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吟江湖一声啸/当代杂文名家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花小带刺更鲜活

在当今“拜金潮”的浮躁时代=.在报刊编杂文栏目就像寂寞的园丁默默侍弄一片很小的花坛,养的不仅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花,而且净是些带刺儿的花。带刺的花并不好养,就像花边的杂文栏目不好编一样。环境不大宽松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也就无须我来烦言。在报纸副刊当编辑,最好编的是散文,最没人愿意编的就是杂文了。因为一篇好的散文好似晨曦田园里一曲舒畅的心灵牧歌,抒情感人、悦耳动听;而杂文则是暮色里一枚凄厉的响箭,发上去会引来什么后果,常常不可预料又必须作出清醒的预知判断。

编读杂文时,灵魂都处在一种喧嚣的状态里,特别是近些年,社会底线屡屡突破,受阴暗面太多的影响,心情总是容易激动,不得不断地以理性的冷静来抑制灵魂的喧嚣,以社会责任感控制情绪的躁动。每天审阅处理的一篇篇杂文就像医院检验科的显微镜,对着病患者送来的屎、尿、脓血、粪仔细察看,看到令人厌恶的病原细菌、使人恶心的病毒,更恐怖的是经常看到各种恶性肿瘤的癌细胞、泛滥成灾的艾滋病病毒。为了健康,医院检验科必不可少,就像对于各种媒体来说,社会批评性的杂文不可或缺一样。没有检验师化验,再高明的医师也难免误诊;没有社会批评,也会把血肿脓包当成“艳若桃花”的美丽。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裂变的时代,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人类各种欲望与邪恶都跑了出来。正如狄更斯《双城记》所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杂文作为文艺性社会批评文体,如果不敢直面现实、直击时弊’,肯定不是好杂文。杂文虽小,敲响的却是时代的晨钟暮鼓,不能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声春雷一样能够振聋发聩,但至少能立论新奇,指点江山,发人深省。能有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学学理支撑的理性分析和社会批评,更为杂文添风采;能熔古今典籍于一炉,议论风发,不拘一格,褒贬之间,情致盎然,读来就近似一种享受了。社会利益多元化也带来社会观念的多元化,我从来不反对专业人士的多元化专业立场,就像面对一位律师,他既可以为原告辩护,也可以为被告辩护,只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言之成理,我都是赞同的。但对社会上有一批声音特别大的“精英”,蔑视社会弱势群体,专当富人的走狗代言人,却是深恶痛绝的。作为编辑,希望看到的杂文只为苍生说人话,别专为利益集团拍马屁。

由于杂文短小,虽说写好不易,但写作门槛要求不高。现今不知从何时流行一种祥林嫂式唠唠叨叨说“阿毛”式杂文,就像过去动不动就把问题归罪于“万恶的旧社会”,忘了改革开放已绎:十多年;由于电脑普及,搜索方便,复制粘贴,专炒冷饭、剩饭、馊饭的伪学者式“杂文”,粗看很渊博,细看才知是人云亦云、了无新意,就像大量干瘪的枯花、败枝、烂叶子每天把邮箱塞得满满的。当编辑几十年,发现过去稿子是手写的,誊抄不易,来稿多精品;现在发电子邮件很方便,于是来稿量大,多是垃圾!不看不行,看又看不过来,编杂文本来就是很累心的活儿,现在更累。不只是每天烹文煮字,还要为规避风险,对文章字斟句酌。本来写编余随笔,键盘上敲着敲着就随着意识流跑了题。

小花带刺儿更鲜活,生命总是通灵的。什么花养久了都会有感情。看看摆在书桌上的仙人球开了几朵小花,顿生几分欣喜,花小也很艳丽;望一眼窗外阳台上养的几盆月季,月月缤纷得五颜六色,劳作编余望一眼亦觉得心情怡然。

(原发《杂文选刊》2012年第9期)。

P3-5

后记

酸甜苦辣杂文缘

我自从1985年起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编杂文,同时也断断续续写杂文,转眼已经三十年了。回首三十年编杂文、写杂文的坎坷之路,面对半身高的一大摞上百个获奖证书,检点自己出版过的十多本书,主编过几套丛书二百多卷,但唯独还没有结集出版过自己的一本杂文集。

