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两千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思想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那么,《道德经》究竟讲了什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深入《道德经》,又能从《道德经》中获取什么?《道德经的人生智慧》就是曾仕强教授帮助大家轻松进入《道德经》堂奥的力作。本书中,曾仕强教授从行道到养生逐一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解读与心得。曾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并身体力行。

内容推荐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中,曾仕强教授从道德、自然、上善若水、素朴、虚静五个方面,对《道德经》做了深刻而独到的解读。曾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并身体力行。面对物欲横流,心灵失守,现代人亟需找到人生方向。曾教授的《道德经的人生智慧》,正为处于心灵沦陷中的人们指明了幸福大道。

目录

第一章 遵道贵德,道德是最高信仰

 老子传道:说真话

 究竟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上士闻道:勤行之

 有道必有德

第二章 道法自然,道是基本规律

 见微知著,因势随行

 反:道的运动方式

 弱:道的运用方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章 上善若水,行道是价值的体现

 水有七善

 外身与后身

 不争之德

 功成弗居:不占有

第四章 见素抱朴,素朴人生的实现

 适度把握“知”和“欲”

 慎断善恶、是非

 少私寡欲

 莫若啬:要节制

 祸福相倚

 为人类谋福

第五章 致虚守静,养生之道的探索

 何谓“冲”“虚”

 抱朴之士:葛洪先师

 养生“三要”

 道家精神:山医命卜相

试读章节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有这样三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高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知道,道不是用来讲的,如果道是用来讲的,那永远也讲不清楚,永远会有偏失。道是用来行的。我们经常说“你行不行”,其实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上等智慧的人很勤劳,一步一步从实践中去了解道。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到底在讲什么?他不能说自己不懂,但是也不敢说自己听得懂。这已经很了不起,很不容易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大笑。现在还是这样,凡是那种听不懂的人,就会说你这是乱讲,不可能的,哪有这回事,好像他比你还懂。凡是听完一脸不认同、一脸怀疑的,这还算好的,你还没有讲完,就攻击你、否定你的人,那更糟糕。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老子说你真是太差了,你的智慧完全没有开发出来,但是对方赶快打圆场,说没有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因为听懂了,所以很轻松,这也是笑。

不同的人闻道以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付诸行动;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也有的人大笑之,有可能是因为不懂而不屑,也有可能是因为懂了而高兴。

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再一次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上面提到的老子给老虎讲道的那幅画,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个老虎服服帖帖,但老子知道这只虎是会变的,它也很可能马上就把本性暴露出来。所以跟老虎讲道,一定要小心。可以从这幅画一步步深入,去明白老子的思想。老子弯下身来跟老虎讲话,就表示他是柔的,老虎是刚的,他不跟老虎硬碰硬。跟老虎讲什么它都听不懂,老子靠什么跟老虎沟通呢?就是靠《易经》里所讲的那个应字,这个应是感应的意思,我们人与人之间互动是靠感应,不一定要靠嘴巴。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这个叫作心连心。当两个人心连心的时候,你不说对方也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讲不可,把感应的能量弄到最小,这也是看到这幅画以后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子在第七十章里讲了一句话,值得我们用心体会。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意是,我的话很容易了解,我说的道理很容易做到,可是很多人都听不懂,更不能付诸行动。

老子讲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因为他在解释《易经》,我们大家所听到的这些话,都是从《易经》中来的,非常容易了解,可是你自己非要自作主张,用主观的意见,把它弄得很复杂,很难懂。你去做就可以了,一做就做出来了,就明白了。现在有很多人整天在那里写文章、做研究,越弄越玄乎,越弄越迷糊,越弄大家越看不懂。“莫能行”这句话其实是达摩祖师到中国时,才警告我们的,可我们还是没有听懂。

达摩到中国时已经一百三四十岁了,他这么老了还来中国干什么?他在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中国人太喜欢做学问了,所以把佛经当作学问来研究,研究到最后,很少有人能把它付诸实践。“知而不行”,他在告诉我们这个,可我们还是依然故我。

