度人生。

人身实在难得,佛法实在不可不听闻!

感叹之余,我们将比较适合现代人的教法、章节编辑到一起,以便大家不花太多时间就能了解佛教,多一些对人生的思考,多一些对自我的反省,最终找到心灵的归宿。

南无阿弥陀佛!

编者谨序

2016年5月

后记

感谢你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小书。如果与佛有缘,你一定会接纳阿弥陀佛为你成就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无上大宝,而成为一个欢喜的念佛人。

经中讲,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善导大师赞为“妙上好人”。能在此生遇到佛法,信佛念佛,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昙鸾祖师言:

同一念佛无别道,

远通四海皆兄弟。

我们很高兴又多了一位念佛兄弟。

如果你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利益,请将此书推荐给你的亲友、同事、有缘人,让他们共沾法益。善导大师言: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思。

作为凡夫的我们,只能自己念佛、劝人念佛,来报答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恩德于万一。

或许你缘还未熟,暂时不能理解书中所讲,但佛教的无常观、轮回观对你多少有所启发吧。请你一定记住:佛无要语,因果轮回真实不虚。

当用尽世间的一切办法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请不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的帮助,特别是在我们自己或亲人的生死关头。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永远慈悲垂手等着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假如这样生活(走近佛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3086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3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2016198333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