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到远处去发信/刘心武文粹
内容
试读章节

到远处去发信

我写好一封长信,装进信封,封好,贴上四分邮票。

我们胡同口中,就立着一只邮筒。我对它那么熟悉。就好像它是我的亲人。然而,这回我手里捏着待发的信,却毅然地走过了它的身旁。

我并不是要寄挂号信。倘若寄挂号信,我可以去我们这个地区的邮局。那邮局离我家并不远。走路去,只要二十来分钟。

其实,最简便的方法,是将这信径直送到邮局,甚至根本不用贴上邮票……

不。我不利用近处的邮筒,我也不直接去那邮局。我拐到大街上,坐上了公共汽车,我要一直坐到很远的终点站。在那附近,相信可以找到一只陌生的邮筒,我将把手中的信,投进它的“嘴”中。

我必须这样做。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们小院门旁的槐树,大半的叶片已经发黄,随着阵阵秋风,不时有叶片旋转着飘落下来。我倚着院门,双眼望着胡同的人口处。送信的邮递员为什么还不来?

那时我已经从矿业学院毕业,并且已经到有关的研究所情报室工作了两年。我决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普读物的撰写工作。我把一部书稿,寄给了有关的出版社。我等待了一个月,两个月,两个月零十四天,终于忍耐不住,给出版社的编辑部打了个电话。难道所有的编辑,都善于说既给人以希望又使人疑虑的话吗——

“啊,您那部稿子……我们还在认真研究……最近就将主动同您联系……您的地址没有什么变化吗?……我们一定尽快……好,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再见!”

尽快!“尽快”的区间究竟有多大?一周过去,我又有些不能控制住自己,那天傍晚,我装成饭后散步的模样,走到院门口,等待邮递员的到来。

邮递员终于在胡同口出现了。其实他多少年来就给我们这一地段的居民送信。我考入矿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到祁连山去实习时寄回家里的信,等等,等等,许多的信,以及许多的报纸、杂志、汇款单、包裹单……都是他送来的。然而,一直到那一天,我才注意到他是个矮胖的中年人,胡子拉碴的。他郑重其事地穿着同邮筒一样颜色的绿制服,虽然那制服的领口已经磨得露出了白线。他戴的那顶硬壳制帽经过风吹日晒,已经变成灰绿。他的手胖而粗,汗毛长而黑。正是用这样的手,他把我等待已久的信递给了我。

我竟不及回屋,便哆哆嗦嗦地拆开了那封信,里头只有很薄的一张信纸,用并不工整的字迹,写着一些这类的话:“大作经领导审阅,决定发排……待清样出来后,将及时奉寄清样一份……再次感谢您对我社工作的支持!……”  我的心强烈地颤动着。我抬起头来,发现邮递员正要骑上他那辆绿色的自行车,我禁不住连连对他说:“谢谢!谢谢您啦!”

他偏过头来,有点惊奇地望了我一眼,似乎是本能地回答说:“甭谢!甭谢!”然后,便平静地骑上车朝前去了。我望着他的身影,他在离我们院几十米外的另一院门那儿停住了,并朝院里呼唤着:“信!”

我不但头一次注意了他的形象,而且脑际间头一次飘过了关于他的联想:他能给人带来喜悦,也能给人带来悲痛。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从真情的倾诉到虚伪的谰言,他都会刻板地、不动声色地给你传递过来。他已经充当了多少年的信息传递工具?在这种生涯中,他体验到的是轻松愉快,还是枯燥寂寞?

尽管他像一根针,把我们眼前的生活,同另一部分不在眼前的生活,不时缝缀在一起,可是包括我在内,我们这里的居民,大概没有人去关心过他的生活。

又是一个傍晚,是春日的傍晚,飘着针脚小雨。当时胡同还没有铺上柏油,雨水把黄泥路面浸软了,来往的行人和自行车翻起一片泥浆。我站在院门口,望着青灰色暮霭笼罩的胡同口,计算他出现的时间。

自从我获得书稿录用通知信那天,我就摸出了规律:他总是在五点半至六点之间进入我们胡同,来送当天的第二趟信。按说在大雨倾盆的天气,邮递员可以把当天的信件积攒到第二天,待天稍晴朗时一块送去。然而我特别注意到,即使大雨使整条胡同除了黑糊糊的墙影和白花花的雨脚外,什么都是混浊一片时,他那“信!”的呼唤声,却照例可以准时从院门外传来。有那样一回,我套着凉鞋,撑着雨伞跑到院门口,接过他递来的两封信,都是我并不急于接到的信。我望着他那虽然罩着厚大的雨衣,却不能避免雨珠挂上眉毛的面影,忍不住说:“这么大的雨,您就明天再送算了!”

