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与背景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十月三十日,李贽诞生,是为长子。李贽是温陵人,温陵系今福建泉州晋江县。李初名载贽,后改贽。父名白斋,塾师;母徐氏。祖父名竹斋。李贽6岁时其母徐氏殁,“幼而孤”。李贽自述“我自六七岁丧母,便能自立”(《续焚书.与耿克念》)。后来,其父白斋续娶董氏。
从地缘看,李贽的童年是在福建度过的,而泉州正是“海上丝路”的起点,开放活跃,商贸发达。李贽的祖上就曾航海经营,李家原姓林,其先祖林弩,“字景文,东湖长子,航吴泛越,为泉巨商。洪武丙辰九年,奉命发舶西洋,娶色目女,遂习其俗,终身不革”(《荣山李氏族谱·第二十世林弩》)。据学者考证,“林族自二世祖林弩娶色目女为妻信伊斯兰教起,至第七世(李贽父辈),各辈中皆有与伊斯兰教女通婚的,从《凤池林李宗谱》的记载来看,这种通婚和信教现象不仅普遍而且甚为强烈,‘终身不革,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教’。以至有‘林讳奇材先生,李讳贽先生、林讳炖先生’,‘父祖皆回(族)’的说法”(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如是,李贽身上有色目人的血缘。还有,李贽的童年应该生活在伊斯兰教的氛围之中。这对李贽的后来发展甚有影响:李贽有“洁癖”,“性爱扫地,数人缚帚不给。衿裙浣洗,极其鲜洁,拭面拂身,有同水淫”(袁中道《李温陵传》),不跟伊斯兰教习俗有渊源乎?李贽“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不也跟伊斯兰教义有渊源乎?(伊斯兰教除顺从安拉外,禁止其他偶像崇拜。)不过,到李贽曾祖时,家庭已从商贾改易为耕读,李贽的曾祖死后无钱买茔地,祖父无功名,父亲只是个塾师而己——李家败落下来了。
从时段看,李贽所处,正当明后期的嘉靖、万历年问,内忧外患,明王朝陷入严重危机。嘉靖皇帝朱厚熄虽在位45年,但到嘉靖十三年(1534),就不理朝政,交给儿子们去管理。朱厚熄崇尚道教,追求长生,结果服丹中毒死。死前,海瑞上疏,直言:“陛下改元之号而意之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以“嘉靖”谐音“家净”,何其尖锐!嘉靖死后,穆宗朱载重即位,是谓隆庆皇帝,可隆庆皇帝短命,几年就死了。接位的是只有10岁的神宗朱翊钧,改年号为万历。这位“(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的行止更令人扼腕……他在位48年,在历史上颇得荒怠和浪费的声名。传统历史学家认为他最大的过失,乃是让他自己的私生活阻碍公众事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就在万历十七年,就有人说他患“酒色财气”四病。朱翊钧一死,离明朝的覆亡只有20余年了。
古人言:“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倘无道,要么强化控制,弄得“道路以目”,人人自危;要么控制不住,民怨蜩螗,议论纷纷。嘉靖皇帝在位时,因“大礼议”风波将134名朝臣囚禁,其中16人死于廷杖;嘉靖九年。更定孔庙祀典,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嘉靖十一年,诏罢各地私创书院;嘉靖十二年,朱厚熄诏示天下:“唯朱熹之学醇正可师,祖宗设科取士,经书以朱子传注为主。”但到了嘉靖三十年,“北京讲学之风大盛,大会聚至千人”:嘉靖四十五年,即朱厚熄驾崩那年,耿定向在南京创“崇正书院”,聘焦竑主持;隆庆三年,周思久建“辅仁书院”,聚士讲学。到万历七年,朱翊钧又下令诏毁天下书院64所,学者何心隐被湖广巡抚王之垣以“妖逆’’罪名杀于武昌;可隔了十年,焦竑中进士第一,大力推广“另类”的李贽学说……(李军《李贽年谱》)晚明的这段期间,控制与反控制,形成了拉锯战,这为李贽的求学研道、著书立说提供了空间。
李贽名“贽”,什么意思呢?“贽”是送礼,《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谓:“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不过榛、栗、枣、惰……”李贽原名“载贽”,后改“贽”,去“载”字,一是避隆庆皇帝朱载垕之讳,一是嫌其繁琐。单名“贽”更简洁些。看来,李贽之父取此名是想让儿子斯文儒雅,想不到事与愿违,后来的李贽竟成了一个斗士,天下事情就是这等离奇。P2-5
当知青时,我就知道李贽,对其思想的独特和“殉道”的壮举钦佩不已。前两年,云南人民出版社编撰《大学人文精华读本》,我受邀写李贽的小品,编辑很赏识,于是,这次出丛书,撰写李贽的任务派遣给我,却之不恭,也就领受了。
我研究先秦诸子,为了写本书,恶补了一阵子,翻了前人和今人的一些著述。想不到在20世纪70年代当知青时买的一些书,今朝得以派了用场,“缘”耶,“非缘”耶?
