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里犹知身是客(读书人的百年沉浮)
内容
试读章节

百年文化在此宏大场景中演就,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如此出活的大时代,岂能没有出活之大著述1

1900年之前三年,商务印书馆创设于上海;1900年之前两年,京师大学堂创办;1900年之后五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推广学堂,国子监顿成遗编,传统的书院风尚亦渐衰微;1900年后十六年,蔡元培先生长北大,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方针,使得大学成为近代文化的大本营之一,在此前后,教会大学的特色日益凸显。

蔡元培先生的门生傅斯年,主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另一位门生罗家伦,主持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北大教授王星拱、周鲠生,相继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蔡先生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中国另一位教育先贤张伯苓先生创设私立大学——南开大学;张伯苓先生门生梅贻琦长期执掌清华大学;清华算学教授熊庆来先生出任云南大学校长;清华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先生出任中央大学校长;清华萨本栋先生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灿烂群星照夜空。

蔡先生至友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从商务印书馆走出的中华书局以及叶圣陶、夏丐尊主持的开明书店,剖开“在商言商”的浅表,无不发挥着启蒙的功能,流淌着老辈教育救国的热忱。

大学、书局、研究所,宛若三面一体,相辅相成,有助于文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对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发展,功莫大焉! 纵观百年学术史,五代学人相嬗递。第一代严复、康有为、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梁启超、王国维,导夫先路;第二代陈寅恪、胡适、顾颉刚、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发凡起例;第三代张岱年、费孝通、钱锺书、季羡林,承上启下;第四代王元化、李泽厚、李亦园、张光直,沉郁顿挫;第五代郑也夫、葛兆光、陈来、梁治平,百炼成钢。前三代风云际会,灵光交映,灿烂辉煌;第四代遇中国历史之特殊期,值得同情,应有温情之敬意;第五代乃正在进行时,想来应有寂坎镗辂之声,21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之领袖,则非第五代莫属。

放下20世纪文化史之“宏大叙述”,以五代学人为经,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为纬分述之。粗疏之处,触目皆是,挂一漏万,所在多有。

笔者立志用毕生的工夫,勾勒、描绘百年学术史的文化生态,探索、揣摩百年文化人的心路历程,还望海内外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第一代学人皆为一代宗师,为后学开无数法门。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融入现代学术机构,容后再叙。康有为和章太炎相克相生,一个搞立宪,一个搞共和;一个今文经学,一个古文经学;一个保皇,一个革命;对照着看,真是有趣极了。严复老先生言:“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精辟得很!历史要迁就平庸的大多数,因此,直到今天,严复先生依然是寂寞的。严复和康有为,一位“海龟”,一位“土鳖”,一位赞颂自由,一位倡导平等,对照着看,也很有趣。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把康有为和严复并论:“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严复(1854年1月8日一1921年10月27日),福建人氏。1867年前和千千万万中国士子无异;和旁人大异的是,1867一1871年四年船政学堂生活和1877—1879两年留英学习生涯。1900年,这位1920年前为数不多的深通西洋文化的中国大哲,离开天津,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严复先生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群学肆言》《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倡导“信达雅”的翻译守则,其译述西文著作时附有大量“按语”,藉此表达一己观点。1982年中华书局印行王械主编的《严复集》,收录先生大部分著作。一灯如豆,轻轻翻阅《严复集》,想想举国如狂的四、六级英语考试和托福考试,再对比严先生回国后四次参加科举,居然名落孙山的窘境,怎能不产生“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毫蛮”的感慨?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一1927年3月31日),广东南海人氏,可称中国最后一个王者师。其言其行,可敬、可叹、可佩、可议、可怜之处,多矣大矣!好多极端汇入先生一身,顿成20世纪空前绝后之奇观。其思想可超而不可越,《大同书》实乃百年中国文化史中,空想社会理念之集大成,实又开启20世纪激烈理想主义之先声。先生为政治而学问,因之牵强穿凿之处所在多有,吾人当以同情之了解体察之。先生未逝之前,就有两种相反的议论:斥之者为,“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此乃取《礼记·中庸》及《论语·宪问》句,分别隐去“妖孽”与“贼”,骂康有为是国家将亡必有的不祥之物,是老而不死的害人精;颂之者莫如大弟子梁任公的卓然伟论:先生乃集理想、热诚、胆气为一身之先时人物也。“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①康圣人收徒极多极杂,也不能备传先生之微言大义。P3-5

