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有逻辑思维的人,认识到的世界就是它真实的样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作者大卫·麦克雷尼带着更多的最新发现写了《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关于我们的自我欺骗和不合理的想法,以及我们每天是怎样向它们屈服的。对我们的心理怪癖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诸如错误归因、光晕效应、沉没成本谬误等17个误区。这暴露了背后的真相,为什么金钱买不来快乐?以及怎样避免被自己告诉自己的故事欺骗等等。
科普和心理学元素的注入,使本书延续了作者专业严谨而颇具说服力的风格,以及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本书就像一堂堂没有作业负担的心理学课程,引导读者在愉快阅读之余,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没有人想做个笨人。然而,思维错误、认知陷阱却无处不在而又无迹可寻。它们遮蔽了你的洞察力,诱使你无法客观地认知事物。《你其实可以更理智(如何纠正17个被你忽视的思维偏差)》用心理学经典实验,揭示了人类的17种认知偏差和逻辑谬误,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帮你对大脑作用机制的运作方式有所了解,看清这些陷阱,绕开非理性因素——当你明白了这些认知偏见是如何发生作用、如何迫使你拒绝相信本该相信的东西后,就有可能作出自我调节、远离思维陷阱。
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思考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同时,作者大卫·麦克雷尼也思辨性地指出:某些认知偏差和错觉的作用并不总是负面的,它们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的祖先为了在无法避免的恶劣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出了一些心理免疫机制和修复能力。于是,在人生的重重磨难中,我们学会了改变观察世界的方法,因为这比改变世界容易。
所以,和你自己的思维缺陷和解吧,本书已经让我们如此地了解了它们。更诚恳地看待自己,也更善意地理解他人。
译序
前言:自欺
误解:你是具备逻辑思维和理性的动物。
事实:你是能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的动物,但可以预见,你往往做不到如此。
1.叙述偏见
误解:你通过理性的思考认识生活的意义。
事实:你通过叙述认识生活的意义。
2.普遍信念谬误
误解:一个信念的赞成者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是正确的。
事实:一个信念并不因为赞成的人多就更正确。
3.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误解:你为自己喜欢的人做好事,对你讨厌的人做坏事。
事实:你会渐渐喜欢上你为他们做好事的人,渐渐讨厌你伤害的人。
4.事后归因谬误
误解:你能注意到原因之后未出现结果。
事实:你发现,一系列的无意义事件格外难以置信。
5.光环效应
误解:你能客观地赞赏别人的人品。
事实:你根据自己对别人性格和外表的总体评价,判断别人的具体品质。
6.自耗
误解:意志力只是个比喻。
事实: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7.“觉醒”的错误归因
误解:你总是知道自己为何产生某种情感。
事实:你会产生某种情绪状态,却不知为什么,即使你认为自己能确定其来源。
8.外部动力错觉
误解:你总是知道自己在尽力而为。
事实:为了维持你的乐观主义,你往往错误地相信外部力量。
9.逆火效应
误解:你的信念若受到事实的挑战,你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把新信息纳入你的思考。
事实:受到反面证据的挑战时,你最深刻的信念反而会变得更强。
10.多元无知
误解:你心中的很多信念都与多数人不同。
事实:在某些问题上,多数人都相信群体中多数人相信的观点;其实,那些观点只有少数人相信。
11.“无真正苏格兰人”谬误
误解:你诚实地界定你珍视的事物。
事实:为了保护你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会改变你的界定。
12.不对称认知错觉
误解:你赞成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
事实:你不得不创建和组织团体,然后认为:别人之所以是错的,完全因为他们是他者。
13.穿衣认知
误解:作为日常用品的衣服,只是保护和装饰身体的织物。
事实:你穿的衣服能改变你的行为,能增减你的心理影响力。
14.个体消解
误解:暴乱者和抢劫者都是社会渣滓,只是企图为偷盗和使用暴力寻找借口。