“为学不作媚时语”,这是学人的良知。好在李贽宏阔、质疑、真率、察“百姓日用迩言”等特点,对发扬“云南精神”大有裨益。
学生何龙,从我数年,读书很用功,人也很聪明,他又是楚雄大姚人,对李贽很感兴趣。他帮我收集了很多资料,本书中“李贽独特的历史人物评价”一节就是他执笔的。
本书写成,倍感轻松。李贽在云南只呆了三年(从51岁到54岁),但照李贽说,50年以前只是一条随声而吠的狗,“五十年之后,大衰欲死,苦读贝(叶)经”,遂悟道,或称姚安太守任上,是李贽思想的转折点(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云南,不神奇乎?
又:本书实乃“遵命”之作,时间又急迫,幸亏出版方的要求是“普及型”,也就不拒之。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此书的写作上,光碳素笔就写了十数支。
相关资料是找了一些,然而不齐。一些书籍和文章对笔者的启迪甚多,如《李贽研究参考资料》三辑(厦大历史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如《李贽思想演变史》(许建平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如《车过麻城,再晤李贽》(张再林著,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年版);如《百年李贽研究回顾》(李超撰);如《李贽的著作及简评》(未署作者名);如李珺平的一些论文等等,与这些先生虽未谋面,然沾人之惠,不敢不感恩,借此谢过了。
我对李贽早就“感冒”,可认知还是很皮相,这次被云南人民出版社“赶鸭子上架”,对李贽的了解也就深入一层。小书写成,知我罪我,且待读者来臧否吧。
本书插画,由鲁瑛完成,图片资料由华吉俊搜集,特此致谢。
石鹏飞
2012年12月底
于云大龙泉苑小区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人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李贽,字卓吾,福建泉州人。早年做过一些小官,接触并服膺王阳明学说。五十一岁时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有政声。在云南任期,李贽自称经历了由‘前犬吠形,随而吠之’到‘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的转变。后寄居湖北黄安麻城一带:继续精研学术。.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思想从‘自然’到‘自我’,著有《焚书》、《藏书》等。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等观点,名噪一时,但也受到封建卫道士们的打压。晚年,李贽遭劾入狱,自杀,书亦遭禁,可李贽之思想,启蒙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思想怪杰(李贽)》作者石鹏飞对思想史颇有研究,并没有像大多数观点一样简单地把李贽视为异端、狂人,而是从中国思想史的源流对李贽思想进行了剖析。
李贽(1527-160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李贽的一生致力于个性解放与自由追求,否定儒家至尊的传统地位,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抨击道学及道学家,驳斥男尊女卑的教条,主张人人平等。李贽这些大胆的论述,在当时及以后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撼动了中国人僵化的思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贽无愧于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石鹏飞编著的《思想怪杰(李贽)》对李贽思想进行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