后记

各位读友,这本小书,是《那些有伤的读书人》的姊妹篇,也是业余绘制的中国学术地图的第二份“作业”。

以后要是写自传,突出四个关键词,就可以了——淘书、读书、教书、写书。这一辈子,与书相关的事儿,都是围绕教书展开的。在这里,首先要提及河北科技大学选修“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学友们。执教“百年中国历史人物”这门选修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这本小书的内容,是在历年的选修课上,在与学友们的互动之中,慢慢清晰起来的。没有学友们纯真的眼神,也就不会有这本小书。

别看我在课上生龙活虎,一旦下课,回到家中,人就蔫了。坐在沙发上,就能进入梦乡。我这个人,是“口力”劳动者,嘴倒是挺勤,可惜手比较赖。《新京报》两位“老”报人——方绪晓、李耀军,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百年中国,薪火六代》《读书种子卞孝萱》,经方绪晓介绍,发表在《东方历史评论》《品位·经典》。2011年,正值清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李耀军率领美女编辑,屈尊枉驾,来到石家庄书菜楼约稿,这才有了机缘——《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雪泥鸿爪》《清风明月顾毓瑗》《玉汝于成华罗庚》三篇文章,发表在《新京报》清华百年纪念特刊。 《温隋与敬意》,发表在《燕赵晚报》;《仁者杜润生》,发表在《董事会》;《就像带走每条河流》《李零文化心态一瞥》,发表在《社会科学论坛》;《守先待后涂又光》,发表在《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向朱巍、许艺峰、赵虹、雷洪德四位先生,表示感念。

自2005年底建立博客以来,我和世界的互动,又多了一条绿色通道。尽管偶有删博的苦恼,但在这条大道上,结识了一些朋友,这是令人欣慰的。浙江的王重阳,山西的斛建军,山东的王乐成,江苏的刘猛,河北的田明章,都很爱重我的博客,这五位素未谋面的朋友,是我的知音。刘猛君,还把我的第一本小书——《那些有伤的读书人》,作为奖品,送给那些读书种子,让我受宠若惊。而这本小书,同样是写给朋友的。

2015年9月22日,收到朗朗书房钱午骏君的邮件,问及是否有意出一本小书,感觉很是投契。这本小书,有着午骏的心血。

谢志浩

2016年1月14日凌晨

目录

自序

谱系

温情与敬意

百年中国,薪火六代

学术双城记

回眸梁任公

碧血绽黄花

清华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雪泥鸿爪

吾爱吾庐梅贻琦

端正刚直刘仙洲

故国乔木梁思成

清风明月顾毓琇

坚忍不拔陶葆楷

玉汝于成华罗庚

耿介孤忠黄万里

一言难尽蒋南翔

追忆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仁者杜润生

读书种子卞孝萱

守先待后涂又光

杨小凯与林毅夫

高华:碧血丹心铸史魂

追忆好友张志军

月旦

智效民:长袍与牢骚

李零文化心态一瞥

高王凌:一洗凡马万古空

哥白尼式革命:农民与“反行为”

诚笃萧延中

许纪霖:暧昧的怀旧

后记

序言

岁末年初,一种复杂的情绪笼罩在心头,无论“大气候”还是“小气候”,都有些纠结。在法律博客上看到一篇博文:{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十大法律博客》(作者刘卉,刊于2011年1月6日《检察日报》学术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刘卉列举的最值得期待的十大法律博客:何家弘、沉舟侧畔、流浪者、陈忠林、蔡守秋、未名斋主、匡庐居士、艾克斯旅人、王勇、?(这个“?”,留给不定的未来)。