所以编选这本杂文集时,回想起三十年伴随杂文坎坷路,心中不免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其实这大半生烹文煮字,与杂文结缘最深,时间也最长。1984年年底我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调到《西安晚报》,当时的《西安晚报》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晚报之一。1985年上级就命我跑文化新闻的同时,负责编文艺副刊的“秦镜”杂文专栏。这杂文编辑一干就是三十年,从最早一个副刊杂文专栏,由于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到1998年后逐步变成了一个名叫“漫笔”杂文随笔专版,又是十七年,几乎耗去了我人生岁月最宝贵的光阴。

我第一次写杂文是我刚调到报社时,还正在谈对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孩子们谈对象不讲什么有房有车的问题,但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要求男子身高一米七五以上,而我的身高恰恰不达标。我当时谈对象的女友面容姣美、高挑身材略高于我,她很喜欢我的文才,但也不能免俗对我身高略有微词颇觉遗憾。而我此前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时,曾接待过很多国家元首和中外文化名人,近距离给他们讲解。这些大人物身材魁梧高大者不少,但比我个子低的也很多。给女友说起这些我亲身经历的事及这些人的个头身高情况,女友听得入神却又半信半疑,她对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印象都来自银幕荧屏。于是我便写了一篇《爱情高度问题》的文章,署了个笔名“三笑”当作杂文发在报纸上。发表时被部主任删节了一些当时忌讳的内容,标题被改成了《爱情高度与矮子英雄》发表了。不用说,这篇文章也打动了女友芳心,当年的女友已是现在我的老妻,一对儿女皆已成人。这是我平生第一篇所谓的“杂文”,此前我发表的都是专业刊物上历史考古学术论文,而正是这篇杂文,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最早一次获全国奖也是杂文——即1987年“郑州亚细亚杯全国晚报杂文大赛”,我获得全国晚报杂文大赛优秀编辑一等奖,自己写的杂文也连连获奖。虽惹了不少麻烦也感到聊以慰藉。

1989年,我回到母校西北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所写的硕士论文也是杂文理论研究。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现代杂文史》作者和全国著名的鲁迅文学研究专家张华教授。张华先生生前一直鼓励我将这篇8万多字的硕士论文扩充一下’出成一本专著,可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完成。,不过,后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别发表在两个大学学报和理论刊物上,连续三次获全国报刊论文一等奖。

……回想这些年我写的杂文总与国家一些事件相关,虽然也曾惊出过几身冷汗,也有人说我文章“点名叫响,直戳戳地写杂文,放在过去就是不打成‘右派’。也是反革命!”幸好现在不以言治罪了。而我最早是搞学术写论文,学术就是较真,针对谁的观点就是谁的观点、针对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就是要说得一清二楚。所以在论辩式杂文中也不含糊其辞。有些人说“立论不冲向人”,那不是江湖滑头的废话,就是骗子骗人的鬼话。我写的就是杂文,学习的就是鲁迅,宁可直击时弊,向“时评”文章靠拢,不写那些貌似正确却找不着边际,或“心灵鸡汤”伪圣人文章。更讨厌玩弄心术,甚至是坏人心术的文章。我赞赏“血性文章血写成”的气概,我钦慕前辈报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风骨,虽说我肩膀没那么硬,但也尽量让小文章有所担当。认为“人无血性文无骨”,在多次风波过程中,我都曾赋诗纪念:

我行我素写文章,心正笔正气浩荡。

不谄不媚不攀附,敢说敢言敢担当。

析骨为笔皮作纸,以血为墨破魔障。

单刀直入作狮吼,光明磊落渡慈航。

我行我素写杂文,匕首投枪并银针。

人无血性文无骨,佛无正法天魔侵。

江湖时代行江湖,笔作长剑可诛心。

激浊扬清唯大道,只斩烦恼莫论身!

我行我素不张扬,不逐名利心不忙。

善恶有报知因果,天道循环理昭彰。

千秋文字千秋业,无须他人论短长。

成败是非何足论,祸福无常心平常!

聊以自慰的是,公开发表出来的这些杂文,最终不但都没有事,有些文章被很多报刊反复转载,收入几十种选本乃至《中国新文学大系》,有些文章甚至形成当时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这本《杂文集》尽管都是2000年后的小文章,但终留下一些历史的雪泥鸿爪,也留下我自己的心路历程。所以在编选时,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按类型分组。有些事件相关文章较多,只选了其中主要在报纸上发类似杂文的篇章。有一些时评文字及杂文,还有发在杂志上太专业的论辩文章就割爱了。

感谢群众出版社能支持我出这样一本杂文集,也感谢杂文大家阮直兄一直督促我,又勾起我早已放弃出杂文集的念头,编出了这本小书。朋友、读者诸君见笑了,心情滋味,五味杂陈,不论文章好不好,但我说出来的都是真话。

目录

杂文杂说

 花小带刺更鲜活

 社会大裂变与传媒责任

 驴叫与杂文

 说驴

 杂文与狗叫

 戏说岳阳楼

 网上江湖

 假若鲁迅参评“鲁迅文学奖”

笔墨官司

 神圣的荒诞

 不出错才是怪事

 只有“64处错”?

