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每一个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一个民族能否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敬,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水平,其中扩大全民知识面,尤其是对自身比族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金满楼编著的《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本书在夹叙夹议中,揭开晚清历史鲜为人知的50个细节。全书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到历史的浩渺烟尘中,从细节中窥探全貌。

内容推荐

金满楼编著的《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讲述了,鸦片战争,硝烟四起。天朝大门。门户洞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僵腐的朝廷将如何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沉睡的国民如何迎接西潮的连番冲击?十字路口的古老帝国轲去何从,又何以走出破茧的新生?拨并迷雾。直击真相,精挑细选50个晚清的历史细节,见微知著。窥斑见豹,深度剖析百年前的人与事,从细微末节中追寻近代历史的真奥秘。

目录

一 数砖:一个晚清高官的官场体会

二 天父下凡:洪秀全何来的“正确思想”

三 天京事变:天国兄弟的大火拼

四 叶名琛:客死异国无人问

五 浴火浩劫:圆明园的百年伤痛

六 糊涂之争:京师同文馆风波始末

七 花甲回忆:丁韪良的在华六十年

八 李提摩太:从肉体救赎到精神救赎

九 坚硬的膝盖:百年荣辱,不欠一跪

十 海归容闳:我有一个梦想

十一 留美幼童:横渡大洋的孩子们

十二 孤悬海外:琉球是怎样陷落的

十三 御史尸谏:清末宫荒下的言官棱角

十四 清官固穷:“救时宰相”阎敬铭

十五 不败而败:中法之战的“求和论”

十六 长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十七 购舰记:甲午海战中的“外援春梦”

十八 惊天密谋:“围园杀后”真相可循

十九 御弟载沣:不想当皇帝的富贵闲人

二○ 使馆之围:宣战背后的难言之隐

二一 小报涅槃:《苏报》案的“案中案”

二二 漂洋出海:五大臣西方取经

二三 科举残梦:旧秀才与洋进士

二四 不道德的收入:清末禁烟的悖论

二五 钱是万能的:赤字财政逼倒清廷

二六 猛虎中箭:岑春煊的肃贪与挨整

二七 侠女竞雄:秋瑾的生前与身后

二八 光绪之死:千古疑案下的合理逻辑

二九 罪多虚妄:李莲英的太监往事

三○ 1910:一个美国社会学家的中国观察

三一 抢米:抚衙门口的革命总预演

三二 皇帝的香案:假保路干掉了真铁路

三三 宋教仁:一介书生要革命

三四 革命浪人:宫崎滔天的英雄梦

三五 梅屋庄吉:千金一诺为革命

三六 王金发:山大王的革命春秋

三七 乱世伍廷芳:七十老翁何所求

三八 难为张謇:状元反水为哪般

三九 被错杀的高官:端方的不归路

四○ 买官者的革命:吴禄贞的非常之死

四一 年少英豪:尹昌衡铁血立威

四二 投名状:张宗昌的“革命变身记”

四三 我本善良:七品报人汪康年

四四 女界先锋:吕碧城风华绝代

四五 难缠的“国辫”:一剪了之

四六 天足:小脚里的大革命

四七 阿Q的辛亥年:那个圈没画圆

四八 辛亥探源:清廷覆亡的先兆

四九 祖宗啊祖宗:清帝退位的历史瞬间

五○ 宫廷杂记:皇帝家的那点事

晚清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数砖:一个晚清高官的官场体会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者之一,伊里布也一直为世人所唾骂,但这位曾任两江总督的朝廷大员,其人品也未必太坏。

伊里布,字莘农,满洲镶黄旗人,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自幼勤敏好学,29岁中进士(嘉庆六年,1801年),这在过惯了优越生活的旗人中并不多见。科场之外,伊里布曾历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最后做到陕西、山东、云南三省巡抚,云贵总督、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其仕途看似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台阶,但在起步阶段,却险些栽了大跟头。

《啸亭续录》中说,伊里布做云南通判时(通判为知府佐官,正六品),当地苗民起义被镇压,武将们为贪功将一些无辜老百姓也抓了进来,总督伯麟命伊里布前去审讯。伊里布了解真相后,即将无辜之人全都释放。骄横的武将们得知后大为恼怒,遂跑到伯麟那里大告其状,伯麟听信一面之词,于是将伊里布召来狠狠地训斥一番。

令总督大人没有想到的是,伊里布竟然当面顶撞:“下官职位虽低,但也深知为人做官的本分。那些无辜之人均有父母子女,岂能靠屠戮无辜来取媚朝廷?何况,下官所释均为无辜之人,如果那些人再有反叛,下官愿以项上人头作为担保,要杀要剐,唯命是从。若是以杀害无辜之人作为升官之途,就算提拔做督抚,也非下官所能为也。”伯麟听后颇为震动,待其走后连叹:“奇男子,真奇男子也!”

