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八年梦魇(抗战时期天津人的生活)/天津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八年梦魇(抗战时期天津人的生活)》的内容虽然是以口语的方式记录了天津抗战时期每位受访者亲历、亲见的生活片断,但若将这十几篇从不同侧面讲述当年历史的史料凑在一起,读后便会有一幅抗战时期天津下层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画卷生动地展示在你的眼前,你会从这些文字中看到流淌着的血和泪,听到日军铁蹄下普通百姓发出的悲惨呻吟。

为了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战时期天津的社会状况,郭文杰先生还为这部书精心编配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多更真实的历史信息和细节,从照片和文字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时期那段不堪回首的生活,也让更多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胜利伟大意义的理解。

内容推荐

《八年梦魇(抗战时期天津人的生活)》的作者郭文杰采访了14位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沦陷区的老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81岁,或出生在天津,或生活在天津。书稿以口述的形式,详细记述了这些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老人在天津沦陷后的生活状态。书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日伪时期天津百姓的生活全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贴近百姓生活的真实的历史画卷。

目录

序言:聆听无声的诉说/方兆麟

高景云:津城闹水 百姓遭灾

邢国起:挑担叫卖 好心得报

张金锁:进城学徒 手艺养家

任秉钤:莘莘学子 梦断南开

郭继先:逃反学徒 乱世谋生

张显明:求生亲人 惨死刀下

杨大辛:远渡扶桑 福兮祸兮

张永珍:命运多舛 巧遇恒源

刘钟鑫:老家被毁 钱庄学徒

任秉鉴:身逢乱世 奔忙求生

林质生:误当劳工 九死一生

杨昌熹:粮店断粮 生命遭劫

张道梁:遭逢国难 身不由己

李希闵:亲眼见证 日本投降

后记:静下来想想/郭文杰

试读章节

我小时候在三义庄住,1937年时不到10岁,有些事还是记得的。不是说我的记忆力好,人都是这样,特殊事件总还记得。

马场道以南都属于三义庄,从绍兴道、苏州道到人民公园。竖着的马路呢,九江路、南昌路、广东路,新华中学后面。为嘛叫三义庄呢?是三个庄子合的,有梁家园……在现在的海河中学那。德国一建租界,把这些庄子的村民都赶跑了,把这三个庄子都迁到这边来了,起个什么名字呢?叫三义庄吧。有个隐藏的含义:刘关张,所以立了个三义庙,供的是刘关张,还有关平和周仓,在关羽后面站着。这个庙既不属于道家,也不属于佛家,就是民间的一个庙。有妇女带着孩子在那看着,来烧香的人不多,放一点香钱,也不多;干净,小三合院,地点就是现在的天津图书大厦。那时南京路是一条河,正在河边上。

在早我们家在东北,到了天津就落魄了。老爷子以前是和张作霖一块干的,到了张学良接手东北军,内部变化很大,我父亲就带着家人来到了天津。那时我们就是老百姓,经济上稍微富裕点。

1937年7月底,当时听见有人在胡同喊:“谁家有三民主义的书,赶紧自己烧了,别留着!”那时候还不是日本占领时期,但日本已经在上边(指华界)开火了,只是那时候信息闭塞。三义庄苏州道,那时叫芝罘路,已经开始有美国兵骑着摩托、挎子巡逻了。准是上级给他们的消息,说是日本人要来,他们就巡逻看看。后来日本兵真的就来了,没有一两天,他们(指保甲长)就让家家插日本旗。实际没都插,老百姓家里哪有那么多日本旗啊?就用白纸糊个红色的圆饼子。我出了胡同,从苏州道往正西偏南一看,冒烟了,那就是南开大学被炸了。炸的那个思源堂和其他建筑。实际上这座被炸建筑,到了1950年的时候去看,断壁残垣还在呢。日本人占领八年没修,国民党接手以后,经济就完了,也没时间修。

1938年以后,日本人给老百姓紧了一扣,先从大伙的饮食上控制。之后就是换钱票,不能花国民党的钱了,都换成“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的老头票。那1元的票面印着孔子,双手抱在一起,有胡子,头上梳一个发髻。那时候民国的铜元、银元也用,不是太普遍。日本也出硬币,一毛的,乱七八糟,金融很乱。

