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被微传播改变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生态
第一章 新闻人的生态危机
新闻人的生态危机
警惕媒体和新闻人的腐败问题
不要过于苛责灾难报道中的记者
是非女记者
“地下新闻工作者”的生存土壤
新闻人的十大期盼
媒体与媒体人的科学素养
闲话记者运气“背”
2009年,你被暴力了吗
关注新闻传媒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第二章 舆情监测与虚拟社会管理
微信将会成为舆情监测的新阵地
虚拟社会的管理难题
网络谣言治理需要新思路
制度的力量与无奈
舆情监测成热门产业忧思
谣“盐”风波与媒体公信力缺失
网络谣言的兴盛与治理
怎样用好自媒体的“麦克风”
第三章 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从何而来
新闻发言人的职业不成熟
国内新闻发言人离职业化还有多远
专业新闻发言人要具备专业素养
政府新闻发言人群体现状
记者与官腔
官员与记者的双人舞
谁愿意“被宣传”
政府网站怎样不再“丢丑”
让政府网站真正成为网上政府
第四章 新旧媒体的冷与热
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
新浪与腾讯微博的“性别”差异
微信舆论传播与用户使用特征
门户网站是否还有未来
门户网站的未来走向
地方新闻网站亟须“去新闻化”
电视衰歌
3D报纸把脉
新老媒体的冷与热
纸媒的春天在哪里
南京媒体:在“战斗”中成长
如何挽救书店
手机终将成为“第一媒体”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的受众
大数据时代的公众隐私
隐私作为“甜点”的背后
《爸爸去哪儿》能走多远
成人制造与观看下的儿童选秀节目
非诚勿扰类约会节目的SWOT分析
群现象、群心理与群功能
网络开心族的“开心病”
娱乐的边界
媒介仿真时代的爱情快餐
机械化的娱乐与娱乐的伦理
娱乐的经济与超经济
第六章 媒介的法制与伦理
治理地方新闻“买办”机构应告别运动式执法
记者站管理办法如何才能“落地”
谨防“转制”成游戏
让新闻出版人受益是“转企改制”的关键
权力的“情人”与“敌人”
“扫黄打非”要有新理念
新闻网站地方频道应及早规范
转变文风和作风的逆动力
“洋绿坝”是怎样炼成的
媒体不当奴隶的美德
职业伦理缺位:新媒体的新问题
怎样防止灾难报道“走偏”
空难报道中的职业伦理与终极追问
空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
第七章 新闻传播学遐思
究竟该不该读新闻传播学专业
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的五个需求点
新闻学研究的“灯下黑”
高校新闻传播学招聘怪象
顶级传播学者是怎样炼成的
烂尾新闻与蛇尾新闻
典型宣传思维下的新闻真假之辨
新闻真实性的生动一课
我们都是网中的鱼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