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读书月,《新京报》年度好书,《寻找·苏慧廉》作者沈迦新作《一条开往中国的船》。
作者跨越三大洲亲身考索,域外一手史料首度公开,
周振鹤、何光沪、李天纲、白岩松隆重推荐,
发掘传教士与胡适、陈寅恪、翁同龢等文化巨匠之渊源,
重现晚清大时代下波澜诡谲的官场事件、民间风波,
钩沉“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近代基督教传播历史。
图书 |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赴华传教士的家国回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深圳读书月,《新京报》年度好书,《寻找·苏慧廉》作者沈迦新作《一条开往中国的船》。 作者跨越三大洲亲身考索,域外一手史料首度公开, 周振鹤、何光沪、李天纲、白岩松隆重推荐, 发掘传教士与胡适、陈寅恪、翁同龢等文化巨匠之渊源, 重现晚清大时代下波澜诡谲的官场事件、民间风波, 钩沉“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近代基督教传播历史。 内容推荐 《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最大的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 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目录 上辑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读苏慧廉航海书信有感 胡适与苏慧廉 陈寅恪受聘牛津之缘起 西斋十年 英伦“寻宝”三记 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 翁同龢家族的域外留影 西人笔下的晚清山西巡抚下辑 下辑 冒广生的温州旧照 曹雅直、李华庆、苏慧廉抵温时间考 苏慧廉的引路人——英国传教士阚斐迪与温州早期基督教史 英国传教士笔下的枫林教案 艺文学堂开学典礼 甲申教案的导火索——释读一封新发现的苏慧廉家书 晚清西人温州方言著述知见录 美福:永不消逝的温州记忆 除非经由记忆之路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赴华传教士的家国回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3195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2015267308 |
中图分类号 | B97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56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