到了1939年,热天,天津闹大水。这一闹,日本人的电网没用了,可他们真狠,真下本,在原来的铁丝网上面又做了一层,开着汽艇。我们没船,用铺板、门板、大木盆或者自己做个能坐两个人的像小船家什去买东西,得活着呀!水刚来时还是清的,连十天都没有就臭了,里面嘛都有呀,变黑了,漆黑呀!那个恶臭!大概有四十多天。这可坏了,吃的东西没有了,我们投奔亲戚家去了,就是现在海河中学对过,是个小二楼。就看见日本人开着快艇在“马路”上——所谓马路就是河——拿着大竹竿子,棒在水里浮水的人,坐船的不棒。他那意思是:你们还有心思游泳玩儿呢?船上插着日本小旗,游泳的人们都扎猛子躲他们;后来水臭了,就没有人游泳了。人们身上长疥了,痒呀,就是潮气熏的,大便也在水上漂着。还有卖早点的,用一个小木盆漂在水上,里面装着烧饼果子,人趟着水。我们在二楼上,弄一个小篮放上钱,用绳子系下去。那手有多脏,那时也顾不上这些了。当时老百姓都在房顶上生活,可下雨就麻烦了。偏偏越是闹灾越下雨,生活更不方便了。

我在三义庄上小学,当时能上学就不错了,学日语而不学英语,还搞“强化治安”,背诵口号:“我们要建设华北完整大东亚圣战!”当时是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伪政府,他自己任主席;殷汝耕、王揖唐这些国民党元老都跟着日本人干。日本人为了笼络中国人的人心,还是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并在上面加个黄三角,黑毛笔写四个字:“反共救国”。有识之士就分析了,你看加了这么一个黄三角,正好凑成了红黄蓝白黑,这就和老国旗同色了,当然这只是人们这么一说。国歌也改了,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说的是天上的云彩太好了,地上一片祥和景象。太阳和月亮每天照耀着我们,从早到晚,永不停息,另外还有一些民间歌谣,像“三轮车上的小姐真美丽,西服的裤子短大衣,张着个小嘴笑嘻嘻。”老百姓唱这玩意儿,抗日的不敢唱。

P3-5

序言

聆听无声的诉说

方兆麟

接到老友陈克的电话,诚约为文史爱好者郭文杰先生编著的抗战时期天津人生活的口述大作写篇序。说心里话,一说为某书写序,总觉得很严肃,就感到有压力,缺少动笔的冲动。但陈克兄说这本书完全是以口述方式写的,有点意思,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要来了郭文杰先生所编书稿一读。

原来我认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当年的亲历者已经为数不多,即使能找到健在者,大概也因身体、记忆力衰退等方面原因,可能讲述不出太多的故事。然而,当我拜读了郭文杰先生的书稿后,让我别有一番感受。

首先,这本书稿所有史料写法完全是按照口述史来做的:每篇史料除醒目的标题外。有受访者的姓名、年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当年居住地区、现在身体状况等基本情况,每篇史料之后还有采访手记.将自己采访心得记录下来。可以说做法非常规范,使读者对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其次,这部书稿记录讲述的内容时,完全忠实于讲述者的口气和表达习惯,让人从文字上就能感受到天津方言的特色,就像是听到了讲述者以浓厚、醇朴的天津话在绘声绘色地为你讲述着当年的历史。

其三,这部书稿的内容虽然是以口语的方式记录了天津抗战时期每位受访者亲历、亲见的生活片断,而且如果只取一篇来读,也许会感到内容有些凌乱或琐碎,但若将这十几篇从不同侧面讲述当年历史的史料凑在一起,读后便会有一幅抗战时期天津下层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画卷生动地展示在你的眼前,你会从这些文字中看到流淌着的血和泪,听到日军铁蹄下普通百姓发出的悲惨呻吟。

这,就是我看了这部书稿后的真实感受。

为了能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战时期天津的社会状况,郭文杰先生还为这部书精心编配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人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多更真实的历史信息和细节,从照片和文字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时期那段不堪回首的生活,也让更多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进一步加深对抗日战争胜利伟大意义的理解。

总之,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郭文杰先生奉献给读者这样一本口述历史的书,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别开生面。

