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
内容
试读章节

齐如山在回忆录中坦言,他之所以这些年来为梅兰芳编戏排戏,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梅(兰芳)叫座儿,二是想借此把国剧往世界去发展。”经过几年时间的筹划、联络和大量宣传上的准备,梅兰芳1930年的赴美演出运作成功。齐如山也以梅兰芳剧团导演的身份全程参与其中。

齐如山既是京剧的实践家,又是一位卓有建树的京剧理论家。20世纪初,他出版了论著《说戏》《观剧建言》《京剧之变迁》《编剧浅说》。20年代,他的《中国剧之组织》《戏剧脚色名词考》问世,其中《中国剧之组织》专为梅兰芳赴美演出而写,此书从舞台呈现的角度概括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曾被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译成日文。30年代,他出版了《上下场》《戏班》《脸谱》《行头盔头》《国剧身段谱》《国剧浅释》《梅兰芳游美记》《梅兰芳艺术一斑》等“北平国剧学会”的系列丛书,其中《梅兰芳游美记》是对梅兰芳美国之行的详细记述,《梅兰芳艺术一斑》是为梅兰芳赴苏联演出而写的宣传用书。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齐如山闭门著述,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妥善保护了“北平国剧学会”的大部分珍贵的戏曲文物和资料。这批戏曲文物和资料包括唐宋以来的各种乐器、清代升平署戏剧手抄本数千卷、各省地方戏剧本4000多册、清室历朝演剧规程与用具、全国各省下属的县镇戏台照片、程长庚以后各名伶名票的剧照及灌制的全套唱片、名伶所用的刀枪把子(如俞菊笙、杨小楼的枪)、梅兰芳访美所带的全套衣箱用具与宣传品、京沪两地数十年来堂会戏单、各个戏班的种种提纲、各省地方戏的脸谱等,其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1948年12月,齐如山离开北平,去往台湾。在台湾的十几年里,齐如山出版了大量戏曲理论著作:《国剧概论》《国剧要略》《国剧的原则》《国剧漫谈》《国剧漫谈二三集》《谈平剧》《谈四脚》《戏界小掌故》《清代皮簧名脚简述》《编剧回忆》《国舞漫谈》《国剧艺术汇考》《五十年来的国剧》等。其中出版于1961年的《国剧艺术汇考》是汇聚了齐如山一生理论成就的代表性成果。

齐如山还是一位有名的民俗学家,20世纪三18t十年代著有《烹饪述要》《北京零食》《北京三百六十行》《故都琐述》《北京土话》《谚语录》等,五六十年代在台湾出版《北平怀旧》《北平小掌故》《齐如山随笔》《随笔》《中国馔馐谈》《中国风俗丛谈》《中国的科名》《中国固有之化学工艺》《华北的农村》《杂著》《北平》《齐如山回忆录》等。这些成果对于北京民俗、北方农业民俗和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62年,齐如山终老于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齐如山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被大陆京剧界、学术界“淡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回暖,他的历史贡献才被再次提起。纵观其一生,他的历史性贡献有三:其一是为梅兰芳创作并导演了一大批富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不仅奠定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成就,而且对京剧旦角艺术的兴起,对京剧走向辉煌鼎盛,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其二是主动策划、成功运作了梅兰芳的访美演出,使京剧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迈出国门,登上世界戏剧舞台,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三是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戏曲理论的基础建设,特别是以京剧为主的舞台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他的戏剧学著作既有对戏曲艺术本质特征的精辟概括与论述,也有对戏曲舞台艺术形式文本化的归纳和总结。既有对剧目的具体分析和对演员的记述、评赏,也有对戏曲创作、演出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法提示,更有在梨园界访谈多年积累下的丰富的第一手戏剧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齐如山一生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包括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动和旧有价值体系遭遇的挑战,也包括时代的变迁和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在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又有西方观念的影响,他是集新旧文化于一身的一位现代学者。