何家弘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家茶座》执行主编;沉舟侧畔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张干帆;流浪者谢晖,从山东大学漂泊北京理工大学,栖息于中南大学;未名斋主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匡庐居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陈忠林是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蔡守秋乃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这七位法学界的“学术达人”,也是中国学术地图中的第五代学人。这一代学人,80年代发芽,90年代茁壮,2000年以后收获。

第五代学者已经功成名就,这里,蔡守秋为“四。后”,陈忠林、何家弘、邓正来、季卫东为“五。后”,张千帆、谢晖为“六。后”。陈忠林、何家弘、邓正来、季卫东四人,属于比较典型的第五代学者。

第五代学者,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第五代学者多出生于50年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亲历了“文化大革命”。他们先参加“红卫兵”,后“上山下乡”,浸淫政治运动,体会了人性的幽暗。

“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这三大际遇,对第五代学者影响深远。应星和郑也夫,探讨“学界新父”的朽败:一些第五代学者,如何由理想主义者堕落成犬儒主义者——这是绕不过去的一大关节。

第五代学者独特的历史际遇,令饥荒记忆和幽暗意识始终与他们的人生如影随形。由于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大浪,故也能够随着历史的激流险滩,载沉载浮,与世俯仰。

第五代学者尚在襁褓,老辈学者秉持的“学统”就已经处于断裂状态。这种断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风格,一个是学人风度。茅于轼、陈乐民先生身上那种优雅的绅士风度,在第五代学者身上,很难有迹可寻。

短缺和匮乏,是第五代学者的“天花板”;大饥荒,更加造就了这一代人的“饥饿感”。在单位制度下,自由的精神生态很难存在。我们改造传统的能力惊天地泣鬼神。“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一方面,练就了这代人的“反潮流”精神;另一方面,他们也从农民身上学到了一种“生存智慧”。

这一代学人,依仗着“反潮流”和“生存智慧”,“土鳖”抢滩占地,“海龟”挟洋自重,攻城掠地。最后,“土鳖”和“海龟”殊途同归,成为威震一方的“学术诸侯”。

第五代学人具有旁人所不具有的优势。1978年之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顺利“过桥”的他们是成功者。民国老辈学人,对这些“隔辈”的后学,很是器重,倾其所有,言传身教。这显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90年代后期开启的“金钱刺激”,比起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批判,见效更快,一招致胜,正好满足了沉潜在一些第五代学人灵魂深处的饥饿感,恰好他们也是特别能变通的一代。因为生存智慧,讲究的就是变通。变则通,通则久。一根筋,到哪里都会吃亏。

80年代“穷乐呵”,那时候就讲究理想主义;90年代后期,既然可以发家致富,知识分子也要为建设经济基础做贡献呀!课题、项目、基金,这些都是建设经济基础须臾不可离的利器。“学术诸侯”,除了以上三项,还要弄基地、站点、办班,提高属下教职员工的福利。受到北大法学院老师“弹劾”的朱苏力,其一大“错误”就是不体恤属下,没有提高大家的福利待遇。

伴随着以上的努力,大陆大学的蜕变,自然应运而生。知识分子,特别是学术实力派,面临金钱和权力的双重诱惑时,交上了一张有意思的答卷。

1998年之后,一些“浮出水面”的第五代学者,由于学术上的建树,不仅具有学术话语权,而且开始掌控学术资源。当今学府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五代学者中的一些“学术达人”塑造的。张鸣很悲愤地说,大学已经“帮派化”,依照这种比喻,那么“学术达人”岂不就是某个学术领域的“老大”?

