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没有围墙的学校
内容
试读章节

带孩子们来上班吧

有一天,先生转发了公司的一封邮件给我,内容是这样的:

2009年4月23日是本公司的“带孩子上班日”(Take 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Day)。这个全国性的教育活动旨在创造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所得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提供机会让孩子们不仅能听到和看到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还可以亲自动手试上一试。

本公司很自豪能参与到这个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给孩子准备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介绍公司的历史,讨论我们的商业广告,以及学习我们的产品生产工艺!

活动将在全球创新中心、领导中心和河畔办公室(都是该公司的办公楼及机构名称)同时进行。今年我们准备邀请的是8到12岁的孩子,如有兴趣参与,请按下列方法登记报名……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主意太棒了!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而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他们现在已经踏进了社会的真实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明白学习的意义,明白自己现在和将来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这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责任。这样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了解一个工作环境,萌发对职业的理想;让公司实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让理论和实际结合,加深对知识力量的认识等。是否有人会担心一帮孩子在公司里热闹大半天,会影响实际的业务运作?其实不然,这是真正地为长远着想:这些孩子如果不是未来的员工,就是未来的消费者,在未来的希望身上投资是最值得的。真想立刻给儿子报名参加这个活动,可惜,他的年龄不够!只有寄希望于明年了。

根据邮件的信息,这不是一个公司特立独行的举动,而是美国的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活动呢。我找了些资料,对这个不论是从人力资源发展还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都极好的课题进行了更多的了解。

这是由一个叫“带孩子上班活动基金会”(Take 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Foundation)的机构倡导的项目。其中,Daughtersand Sons不局限于你自己的儿女,如果有适龄的亲戚子女或邻居子女,一样可以在约定的这一天带他们去上班。适龄的定义是8岁到18岁。他们的立意很高:为了美国的下一代(for Our Nation's Daughters and Sons)。这个教育活动已经举办了16年,参与这个项目的个人、家庭、公司等社会机构给了上百万孩子更多的机会,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带孩子们上班日”让孩子们眼见为实,了解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一天中的工作,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带领他们发现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给予他们一个机会,分享对未来的看法,以及在触手可及和互动的环境里讨论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眼下要走出的第一步。每年这个基金会都会发展新的互动活动以及可以帮助孩子们实现未来梦想的一些合作项目。

把男孩和女孩们组织到一起,是要继续投射一个公平世界的概念——不管是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场所以及社区里。

孩子每家都有,家长每个企业都有,想必参与的企业是不少的,但策划活动的水平是否够专业呢?不用担心,基金会有专门提供给参与活动的各机构、家长和学校的信息。其中提供给参与活动的各机构的指南尤其详细,从项目的意义,到如何根据机构的特点(公司、政府、银行、建筑工地、餐厅,甚至在家办公一族等给孩子安排的活动都有不同)安排一天的活动、活动的设计、常见问题的解答等都有很好的建议可供参考,以确保让这个活动务实而创新。如果从来没搞过这样的活动,只需参考基金会提供的聪明的点子指南(Bright Ideas Guide),就可以做出合适、有趣的安排了。

P9-11

书评(媒体评论)

这套丛书独具匠心,对中国教育改革再启蒙的意义不亚于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精选与孩子学习及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很好地解答了中国家长、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困惑的问题,让人大开眼界。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张家勇

这套丛书读起来有一种陌生的亲切和欣慰的感慨。读到的那些教育场景是那样的似曾相识,细细咀嚼却又能品出不同的文化旨趣和教育理解。在我的编辑生涯中,如此轻松平静地讲述教育故事、如此自然自如地表达教育主张的文字,还不多见。

——《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 林岚

这套书让我重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按部就班地把孩子固化成一部强大的考试机器,还是不落窠臼地培育有益于孩子终身的生命技能?美国举全社会之力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中国教育离这一天还有多远?这套书会让家长和教师明白: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坐在四面围墙的校园里刷题和背书。

