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师走基层日记--第一组
内容
编辑推荐

黎志强主编的《教师走基层日记--第一组》主要是对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的真实日记经过整理后的成果,主要是从教师走基层的形式加以推广,并对走基层的真实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甘肃陇东高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谱写着辉煌与荣耀,用文字将陇东地区农村教育、农业、基层民主建设等通过高校教师的笔总结书写出来,一方面有利于走基层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份别样的资料。

内容推荐

黎志强主编的《教师走基层日记--第一组》真实地记录了老师们风尘仆仆、顶风冒雪行走在陇原的崇山峻岭、梁峁沟壑的日日夜夜,数千公里奔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汁原味地讲述着老师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关爱的情感投向群众,走出“象牙塔”、离开三尺讲台,以真挚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向实践求教、向实际求问、向人民求学、为人民服务,实现自我革新与改造,反哺教学惠及学生的心路历程。

目录

农村是一所大学校:景君学老师日记

无知害己 妄说误人:张铁军老师日记

认认真真做事 踏踏实实做人:苟颖萍老师日记

丰富阅历 增长见识:卫东老师日记

附录一:活动安排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汇报总结选

附录四:媒体报道选

附录五:感谢信

后记

试读章节

从中心小学出来后,我们又去了另一所小学——东郭小学。从校门进去,一下子感觉这所学校跟中心小学没法比,低矮的校墙,泥泞的校园,简陋的教室,我好像找到了记忆中的那个校园。我们走进了五年级教室,学生较少,和同学们一起唱了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同学们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着甜蜜的微笑,是那样的天真与纯朴,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感染了我。我对同学们说,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走出教室后与老师在校园中进行了交流,在交谈中真切感受到了东郭小学生员的流失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感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和教师们为之付出的心血。走出教室,我陷入了如何改善基础教育条件的思考之中。

雨后的校园,踩上去还有点泥泞。好多年没有在雨后的黄土地上走了,脚下的这种感觉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春风绿遍大江两岸的同时,也吹开了我这个十余岁的农村少年的心扉。在特别类似的校园,基本相同的教室,我也是在这样的校园中怀揣着梦想,读书学习,终于经过努力走向了城市,走向了大学。然而,眼前的一幕幕使我不得不承认现实还是那样的认人揪心,改善基础教育还任重而道远。校园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雨后初睛的天际已经霞光万丈,我们必将迎来一个阳光普照的季节。

结束对东郭小学的走访后,我们来到了东郭村支部书记郭利利的家中。郭利利是东郭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建设小康村的带头人,自己还经营着农家乐酒馆“东郭人家”,拥有近500平方米的住宅和家用小轿车,生活富裕,儿子在平凉一中读高三。四十岁出头的支部书记-诠释了农村成功人士的新形象。

中午,我们在“东郭人家”品尝了特色美味的邵寨手工面。从墙上挂的照片可以看出,多位省级领导也来这儿品尝过,其以“酸、辣、香,煎、稀、汪,薄、精、光”的特征而著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我们先走访了邵寨乡三联村。田启荣老支书给我们介绍了三联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四评二公开”活动,我对这个基层民主活动非常感兴趣,于是对墙上的整个流程和运行办法拍了很多照片,也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返校后再继续整理资料,深化研究。

在途经三联村时,我们走进了一户农家,进行了了解和座谈。家中只有两位老人,老婆婆患有脑出血,在大门口晒太阳,老爷爷今年67岁,老人有三个子女。女儿已出嫁,大儿子养蜂去了四川,小儿子也在外地金昌市工作,三个孙子都在上学。全年的家庭支出大致需8000元左右,收入来源主要是大儿子养蜂赚的钱,家里也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业方面只是维持现状,没有更大的改观。村里的新农村建房花费每户大概需11万,这个数字对大家来说负担还是比较重,所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地还是空的。我们在他家里坐了一会儿,身上有点冷,11月底的农村已经比较冷了,可他们家还没有取暖设施,这种现状也令我们有点替他们担忧。

