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从1967年5月23日开始,直至1981年,全国科技界大协作,在科技设备简陋、研发能力很薄弱的情况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种新药青蒿素,令世界为之震惊,也使疟疾成为可治的疾病。由张剑方主编的这本《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首次权威披露青蒿素研发大会战历程,首次真实还原屠呦呦荣获诺比尔奖的历史大背景。

内容推荐

张剑方主编的这本《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介绍了青蒿素研发的全过程。523任务是在一个特殊历史的条件下,由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一个科研集体,在全国523领导小姐统一管理下共同执行的一项特殊的使命。经过13年(1967-1980年)艰苦奋战,这支队伍研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疟疾预防、治疗、急救药物,并取得其他科研成果100余项,在圆满完成此项任务中,从社国医药宝库中发掘出了新一代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目录

一 523任务及其历史贡献

 1.军事行动的无形杀手

 2.应急的方案先行启动

 3.523任务全国大协作

 4.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

 5.大协作大丰收的成果

二 523任务研制出青蒿素

 1.发掘中医药开辟新道路

 2.青蒿治疟疾民间有基础

 3.北京中药所研究出苗头

 4.黄花蒿托起璀璨的明珠

 5.组织小会战三方聚北京

 6.治疗恶性疟耿马报佳音

三 组织大会战创造高速度

 1.北京会议推进了青蒿素

 2.成都会议总部署大会战

 3.黄浦江畔攻坚化学结构

 4.紧抓不放乘胜扩大战果

 5.总结资料准备成果鉴定

四 丰硕的成果历史的丰碑

 1.药学研究项目齐全

 2.临床试用基础厚实

 3.资源分布基本掌握

 4.药理特点初步摸清

 5.提取工艺初步确定

 6.化学结构谜团破解

五 鉴定会宣告青蒿素诞生

 1.集体成果分工汇报

 2.排名争议达成一致

 3.各家贡献尊重历史

 4.发明证书归属六家

 5.青蒿素的公开发表

 6.战备生产各显真功

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改造结构上海药物所领军

 2.衍生物研究抓住重点目标

 3.蒿甲醚临床试验一举成功

 4.青蒿琥酯双氢又添新品种

七 通向世界道路曲折

 1.发表论文WHO寻求合作

 2.WHO在北京举行研讨会

 3.青蒿素指导委员会成立

 4.GMP检查条件未获通过

 5.合作谈判无结果而告终

 6.蒿甲醚蒿乙醚又起风波

八 为了造福全球疟疾病人

 1.学后反思要兴业须靠自强

 2.首个吨级青蒿素工厂建成

 3.路漫漫科工贸共同打市场

 4.青蒿素复方技术我国领先

 5.新药研发国际合作创先例

 6.为了再创青蒿素的新辉煌

九 回顾历史启示良多

 1.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2.大协作劣势变优势

 3.远近结合立足创新

 4.中西结合殊途同归

 5.团结一心无私奉献

十 青蒿素荣誉属集体

 编后语

附录

 抗疟中草药研究工作经验总结

 植物驱避剂研究工作经验总结

 523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专题工作报告

 523抗疟药物专业组科研工作报告(摘录)

 523驱避剂、杀虫药械专业组科研工作报告(摘录)

 523临床和脑型疟疾救治专业组工作报告(摘录)

 523疟疾免疫专业组工作总结报告(摘录)

 523科研成果名称及研制单位

 国家卫生部、国家科委、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总后勤部联合颁发奖状的523单位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颁发个人荣誉证书名单

 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指导委员会名单

 一位外国学者的感言

 注

试读章节

1970年,北京地区523领导小组讨论决定,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北京中药所合作,派研究人员顾国明和该所的余亚纲、屠呦呦等人一起,大量查阅和收集了古今医药书刊资料,从中挑选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剂,经实验室水煎、醇提,送军事医学科学院鼠疟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其中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作用,曾出现过对鼠疟原虫有60%~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1971年以后,顾国明因其他任务回原单位,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派研究人员宁殿玺到北京中药所帮助建立了鼠疟动物实验模型。此后,青蒿的研究由北京中药所继续进行。

