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乡与童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故乡与童年》作者陈墨的故乡位于福建沿海一个常年海风啸号、世世代代吃番薯的地方。童年留给他的记忆有旖旎的山海风光、横扫万物的狂风、浩浩荡荡的薯汤和稀薄的麦糊,社员们劳作的场景、故乡的风情习俗,以及种种令他快乐或忧伤、迷茫与惶惑的事情。在散文集中,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文字让已经模糊的变得清晰、把昏昏欲睡的喊醒、让隐藏的显露,尽可能把一切还原,提供一份可供回味的文本。

内容推荐

福建作家陈墨乡土散文集《故乡与童年》日前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集由58篇散文组成,共分四辑:《故乡的风》《故乡的蝉声》《故乡的黄昏》《故乡的石匠》。作品追忆了快乐而忧伤的童年时光,再现了故乡的风情习俗和村民生活劳作画面,通过情境、意境、物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描摹与仿拟,为读者提供了唯美、独特的乡土阅读体验。

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乡村社会的风貌,进而为乡村文明留下了一份“立此存照”的备忘录。

目录

第一辑 故乡的风

 故乡的风

 渴望灯光

 风中阁楼

 童年的脐带 

 “铁项”与橄榄籽 

 黑缸盖上

 “五六工尺上啊……”

 “五分饼”

 炊烟袅袅

 “麻风饭”

 父亲的皮鞋

 囝唤郎罢娘呼儿

 小人书

 半令番石榴

 “小偷”生涯

第二辑 故乡的蝉声

 故乡的蝉声

 潮湿的记忆

 “灶厨下” 

 除夕泪

 母与寻

 令人沉醉的夜晚

 犁轭不在人肩的日子 

 虼蚤与晨曲

 外婆家的旧居

 听 雨

 天上有个太阳 

 冬日的下午 

第三辑 故乡的黄昏

 故乡的黄昏 

 犹怜帝王早朝苦 

 耳聪的阿公 

 较量 

 布 田 

 海喊 

 花魂 

 苦楝树 

 轧粉 

 长在瓜藤上的梦 

 那一刻 

 坐看暮天云舒卷 

 羞为王侯桌上宴 

 竖笛声和“煞吁”声

第四辑 故乡的石匠

 故乡的石匠 

 “一秤半” 

 玉 瓯 

 偷草 

 走过今生 

 做花 

 卖虫药 

 村盗 

 旧 事 

 黑衫人 

 “推”薯干

 吃麦糊

 挑轿

 故乡的恩人

 戽水 

 夜与昼 

 结束与开始

试读章节

风中阁楼

我三岁那年,妹妹呱呱坠地,占据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好在父亲去埭头卖粮食时,每次都会带几根油条回来,这时他便灵机一动,把油条放在悬挂于楼梯上方的钩篮里,于是到了晚上,我就会自动“循香上楼”,乖乖地跟我父亲睡觉了。

不久后,我的两个姐姐长大了,我和父亲睡的半边楼只好腾出,让给她们住,我们父子则转移到外面的小阁楼上睡。阁楼长不过丈,宽仅三四尺,是用几根木麻黄和几块旧楼板铺就的破架子,一向用于堆放柴禾等杂物。父亲四下里加固了一番,直到他认为万无一失后,才放心地住上。

老家常年海风呼啸,秋冬两季尤甚。晚上,狂风巨浪般汹涌而至,在暗黑的夜空中咆哮、回旋,经夜不息。三面临风的小阁楼像个衣衫褴褛的穷孩子,在黝黑中呜咽、抖索。我们那时垫的是用稻草编的草垫子——老家俗称“草芯”,盖的是单薄的破棉絮,父亲怕我挨冷受冻,每次睡觉时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为我温热铺位,替我严严实实地盖好被子,又把自己穿的旧棉衣加盖在我的身上,然后才敢躺下。

天气实在太冷时,或是阴森森的荒野传来各种骇人的怪叫时,父亲总会把我搂得紧紧的,还一直问我冷不冷,怕不怕;而碰到天气坏的时候,他整夜都不敢睡,以便在下雨时能及时叫醒我。好几次因为下雨,我在睡梦中被父亲轻柔而又急促地唤起:睡眼惺忪的我们,先是坐在石门槛上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才去另找睡觉的地方。

后来,为了使我能够多睡些安稳觉,父亲便在阁楼的四周重新竖起一排高高的栏杆,并在上面钉上了塑料布,又在“床”头堆起一捆捆木柴,这样多少能挡住些风和夜半袭来的雨,让我们多睡些安稳觉……

