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锻坊题题题(朱正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正、萧跃华著的《旧锻坊题题题(朱正卷)(精)》内容包括:《鲁迅传略》、《鲁迅手稿管窥》、《鲁迅回忆录正误》、《人和书》、《留一点谜语给你猜》、《思想的风景》、《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辫子、小脚及其它》、《字纸篓》、《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散文方阵朱正卷》、《鲁迅论集》、《门外诗话》、《鲁迅图传》、《朱正》、《朱正书话》、《报人浦熙修》、《跟鲁迅学改文章》、《重读鲁迅》等。

内容推荐

朱正、萧跃华著的《旧锻坊题题题(朱正卷)(精)》为当代著名学人朱正先生的题跋本,为萧跃华先生历数年时间辛苦辑得,包括书影和题跋手迹,以及萧跃华短文数篇。收录了朱正著述、朱正编订及其他图书七十余种。萧先生对每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考证梳理,写成庄谐兼具、妙趣横生的短文。逸闻趣事,家长里短,书里书外,书香盎然。

目录

第一辑 朱正著述

 《鲁迅传略》

 《鲁迅手稿管窥》

 《鲁迅回忆录正误》

 《人和书》

 《留一点谜语给你猜》

 《思想的风景》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小书生大时代——朱正口述自传》

 《辫子、小脚及其它》

 《字纸篓》

 《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散文方阵朱正卷》

 《鲁迅论集》

 《门外诗话》

 《鲁迅图传》

 《朱正》

 《朱正书话》

 《报人浦熙修》

 《跟鲁迅学改文章》

 《重读鲁迅》

 《从苏联到俄罗斯》

 《一个人的呐喊》

 《文言入门》

 《鲁迅三兄弟》

 《鲁迅身后事》

 《鲁迅的人脉》

 《序和跋》

 《岁在丁酉——关于中共反右派斗争》

 《中国杂文(百部)朱正集》

 《反右派斗争全史》

 《那时多少豪杰》

 《鲁迅的人际关系——从文化界教育界到政界军界》

 《中国有进步》

 《当代学人精品朱正卷》

第二辑 朱正编订

 《鲁迅——文化新军的旗手》

 《鲁迅研究文丛》(一)

 《鲁迅先生二三事》

 《忆秋白》

 《鲁迅研究百题》

 《〈鲁迅全集〉校读记》

 《高山仰止》

 《论〈子夜〉及其它》

 《散宜生诗》

 《脚印》

 《记钱锺书与〈围城〉》

 《早岁》

 《记者甘苦谈》

 《审干杂谈》

 《我的日记》

 《胡杨泪尽——钱宗仁纪念集》

 《搬家史》

 《书信、日记及其他》

 《庐山会议实录》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自述》

 《鲁迅读本》

 《鲁迅书话》

 《李锐诗词本事》

 《1957新湖南报人》

 《名人自述》

第三辑 其他

 《鲁迅的文学道路》

 《社交书信大全》

 《鲁迅诗集》

 《周作人概观》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苔纹集》

 《我思,谁在?》

 《新生备忘录》

 《苦辣酸甜六十年》

 《逝者如斯夫——于武臣的右派经历》

 《老先生——书屋里的书生底色》

 《历史的反光镜》

 后记:“刘雷风骨画龙章”

试读章节

《鲁迅回忆录正误》

这个再版本以《冯雪峰致朱正的信》(五封)代序,收文二十三篇,附《编完写起》《后记》《再版后记》。

胡乔木曾给这本书做过“广告”。一九八四年他在《就试办编辑专业问题复教育部信》里说“编辑学在中国确无此种书籍”,提到的“亦可资参考之用”的五本书里,即包括了姜德明先生的《书叶集》和先生的这一本。(见《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五三。页。)后来,丁东先生和李锐先生交谈时,也谈到了胡乔木的这个意见:“编辑都要读朱正的书。朱正的《鲁迅回忆录正误》,把许广平的错误都指出来了,因为她的《鲁迅回忆录》是根据政治需要写的,不符合历史事实,让朱正给纠正了,他能够纠正许广平,也很了不起。”(大山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七月版《李锐口述往事》,第二八二页。)

先生还是摘帽右派时,就《鲁迅回忆录》中的误记失实之处,陆续写了一批考证文章,后来全被造反派抄去了。出狱后,冯雪峰先生鼓励他重新写出来,并抱病审阅全稿,充分肯定他“做了对于研究鲁迅十分有用的工作”。同时也对他“论战”的“谴责”口吻和“似乎压制不住的骄傲”提出了批评,“我希望你认真改一改……希望你改好后再寄给我”。