P27-29

序言

我中华文化,自伏羲一画开天、神农画地而耕、黄帝道政合一、尧舜贵族推举、禹汤传位有道、文武明堂清庙、孔子集其大成。老子之《道德经》,以最本源、最玄妙、最高明、最博大的观点来解说易道,将天道、地道、人道的先天本有,合称为“道”。与儒家“欲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相呼应,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先天地生。所以能生万物。

我们生而为人,其实不必刻意求道。因为道把我们生下来。就终生不离开我们,一直在我们的身上。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复归于道。这就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道就是自然,人人各有其份,各有其位,也必须各尽其责,便是“道法自然”的真义。道始终不离开我们,却一直不主宰我们。任我们自化,人人都自作自受。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常道为天体,无形无象而永恒不变,名为“玄德”;不可言宣,虚灵充满于宇宙全体,所以叫“无极”。“道”是虚的,才能容实。自宇宙万物以至于伦常日用,自先天后天以至于阴阳变化,无不一以贯之。看似玄妙,却十分实用。老子《道德经》,分开来看为五千言,合起来想则只有一个“道”字,再深一层,再进一步,连这一字都无了。既无言说,又有伺争?就是无争于天下,所以天下奠能与之争!

“道”是用来力行的,我们应该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明道。人生的价值,即在“行道”。行道有所得,便是道德。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将无形无迹的“道”体,无心地流露出来,才是上“德”。一旦有了居,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老子生于春秋时代,那时候“礼”为争权夺利的手段,剽窃名位的工具,因此老子认为“礼”表示忠信的不足,不幸成为祸乱的开端。老子所抨击的,是不合“道”的礼,希望大家恢复自然流露,不受外在制约的“德”。

道德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最高信仰,也是人类最为高贵的价值。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得好可以成“真人”;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些都是充实自我之后,自然的流露,丝毫不存心,也不强求。可见“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才是“道”的本质,每个人都依循自己的“道”,积自己的“德”,也就是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才是上“德”。

“道”的法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论什么事物,当它发展到极点时,必然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应该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既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违反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人愈来愈老,物愈来愈旧,事愈来愈糟。时间向坏的方向流动,我们应该做的,不过是依循“反者道之动”的法则。以“反”老还童的心态,来延缓愈来愈老;以继旧开新的方式,来旧调重谈,反而弹得更响;以不断合理调整,使事情由糟“反”顺,愈来愈受大众欢迎。反邪归正,实在易如反掌。“反”璞归真,当然不是反复无常。

“道”的本体不变,可现象却是不断地变化。万物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现代人只看到了变易的现象,却忘掉了不易的道体;误以为“新”即“进化”,断定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宇宙在“变”,时代在“流”,却不知“变”中有“常”,“流”中有“住”。而道生,人因此才能成为万物之长、万物之灵。

老子所讲的上述三宝,都是天道。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顺之就吉祥,逆之便有凶祸。所以老子说: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道在天地,称为“道”,在人身上,叫作“德”。我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就是“德”;表现得不合乎“道”的要求,就是失“德”。守住做人的基本道理,就等于牢牢地抱住道的根源,即为不忘本。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天爷当然要照顾有德之人,这样才合乎自然的规律。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上善若水”四个字,老子明确指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将水的七善合起来看,就只有“不争”两个字。一切事情,能掌握时机,顺应形势,做到大家都没有感觉,好像没有发生一样,才叫作“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人若是不跟万物争,万物自然没有怨尤。

水的不争是无心的,老子的不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水淳朴而自然,老子根本没有争的念头,是真正的上善若水。

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大家做事常存功利心。倘若依循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使老子不再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慨,那就是有道世界在有情人间的具体实现了。

我们深信:

儒道本一家,都在阐明易理。

儒道释同心,社会自然和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德经的人生智慧/罗浮山国学院藏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仕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444452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6044412
中图分类号 B223-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