我们在阁楼上大约睡了三年。尽管风吹雨打、天冷楼寒,但我却不觉得苦,不觉得冷,只觉得既舒心又好玩,能呼吸到屋中没有的清冷空气,早上阁楼睡迟的我,还能在沐浴着和煦阳光的同时,俯视浩渺的海天、休耕的田野,把百看不厌的故乡风光尽收眼底。但父亲却有一种负疚感,每夜临睡前,总是用一种爱怜交加的眼神默默地看着我……

睡在阁楼上,最让我难忘的,是看月。老家有首歌谣,唱的是不同日期里——月亮的不同形状的:“初三有月脚,初四有月蒂,初五月照路,初六月双搭……”在老家的方言中,“三”和“脚”、“四”和“蒂”、“五”和“路”、“六’’和t。搭,,都是押韵的。睡在阁楼上,刚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月亮。虽然平时也能看月,但卧对茫茫之夜空,独看孤寂之寒月,却绝对是另一种感觉:

看初三、四的月钩时,先是觉得月孤冷、人也孤冷,于孤冷中,有一种静,钻人被窝,要和我同眠。但和月亮对看了一会儿.又觉得人伴月、月伴人,人和月都不孤冷了;看初七、八的上弦月时,隐隐约约间,已能听到清冷月光的流响声了;而到了月圆之夜,彼时清辉遍洒,天地骤明,万籁俱寂玉盘转。当圆月浮转上屋角、月光照在我的脸上时,我觉得人间的一切都消失了,连我自己也液化在月光里了……然而恍恍惚惚问,我又醒了过来,猝见几缕云丝正被风催赶着,从圆月的脸上急急地驶过,仿佛一串蝌蚪,游过一粒巨大的水滴……

P9-11

序言

当十九岁那年我离开了故乡,就注定有一条河流,成为我一生的漂浮与沉溺;有一杯毒酒,成为我至死方休的啜饮。

它,就是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每次回家时,一路上,我总是嫌车子开得太慢、总是盯着路旁的里程牌,看数字在不断地缩小,直到车子开进了故乡的地界、驶入了那个我无限熟悉的车站。

每一次回家,对我的身心都是一种损伤甚至戕害——因了强烈的情感波动的缘故。但我深知,今生今世,我必得遭受这种情感折磨,因为我无法做到对故乡心如止水。

于是就有了《故乡与童年》。

终于,我回到故乡了;可不久后,我又不得不再次离开了故乡,开始了今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漂泊。

此时胸口已痛,烟已抽不得了,只好以酒代烟,就是每晚踞坐于床,攥一瓶“燕京”咕咚咚独饮。酒后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看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漂泊异乡的我,其实是活在自己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世界中的。

因每看必改,所以迄今为止,《故乡与童年》的书稿差不多改了上百遍了。有些则是推倒重写。又觉得有些内容不宜于被回忆,就删掉了;却又悔于删了,只好硬着头皮把它们重写出来……这样没完没了地折腾,以至于有时我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

如今,这些“残忍而又温柔”地折磨了我十五六年之久的、既像仆人又像主子的文字,终于可以付印了,我也终于解脱了。

故乡位于福建沿海一个叫做埭头的半岛上,是一个常年狂风呼啸、世世代代吃番薯的地方。风卷尘沙,横扫万物,令初来乍到者吃了一惊。番薯则是年年吃、月月吃、天天吃(有时吃的是用番薯加工成的薯干);从父吃到子,从子吃到孙,一代接一代地吃,直吃得性格中透出番薯气,话语中带着番薯腔,脸上染了番薯色,以至于吃大米者,常会得意于自己判断之准确:“一看,就是吃番薯的。”

因为珍惜点滴的温暖,所以挚爱严酷的霜寒,这种源于故乡狂风的感受,更改了我的心路。在漂泊异乡的日子里,每逢朔风怒号、阴云漠漠,我的心中就会变得格外平静与祥和。我迎着风,顶着沙,踩着萧萧落叶,默默独行。人间是如此的寂寥,大地怀抱万物。仰望苍穹,我心感动莫名,变得温热、明媚。而番薯则是我的最爱,以至于这样的一个情节,永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舀一碗新番薯,搁在饭桌上,看金黄色的、酥裂的、玉石般温润的薯块,静静地沉浸于那条流过故乡四百年岁月的河流中。

千百年来,“故乡”,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字。让我掩卷叹息、沉吟至今的,是诗人周所同笔下的《信天游》——

这支歌从垴畔飘来的时候

我正走在通向塬上的河谷

柴烟在山湾蓝蓝地拂动

窑洞温和得没有言语

闲碎的野花傍着溪流

亲切得让人想哭

坡上的羊吃着无所谓的青草

牧羊人就坐在高高的塬头

一种相对千年的默契

使这支歌婉转得美丽

而我只好停在这里

既不能走近又不敢远离……

既不能走近,又不敢远离:我之于故乡,又何尝不是如此?

2016年10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乡与童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40515
开本 32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616027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