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十世纪女孩(弗洛拉·邦宁顿的日记1899年-1900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内容
试读章节

1899年12月18日

我不断地尖叫起来,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恐惧。我闭上眼睛,不敢去看,接着却又睁开眼睛,因为我实在忍不住想看!天哪,我害怕极了。我深信迎面而来的火车会径直冲向我,将我轧倒并夺走我的生命!那个场景如此逼真,令我胆战心惊。我发誓,如果我被蒙上眼睛带进来安顿在座位上后再睁开眼,周围一片漆黑,我根本猜不到自己在哪儿。会动的画面!谁能想到这些梦境般的想象能成真?这些制作出来的图像让你感觉身临其境,你的生命确实危在旦夕。

然后,在车房里,我回想起之前所看到的那些灰色的画面,对贝克小姐(我的家庭教师,正是她带我去了那个有会动画面的房间)说:“真奇怪,所有画面都没有颜色。背景里的树、天空,都在灰色的阴影中。而且也没有任何声音。我们听不见驶近火车的鸣笛声,听不见蒸汽发出的嘶嘶声,更听不见车轮快速碾过钢轨的咣当声。”

“没错,弗洛拉,你听不见这些声音,但你看见它们在动,就跟真的一样。”

这可真稀奇,我并不明白,不过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令人兴奋,让人想要不断追上它的步伐。我们一共看了十个片段,每段持续了大约一分钟。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感受一下我曾经历过的:会动的画面!

1899年12月19日

“唯一的声音来自现场为那些会动的照片进行配乐的钢琴师。他的手指在琴键上游动,配合每幅画面调整着曲调。我想,他是气氛的制造者,带来了那种有点戏剧效果的,滑稽的轻音乐。”

刚才吃晚饭的时候,我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了爸爸、姐姐亨莉埃塔和外婆。

“是的,我也听说了那些会动的照片的事儿,”爸爸说,“我可不太同意。我真希望贝克小姐没带你去游乐场观看放映。它们在哪儿?”

“哦,托马斯·邦宁顿!拜托你别那么古板,贝克小姐年轻负责,是个不错的家庭教师。”

“唔,我觉得她太‘摩登’了,我不希望她教坏我的两个女儿。”

“半条贝克街都是人呢,爸爸,场面好大啊。”我回答道,兴致大减。为什么爸爸总让我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我敢肯定他的本意并非如此冷漠。

“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同意让她们去的。”亨莉埃塔附和道。我真想一脚把她踢到桌子底下去。她是一个举止规范的完美小姐,总站在爸爸这一边。事实上,他们是彼此可靠的盟友。

“弗洛拉,亲爱的,赶快把你看到的一切都告诉我,我都等不及了!”外婆叫道,她特别着迷于各种新事物。

“在一块黑色屏幕上,”我娓娓道来,“一张接一张地放映着摄影照片,速度之快,让人产生一种图像动起来的错觉。”

“怎么可能呢?”亨莉(我那个讨厌的姐姐的绰号)嘲笑道。

“这些照片的主题是什么?”

“都是关于不同的东西,外婆。不过,有一张照片真是把我吓得魂飞魄散,一辆行驶着的火车朝镜头开了过来,速度特别快,我觉得它会冲出屏幕把我撞飞,吓得尖叫了起来。”

我的家人笑得前仰后合。

“弗洛拉竟然害怕一张照片!”亨莉轻蔑地说道。不过我觉得,只有你亲自坐在那块巨大的屏幕前,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照片到底有多逼真!听贝克小姐说,这是由一对巴黎的兄弟发明的,他们拥有欧洲最好的工厂,用来制作感光板和仪器设备。这对兄弟姓卢米埃尔,巧合的是,“卢米埃尔”在法语里的意思是“亮光”。没有亮光,你根本没法拍照片。(贝克小姐教我法语,她为我能记得书中的名词而感到异常欣慰。)

她说,这一定会成为新世纪的新娱乐。哦!我也这么希望。这比看魔法灯光秀或马戏要有趣多了。马戏总是有种让我不舒服的感觉。我很难确切地说出个中原因,我喜欢闻木屑的味道,也不介意被裹在跟我一样对马戏万分期待的人潮中,拥挤着挪向座位,更喜欢现场的乐队、翻着筋斗的演员,这些都很有意思。可是,是动物们在表演。确实是这样。我不忍心看那些可怜的大象步履蹒跚地不停绕着圈,而驯兽师在它们背后扬着鞭子,让它们像乞食的饥饿小狗一样用后腿站起来。

亲爱的贝克小姐真是太贴心了,带我去看了电影。为了感谢她,我一定要送她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

P3-7

目录

正文

序言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止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还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内容推荐

卡罗尔·德林克沃特著的《二十世纪女孩(弗洛拉·邦宁顿的日记1899年-1900年)》由著名学者钱理群作序推荐!

文学与历史的完美二重奏,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1899年末,即将迈入新世纪,弗洛拉对未来充满憧憬。她关注女性权利,喜爱电影摄影艺术,渴望能在人生中做些与众不同的事,而不是像爸爸最希望的那样,跟姐姐一样拥有一桩幸福婚姻,跟上流社会的丈夫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受人尊敬的社交界。她得到了外婆的支持,并一步步朝着梦想努力……

编辑推荐

卡罗尔·德林克沃特著的《二十世纪女孩(弗洛拉·邦宁顿的日记1899年-1900年)》是一本中篇日记体儿童小说,得益于当时各种各样的妇女运动,在弗洛拉写下这部日记的时期,女性毫无疑问正享有新的自由。

1899年末,即将迈入新世纪,弗洛拉对未来充满憧憬。她更加关注女性权利和电影摄影艺术,渴望能在人生中做些与众不同的事,而不是像爸爸最希望的那样,跟姐姐一样拥有一桩幸福婚姻,跟上流社会的丈夫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受人尊敬的社交界。她得到了外婆的支持,并一步步朝着梦想努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十世纪女孩(弗洛拉·邦宁顿的日记1899年-1900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卡罗尔·德林克沃特
译者 蔡耘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20499
开本 32开
页数 1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2016234944
中图分类号 I561.84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6
13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6-7380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