事实:在适当条件下,你往往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渐渐迷上群氓心理。
15.沉没成本谬误
误解:你能根据对象的未来价值、投入和经验,作出合理的决定。
事实:你的决定带有你积累的情感投资色彩,你的投入越多,你就越难放弃它。
16.过度合理化效应
误解:世上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做你喜欢的事情而得到了回报。
事实:做你喜欢的事情而得到了回报,这有时反而会减少你的工作热情,因为你认为你的动机来自回报,而不是来自你的内心感觉。
17.自我增强偏见
误解:你根据对自己优缺点的真实评估,确定可以实现的目标。
事实:你保护对自身能力的不现实态度,以保持清醒,规避绝望。
鸣谢
1.叙述偏见
误解:你通过理性的思考认识生活的意义。
事实:你通过叙述认识生活的意义。
就在发明呼啦圈那年前后,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市的市立医院里,三个人开始了一场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发疯的交谈。真正的发疯,非吃药不可的疯病。
这场三人的交谈持续了三年,有时很热烈,每个人都与另外两人真正地同声同调。有的时候,这场谈话却郁闷不乐,沦为了身体暴力。不过,这三人还是每天上午见面,个个都尽力使另外两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
本森(Clyde Benson)、卡塞尔(Joseph Cassel)和加博(LeonGabbor),这三人的生活经历大不相同,却终于聚在了一起。本森丧偶再婚,是个酗酒的农夫,70多岁。卡塞尔是个职员,50多岁,渴望当作家,但在实现梦想方面过于畏葸被动,时常回忆他可怕的童年。加博年近四旬,战争…使他残废之后,他常常更换工作。一个坚定的信念将这三人连在了一起:他们都是救世主(Messiah)的活化身。换句话说,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耶稣基督。
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使这三个被监护者住进了同一家精神病院,以便观察他们。罗克奇在他的《伊普西兰蒂市的三位基督》(The Three christs of Ypsilanti)一书中说:他让这三人床位相邻,一同进餐,给他们的工作也使他们能经常接触。此外,他还让他们每天都在一问探视室里见面,房间中央有一张木桌,正对着几个窗户,光线能通过窗户,从清醒的世界照进来。罗克奇想:让这三人常在一起,或许能使他们彼此消除妄想症。他认为,三个人都坚信自己是同一个身份,而那个身份无疑绝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这是个罕见的、令人激动的机会。《圣经》说上帝只有一个儿子,而现在,坐在同一张桌旁、被科学家观察的三个人都坚称自己是上帝之子。罗克奇认为自己一定会有所发现,它们能说明妄想症、信念和自我的某种性质。事实正是如此。
罗克奇先要求这三人作自我介绍。卡塞尔没有让他失望,说:“我叫约瑟夫·卡塞尔。·”问卡塞尔可有补充,卡塞尔说:“有。我是上帝。”本森的回答含混得多,说自己“五岁时是上帝,六岁时是耶稣。”接着是加博,说他的出生证上说,他是拿撒勒口J的耶稣基督的化身。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就开始了争论,每人都说另外两人的说法使自己受了侮辱。
通过“后知之明”(hindsight)的透镜去看,把三个精神不稳定者投入一个房间,只为了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做法似乎不但缺乏职业道德,而且很残忍;而罗克奇却是在寻求一种疗法。他想要这三人清醒过来,顿悟出各自的真正身份,因为正如他写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这似乎是件可怕的事情。”那场初次见面之后,罗克奇很失望。如他所说,“冲突并不像我期望的那么激烈。”这三人换了见面的场所,但他们还是毫不费力地过了关,都对自己的现实观满怀信心。罗克奇写道:“或许他们并未充分理解这种会面不同寻常——至少没有像我们那样理解。”
这三人一次又一次地会面,其自欺渐渐暴露了出来,表现出了各自复杂的、东正教的心理结构。,基督为何身陷密歇根州的一家精神病院?这三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都是由一些故事和逻辑构成的、独一无二的迷宫,那些故事和逻辑虽然暂时具备内在的意义,但罗克奇一深究,它们便崩溃了。三人杜撰的故事架构崩塌了,他们马上就把它们重建起来;从表面上看,那些交谈就像三个人在念几部不同话剧的台词。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常常记住了另外两人解释中的错综细节,挑出它们,就像候选政客反驳对手征税方案的细枝末节。