随着对史料的翻检,伊里布最让入感触的还不是以上“一正一反”的形象反差,而是伊里布在清人笔记《留仙外史》中与某客人谈起的这段往事。开篇,伊里布即感慨地说:“人生在世,或由福而祸,或由祸而福,皆有定数,无法预料。想当年,我坐在云南抚军衙门外西偏房的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上苦等接见,只能默数屋中的椽木方砖作为排遣——这滋味,可真不好受啊!”

客问其故。伊里布说:“我当时做云南通判,因被弹劾而去官,穷得没办法,想去求抚军批准拨点盘缠,外面站岗的人见我没钱通融,又是新被废的官员,不肯前去通报。我恳求再三,他们才答应,让我到西偏房等候。

“我在西偏房里,看见大小官吏们排好队,随后又听站岗的人分别传令谁谁谁进去。当时看到司道官员进去了,接着又出来了;府厅官员进去了,接着又出来了;州县官员也进去了,又出来了;武将们也进去了,出来了。眼见等待接见的人越来越少,我想应该到我了,不想这时突然听见站岗的人大声道:‘抚军大人有令,今日接见诸人办理公事,时间已到,大人非常疲惫,没接见的人今天且退下,明日再来!’

“我一听傻了眼,只好自己走回去。第二天,我又眼巴巴地赶来求见。然而,我往返三日,都没见上抚军大人,每次都是如此。

“在这几天里,我在抚军衙门外的西偏房里,坐在一张胡床上屏息枯坐,一无所事。穷极无聊之下,我仰头默数这屋里从东到西有几根椽木,数完了椽木后又数椽上的方砖又有几块,反反复复,最后数得是一清二楚,到现在都还记得。最后,我还是没见着抚军大人。云南离京师万里之遥,我当时又没有足够的盘缠,无奈之下,只好让我的妻子儿女暂留云南,我孤身一人先回京城,到时向亲友们借点钱,再想想其他办法。

“没想到我回到京城,亲友们听说我已被罢官,路上见了我一个个都远远地绕着道走,生怕被我看见,当时也没有一个人来问我的状况如何。所幸当时朝廷规定,旗人因公去官的,可以请求觐见皇上。一个原来的下属跟我说:‘你现在都困窘成这样子了,不如送点钱给那些值守的人,看他们会不会帮你安排觐见,指不定皇上还真就见你了,到时你的事情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我当时心想,反正已是山穷水尽,干脆就孤注一掷吧。于是我狠狠心,把我当时剩余的一点钱全拿出来送给值守的人,这才得以具文上奏。也算我的运气好,当时皇上正好挂念云南之事,见我从云南来,便特意召见了我,询问那边的情况。

“我得此机会,把云南的情况还有我自已的情况都如实汇报,皇上听后,觉得我说得不错,便命我官复原职,仍回云南办事。亲友们听说我复官了,陆续有人向我庆贺。正要出京赴任时,皇上又越级提拔我为知府。消息一出,向我庆贺的人多得不得了,有建言献策的,有馈赠物品的,还有送钱的,一个个还生怕我不收。

“出了京城后,朝廷又下令让我先做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比按察使低一级),仍旧在省城办公。我回到云南与妻子儿女重逢后,感觉恍如梦中,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到家的第二天,我前去谒见抚军大人,站岗的还是那几位,但这次却大不相同,这些人见我后赶紧起身,一个个脸上堆着笑地前来招呼我。进去一通报,抚军便传命:‘请!’