——中学历史课本差错率大大超出国家规定

 会诊还是误诊

——向37位权威专家质询

 惊出过几身冷汗

 “诗圣故里”原本就在少陵原

 诗圣故里就是在少陵原畔

——回应河南专家们的“有力驳斥”

 在黄帝陵公褅轩辕黄帝

——祭黄何处祭,只宜祭黄陵

 三月三不是祭祖日

经济学家

 学者的良知

 经济学家为何声名狼藉

 理性思考烧饼经济学

 张维迎曲解“改革”

 改革呼唤“草根经济学家”

 张维迎的羊头与狗肉

 古今两战书

 当李鬼遭遇李逵

——主流经济学家为何不敢PK邹恒甫

 谁在反对改革

不想仇富

 阿Q飞黄腾达以后

 猪的改革意见

 别骂俺是“鸡”

——“三陪”小姐如是说

 面对心酸的“财富”

 仇富让改革蒙羞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梅花香自什么来?

 财富:心灵不堪承受之重

 富人为和谐社会树立的第一块里程碑

 人性恶的背后

 唐代都市的住房难

 民谣与官话

 谨防制度性贫富差距

 您好,2012

——新年祝愿

 一个段子和一个案子

 莫言、标哥及房叔

 地产商就是“穷人”

 “讨薪难”连续剧该终结了

刺贪说腐

 秦桧是个“精英”

 官员“年收入”知多少?

 清明节扫墓随想

 从萨科齐的花边新闻说起

 反腐又出新“怪招”

 通往天堂的大门坏了

 “阳光法”应尽快与世界接轨

 官价质疑

 从察举到卖官

 胡说证异

 把苍蝇拍子交给群众

 高俅与沈培平及官场生态

 鼠辈与老虎

 酸甜苦辣杂文缘(后记)

序言

思想不灭 杂文不死 希望常在

朱铁志

《求是》杂志副总编

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杂文名家书系”中,八位同行的作品名列其中。老友阮直兄嘱我写一点感想作为总序,犹豫再三,还是从命了。之所以犹豫,一是因为近年来工作繁忙,对杂文创作的整体情况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所知有限,没有多少发言权;二是对于八位作者的了解不均衡,有的熟悉一些,有的不那么熟悉,缺乏知人论世的先决条件;三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越来越不自信:真理的相对性和判断的绝对性是一对矛盾,私心以为一孔之见的东西,别人看来可能一文不值,所以聪明人通常是谨慎而沉默的。好在我并不聪明,又兼八位作者的作品摆在那里,“鸡蛋”的味道如何,自可仔细品评,未必非要拜见“母鸡”。借用国庆长假,清茶一杯,拜读佳作,也不失_为一桩美事。何况我之所以斗胆作序并不是自认有资格,而是因为崇尚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特表达,是因为推崇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八位作者身上,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这种“三独”气质,看到了流淌在他们文字间的杂文精神,禁不住引为同道。尽管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所有观点,但这似乎不至于成为我们彼此疏远的原因。君子和而不同,本是同志之道;杂文作者之间,更应具有求同存异的雅量、欣赏“异己”的胸怀。

有人说网络时代是杂文式微的时代,也有人说杂文已死,杂文家已亡,蕴含其间的悲愤与无奈不难体会。这样的说法,一方面道出了事实真相,即传统的、主要活跃于报纸副刊的杂文确实呈现出衰微的景象,与报刊发行量、广告量双双走低的整体趋势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互联网特别是移动客户端的迅猛发展,从技术层面为人们的自由表达预留了巨大空间、创造了极大可能。一批思想深邃、材料丰富、文笔犀利的网络杂文异军突起,大有取代传统报刊杂文的态势,让习惯了在报刊园地挥洒的传统杂文家一时不知如何掌握文章分寸,妥善把持杂文的“度”,变得像个“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小脚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杂文似乎确已式微、杂文家确乎半死不活了。

