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和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功勋卓著,文采彪炳,冠绝一时,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增光添彩,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精彩篇章。这些历史故事超越了时空,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和丰富的生存智慧,如源源不断的宝贵血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所有时代人们的共同财富。
由孙喜亮编著的《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图文典藏)》是一部中国历史通俗读本,按历史年代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纲目,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至武昌起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中华文明璀璨夺目,中华民族深具智慧,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历史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部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由孙喜亮编著的《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图文典藏)》一书将这些人物和事件丰润、真切地介绍给青少年读者,无疑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本书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采用编年体例,按历史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社会生活需要进步,历史就是动力。关注历史,读点历史吧,它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越发显示出其光芒和价值。
开天辟地
中国人总是自称为“炎黄子孙”,奉炎帝、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从黄帝开始写起的。从黄帝到今天,历时共有四千多年,当代人习惯上称之为“上下五千年”。
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发人深省,启人思索。
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远古人类对此充满了好奇,在他们中间,流传着很多创世神话。古代希伯来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古代中国人则认为是盘古创造了世界。
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在天地尚未成形之时,到处是混沌一片,整个宇宙就如同一个大鸡蛋一样。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人类的始祖——盘古终于诞生了。盘古睁开双眼,看到四周一片黑暗,对宇宙十分失望,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它。
于是,盘古左手持凿,右手操斧,想把这一团混沌之气彻底分开。他使出了浑身之力,结果他成功了。轻的气向上飘浮,形成了天空;重的气向下沉落,形成了大地。从此便有了天地之分。
那时天地刚刚形成,一切都不稳定。盘古害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重新变得混沌不清。就用双手将天空紧紧托起,再牢牢地踏住大地,使天地难以聚合。
盘古一直保持着这种姿势。他全身的骨骼整天响个不停。原来,他在一天天长高。
就这样,每当天增加一丈的高度,地就加厚一丈,而盘古的身高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与地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九万里,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合拢在一处了。
盘古看到天高地阔的景象,心里非常高兴。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的心情与整个世界有着奇妙的联系。他高兴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晴天,他生气的时候,天上乌云重叠,阴郁难测。
而盘古的行为与世界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果他因难过而哭泣,一滴滴眼泪顷刻变成倾盆大雨,冲洗着大地;如果他因发愁而叹气,嘴里喷出的气息就形成一阵狂风,沙尘、泥土吹得漫卷天地。盘古眨一眨眼睛,一道闪电就在天际闪过;盘古睡觉时如果打呼噜,他的呼噜声就变成了雷鸣。
由于盘古在开天辟地时耗尽了精力,所以在不久之后,他终于倒了下去。
在盘古临死之前,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万事万物。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从此天地间有了光明。他的头部变成了东岳泰山,四肢变成了其他四岳高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分布于大地上的江河,胡须和头发变成了各种植物,牙齿和骨骼变成了泥土中丰富的矿产。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诞生了。
女娲造人
据说女娲是个“人头蛇身”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后,她在天地间到处游历,看见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欢快地畅游,垂柳伸展着细长的枝条,大片大片的树林碧绿芬芳,鸟儿在其中欢快地鸣叫着。大地布满了肥沃的田野,高山连绵起伏,一切都那么充满生机,女娲觉得自己非常喜欢这个世界。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女娲觉得这片世界还不是完整的。她想,这么美丽的地方应该由一种生灵来掌握才对。
于是,女娲就用自己的神力为天地间创造灵长。女娲信步来到黄河边,看见奔腾的河水和两岸富饶的土地,于是决定让这里成为灵长的发祥地。