“我进去后,抚军大人和颜悦色,极力庆贺,他见我还穿着监司的衣服,便惊讶地问:‘你大概还不知道吧?昨天皇上有令,特命你做云南按察使,你怎能还穿监司的衣服呢?’说罢,抚军大人掉头呵斥左右:‘还愣着干吗,赶紧去把大人的衣服拿来!’于是我就在抚军衙门把按察使的衣服换上了。

“随后的日子里,我可谓春风得意,一路高升,不到两年,我便由按察使转为布政使,随后又升为云南巡抚。我受命巡抚的地方,正好在抚军衙门的那间西偏房,当时屋里焚香设案,正当我九拜谢恩时,忽然抬头看见西偏房屋顶的椽木方砖,历历在目,我立刻想起了当年曾在这里苦等3天、想见抚军大人一面而不可得的情景,心里不胜欷献。

“随后我升堂办事,手下人通报说,云南大小官吏都来向我祝贺,现在屋外等待接见。于是我按次序一一接见,就跟当年我看到的一样,司道也进,司道也出;府厅也进,府厅也出;州县也进,州县也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抚今追昔,真是感到人生如梦,令人感慨万千!

“接见完后,我把门外负责通报的属下们都叫进来,告诫说:‘你们都好好听着,从今以后,只要有人求见,都必须通报。接待那些求见的人,要好好对待,不要仗势欺人,不要让西偏房里再有人默坐胡床,求见不得,徒劳无助地仰头默数木椽几根、方砖几块!”’

官场炎凉,人情淡薄,伊里布的感悟故事虽说只是野史,但何尝不是一种历史的常态。无独有偶的是,清末《清代名人逸事》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乾隆、嘉庆朝封疆大吏勒保刚到成都府做通判时,因不讨上司喜欢,时常遭到呵责,趋炎附势的同僚们也都对他爱答不理。每次到上级衙门排班参见、禀报公事时,竟无人理睬,因而一直郁郁不得志,但因家里穷,不敢挂冠而去,只能忍气吞声。P1-3

后记

《历史中国》系列已出版过半。说来颇为惭愧,笔者承担的晚清与民国部分系2009年的稿约,如今已过去3年,才算将此稿债还清。《历史中国》系列分别截取每朝(或某时代)的50个细节,以收管中窥豹之效,相比规模浩繁、令人难以卒读的二十四史,《历史中国》系列以通俗讲史为特色,必将在历史读物的出版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2011年初,笔者承担的民国部分先行出版。数月后,新浪网上有位叫森强凌的读者发微博说,“今天早晨起来读《民国原来是这样》,读到了杨度,说在宋庆龄公墓,就是原来的万国公墓里有其墓碑,加上前些日子又读曾国藩的书,此人祖上是湘军将领,便按图索骥,寻觅了一番,果然在墓园的西北侧发现了杨度之墓碑,于是感叹历史之怆然。”

一本书能引起读者追古溯源的浓厚兴趣,笔者对此欣慰备甚。笔者写史,最重细节,杨度之墓,最有趣的是有两块墓碑,一块日“湘潭杨皙子先生之墓”,另一块却是卧碑,上面赫然镌刻着“杨度同志”的抬头,其中奥秘有三:一是今人已不知“杨皙子”为何人,所以要男立一块“杨度之墓”;二是称杨度为“同志”,原因是杨度晚年已加入共产党;第三则需要读者去揣度、去了解,素有“才子”之称的杨度一生多变,民国初年甚至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历史又何至于此呢?

所谓“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历史过程中的最小单位。正如浩瀚的草原由无数小草簇拥而成,历史也像是涓涓细流最终汇成的奔腾长河万古天荒地不停流淌,而历史细节就是其中奔涌的一朵朵浪花。

历史由无数的人与事重构而成,但历史的有趣不在宏大的叙述,而是对细节的关照。细节对于植物来说,或许只是一枝树权的生长方向,而对于历史,却是对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解。最让人感叹的是,历史的细节原本都是当时举国轰动的大事,只是被岁月的流沙掩埋之后,显得微不足道而已。

曾有读者说,缺失细节的历史往往令人生疑,而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足以颠覆人们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判断。历史的细节不仅有助于丰满和深化人们的认识,还可以使已有的结论更加完整和深刻。在愈发浮躁的今日,与其执著地争论历史的真假、反复地去触碰那些所谓的敏感地带,倒不如先从人性出发,将历史细节化、生动化、故事化。

说到底,历史本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所有的历史都是碎片化的,因它的不可重复性,所以历史不可能有绝对的真相。正如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历史文本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历史学家,也只能说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但不可能完全还原真相。

当然,说历史没有绝对的、纯粹的真相,并不是要主张一种虚无主义。事实上,真与假、理性与谎言,一定有着鸿沟般的距离。作为作者,并不需要去灌输什么观念、什么是真相,因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才是最终的判断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原来是这样(1840-191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满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43533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2-01
首版时间 2017-02-01
印刷时间 201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5283256
中图分类号 K252.0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