书稿是雪峰先生托至交孙用先生寄还的。这位知名翻译家和鲁迅研究专家,给先生挂号寄来一本一本图书资料,包括闻所未闻的重要资料,细心审阅修改他的稿件,介绍先生结识了唐弢、黄源先生并得到他们的指教。文坛前辈提携后进的不遗余力,与今天丑闻频出的学界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本书出到第五版时改名日《被虚构的鲁迅》,先生题跋日:

跃华先生:此书初稿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书中用了许多“文革”语言甚至“文革”逻辑。后来虽然陆续改掉了一些,但很不彻底。这一回是由儿子朱晓仔细删改了一遍,并改换书名以引起较多读者的关心。这个本子大约是这书最好的一个本子。

《人和书》

该书收文四十八篇。上辑“关于人物”回忆了作者与冯雪峰、孙用、董每戡、叶圣陶等先生的交往。下辑“关于书籍”,如《鲁迅翻了秦始皇的案吗?》《一个令人遗憾的选本》等,读稿评文,不曲不阿,直陈己见,鞭辟人里,足见其治学为文之公允严谨。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戴文葆先生欣然为之作序。

戴先生在序言中不无讽刺地说:“个别自称守一、不知有二的同志……认为编辑不过改几个标点符号,编辑、记者的工作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只是一个行当罢了。”这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大都科班出身、术有专攻,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第十四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期间,我和范敬宜先生相聚万寿路的清香林茶楼。范先生感慨:“参赛歌手的文化素质太低了,小学六年级就应该懂的东西居然答不出来,这样的歌手不可能成为艺术家,顶多只能算是一台苍白的发声机。”他谈到当代媒体的浮躁是因为缺少文化,文化缺失只能靠炒、造、搞来“制作”新闻。我安慰他:民国时期报纸少,都是梁启超、章士钊、张季鸾等大家办报。解放后报刊虽有大幅增加,但记者队伍仍然是全社会学历最高的群体。如今媒体遍地开花,商业竞争愈演愈烈,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一个行当而已,跟高速公路的收费员有多大区别?

我说的既是客观事实,也有世风日下的无奈。当下鄙薄或漠视文化的流弊大行其道,新闻出版人员浅尝辄止的浮躁、肆行无忌的放纵可谓积重难返,甚至连国字号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都不看书稿,他们何曾把自己的饭碗当成复杂劳动?其实,编辑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复杂劳动,还要评高级职称,问题可能出在高级职称泡沫化上啦!

《留一点谜语给你猜》

“火凤凰文库”收入巴金、贾植芳、于光远、蓝翎、朱正、李辉、王晓明、海德格尔(郜元宝译)先生大作,总体策划陈思和、李辉。先生此册收文八十篇,另有作者《后记》,附录《周衍权复朱正的信》。

这些文章大都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其中“有不少篇都是被退过稿的”,先生只好另投他处,天津日报社双月刊《文艺》主编邹明先生格外优容,“他都一字不改给登出来”。如今小册印成,文友却天人各异。还有些文章被编辑斧削过,先生凭记忆所及努力恢复了各篇原貌。

先生有“考究癖”,所以他的文章多由历史典故引开,颇有嚼头和韵味。比如曹操官渡之战后一把火烧掉部属通敌证据,说了几句颇为大气的话,先生非得《改写曹操的一段话》,然后生发议论:“打败仗的时候,就不要奢望没有人反水,而打胜仗的时候呢,这些可能反水的人又会是表现得最忠诚、最恭顺、最勤劳的好干部的。”比如《两条分界线》,奴隶与奴才的分界线,鲁迅和列宁都有精辟论述,这些犀利语言许多人看了都会脸红。《语言的文野》引出毛泽东《实践论》中名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初写的是‘‘要赚畜生钱,要跟畜生眠”,毛定稿时改得很高明,更加丰富了读者对这一成语的理解,等等。

《介绍一封短信》原载《民主》一九九四年第十二期。一九三一年四月十日,连横(一八七八一一九三六)给国民党大佬张继写信,主旨是将刚从东京庆应大学毕业的独子震东托其照料:“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托诸左右。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怒!”他对儿子说:“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也。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

连横在日治压力下撰写《台湾通史》,后终老于上海。其子震东,其孙连战,其曾孙连胜文,皆幼承庭训,于两岸关系多有贡献。P7-11

序言

在我的数以千计的读者中(我每一本书的印数都是几千本,说“数以千计”是可以的),萧跃华先生是最热心的一位。我写的书,他全都有;我编的书,他也有许多。有些早年出版的书,市场早已售缺,他从网上找来。去年初出版的《反右派斗争全史》,是在台北出版的,也不知道他通过什么途径,居然也买来了。他让我在这些书上,每一本都写一点题跋。