1971年下半年,北京中药所研究人员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记述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温度高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而影响疗效,便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其结果,乙醚提取物可使鼠疟原虫近期的抑制率明显提高,达到近100%。

1972年3月,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化学合成药和中草药两个专业组会议。在中草药专业组会议上,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屠呦呦,报告了青蒿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可达100%的实验结果。中草药专业组各单位报告了有较好抗疟效果的中草药如鹰爪、仙鹤草、陵水暗罗等十余种,有的对鼠疟抑制率也有80%~90%。青蒿粗提物的效果受到523办公室和专业组的重视。会议要求北京中药所抓紧时间,对青蒿的提取方法、药效、安全性做进一步实验研究,在肯定临床疗效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在523办公室的支持和协调下,北京中药所经进一步实验,将青蒿的乙醚提取的中性部位,编为91号。在经过动物毒性试验和少数健康志愿者试服,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后,于1972年8~10月到海南岛昌江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同时经全国523办公室协调安排,又与解放军302医院合作,在北京也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经过共30例临床试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将当年临床试用结果的资料节录如下:

“1972年8~10月采用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在昌江地区(海南)对当地外来人口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及北京302医院验证间日疟9例,共3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三种剂量均有效,其中大剂量组(每日4次,每次3克,共36克)疗效更明显。对间日疟平均退热时间为19小时6分,对外来人口恶性疟平均退热时间35小时59分,但短期内有原虫复现(编者注:原“临床验证小结”的原始资料为恶性疟9例,7例有效,2例无效)。由于药物体积较大,无法再加大剂量进行观察,但发现大剂量组原虫复现较小剂量组有所减少。临床观察药物对胃肠道、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副作用,个别病人出现呕吐、腹泻现象,302医院2例转氨酶偏高病人服药后转氨酶继续增高,但1~2周左右恢复正常。”

1971~1972年,北京中药所的青蒿研究工作的进展,对以后青蒿的深入研究和青蒿素发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中药所1971年下半年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达近100%的结果和1972年用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性部分临床试用的良好结果,在实验室和临床上进一步肯定了中药青蒿的抗疟效果,使青蒿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以后的青蒿素研究有重要启示。

P16-17

序言

为了援外、战备紧急任务的需要,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项目代号称523任务),组织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及10个省、市、自治区和有关军区的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等单位,针对热带地区抗药性恶性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开展防治药物的研究。从此拉开了抗疟新药研究的序幕。

523任务是在一个特殊历史的条件下,由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一个科研集体,在全国523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管理下共同执行的一项特殊的使命。同志们能参加这项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所关心的工作都感到无尚光荣。同时,援外、战备的重任,成为激励这支队伍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强大动力。经过13年(1967~1980年)艰苦奋战,这支队伍研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疟疾预防、治疗、急救药物,并取得其他科研成果100余项,在圆满完成此项任务中,从祖国医药宝库中发掘出了新一代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发明,是世界抗疟药研究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继承发扬我国医药学遗产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一曲凯歌,也是我国对世界抗疟灭疟的巨大贡献。

多年来,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我国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研究报告进行论证后,从1995年起,陆续将我国研发生产的蒿甲醚、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一本芴醇复方列入了WHO第9、11和12版《基本药物目录》(Essential Medicine List),推荐给世界各国。这是对我国发明和自主研发新药的肯定。由我国自行研制的青蒿素类抗疟药进入WHO基本药物目录,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006年1月,WHO已宣布青蒿素类药物是全球未来遏制疟疾的希望,并明确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在改变本国现有抗疟政策时,必须使用含有青蒿素类药物的复方或联合用药。由我国发明的创新药物青蒿素走在世界抗疟药研究开发的前列。