——杭州《都市快报》教育专栏记者、故事妈妈 贺丛笑

目录

小小的空间,大大的世界

带孩子们来上班吧

工程学探索

美国“教育局干部”的背景

美国“教育厅”里的高中生

开拓视野的创业夏令营

市长来信了

丰富多彩的学区活动

打开虚拟书包

实验室里的化学夏令营

Economic for Success: 美国初中生的特别一课

Take 25: 美国的儿童安全教育

智取“劫匪”

青春可飞扬

如果孩子要买智能手机

原野上的国家实验室

没有围墙的美国大学

网络课堂新体验

资源丰富的优秀人才发展中心

新晋辩手

美国孩子玩耍也“博物”

草长蝶舞夏令营

Cool Cache: 酷寻宝夏令营

美国家长大学印象记

信息时代的父母之道

美国学校的家校组织

促进学习和情感健康发展的策略

优秀生家长的经验之谈

序言

我国大陆旅美学者描写美国基础教育现状、分享跨文化亲予教育经历和感恬的著述不少,但像这样既以家长的眼光也以人力资源专家的视角来解读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并不多见。这套由Diana所著的由《没有围墙的学校》《上学是件开心事》《走进美国课堂》和《那些考试,那些作业》共4册书构成的《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丛书,为读者展现了当代美国学校教育的明丽画面,也打开了一扇源源不断涌入新信息和新观念的窗户,读来获益匪浅。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家长和中小学校长、教师汲取教育智慧,作为研究者的我,也深感这套丛书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和非常丰富的研究资源。

《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书,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展开,是作者以学校为中心,对美国教育进行的一种全景扫描:学校没有“围墙”,课堂没有局限,全社会都关注教育,这就是美国的教育大环境。孩子们不仅能在自己所在的学校里学习,更享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所提供的教育机会,能在超越传统课堂的各种场所开拓兴趣、发展潜力,打下宽广而扎实的基础。不论是国家实验室(如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费米实验室)、博物馆、警察局、消防局、各种教育机构,还是商业性质的公司,处处可见对教育和社会责任的承诺。各行各业都会在战略规划或财政规划中把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青少年提供教育活动纳入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很多企业向员工发出“带孩子们来上班”的倡议,创造机会让孩子把他在学校的学习所得,与真实的工作环境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警察局、消防局定期派人到学校讲解安全知识,在他们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学校教育计划。自然、历史、艺术、天文博物馆、植物园经营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还总是有为孩子设计的自动或人工互动服务以及为教师设计的资料中心,以便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学的校门也是向社区群众和青少年大大敞开的。中小学所属的学区,都会设立与家庭沟通的平台,听取学生团体的建议,欢迎家长组织高度参与学校的改善计划以及日常活动,让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不仅学校的大门始终向社区打开,而且每一个社区成员对未来的“社区贡献者”们都负有责任。当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表现在对学校重大决策和制度的知情与监督以及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与反思上。

《上学是件开心事》一书以母亲的视角与孩子共同体验和享受学校生活中的快乐成长。中国家长似乎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而美国家长最在意的是孩子在学校里过得是不是开心。“开心”这一特点在每个科目的学习、每个家校组织的活动、每次实地学习之旅、每个学校的开放日以及更多的课外拓展活动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种开心不是“学业压力不大”“因乐而学”的简单呈现,而是学校和教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获得“以学为乐”式的“内在的欢乐”!  《走进美国课堂》一书分为两个部分。该书第一部分从学校层面比较了林肯学校和海蓝学校,不仅评价了两位校长风格迥异的领导特质,表达了对马克校长之温情和苏珊校长之才华的赞赏,而且从人力资源的视角,以学校手册为切入点,像透视企业一样去透析学校,细致地呈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学校管理和家校合作。第二部分从课堂层面。通过若干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在美国的课堂上,知道和记住答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激励孩子“想知道答案”、鼓励孩子尝试着自己去寻找答案。兴趣、能力、创意,还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永远是受到重视的。