最后,我们去了邵寨中学。走进学校时,刚好是放学前的课外活动,学生们都在打扫校园卫生,我们的走访引来了大家关注的目光。学校王副校长、杜副校长、政教处杜主任迎接了我们。王副校长介绍了学校情况:学校共有初中三个年级,15个自然班,每班40人左右,全校教师61人,其中党员13人,学生610人。我们又看了一下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课外兴趣活动室。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骑自行车往返,距学校远的同学在校外自己联系寄宿。总体感觉这所中学的校园整洁,师生人数结构比较合理,实验室设施齐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可就是苦了这里的老师,他们工作生活基本全都在学校,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而且更加困难的地方就是全校的取暖只能是烧炉子,楼上没有自来水,给学校的良好运行带来了生活方面的制约。当然,今天大家心情不错,因为是星期五,师生又可以回家与冢人团聚了。

看到同学们又开始上最后一节课,我们走进了教学楼,想和同学们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在经过初一四班时,发现教室的桌椅摆放和平常不一样,于是我们便走了进去。原来同学们正在分组讨论学习,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政教处主任,这种方法也是他的创新试验。我走到学生中间,看到一位女生正在读英语,我就问她英语学得怎么样,当天的课文能否背下来,她就站起来很流利地背诵了课文,我也鼓励了她。这似曾相识的环境又感染了我,我对孩子们说,我也同样是从农村读书长大,也有着艰苦的学生时代,曾经梦想着和同学们一样在楼上读书学习;但那时候条件还是很差,所以今天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眼前大好时光,立志当躬行,不要把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追求,更要树立为民众、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祝愿同学们在成长中健康、快乐!孩子们热烈鼓掌,但愿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P10-13

序言

真诚面对最真实的中国——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日记序言

看过《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日记》,我跟大家一样,第一个感受就是感动,感动于走出校园、走向基层、走到老百姓之中,真诚面对最真实的中国的兰州理工大学的老师们。

2011年以来,兰州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分期分批到甘肃省灵台县、华池县、正宁县、榆中县农村,驻点调研学习,每次不少于15天。期间,老师们写下了100余篇、20余万字的“走基层”日记。这些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老师们风尘仆仆、顶风冒雪行走在陇原的崇山峻岭、梁峁沟壑的日日夜夜,数千公里奔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汁原味地讲述着老师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基层,把关爱的情感投向群众,走出“象牙塔”、离开三尺讲台,以真挚的热情和真诚的态度,向实践求教、向实际求问、向人民求学、为人民服务,实现自我革新与改造,反哺教学惠及学生的心路历程。朴实的文字没有半点虚假,更不是应景文章,表达着老师们真走、真学、真用,真究的真诚态度,字里行间透露着田野的清芬。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课程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魅力就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是离实践最近的课。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突出实践的光芒,真诚面对一个真实的中国,才能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思想共鸣。要真诚面对一个真实的中国,必须走近群众真实生活,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去了解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广大群众的生活状态,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群众的诉求,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全国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许多思政理论课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任教的,学习生活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对社会各个层面改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缺乏实际了解和体验,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师缺乏实践,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就会断了地气。而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站讲台、讲理论就少了底气;搞研究、做学术就伤了灵气;做工作、干事业就缺了生气。

枝繁叶茂的大树,离不开坚实厚重的根系。对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命力、影响力来自哪里?不仅要靠我们掌握更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更要靠自身对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本质的坚守,真诚面对最真实的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教师走基层”活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符合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人民群众为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要求,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传统新的实践形式,群众路线的“实践载体”。教师“走基层”活动,既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锻炼教师、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兰州理工大学能够自2011年以来,组织教师走出书斋,走向基层,在田问地头、农家院落、乡村学校调查研究,亲身感受基层变化,了解基层现实需要,研究解决基层问题,感悟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既注视成就,也审视问题,并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认识水平,发挥高校“人才智力高地作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作为西部省属高校能有如此洞见,体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自觉坚守和应用,实属难得,值得借鉴。