他晃晃头,甩去浓眉上的雨珠,平淡地说:“咳,说不定哪家,就盼着我手里的哪封信呢。不能搁在我手上误了啊。”说完,推着车到邻院送信去了。

所以那个春日的傍晚,我坚信他会准时出现,然而六点过去了,六点一刻过去了,六点半到了,他还没有来。

母亲唤我回屋吃饭。我回去匆忙扒拉完了饭,又跑到院门。已经是七点来钟,暮色降临到我们胡同,他不会来了。我感到痛苦,甚而对他产生了一种愤懑的情绪。P3-5

目录

到远处去发信

最后一只玉鸟

楼梯拐弯

公路旁的仙女

酒泉姑妈

奶嘴儿

妈妈反复讲过的故事

夜半雨停

老人纠察线

他要爆炸

黑墙

秋风

蔚蓝色封皮

相逢在兰州

登丽美

非重点

今晚头痛

星期五下午六点半的故事

一根很小很小的刺

大塔

作为我的朋友

封面女郎

附录刘心武文学活动大事记

序言

这套26卷的《刘心武文粹》,是应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之邀,从我历年来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之前我虽然出版过《文集》《文存》,但这套《文粹》却并不是简单地从那两套书里截取出来的,当中收入了《文集》《文存》都来不及收入的最新作品,比如2015年1月才发表的短篇小说《土茉莉》。

《文粹》收入了我八部长篇小说中的七部。因为《飘窗》和《无尽的长廊》两部篇幅相对比较短,因此合并为一卷。其中有我的“三楼系列”即《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我自己最满意的是《四牌楼》。《刘心武续(红楼梦)》这部特别的长篇小说,我把它放在关于《红楼梦》研究各卷的最后。我将历年来的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各选为四卷,再加上一卷儿童文学小说和两卷小小说,这十七卷小说展现出我“小说树”上的累累硕果。我的小说创作基本上还是写实主义的,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原来不熟悉、不知道、没见识过的外国文学理论和作品蜂拥而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引起文学创作的借鉴、变革之风,举凡荒诞、魔幻、变形、拼贴、意识流、时空交错、文本颠覆甚至文字游戏都成为一时之胜,我作为文学编辑,对种种文学实验都抱包容的态度,自己也尝试吸收一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写些实验性的作品,像小长篇《无尽的长廊》,中篇《戳破》,短篇《贼》《吉日》《袜子上的鲜花》《水锚》《最后金蛇》等,就是这种情势的产物,至于意识流、时空交错等手法,也常见于我那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但总体而言,写实主义,始终还是我最钟情,写起来也最顺手的。短篇小说里,《班主任》固然敝帚自珍,自己最满意的,还是《我爱每一片绿叶》《白牙》等;中篇小说里,《如意》《立体交叉桥》《木变石戒指》《小墩子》《尘与汗》《站冰》等是比较耐读的吧。我的中篇小说里有“北海三部曲”《九龙壁》《五龙亭》《仙人承露盘》,是探索性心理的,其中《仙人承露盘》探索了女同心理;另外有“红楼三钗”系列《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短篇小说里则有“我与明星”系列《歌星和我》《画星和我》《笑星和我》《影星和我》,这展示出我在题材上的多方面尝试。但我写得最多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底层市民、农民工的生存境况和他们的内心世界,长篇小说里不消说了,像中篇小说《泼妇鸡丁》,短篇小说《护城河边的灰姑娘》,还有小小说中大量的篇什,都是如此。我希望《文粹》中从自己“小说树”上摘取的果实排列起来,能够形成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

我的写作是“种四棵树”。除了“小说树”,还有“散文随笔树”“《红楼梦》研究树”和“建筑评论树”。《文粹》的第17卷至21卷是“《红楼梦》研究树”的成果。虽然这些文章此前都出过书,但是这次在收进《文粹》时又经过一番修订,吸收了若干善意批评者的合理意见,尽量使自己的立论更加严谨。第22卷《从(金瓶梅)说开去》是新编的,其中收入了我研究《金瓶梅》的若干成果,可供参考。这也是我的一本文史类随笔。第23卷收入我两部自己珍爱的散文作品《献给命运的紫罗兰》《私人照相簿》。第24卷《命中相遇》收入的散文,记录的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岁月、事件和人物。第25卷《心里难过》则收入的是与自己生命成长相关的散文,其作为卷名的一篇曾经人录为配乐朗诵放到网上,广为流传,也获得不少点赞,我也很高兴自己的文字不仅能以纸制品流传,也能数码化后云存在,从而拥有更多的受众。

第26卷则把我此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以及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材质之美》合并在一起,还搜集了那以后散发的建筑评论。我的建筑评论从建筑美学、城市规划、对具体建筑的评论……一直延伸到建筑材料、施工,以至家居装修装饰等领域,展示出我“建筑评论树”上果实满枝,蔚成大观。

购买这套《文粹》的人士,不仅可以阅读到我“四棵树”上的文字,还可以看到我历年来的画作,以水彩画为主,也有别的品种。春风催花,夏阳暖果,不以秋叶飘落为悲,不以冬雪压枝为苦,在生命四季的轮回中,我感觉自己创造的风帆还在鼓胀,《文粹》只是总结而非终结,祝福自己在命运之河中继续航行,感谢所有善待我的人士!

2015年4月23日温榆斋

内容推荐

《到远处去发信》是刘心武早年短篇小说的汇编,包括《非重点》《登丽美》《黑墙》《酒泉姑妈》《到远处去发信》等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文学爱好者必读经典。

编辑推荐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到远处去发信》是该作品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到远处去发信/刘心武文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心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60010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528898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