在《那些考试,那些作业》一书中,作者以人力资源专家的敏感性,捕捉到教育评价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育评价既是对教育进程及效果的检测与督促,又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该书描述了美国的学校评估、考试测评、课后作业及作业评价,以大量案例和图片呈现了美国学校的学业评价和项目作业细节,也呈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在测评和作业上的沟通。这对于深知评价的重要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评价系统的我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资源。

在阅读这套丛书的过程中,笔者也生发出几点感想,借此机会与读者略作分享。

学校与社会沟通与互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未来公民的“核心胜任力”。包括丛书作者的儿子Alex在内的美国中小学生,都有很多机会参加“仿真度”极高的各种夏令营,或者去“教育厅”挂职,甚至去父母的单位“上班”……这种“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的高度融通,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今天的学生、未来的公民得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所获得的能力与态度综合地加以运用,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完成特定的任务,进而形成某种“核心胜任力”。也许他们今天所面对的只是“模拟式”的问题或任务,但久而久之、持续下去,他们便能渐渐具备解决真实问题、胜任真实任务的能力。

学校把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转换为现实力量需要什么样的路径?Alex就读的海蓝学校所属的203学区内,14所学校拥有共同的使命:将学生培养成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有合作性的工作者,有综合思维的思想者,注重质量的生产者以及社区的贡献者。作者在第一次进海蓝学校时就留意到了这句话里的5个关键词,学校大门正对的墙上就写着“海蓝学校,思想家的乐园”,旁边围绕着对这几个词的简单阐述。“思想者”,顾名思义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一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当得起这一称号。为此,海蓝学校倡导学生发展16种思维品质。使“思维品质”这样一种容易流于空谈的理想或理念落到了实处。笔者见过一些西方的中小学,每所学校大都有自己心仪的核心价值理念,通常是6个核心词,如尊重、合作、责任、爱,等等,每个价值核心词都会轮流在班级悬挂一个学期,时时提到,加上耳濡目染,很快深入人心,最终成为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精神坚守。

评价在美国中小学不是用来排名、竞争或炫耀的,而多是以诊断和改进为目的的。作者指出观察美国教育不能仅看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其评估系统也有极多可借鉴之处:专业而中立的试题设计和评估机构,对考试成绩既有数据也有描述性的分析解读,学校参考评估结果调整教学重点,发挥学生潜力,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这是一种环环相扣、有机连接、有效运转的机制。我们与其沉醉于上海学生PISA考试世界第一的良好感觉之中,不如好好学习这种通过评价使整个教育系统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有效经验,让评价机制自然地融入教育系统之中,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必须提醒的是,并非所有国外好的做法,都是可学的;也不是任何可学的都可以拿来就用的;关键在于能否悉心体会他们的这些做法背后所蕴藏的、值得学习的道理。比如,创造力能否“培养”出来,尚可继续争论。但有一点笔者是确信不疑的: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不去压制就是最好的保护!这好比说:人是环境最大的破坏者,人不去污染环境就是对环境最好的保护。恰如丛书作者所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可能有万千种,不论哪一种,都不应该束缚孩子的头脑,或将他们的行为格式化。”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惟悉心体悟,方能得其妙处。

杨小微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2016年7月

内容推荐

Diana著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是“美国教育微观察”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从美国大教育背景层面出发,以家长的视角,描述美国的教育环境,呈现了美国社会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说明了在美国,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内容上主要描述了美国的社会教育和教育机制,用大量案例介绍了政府、企业、组织是如何对教育进行支持的,体现了美国将孩子视为未来的社会公民,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共同努力。

编辑推荐

著名阅读推广人常生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倾情作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家勇、《教育发展研究》杂志部主任林岚、故事妈妈贺丛笑联袂推荐!

《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专栏作家Diana全新力作,展现美国社会教育理念的灵动乐章!

《没有围墙的学校》以家长的视角,描述美国的教育环境,呈现了美国社会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没有围墙的学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Diana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765648
开本 32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2016141058
中图分类号 G639.712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