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
内容
试读章节

美国名校不是梦

“为何要上名校?上了名校不一定成功!不上名校照样成功!”这是一句如此励志的表白,但果真如此吗?

本篇文章里,我将从三方面阐述我在守望儿女奔往美国名校之路中的感悟。从名校录取的两类中请人说起

名校就是名校,这是千万户人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育子情结所在。“上名校不一定成功!不上名校照样成功!”也是许多父母在纠结、迷茫、挣扎中对自己的安慰。

我早在2001年出版的第二本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美国素质教育大参考》里,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美国唯有哈佛、耶鲁吗?》。那时自己的孩子刚刚进入美国小学,美国教育里清新、宽松的氛围,以及充满人文关爱和公益奉献的精神,给我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洒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随后,我们父母对儿女,就一直在放养着。

然而,当儿女进入高中后,曾经坦荡的我,却愈来愈不从容。环望周边,比起其他亚裔的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我严重意识到自己的欠缺。当然,说没有为孩子付出,那不真实,然而,比起其他华裔父母,在我做得不多的事情中,还犯下了许多错误。于是,我充满了纠结、焦虑、懊恼的情绪。

那时乍然发现自己的过失后,自命清高的我,还是给自己找寻了让自己可以推托的理由。

首先,并非我自己要去偷懒,因为我没有把以奔名校作为养育儿女的目标;另外一方面,我一直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无论上名校与否,儿女必须要去为他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付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他们才有心去奋斗。

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也要有我们自己的世界,儿女终究要“离家出走”,留在家里的还是夫妻二人。如果父母的世界里百分之百都是孩子,一旦孩子的世界里不再需要你百分之百的相伴后,多少父母会迷失在空巢的日子里。

道理归道理,我和老公还是为我们自己用“心”用“力”不够的事实,惭愧不已。遗憾的是,在孩子奔往名校的路上,高中最后两年,父母如果才意识到应该做什么,不仅力不从心,还有许多该为孩子打下的基础已经来不及了。

亲历美国教育的30年里,我自己先后观察和采访了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名牌大学校长、初高中校长、名校的学生和教师,还有这些育子成才的父母们。具体到什么样的申请者最容易被美国名校录取的主题,我认为,大致有两类学生容易被吸收进这个名校圈子里。

我们把第一类学生称为A类学生,如果把申请名校大学的过程比喻成“下一盘棋”,A类学生一直在大师的精心调教下。这些学生一出场,就代表了专业性、正规性。他们知道如何让自己赢、如何让对方出局、如何让自己再升级等等。A类学生对下这盘棋所需要的每场比赛的规则、每个时段的标准化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可谓烂熟于心。所以,A类学生在申请美国名校时,已经知晓如何按照名校的格局和要求,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棋手”,如何一出手,就展现出高手的风范。

A类学生的中标比率绝对高,而且在短期学生生涯中,由于他们走了许多捷径,A类学生的表现远远超越其他竞争对手。因此,A类学生的名校录取率,大概在40%或者更高。

我们把第二类学生称为B类学生,相对而言,这类学生的父母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他们或者是早已事业有成的父母,或者是还在为生存奔命的父母。然而,这些父母基本是具备一定觉悟的,即使有些父母无法提供孩子所需要生存的条件与氖围,孩子也被安排在一个相对正面的社会环境里长大。

B类学生自推力很强。我们还是拿“一盘棋”来比喻,B类学生没有接受A类学生的那种正统训练,但是,B类学生具备接受自我或者观察对手的优劣势的敏感度。B类学生学习吸收能力也相对强,他们与其他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往往是以个人独特之处打动藤校,或者大胜,或者迅速出局。因此,B类学生申请美国名校,录取率大概只有10%左右。

为何我要如此归类和比较?是的,这里一开篇不是说“上名校的不一定成功,不上名校照样成功”吗?然而,这个结论似乎把道理仅仅说对了一半,而另外一半最关键的内涵,没有说明白,这也是让许多人陷入误区的缘由。被忽视的部分是:什么样的人会成功?什么样的人会失败?

按照我们对A类学生的描述,他们从小到大成长中的关键几步,都是有板有眼被规划出来的。A类学生绝对表现得鹤立鸡群,但是,不要忘记,他们是被“高人”一直引领上来的,如果乍然被引领者松手,他们需要走自己之路时,容易很快迷失。另外,A类学生已经习惯在“沙场”上所向披靡地驰骋,能否承受开始被打败的局面?

P2-4

目录

美国名校不是梦 陈屹

做最好的自己,让哈佛去挑吧 陈苑生

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迟昀

跟随女儿写作的过程和我得到的启示 杜梅

伴随孩子一起拓展视野:从女儿参加危地马拉援外项目谈起 龚晓红

陪伴的艺术 郭力

儿子心中的常春藤 刘葳葳

斯坦福妈妈畅谈教育和升学 卢菁

我与我的四个女儿 苗娟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亓宏博

孩子赐予我们一生的修行机缘 任立红

破茧:常春藤医学生的成长之路 沈永泳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石卫

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孩子 严志红

逆袭人生,从母亲陪伴开始 杨丽华

润物细无声:女儿成长手记 杨明蓉

女儿与书相伴的故事 张晨晖

好习惯的培养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关键 张连英

静待花开:“不听话”也是优点 赵燕春

热情能干的女儿们 郑莉敏

序言

她们是一群充满个性、激情四射、拥抱生命、感恩奉献的妈妈。

她们的期待里有幸运,幸运里有付出,付出里有成长。

子女是她们的骄傲,而她们自己也是热情、包容、永不言弃的见证人。

去放飞子女远行的翅膀,去守望子女跌宕起伏,甚至与自己背道而驰的身影。

再去无条件地接受子女的不完整,乍然发现子女的宇宙与妈妈们的格格不入。

她们,普通也非普通。

普通是因为她们不过是千万个妈妈中的一群;

非普通是因为她们需要不停息地思索、冶炼与挑战。

能拼妈也是一种荣幸,其实时代一直在抛弃着不再勤奋的妈妈。

谁说她们没有懊悔?谁说她们没有错误?

与其说妈妈们教育着子女,不如说,妈妈们一生都在自我修行。

也许,许多偶然变成必然;

也许,许多坚持变成习惯。

人生是长距离的,也许当空巢降临之际,属于妈妈们自己的生命之旅,才刚刚真正被开启!

内容推荐

能够去常春藤盟校读大学,是世界上很多孩子的梦想。常春藤盟校是否是遥不可及的?作为妈妈怎样陪伴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进入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陈屹、张连英、迟昀螮等著的《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收录了20位常春藤妈妈的育儿故事,从妈妈自身的成长、选择居住的社区、营造家庭环境、孩子的基础教育、申请大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娓娓道来她们的心得体会。本书既有妈妈们对家庭教育的感悟,也有妈妈们对自身成长的反思。

编辑推荐

《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收录20位妈妈陪伴孩子进入常春藤的育儿故事,与你分享妈妈们的精彩人生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给你关于教育的完美答案!

陈屹、张连英、迟昀等20位妈妈,其子女均就读于美国常春藤盟校,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颇具心得。她们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们中间有专栏作家、学者、出版人等。作为新一代的家长,她们陪伴子女跨出了他们人生中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积极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子女共同成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送孩子去常春藤(20位常春藤妈妈的教育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屹//张连英//迟昀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75964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6180124
中图分类号 G78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