一个时代的风貌往往是多维、多层、多样的,而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最壮阔的变革在这里呈现,最新鲜的探索在这里发生,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实图景正是如此。从老企业转型到新农村建设,从边疆牧区到城市社区,无数基层构成了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时代景深,大量鲜活的典型案例、基层故事为大学生认识这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素材。校园生活和城市环境往往会隔膜我们对基层的情感,钝化对真实中国的感知。教师走基层关键要走心,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强化群众视角、学会仰视大众,脚踏两脚泥,不蜻蜒点水、走马观花,才可能走到基层的深处,走进老百姓的心里,重新“发现”基层。只有以真诚的态度虚心向基层学习,向实践求教,以科学的态度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新经验,研究新问题,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视野更开阔、表达更新鲜,进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乡情、县情、省情和国情。基层还是理论工作者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好去处,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去,发挥所学、报答社会、服务群众,实现自我的价值。

教师走基层是对实践第一观点的理性回归,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再认识,再实践,是对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突出问题的积极回应和有效破解,是一条实践证明的正确的道路,希望兰州理工大学能够坚持走下去,用真诚的态度面对真实的中国。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高校能像理工大学的老师们这样,用真心,用真情走基层,接地气,增底气,不断磨练自身,不断丰富教学,不断创新经验,不断拓展立德树人的渠道空间,不断提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2014年3月

后记

大学向来被人们誉为“象牙塔”。身处塔内的大学老师既有洒脱自在的优越感,也难免有远离社会、缺乏历练的尴尬。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活动让老师们走出“象牙塔”,走向“山沟沟”,放下铅印图书,去读社会“无字之书”。在陇东高原的阡陌田野,山川沟壑,在丰收在望的田问地头,在农家人的灶前炕头,伴随着老旱烟辛辣的味道,老师们打开了一本接地气的中国社会原生态的百科全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师们伏案疾书,一笔一画之间,把对基层农村的认知,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对问题的思考汇成了20万字的“走基层”日记,其中那份与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执着和热情,让人感动。我们将日记集结出版,是对那段旅途的回顾,是对那份情谊的怀念,是对基层的祝福,送给走基层的老师们,也送给一直关心我们、支持我们的学校和各级领导。

本书的付梓,首先要感谢甘肃省委宣传部连辑部长对走基层活动的充分肯定,为本书所做的序言,提领了教师走基层活动的要旨。感谢灵台、华池、正宁等地教育局、各村镇领导、南梁革命纪念馆的领导和的父老乡亲,他们朴实善良、勤劳务实的品质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甘肃省高校工委王智平书记、兰州理工大学李贵富书记、王晓明校长等领导,是他们的积极倡导和鼎力支持,最终促成了教师“走基层,,活动付诸实施;感谢甘肃省教育厅思政处李含荣处长和兰州理工大学宣传部、教务处的领导对走基层活动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感谢中国教育报、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和广大媒体朋友,他们充分的热情报道,扩大了教师走基层活动的社会影响;感谢驻兰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仁,在与大家的交流互动中我们深化了对走基层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感谢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齐伟建副部长,他总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们宝贵的建议和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我们忠实的伙伴和学长,感谢王鹏鸣为本书设计封面,感谢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张军成、杨莉、景君学、张铁军、苟颖萍、喻兴龙、饶旭鹏、卫东、马云霞等老师,正是大家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让编辑过程充满快乐。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相对对于基层这个广阔的天地,丰厚的宝藏,说不尽的话题,我们在这里所表达的只是沧海一粟。编辑之中难免有一些粗疏和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检阅与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编者

2014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师走基层日记--第一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黎志强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45552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3298805
中图分类号 G639.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