女娲用水和好了一大堆芳香的泥土,然后用手轻轻地捏起泥人来。一会儿捏个男的,一会儿捏个女的。女娲捏好一个,向泥人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这泥人就变成了一个会跑会跳会说会笑的活人。捏一个,活一个;捏两个,活一双。她捏多少,就活多少。他们成群结队地围在女娲周围,吵嚷跳跃。
女娲很高兴,她从此不知疲倦地捏着小人,小人多了,女娲就不再孤独了。但是她觉得新世界毕竟太大了,捏成的小人就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她想造更多的人,于是她仔细地想了一想,又看到山崖上垂下的长长的藤蔓。她灵机一动,折了一支藤蔓,然后把藤蔓伸到水里。再拿上来伸到河边上的泥潭里,搅浑了浑黄的泥浆。然后用力一甩,无数个泥点飞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无数个小娃娃。有的泥点大,有的泥点小,就形成了高矮胖瘦各异的小娃娃。
这些被女娲造出来的人,大人们从此一块儿劳动。一块儿生活。繁衍着子孙后代;小孩们先是嘻嘻哈哈地打闹玩耍。后来都慢慢地长大成人,也做了父母。繁衍着子孙后代。
女娲成功地造了人类,人类也按她的嘱托开拓了这个新世界。由此,女娲在我国被尊称为“人之祖”。(P1-2)
小时侯,搬起小板凳,坐在槐树阴下听爷爷讲故事。
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平时对人对己要求严谨,但讲谈之间却丝毫不显迂腐刻板。指间支起一竿烟袋,一吐一纳,烟雾袅袅,他声若洪钟,语音锵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桩桩奇闻逸事,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从茶肆演义到坊间传奇,直让人听得如醉如痴。大人孩子纷至沓来,或自备小凳,或席地而坐,或骑在树丫间,前来捧场。而老人兴之所至,手舞足蹈,横飞唾沫如杀人暗器.手中烟竿分明是御敌长枪,股下竹椅则好像他故事中日行千里的赤兔马。而烟雾弥漫中爷爷恍惚的脸孔.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旷远、深邃与神秘!
多年以后。接受到了正规的历史教育,才发觉许多历史事实并非爷爷所讲的那样。历史自有其真实的细节和历久弥新的魅力,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谓出相入仕,光宗耀祖,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有可能只是历史的侧面,绝大多是平民百姓的牵强附会和一种理想期待,故事中出现的也许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故事本身不是被夸大,就是远离了历史的真相,甚至张冠李戴,闹出不应有的笑话。
如今,荧屏上的历史剧广受普通大众的青睐,剧中也集纳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再现了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这些故事情节丰润曲折,人们观赏之余或津津乐道,或唏嘘不已。与之相反的是,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却令历史学家们大跌眼镜,饱受讥讽批评。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得不到尊重,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被强行加进虚构的故事。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和休闲倒也无可厚非,但历史遭到篡改却是许多人不愿看到的。若想从中学习到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中汲取鲜活的智慧营养,恐怕会大打折扣,让人失望。
历史它实实在在地发生过,这就是历史;历史不能假设,这就是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中华文明璀璨夺目,中华民族智慧伟大,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涌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既有王权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的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等残酷的印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不已,其间的衰败没落同样使人扼腕痛惜。历史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部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将这些人物和事件丰润、真切地再现给读者,无疑可以开阔眼界,启发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然有着广泛的借鉴作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悠悠五千年,中华大智慧,尽在历史的细微处。没有细节的历史和没有历史的细节同样让人乏味,而且让人难以相信!细节如此充满张力,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本书虽然是故事性的历史读物,但基本上尊重历史的原貌,在情节上不妄加虚构,奉现给读者的是原汁原味的精神大餐。千百年来,这些历史故事超越了时空,以它蕴涵着的深湛哲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源源不断的宝贵血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所有时代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本书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采用编年体例,按历史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截至武昌起义,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把握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若千年过去,爷爷已经老去。抚今忆昔,往事难追。如同爷爷烟雾袅袅中缥缈的脸孔,历史的影子同样锲刻在你我心中。社会生活需要进步,历史就是动力。关注历史,读点历史吧,它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愈发显示出其光芒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