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钦主编李宏涛改写的《西游记(青少年无障碍阅读版新课标必读)》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它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全文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白龙马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师徒五人沿途历经各种艰险,一路斩妖除魔,斗智斗勇,化险为夷,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将神魔世界的善恶情仇和现实社会巧妙结合,歌颂了师徒几人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情怀,以及宣扬正义、惩处邪恶的思想主题。
李伯钦主编李宏涛改写的《西游记(青少年无障碍阅读版新课标必读)》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去往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以降妖伏魔,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
美猴王和众猴一起在这里快乐地生活了三五百年。有一天,美猴王大摆宴席,正吃得开心,忽然想到有生终有死,十分烦恼,于是伤心落泪。有个通背猿猴高声说道:“大王确实很有见识!在这世上,只有三类人不受阎王老子管。”猴王问:“是哪三类人?”猿猴回答说:“是佛、仙和神圣。”猴王又问:“他们住在什么地方?”猿猴回答说:“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也许在古洞仙山内能找到。”猴王听说后,非常高兴,说:“我明天就和你们告别,下山去远游,一定要找到这三类人,学一个不老长生的方法。”众猴都鼓掌说:“好!好!我们明天采些果子,设宴送大王起身。”
第二天,众猴大摆宴席为美猴王送行。第三天,美猴王早早起床,让众猴折些枯松,编了个筏子,取个竹竿当篙子用,准备了一些果子。安排就绪,就独自登上筏子,尽力撑开,飘向大海深处,乘风破浪,来到南赡部洲。猴王跳到岸上,看到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面貌丑陋,扮个鬼脸,把那些人都吓跑了。猴王抓住了其中一个跑不动的人,抢了他的衣裳,自己穿上,摇摇摆摆地学人走路,和人交谈,走了许多地方,过了八九年,也没有找到神仙。
有一天,他来到了西洋大海,自己做了一个筏子,飘流到西牛贺洲。他到处寻访,来到一座高山,在山林里听到一个砍柴的樵夫唱歌,唱的是修道成仙的词。猴王走过去叫道:“老神仙!弟子向你问好了。”那个樵夫慌忙扔了斧子,转身回礼说:“我是个穷汉子,缺吃缺穿,怎么能说是‘神仙’呢?”猴王说:“你不是神仙,怎么唱神仙的歌?”樵夫笑了笑,说:“这个歌是一个神仙教我的。”猴王便问那个神仙的住处。樵夫回答说:“不远,不远。这座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一个斜月三星洞。那神仙就住在洞中,人们都称他菩提祖师。你顺着那条小路向南走七八里,就到了。”
猴王告别了樵夫,大约走了七八里远,果然看见有座洞府,山崖旁边立着一块石碑,约有三丈多高、八尺多宽,上面有“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个字。美猴王十分欢喜,但不敢前去敲门,就跳到松枝上面摘松子吃。
过了一会儿,一个仙童从洞门里走出来,高声叫道:“是什么人在这捣乱?”猴王从树上跳下来,鞠躬施礼说:“仙童,我是来访道学仙的,并不敢在这里捣乱。”仙童笑着说:“我家师父刚才登坛,正要讲道,还没有开始呢,就叫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来了个修行的,让我来接待接待。看来说的就是你了?”猴王笑着说:“是我,是我。”
猴王跟着仙童进到洞中,见菩提祖师正坐在台上,赶忙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说:“师父!师父!弟子诚心参拜!诚心参拜!”祖师问道:“你是哪里人?说明白再拜。”猴王回答说:“弟子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祖师呵斥道:“你是个不老实的人,东胜神洲与这里隔了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你怎么能过来?”猴王把这几年的经历说了一遍,祖师才相信,又问他说:“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要是有人骂我,我也不生气;有人打我,我也不发怒。”祖师说:“是问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回答:“我也没有父母,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祖师暗中欢喜,让猴王起来走走。猴王起身,拐呀拐地走了两遍。祖师笑着说:“你像个吃松果的猢狲。我给你取个姓,把‘狲’字的兽旁去了,就姓‘孙’吧。”猴王满心欢喜,请师父再赐个名字。祖师说:“我门中有十二个字的排行,到你这里是第十辈“悟”字辈的小徒。给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吗?”猴王笑着说:“好!好!好!就叫做孙悟空吧!”
悟空从第二天早上开始便跟随祖师学习言语礼貌,每天讲经论道,习字焚香,种树养花,不知不觉过了六七年。有一天,祖师登坛授业。悟空听到精彩的地方,高兴得抓耳挠腮。祖师很生气,问他:“你怎么在下面疯疯癫癫的,不听我讲?”悟空说:“弟子在认真地听,听到精妙的地方,喜不自禁,希望师父原谅!”祖师说:“你到洞中有多长时间了?”悟空说:“弟子不知,只记得经常去山后打柴,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了。”祖师说:“那应当是七年了。‘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你想跟我学哪一门?”悟空说:“我只想学长生不老之道,其他道一概不学。”
P4-6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讲述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保护下前往西方,一路上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成书于明朝中叶,作者吴承恩(1501一1582),是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吴承恩从小博览群书,但是参加科举考试却不顺利,直到五十岁后,才担任过知县、县丞这类很小的官职。他在晚年又被人诬告,辞官回家,以卖文为生。他的诗和文章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有一小部分经过后人整理,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共四卷。吴承恩自幼就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很感兴趣,阅读和搜集了许多这方面的作品,为后来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的故事是由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法师的真实事迹演变而来的。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游学,后来返回长安,带回了657部佛经。他的弟子辩机根据他的口述,将其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他的另外两位弟子慧立、彦琮又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使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逐渐流传到民间。到了宋代或元代,又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讲述猴行者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形成《西游记》故事的雏形。金代、元代都有一些戏曲节目表演西游故事。吴承恩就是在总结了大量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充满奇思异想,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还包括许多妖怪,都不仅不可怕,还很惹人喜爱。所以,这部小说一直受到各年龄段的读者的广泛欢迎。《西游记》原本就以白话写成,语言生动活泼,很有感染力。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使读者在阅读原著时也会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白话版《西游记》,在尽可能保存原著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以现代白话进行适当的缩编和改写,并对疑难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反复加以标注,希望能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原著的精彩之处,轻松阅读,无障碍亲近经典。
这是一条惊险却决不后退的取经之路,更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乐观向上的神话史诗。书中展现的如此瑰丽的魔幻世界,是令孩子们钟爱和憧憬的快乐天堂!
一一国学文化讲师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