记录口述历史,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要做大量的功课,要有毅力和耐力,不厌其烦地走访历史当事人,要耐得住寂寞,反复核实,并将录音资料严肃认真地整理出来……这其中的辛勤和甘苦,谁干谁知道,外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但是,这个工作是伟大的,没有奉献精神,没有敬业精神,没有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精神,是难以做成的。所以,我钦佩郭文杰先生,他所做的这项工作,其意义也许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本身的意义。特别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从为数不多的历史当事人口中采访到亲历、亲见、亲闻的口述史料,实在是很难得的,没有执著的追求精神是做不到的。

在读这部书稿之余,更让我触景生情的是,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以奉献精神参加到口述历史的记录、整理工作中来,为后人积累更加丰富、真实的有关天津的历史资料。

以上所写仅是有感而发的读后感,纯属个人之见,不妥之处请各位海涵。

2015年5月

后记

静下来想想

我从小就爱听老人讲故事……

这一次,有目的地请老人讲故事,记录整理出来,原想是件较轻松的事。可是,当我把这14位老人的记忆碎片梳理出来以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熟悉又陌生的画面——放眼看去似乎并不完整,可内在的联系仿佛是编织在一起的网。透过这些碎片的缝隙,那些原本模糊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我的心情反倒沉重起来了。

抗战时期的天津是什么样的?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日本人是什么样的?我们不能仅凭那些娱乐化的抗日剧,那些“奇侠大英雄们”秋风扫落叶般地痛打日本人来寻找心理上的慰藉。回顾历史.不仅需要冷静,还需要尽可能广泛和全面。在那令人齿寒的时期,看一看那些无助的老百姓,他们是如何挨过那段日子的,揭下沦陷这张黑色幕布,看看拥挤在后面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被忽略甚至是被遗忘的,注视着他们昏花的眼睛,触摸那些用心焐着的记忆,让这些历史在我们心里沉淀,然后静下来想一想。

我执著地寻找真历史,可历史就像一个罗生门,怎好简单地用“执著”来解决。不知道别人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目的,我只想用口主术史这样的方法,找到亲历那段日子的老人,让他们把经历的生活讲述给我,我尽力呈现出来的是能看得懂的“原汁原味”。这并不代表这些全部是真实的历史,这些老人的记忆经过了几十年风沙的打磨和侵蚀,还会因为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而有所保留甚至修正。他们叙述的真实,也许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但他们珍视自己心中的历史,我也尊重并竭力接近他们对历史的态度.因为他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包括我本人。他们有他们自己自觉和非自觉的历史观,这就是每个人特有的历史态度。历史是回不去的,它是固化的,单向的,只能是接近再接近。

历史是经验,我们要把历史经验总结出来,为的是今后不重蹈覆辙,为的是更好地延续一个民族的精神,以史为鉴来照自己.只有照清自己,改正瑕疵,才会有好的未来。这也许才是本书真正的意义。

口述史,对我来说是件完全陌生的事。文史学者王振良,凭着对历史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选中了这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课题,并把完成的机会给了我,我很高兴地接受了。可要实际操作时才发现,事情要比预想的艰难。首先是找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年龄最小也要80岁以上,还要记忆清晰,语言表达清楚。于是我撒出信息,请周边能托到的人帮我去找。在采访对象的推荐上,张显明、赵树铭,还有档案馆的小顾,都给我帮了不少忙。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了20几位采访对象。已80岁的张显明老.时常陪着我去采访,这样的陪同让我心里有了底,使采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到了整理文稿的时候,又是一些朋友帮着我,不计报酬地录入文字。进入文字整理的环节,我发现自己单薄的文史积累已不足以应付这个课题,于是请来了文史专家张显明先生和张诚先生帮我把关校勘,并由张诚配入有关文献照片。张诚说:“这是为历史做事,大家都有责任。”他的话也激励着我。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天津市问津书院和后期大量修改稿件的刘宝恒、郭文娟,特别是为传承家乡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津古籍出版社,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此书就无法付梓。还要特别感谢这个时代,人民过上了物资充盈、精神快乐的日子,这让我们可以用健康的心态去审视那几十年前的历史。

历史没有旁观者,时光的车轮是往前走的,一切走过的都将成为历史。这本书只是一颗凝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琥珀,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些许注脚。

郭文杰2015年4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八年梦魇(抗战时期天津人的生活)/天津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文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804119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2016108798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