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伊斯康德的这部日记《烽火守书人(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日记)》最早刊登于英国档案管理员协会和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从2006年11月开始,到2007年7月为止,打动了无数的读者。馆长以看似简单却内含强烈情感的文字,把遭到战火破坏的伊拉克图书馆在重建过程中所经历的点滴真实记录下来……面对“人间地狱”,伊斯康德和下属馆员们仍然凭借着超乎想象的勇气和责任感,把几成废墟的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重建起来,不惜以血的代价,捍卫那些无比丰厚却无比脆弱的文化遗产,以喂养苦难中的伊拉克人民的心灵。这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信念”的作品,会给人带来极其震撼的阅读感受。
萨德·伊斯康德的这部日记《烽火守书人(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日记)》最早登载于英国档案管理员协会和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一时间打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
伊拉克国家图书馆在2003年的战火中遭受重创,几成废墟。伊斯康德临危受命,放弃了自己在伦敦的舒适生活,回到危机四伏的故乡巴格达,就任图书馆馆长一职。炸弹袭击、死亡威胁、绑架与灭绝人性的谋杀,此后便终日与他的工作和生活相伴。在重建图书馆的过程中,他用文字将平日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使外界知晓如今伊拉克的真实面貌。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间地狱”般的城市里,伊斯康德和他的图书馆员们仍然凭借着超乎想象的勇气和责任感,在废墟中重建秩序,不惜以血的代价,捍卫着那些无比丰厚却无比脆弱的文化遗产,也捍卫着人们求知的权利,滋养苦难中的心灵。
作者序 活着的脆弱与坚强
2006/1 1-12 阿里倒下了
2007/1/1-1/31寒冬中互相祝祷
2/1-2/14 一个都不能少
2/15-2/28 物归原主
3/1-3/6 天空降下的血和泪
附文一
藏不住的绝望:萨德·伊斯康德馆长专访
2007/3/7-3/18危险的七十米
3/19-3/31 不断的逮捕与绑架
4/1-4/8 E塔内外的凶险
4/9-4/19 铁桥没了
4/20-4/30 离开与留下的勇气
5/1-5/12 杠上部长
5/13-5/19 消失了的三座图书馆
5/20-5/31 摄氏四十二度
6/1-6/12 一个灵魂的诞生
6/13-6/19 宣礼塔被炸
6/20-6/30 部长失踪了
7/1-7/16 超越所有分裂的一球
7/17-7/31 国民恶霸一
后记一
附文二
过去、现在与未来: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珍贵记录与档案的复原之路
附文三
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近况报告
车子一到行政大楼,听到两声巨响。逊尼派极端分子用迫击炮轰炸医学城医院和卫生部。两座被攻击的大楼离我们只有两百米。现任卫生部长是一位什叶派极端分子,他的前任也是,他们两位上任后都把部里不论资深或资浅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死忠的什叶派,卫生部现在成了什叶派的要塞。高等教育部则是逊尼派的根据地,他们上星期被什叶派突击,一百多名逊尼派的员工被俘虏了。就是这两派人马,日日夜夜威胁着我们的性命。
我的秘书乌姆·海森,她有点害怕,因为两枚炸弹就降落在她的车前七十米处。就跟其他人一样,她谈了两分钟后又回到日常的工作岗位上。
五十分钟后又一声巨响,双方持续交火一个半小时。
娜迪亚,计算机部门的图书馆员,她今天没出现。我被告知说她父亲昨天受伤了,大腿上挖出了一颗子弹。
我跟书目资料部门主任那德哈尔和她的上司佳玛尔见面,谈谈他们的工作。
上午十一点,大部分同事都收到了本月的薪水。我到几个部门走走,和不少同事们随便聊聊,我尽全力给大家打气。
十一点,接获了一个要命的消息——我被通知说阿里·撒利(AliSalih)就在他妹妹的面前被活活刺死。阿里是个机灵的年轻人,我把他送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受训学习网页设计。回来后,他和娜迪亚负责指导并经营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他是我们图书馆现代化革新的象征。我在2004年1月雇用他和其他年轻的同事,我希望年轻一代能指引前路。 这是令人非常难过的一天。认识阿里的人都哭了,每个人情绪都很低落,士气也降到了最低点。阿里工作的计算机部门主任阿玛尔(Amal)小姐更是没办法控制她的情绪。同事们都撤回家后,阿玛尔小姐还留在办公室默默流泪。我是最后一个走的,但是我有强烈的感觉,阿玛尔小姐必定还独自留在办公室,所以先去看看她。我们谈了十五分钟,终于把她劝回家,但我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担忧,我极度担心年轻同事们的生命安全。
走之前,我把各部门的负责人请来开个会,为了安全起见,我建议应该把同事分成三组,每一组只工作两天。不过,为了服务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档案室和图书部的主阅览室仍然开放,大家都赞成我的建议。有些同事跑来跟我说要我尽快离开伊拉克,他们非常担心我,怕我会白白送死。
我非常沮丧地回到家。我抱了抱我六个月大的儿子,想着阿里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六个月大,一个三岁。1 1月22日(星期三)