美国出版的古德曼和吉尔曼主编的《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一书是一本国际公认的经典药理学教科书。自1941年第1版问世后,每5年再版1次,至今(2005年)已出版了11版,畅销全球。该书记载的抗疟药,40多年来都把氯喹作为首选抗疟药。而从第10版(2001年)开始,则将我国发明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改列为抗疟药的首选药物。氯喹及其同类药物列为第3位。2004年美国国家出版社报道:医学研究所(IOH)委员会提出关于抗疟药的经济问题,建议加速采纳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疗法(ACTs),指出这是最重要的控制疟疾的措施。青蒿素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研制的药品。

2002年3月14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的评论指出:当时越南战火燃烧正酣,为了支持河内,他们急欲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出能够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经过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合作研究,中国医学工作者们将这项发现成功地运用到临床治疗疟疾。从那时起,一些更有效的青蒿素衍生物抗疟药在中国的研究中心里被研究成功。理查德·海恩斯(Richard Haynes)教授在该评论中认为:“这项研究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是中国人伟大的科学发现”,“真正让他们的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人们很想知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很不稳定,当时科研设施、设备落后,为什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研究出如此高水平的成果。

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在国际上的声望越来越高,国内外有些学者对研究青蒿素的历史也表现了极浓厚的兴趣,纷纷向有关单位和人员约稿,或要求采访。有的已开始撰写青蒿素的发明历史,青蒿素发明史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题材。作为当年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的主要组织管理者,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地区523办公室的人员以及部分曾参加这项研究的科技人员,都深感有责任把所亲身经历的这一历史过程介绍出来,为对此感兴趣的国内外医、药学专家、传媒等有关人士,提供真实有据的参考资料。

由于523任务结束多年,青蒿素研究工作涉及的单位很多,仅为青蒿素成果鉴定会提供实验研究资料的就多达45个,其他短期参加部分工作的单位更多,本书稿无法把每个单位、每项工作的细节都详细提到,只能对研究过程主要情况作一概述。

后记

本书稿是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地区523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人员集体编写。编写者搜集、查阅、核对大量的历史文件资料,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依照原始资料,无可靠根据的事不写和不准确的话不说的原则,先后在北京、山东、上海和云南等地区原承担523项目和青蒿素研制任务的单位进行调查访问,召开参加523项目的老同志座谈会,对历史事实和文件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对初稿进行多次讨论,反复推敲修改,逐步扩大征求意见的范围,广泛吸收原领导部门、单位、专业组一些人员的修改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分送了原523领导小组的有关领导及有关地区、单位从事523项目和青蒿素研制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和专家审阅,并于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原523领导小组及参加523项目和青蒿素研制工作在京的部分人员座谈会,征求对资料的修改意见,前后历时两年半有余,十数次修改,完成此稿。

大家对事隔30多年后,再把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为重现当年在执行523任务人们的拼搏奋斗,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获得了青蒿素等一批成果而倍感自豪和欣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媒体载文称,青蒿素发明权不归属于获得发明证书的6家“共有”,而是属于某单位一家“独有”。有的文书甚至称,某单位“是新药青蒿素专有权的拥有者”。这种说法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是不真实的。

本书稿承全国523领导小组组长单位,原国家卫生部钱信忠部长题写书名;原国家卫生部科教局陈海峰局长作序;丛众、杨淑愚、沈家祥、嵇汝运、陈宁庆、宋书元、朱海、罗泽渊、黄衡、吴慧章、万尧德、齐尚斌、李英、吴毓林、张淑改、李泽琳、曾美怡、张逵、苏发昌、詹尔益、王存志、李国桥、卫剑云、郭安荣、孟鹤雁等领导和专家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编者在编写书稿过程中得到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中信技术有限公司、昆明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鼓励,在出版发行等工作中给予必要的经费赞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

2006年10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剑方
绘者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1539601
开本 24开
页数 19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0612189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广东
209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3: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