罗克奇写道:每次会面时,他都设法使交谈回到一个问题,即世界上不可能有三位基督,并要求这三人说清这个问题。硬要他们作出解释时,他们并没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向他们说明他们的人格正在分裂,这个说法也没使他们因敬畏而退缩。不,他们只是一味地反驳另外两人的说法。本森说,另外两人是某种电子人(cyborg),并非活人。他说,那两人内部是机器,控制着他们的行动,为他们提供声音。加博认为,另外两人都是出现在他之后的、较小的神,只是被赋予了肉身。卡塞尔的解释最准确、最平凡。他说,另外两人都是一家精神病院里的精神病患者。
要求这三人解释自己时,他们通常都拒绝承认一个事实,即他们都在精神病院里。他们都说自己不是患者。他们是耶稣,只是那一刻碰巧正在一个房间里。另外两个伪装耶稣的人应当了解真正的耶稣,而按照他们各自的说法,自己才是真正的耶稣。
不到三个星期,这些争论就导致了肢体冲突,但暴力并没持续下去。在25个月当中,那些交谈大多是平和而文明的,只是废话连篇。有个情况一直存在,那就是:谈到各自的信念,每个人都不肯改变立场。相反,他们都拼命为自己的妄念辩护,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本森虽能自制,但口齿不清,因此狂怒地攻击别人、威胁别人。卡塞尔更古怪,把面包扔进了厕所,把书扔出了窗子。另外两人威胁到他的身份时,他便离开话题,想改变交谈的方向。不过,加博却是这三人中最有知识的,他那些令人晕眩的妄念,有时会使他很讲道理。会面时他最后发言,那是一种激越、流畅的独白。他常常引导讨论,并向另外两人提问。这三人谈话的内容很广,从猎取鲸鱼骨说到饼干,再说到英格兰。不过,加博的谈话还是能深入到那些堂皇的废话的底层。他平静地告诉罗克奇,他其实是在自己头脑的粉粹间中,抹去负面记忆的痕迹。时间一长,关于耶稣和上帝谈话越来越少了。P1-4
本书英文原版《你现在没那么笨了》(You Are Now Less Dumb)由企鹅出版集团2013年7月在纽约出版,其作者大卫·麦克雷尼(David McRaney)是美国的一位专题记者、电视编导和心理学爱好者。他的大众心理学读物《你其实没那么聪明》(You Are Nol soSmart)出版于2011年10月,获得好评。2叭3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它的中译本,书名是《聪明人的心理学》。亚马逊网上书店说,《你其实没那么聪明》已成了国际畅销书,因此,麦克雷尼“使我这本书摆在世界各地的书架上”(见《聪明人的心理学》第115页)的心愿成了现实。
本书英文原版《你现在没那么笨了》是《你其实没那么聪明》的续作,或日姊妹篇。在亚马逊书店的读者评级中,它被评为4星半。麦克雷尼还在广播节目中亲自朗读过此书片断。
续作的出现,或因前作成功,意在趁热打铁;或因对前作不满,意在匡正;或因余言未了,意在补苴罅漏,以求无憾。续作或出于同一作者,或出于热心或好事之人,其效各异:或青胜于蓝,锦上添花,豹尾续貂;或因袭前作,套路不改,唯盼读者继续掏钱;或与前作大唱反调,借以表达异见。1937年,英国作家、诗人、语言学家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 892—1973)发表了奇幻作品经典《霍比特人》(The Hobbit),销量很好,出版商说服他再接再厉,写作续集。因此,1954年到1955年,托尔金完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史诗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这是续作成功、青胜于蓝的一例。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一部《后红楼梦》问世,作者为“逍遥子”。他伪称此书乃曹雪芹所撰:“是书系曹雪芹原稿,每卷有雪芹手定及潇湘馆图章。全书并无残缺,故以重价得之,照本付梓。”书中,黛玉复活,嫁给宝玉,逼死袭人,重振贾家,俨然成了贾府的“熙凤第二”,从封建伦常的叛逆,变成了封建秩序的卫士。这本续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与原作判若云泥,遂被众多识家抨击诟病,更被清政府查禁。这是续作狗尾续貂、弄巧成拙的一例。
无论主题思想、基本观点、论述方式,还是体例和语言风格,《你其实没那么聪明》和《你现在没那么笨了》都形同姊妹,血脉相通。当然,即使孪生姊妹也不会处处相同,如克隆使然。与前书相较,本书的章目大为减少,而各章篇幅多有增加,其论述更偏重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周密分析,其幽默风格也更为鲜明。本书延续了《你其实没那么聪明》的主旨,即揭示人类的“自欺”心理。作者参考281种资料,详细评述了人类的17种认知偏差和逻辑谬误。但作者也指出,某些认知偏差和错觉的作用并不总是负面的,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他说:“‘自我增强偏见’及其全部‘积极错觉’,减轻了这个星球上许多人的磨难和苦难,他们正在和贫困、战争和疾病斗争。”(见第17章)这种自欺,使人想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本书中说的“甜柠檬心理”(sweet lemons)。应当说,这反映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也是与前书的不同之处。