然而,这不过是事物的表象而已。如果把目光从报刊“花边文学”中稍稍移开一点,放眼“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网络空间,就不得不承认,杂文非但没有死,反而以更加健朗的姿态、更加犀利的锋芒、更加多变的样式在更广阔的空间复活了。如果说传统杂文属于“小众写作”,门槛相对较高,那么如今的网络写作则是典型的“众声沸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从未像今天这样得以充分体现。一个有出息、有抱负的杂文家,不必和“评论”争短长,无须抱怨网络抢了饭碗,应该从传统报纸副刊的小天地里杀将出来,努力使自己成为评论写作、杂文创作、网络耕作的“三栖动物”,竭尽全力干好自己手中的活计就是了。本丛书的八位作者身份不同、年龄各异,既有我的前辈,也有我的同代人,更有风华正茂的七零后、八零后。他们没有止步于传统报刊,而是潇洒游走于实体报刊和虚拟空间两大地带,成为广受关注的杂文作者。

赵相如老师早年供职于《人民日报》,如今主持《华商汇》及其副刊的笔政,无论从事意识形态色彩很重的党报工作,还是主办民间刊物,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干得风生水起、异彩纷呈。作为杂文界的前辈,赵老师不仅几十年笔耕不辍、佳作迭出,而且在自己主持的园地里团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者,使《华商汇》成为一块全国为数不多的杂文热土。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勤奋的笔耕,使他的杂文干净清爽、老辣纯熟、绵里藏针,具有娓娓道来、从容不迫的美学气质。赵老师的杂文,极少有华美的词句、华丽的铺排,更没有华而不实的装腔作势。他的言说,倒像是阅尽世事沧桑的智者与后生秉烛夜谈,说的都是家常话,道的却是人间至真的情与理。

……

马亚丽的名字并不陌生,从《杂文四重奏》中就已知道。作为东北老乡,我对马亚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她曾经做过环卫工人、绿化工人的经历,尤其让我肃然起敬。有人说杂文的门槛比较低,似乎谁都可以写,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对于蹩脚的创作而言,小说、诗歌、散文,甚至所谓学术论文的门槛都不高,谁都可以操持,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流在血管中的是血,流在下水道里的只能是污水。马亚丽用自己的勤奋和才华,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而且将作品刊发于全国各大媒体。她的创作徜徉于古今之间,善于从时间深处钩沉掌故,挥洒哲思。有人说她是“女子文学”中一枝挺立的奇葩,有侠骨剑气之勇、翠竹红梅之美、凌霜傲雪之姿。其文风俏皮流丽、峻拔犀利,融说理、言事、抒情于一炉,于荒唐中见真情,于幽默中寓深意。

林永芳的存在是我孤陋寡闻最有力的证据。在八位作者当中,林永芳或许是最具学者气质的一位。这不仅是因为她在先后从事科技工作、理论工作和行政工作之余始终坚持有效阅读,更是因为她的独立姿态、她的桀骜不驯、她的旁征博引、她的表面平和冲淡实则锋芒毕露的文字。林永芳的杂文有思想、有文采、有锋芒、有力度。但当她面对网络时代众声沸腾的局面时,却谦虚地说自己“不会再有‘文章济世’的天真幻想了。只不过,既然上天赐我尘世一游,既然观察未停止、思考未停止,既然偶有所思所感,不忍就这样任其散佚湮灭。相信独立思考的东西,总不会毫无参考价值。‘思想超市’里的产品丰富一分,总胜过单调一点。倘能给他人以那么一星半点的共鸣和启迪,也就不算白写了”。这样的说法,或许无意间道出了如今很多杂文家的写作宗旨,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是的,文章未必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肯定没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威力,但自由思想、自由表达,永远是创造的前提。这就是杂文无论怎样卑微,依然有其独立存在价值的原因所在。

2015年10月6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行吟江湖一声啸》精选作者郭兴文近年来发表的杂文和随笔100篇左右。文字大气质朴、文笔流畅,文风泼辣。或针砭时弊,或抨击丑恶,或解剖国民性。也有文化层面的思考,以及都市生活的感受。

编辑推荐

《行吟江湖一声啸》作者郭兴文曾获中国第六届韬奋新闻奖、中国第九届山花学术著作奖、中国第六届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大奖。其它新闻作品、散文、杂文、历史考古学术论文获全国省市奖一百余次(全国金奖一等奖二十余次)。

本书精选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杂文和随笔100篇左右。或针砭时弊,或抨击丑恶,或解剖国民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吟江湖一声啸/当代杂文名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兴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54259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524385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