著名戏曲评论家张厚载曾在文章中这样说:“余与高阳齐如山先生,订交在十余年前。其时先生已著《观剧建言》及《说戏》诸种。以欧西戏剧眼光,批判吾国曲艺(即指戏曲艺术),且极言戏剧与国家社会关系之巨大,国人应从事于提倡促进,俾得以发扬而光大。余一再披读,拳拳服膺,不能忘也。……盖先生少壮时,于技击无所不娴。又远游欧西各国,出入其歌场,研讨其剧本;返国后,更与诸老伶工商谈戏曲,熟知其掌故,洞悉其内容。故其剧学,奄贯中外,实为吾国近代最精湛之戏剧家。”正是齐如山“奄贯中外”的视野,让他对中国文化信心满满,将梅兰芳和他的京剧艺术“打造”得美轮美奂,令世界“惊艳”。

P27-29

后记

二十余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和近代京剧史论的教学与研究。2010年我被引进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从事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研究工作。海外汉学研究的广阔领域和研究院同事们有关跨文化研究的卓越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开始从戏剧艺术本体的研究转向对中国戏剧海外传播的关注。因为多年专注于京剧理论家齐如山的研究,所以对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的研究并不陌生,于是我整理出这些文献,以供今后学界研究之便。

一个世纪以前,以梅兰芳为首的一批社会精英凭借个人之力,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伟大作为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我们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提供了历史借鉴。愿以此书表达我对梅兰芳等一辈先贤的景仰之情!

特别感谢大象出版社王刘纯社长的全力支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满腔热忱,对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表现了一个出版家的责任与担当!感谢责任编辑耿晓谕博士为此书付出的所有精力和心血!

梁燕

2016年5月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目录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

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

 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本公演的报告

 梅馨远流樱花国——1924年日本《演剧新潮》杂志社邀请著名戏剧家为梅兰芳举行座谈会(速记稿)

 东游记

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

 中国剧之组织

 梅兰芳

 梅兰芳游美记

 《梅兰芳先生在美国:评论与回顾》前言

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

 梅兰芳艺术一斑

 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

 艺术的强大动力——1935年苏联艺术家讨论梅兰芳艺术记录

 梅兰芳先生在苏联

 梅兰芳游俄记

后记

序言

本书以20世纪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所到国家日本、美国、苏联主流观众的接受为题,发掘、整理了12种重要文献,其中包括梅兰芳的著作《梅兰芳游俄记》《东游记》,梅兰芳团队重要成员齐如山、张彭春的相关著述,如《梅兰芳游美记》《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还包括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斯达克·扬所著的《梅兰芳》,以及其他外国学者多年搜求、整理的1919年和1924年日本媒体的评论、艺术界座谈会的记录,还有1935年苏联艺术界关于梅兰芳艺术研讨会的原始档案资料。

本书通过文献梳理,以国别为区分,具体为“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3种,“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4种,“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5种。这些发表或出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编者对所有文献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并在每一种文献的题目上加标注释,说明其最初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以及记录者、整理者和译者的相关情况。

本书中占据篇幅较多的齐如山所著《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游美记》《梅兰芳艺术一斑》是以《齐如山文集》为底本校订的。还有一些文献由于年代较早,“的”“地”“得”“作”的用法和地名的写法,以及过短的句式,不甚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编者按照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予以了适当处理。

内容推荐

梁燕主编的《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以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和所到国家的丰流观众的接受为题,发掘、整理12种重要文献,包括梅兰芳的著作,梅兰芳团队重要成员齐如山、张彭春的著述,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日本媒体的评论,苏联艺术界研讨会的原始档案资料等。

编辑推荐

梁燕主编的这本《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通过文献梳理,以国别为区分,具体为“梅兰芳与京剧在日本”3种,“梅兰芳与京剧在美国”4种,“梅兰芳与京剧在苏联”5种。这些发表或出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因此,编者对所有文献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并在每一种文献的题目上加标注释,说明其最初发表或出版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以及记录者、整理者和译者的相关情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燕主编
译者
编者 梁燕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74942
开本 16开
页数 5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3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3
CIP核字 2014140666
中图分类号 K825.78=72
丛书名
印张 33.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1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