作者简述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趣闻轶事,以看似轻松的文字深入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动机,指出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都以为自己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现实,而往往产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错觉,但其实远非如此。麦克雷尼认为科学方法能使人们摆脱自欺,克服无意识思维的非理性,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正如他在这两本书里多次提到的,人类是灵长类动物,是数百万年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但也应指出:人类行为的动机并不全都来自其生物本能(即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人的本质除了其生物性之外,在现实层面上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参见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所以,判断人类行为的动机,消除人类的认知偏差和逻辑谬误,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学的方法。
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一则读者评论认为:此书副标题“怎样克服群氓心态,怎样购得幸福,以及其他一切智胜你自己的办法”(Howto Conquer Mob Mentality,How to Buy Happiness,and All the Other Waysto Outsmart Yourself)或许是编辑或出版商加上去的,因为麦克雷尼的书中几乎没有提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办法。但是,指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属于不同层面的操作;发现并指出问题,已属难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则更为可贵;像对待社会问题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就提供救世良方而言,我们不必求全于作者。例如,本书第16章就根据对近50万美国人的调查,分析了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
金钱的确是日常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这毫不奇怪。一般地说,你必须挣得一定数量的钱,才能支付食品、住房、衣服、娱乐……超过了某个点,你的幸福就会稳定下来,不再增长。金钱带来的幸福不会一直增多和增强——它会呈现稳定状态。研究表明,缺钱会造成不幸,但过分富有并不能造成相反的效应(即幸福)。
根据研究,当今美国维持日常生活幸福、获得“情感安康”所需的收入,平均每年为75000美元左右。研究者们说,超过了这个点,进一步增加你的收入,“对幸福、快乐、悲伤、紧张都毫无影响”。……超级富翁或许以为自己更幸福,你也同意这个说法,但这既是你的错觉,也是超级富翁的错觉。
对以为钱越多越幸福的人们来说,这两段话不啻是解惑的良方。
《你其实没那么聪明》和《你现在没那么笨了》一共指出了人类的65种认知偏见,可说蔚为大观,但这两本书没有提到的人类自欺现象,还不知有多少。麦克雷尼的出发点并非毁谤人类,而是开悟启蒙,让我们看清现实,认清自己(know thyself)。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John Keats,1795—1821)在其名篇《希腊古瓮颂》(Odeon Grecian Urn)中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这只是一家之言,还遭到了英国现代派大诗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的质疑。译界有“信者不美,美者不信”之说,此言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道出了“求真”与“求美”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相信老子,不信济慈。现实比自欺的幻梦严酷得多,甚至丑陋得多,因此,直面现实(即“求真”)才会吓坏神经脆弱者。但是,人类的最大长处之一就是能反躬自省,即自我批判,甚至能像康德那样审视人类的判断力,即使真实的自我不如想象的那么美。
肖聿
2015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