应星做社会学,比起张鸣,毕竟要收束些。他提出“学术新父的朽败”——应星所说的“学术新父”,指的就是第五代学者里面的一些“学术达人”。这些“学术达人”,小时候忍饥挨饿,侥幸存活,殊为不易。经过磨砺,他们特别能吃苦:上世纪80年代,一些第五代学者“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住筒子楼也不改其乐。的确,有些颜回的境界。

但是,自从1998年环境改变,展露峥嵘的第五代学人,开始脱贫致富。特别是2000年后,学术津贴和绩效工资的设立,“学术达人”们顺风顺水,拔得头筹。他们早年因为没有条件,只能吃苦;现在,物质生活丰富,谁还愿意吃苦?一些“学术达人”的做派,很有意思。自信真理在握,比起行政人员更加蛮横。他们乘着合校、扩招、评估的东风,鼓捣出来很多招数,折腾一般老师,弄得鸡犬不宁。前些日子,张鸣先生感叹:大学校园里面,难以寻找到安静读书的学生。这就有意思了,难道“八O后”和“九。后”素来不喜欢读书?在笔者眼中,更关键的问题是:安静读书的氛围,到底是怎么丧失的?

如果我说:“一些第五代学者难辞其咎。”就会伤害那些敬业本分的老师;所以只能把责任归咎于“人民币”。80年代,大家都没有钱,过苦日子,也不觉其苦,整天穷乐呵,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安贫乐道。

90年代后期,政府想到了学府,以前能吃苦的一代人,要甩掉“穷帽子”。人一阔脸就变,穷怕了的第五代“学术达人”,怕别人看不起,非要把办公室弄得金碧辉煌。这种情形并不属于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说句实话,只怕是积累的幽暗意识在心底作怪。

许多第五代学者已到了学术收官期,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我更关注的,是徐贲、秦晖两位先生。徐贲先生身处自由的生态,对故国的忧思却也不能自已,令人感动。秦晖先生,实乃一代通人,是王元化先生之后,大陆思想界扛鼎式的人物。

进入收官的第五代学者,如果真能反省自己,把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那么还能培养一些真正的人才,而这种贡献是可以写在学术史上的。如果还在津津乐道课题、项目,未免有点太小家子气了。

第五代学者中间,对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比较具有自觉感受的,是上海的许纪霖先生。许纪霖先生于2010年11月12日,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见识通达,特别值得第五代学者一读。许纪霖在《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结尾,言辞恳切地告诫第五代学者:

“这代知识分子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仍然在现实中书写着自己的骄傲或耻辱。‘新三届’知识分子开辟了何种精神传统?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历史遗产?在人生进入收官阶段的我们这代人,或许都应该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

笔者业余绘制学术地图,其中一大因缘,就是希望理解、体悟第五代学者。始料不及,看到的却是一代学者的“日落”。这种“日落”,首先体现在独立人格的丧失,然后才是学问的堕落。生于阮患,死于安乐,可谓一代学者的真实写照。

周有光老先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知识分子有深切的同情,认为他们过着“敢怒而不敢言”的生活。在我看来,周有光高估了知识分子。大陆学府,之所以如此,就是一些第五代知识分子“合谋”的结果,特别是一部分“学术达人”,拿着津贴,攥着课题,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行时得很啊!

2016年2月4日

干书菜榉

内容推荐

从读书人的真诚心声到心怀家国的志向抱负,民国以来的学术界重量级人物在书中被勾勒。

谢志浩著的《梦里犹知身是客(读书人的百年沉浮)》从梅贻琦、刘先洲、梁思成到杜润生、高王凌、许纪霖,从学术谱系的溯源到学人求学的历程,中国读书人的骨气、对社会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至死不渝的批判精神在文字间呈现。

秉笔直书的叙述风格,风姿超卓的思想情怀,让那些过往学人小事更显深刻非常。学者们的人格魅力,将激励当代人为理想奋斗。回顾前人守望自由的艰辛,才能明白,唯有自由,才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编辑推荐

谢志浩著的《梦里犹知身是客(读书人的百年沉浮)》从读书人的理想情怀和志向抱负出发,评述了现当代学术界重量级人物。从梅贻琦、刘先洲、梁思成到杜润生、高华、高王凌,藉学术谱系的溯源与学人求学经历的讲述,展现了中国读书人的骨气、对社会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至死不渝的批判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里犹知身是客(读书人的百年沉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志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9699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6047207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