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想的天空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勇剑曾在国内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备受好评。他的第一部作品《童年是一首歌》被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评价为“研究少年语文教育和少年心灵成长的范本”并亲笔作序。第二部作品《成长的声音》受到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散文家和政治家梁衡的肯定并亲笔作序予以鼓励。

《思想的天空》是一位青年对人生、世界的思辨,对生命、文学的热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思想的天空》是李勇剑第四部作品,内容包括:《读书随记》《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人的一封信》《文苑拾零》《校园生活随感》《距离》《再说距离》《致前辈》《新与旧》《楼观台上无天仙》等。

内容推荐

李勇剑所著的《思想的天空》由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先生亲笔题写书名、题词推荐。该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潜心创作的作品五十余篇,这些作品文笔清新,富含哲理,包含了作者对人生,世界的思辨,也显露出了其对生命、文学的热爱,饱含了一个青年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一本适合中学生、教育工作者阅读的参考读物。

目录

诗如

思无邪

商君之幸

问仙

博杂高才是《红楼》

夜读散记

杂感录一

杂感录二

杂感录三

杂感录四

杂感录五

杂感录六

杂感录七

杂感录八

历史之累

孝行天下

读书随记

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人的一封信

文苑拾零

校园生活随感

距离

再说距离

致前辈

新与旧

文化的丢失

情怀

楼观台上无天仙

同归

难过节日

同本殊途

取之有道

目标与高度

文忠之孤

渊中孤灯

化沙

走过遗迹

忧与爱

曲径通幽

山与水

隔膜

旅行的意义

围城之困

一切,为了活着

中国文人

辞旧岁辞

风流不去江不流

杜甫——忧郁的圣人

破棉袄

梦想

肉体还是精神?

雨夜

借石攻玉

狮子搏兔

泉涌

生不可无书(代后记)

试读章节

诗如

诗,分古诗与新诗。古诗承汉唐之古风,讲究平仄;新诗起于“五四”运动前后,摒弃古体,自成一派。林语堂讲,诗就相当于中国的宗教——中国人不信教,信也只是表象上的。

要我说,诗如江南三月的丝丝细雨。想象三月烟雨的江南小城,你撑一把油纸伞在青石板街上行走,四周是静默的,仿若整个城都被这烟雨浸醉了似的。水汇聚在青石板的凹陷处,偶有几点雨滴砸中,便溅起了一朵水雾。水雾多了,整个小城仿佛就沉浸在这清新之中了,恰似诗带给人的感受。

诗如一尊跨越千年的古鼎,三足两耳,鼎身丰满,上面却刻满了晦涩难懂的铭文。整个鼎充满了玄奥的气息。即使历经千年,也没有一股死气,反倒是厚重之感令人享受。古朴、厚重、晦涩难瞳却又耐人寻味,恰似诗带给人的感受。

诗如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历尽沧桑,腹有诗书气自华;似一位被谪的仙人,又似一位悟道的圣人。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无一丝苍老之态。他在前行,神态儒雅,似一首配乐的诗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思无邪

“诗是世界上最纯洁的语言。”

窃以为,古诗与新诗比起来,还是古诗更有韵味。而诗词中的诗与词比较起来,我还是偏爱诗。究其本源,当属《诗经》。当然,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主观感觉评价可能有失公允,但相信不少人与我有同感吧!

《诗经》为什么美呢?不是因为有很多人评价它很美而美,也不是因为其古老而美,是因为其纯、其真而美。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心躁的人是读不出来其间妙处的,就如日本俳圣的名句:“古池塘啊,青蛙跳入水声响。”只有心静下来,慢慢品读,才可解其中真意。我拿松尾此作找几个同学问,美吗?得到的答案却出奇的一致:“这么简单?这是啥?这有啥美的?”简单与美并非一对冲突的概念。试想:终南山之上,大雪纷飞,梅花绽放,一位俊美的少年公子,身着锦衣狐裘,把酒赏景。不美吗?不简单吗?

众所周知,《诗经》实际上就是一本民歌集,乃当今之《康定情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或“一朵溜溜的云哟”,依如今许多年轻人的观点,是俗气的,然而若换作《诗经》便觉古香古色。为什么?盖因今之白话过于直白,缺少了古诗中的那种“含蓄”之美。陕北民歌的表达是“妹妹你为什么离开我”之类,而《诗经》则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或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所谓精简含蓄,大体如此。如今歌词做对比亦如此,凤凰传奇与方文山之别也犹此。

以上乃一孔之见,现录一首《国风·周南·桃夭》,与读者诸君共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015年5月24日夜

P1-4

后记

生不可无书(代后记)

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也不恼,“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真让人感叹这两个读书人的神交了。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想必也是有过三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吧。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的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读书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火,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奇书、经典是上佳燃料,更是爆竹焰火,一旦燃烧,势必噼噼啪啪炸响,抑或光焰升空,五彩斑斓,气贯长虹,令世人瞩目。劣等书犹如浸水湿木,放进火中不仅不能助长火势,反而有让火焰熄灭的危险。如此比喻虽然繁复哕唆,但比较形象,我便常常以此为鉴。

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是慢工出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古今中外多见靠读书成为大师者,鲜见靠背书而成为大师者。古代科举也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大约也是读书和背书的差异罢了。

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少信仰,而是忘却了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中国在经历了百年被欺侮之后,一些人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落后不堪”,于是奉行“拿来主义”,求诸于外国,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拿来主义”的本义。然后就有了当今社会的焦虑:所谓成功学大行其道,机场书店的视频里,一个个西装革履者大声叫喊着、嘶吼着成功的奥秘,台下的学员眼睛发亮,跟着他们的导师一起呐喊“我要成功!”试问,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浮躁?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读书的人没有求诸于内,大概是因为当下社会,书生意气似乎难以挥斥方道,正如时下中学生选择文科、理科之尴尬。大多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生,都会被父母、老师以“文科不好找工作”为由推入理科,文科生之失意也尽可见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书看作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李勇剑

2015年10月2日

(此文原载于2016年3月21日《中国教育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想的天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勇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309615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612186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