大约上午八点半,接到副馆长卡米勒(Karnjl)的电话,说他的大儿子阿莫由于被载有炸弹的汽车撞倒而严重受伤,幸而炸弹没有爆炸。
伊图闭馆到12月9日。12月10日至15日 星期日伊图按计划重新开放。由于道路被军队和美军封锁管制,所以有些同事无法回来。
星期二,我和一家建设公司的经理见面,他们负责重修大楼剩下的部分,包括期刊部和开架式书库。我们双方都同意,为了安全起见要紧密联系与合作。我们也都关心自己同事的安全。他把他们工程车的车号给了我,另外也同意我的建议,工人要有公司证件,进出都要出示让我的警卫查看。
星期三,我收到了更多的坏消息。一名员工的房子被恐怖组织袭击,结果他和他的儿子(一位大学生)受了伤,而另外一个儿子(是个医生)遇害。
就在同天,我和阿里的兄弟们见了面,谈到阿里的抚恤金,看看伊图能为他太太和两个儿子做点什么。阿里兄弟们告诉我一点阿里当时被杀的情况,他们说当时阿里在车里,送完妹妹到大学后,有辆车子挡着他,凶手有四个,他们命令阿里下车。下车后,阿里发现那四个人都有枪并打算要杀他。阿里很勇敢而且身体也够壮,马上反击这四个杀手,把两个打倒在地上,不幸的是其中一个开枪打中了他的腿。阿里倒下之后,他们向他的头部和胸部、肚子开枪。阿里躺在路上流血致死。那天早上,犯案现场,也就是在一条熙来攘往很繁忙的街道上,却没一个人敢插手。凶手很可能是渗透到安全部队里的民兵。
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的是狙击手。他们通常在两个区域随便狙杀无辜的人,一个是臭名远播的海法大道,那是复兴社会党和基地组织的要塞。海法大道位于底格里斯河的另一岸(离图书馆大楼1公里),另一个区域是阿尔一法德赫尔区,也只离我们半公里。许多无辜的人,包括妇女,都被狙击手打死。位于我们大楼和阿尔一法德赫尔区之间的共和街更是少去为妙。
星期四,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我和司机)决定换另外一条路走,一到阿尔一辛纳克区我们就听说恐怖组织绑架了四十个人,那些恐怖分子则安安全全地离开,因为警员和政府办公大楼的警卫都拒绝干预。P7-9
早在侯赛因政权垮台之初,2003年12月我刚受命担任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馆长时,我就开始写日记了。但是写了一个月后,我决定暂时停笔,好把全副心力摆在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重建工程上。因为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是美军2003年入侵后,伊拉克境内受创最严重的文化机构。当时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有60%.左右的文件、25%的书籍及90%的地图与摄影藏品遭盗匪洗劫。此外,图书馆的建筑结构,也受到严重破坏。随着巴格达被美军打下来,馆里的设备、机器及家具不是被抢,就是给火烧得面目全非。当时馆内员工的士气跌到谷底。
2004年年初,安全状况开始急速恶化,伊拉克经历前所未有的宗教派系两极对立。到2006年年中,巴格达爆发全面内战,好几万名逊尼派及什叶派教徒被迫放弃自己的房子,甚至有人被迫永远离开自己的国家。数以千计的无辜民众不幸丧生。
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想尽快站起来。虽然暴力疯狂、贪污横行、官僚无情、预算限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因素(尤其是缺电)一再打击着我们的努力,但是,本馆员工重建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让它走向现代化的意志从未I卜歇。
2006年,我一个朋友帕特里夏·斯利曼(Patricia Sleeman,档案管理员)建议我再提笔重写日记。她说,这样其他国家的民众,尤其是其他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员、图书馆馆员及馆长才会知道他们的伊拉克同行的工作及生活实况。一开始,我很犹豫,我最担心的是大家看了我的日记后,无法相信我们真的每天在枪林弹雨之下,在混乱与破坏中如此辛苦地求生。不过,最后我还是答应提笔重写。这些日记最早是在2006年11月以博客的方式,刊登在英国档案管理员协会(The Society of舡chivists)的网站上。没多久,我任职于大英图书馆的朋友安迪。斯蒂芬森(Andy st叩henson)告诉我,大英图书馆想把我的日记贴在它的网站上。基于安全考量,我在巴格达从未告诉任何人关于日记之事,连我的同事也都浑然不知。
写了九个月后我决定停笔,因为我的内心满是罪恶感。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利用员工的牺牲来成就日记的内容,也在情感上勒索看过我日记的读者。每天,我都好像在等着坏事降临,以便有好题材可写。这种可怕的感觉,开始缠绕压迫着我。每天要把自己所见、所知及每天共事的人的生活苦难一五一十写出来,实在是太痛苦了,最后我也写到心力交瘁。
对我而言,这些日记并非政治宣言,我只是想让伊拉克以外的民众在媒体偏颇观点之外,看看真实的伊拉克。我以非常简单、直接的方式,在日记中把伊拉克国家图书档案馆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一一记录下来。这份日记也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但只要我们愿意发某种机制,人类还是能化腐朽为神奇,成就非凡成果。
我不再写日记了,真正的理由是我有很深的罪恶感。
我觉得我写这些日记,好像是利用发生在我员工身上的悲剧及牺牲,尤其是那些丧失生命的人,这让我扛着沉重的道德重担,仿佛我在勒索读者一样,我真的认为我无权如此。所以在此我向所有人表达我内心的歉意。
但我还是要感谢许多支持我的朋友,我和我的员工都诚心感谢大家的关怀。
大英图书馆、英国档案协会及《西班牙国家报》在其网站上刊载了我的日记,对此我也表达内心的感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