这样的事情我以前也遇到过,有的读者也请我签个名,留作纪念。而萧先生不止是这样,我给他题跋之后,事情还没有完,或者说,事情才开始:他用这些材料写成了这一本《旧锻坊题题题·朱正卷》。他为了写这些文章,不但细看了我的书,还去查找了我在题跋中涉及的相关材料,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材料。这样,这本书可以算作研究朱正的书了。

由朱正本人说出“研究朱正”这样的话,口气未免过大。不过,以果蝇之微,还有执着的摩尔根花大力去研究它,我又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某一项科学研究的对象呢?我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一个典型,换言之,也就是都可以拿来做研究对象的。

其实,“研究朱正”这个题目,早就有人做了。政治运动中的办案人员,岂不就费心费力研究过吗?目的是要尽量找到能够给朱正治罪的材料来。当然,萧先生的研究,就完全是出于一种友好的态度了,写的多是溢美之词,希望本书的读者注意这一点。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一日于长沙

后记

我在琢磨这篇后记的标题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最初想用“气刚宜造反,惟懒恶近官”。这是左方先生赠其大作《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签名题跋后钤印的两方闲章,我很喜欢,觉得将这十个字转赠朱正先生比较贴切,但我不太喜欢两句话的标题。

后来想到鲁迅先生诗句“扫除腻粉呈风骨”,又发现有人以此为题写过先生,无从下笔时偶然看到有关诚信危机的几个排比句:人们不相信为民众代言的媒体,不相信为人师表的老师,不相信本应代表民族良心的学者……就想起晚唐潭州(今长沙)诗僧齐己的《题东林十八贤真堂》:“白藕花前旧影堂,刘雷风骨画龙章。共轻天子诸侯贵,同爱吾师一法长。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入无方。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

刘雷(刘遗民、雷次宗)乃晋代隐居庐山并与慧远结社共修净土法门的高贤,“笃志好学”“言不委蛇于时俗”。朱正先生身居闹市,饱读诗书,经世济用,古貌古心,有刘雷余韵流风。

先生有血性。

他祖籍安徽歙县,但自远祖游宦长沙,到他这一代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湖南人。这个满脑子乌托邦思想的年轻人,以为他们单位的一位领导干部同他所理想的不一样,就给《人民日报》写信批评他,这封信上还有五名同事签名表不支持。报社回信说已转中共湖南省委处理。先生左等右等,等来了大标语“向朱正思想宣战!”他作为“朱正反党宗派小集团”头目被开除团籍,调到新湖南报社控制使用。“肃反运动”中当了一年“老虎”,降了一级工资。之后打成“反革命小集团”(最后定性“思想落后小集团”),当反动“右派”,劳动教养去了。

周实先生说:“人是改造不了的。我是这样看朱正的。”先生从空想的云端掉到现实的地面,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脊梁骨一点都没有弯曲,而心中的疑惑却越来越多:“如果说历史是人民群众按照自己意愿创造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创造出这样一个老是让自己吃苦受难的历史?”

“教”而不“改”,“劳”而不“悔”,“打”而不“倒”。时任中组部青年干部局局长的李锐同志要先生写信反映情况,他“打落门牙和血吞”,并不着重去写个人委屈,而是呼吁:“我希望,一切不公正,一切灾难,都到我为止。”

这封信被胡耀邦同志批示后,先生当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提出书面意见:“我深知本届人大仍将决定继续任命你(赵紫阳)为国务院总理,但在任命之前,至少在程序上说,你还不能以总理的身份布置今后五年的工作,希望能够在文字上稍加修改。”这个意见被赵紫阳同志采纳。

是则是,非则非。先生硬骨铮铮,特立独行。比如作序,自己没有多少研究的领域不写,自己不太同意作者意见的不写,在自己工作的出版社出的书不写。比如挑错,主动送上门的黎澍、邵燕祥等先生的大作敢挑,黄裳、沈志华等先生大作差错同样敢挑。比如出书,出版社拿掉重点文章不出,出版社删掉敏感段落不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先生耄耋之年仍然血气方刚,烈士暮年看不到暮年气息。

先生有担当。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先生平反后受命组建鲁迅研究编辑室,策划推出了冯雪峰、唐弢、增田涉、李霁野、孙伏园、孙用、包子衍、陈漱渝、曹礼吾、余凤高等专家的三十来种鲁迅研究著作,大有与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分庭抗礼”之势。“骆驼丛书”聚集了黎澍、杨绛、萧乾、孙犁、徐铸成、李锐、丁玲、黄裳、曾彦修、荒芜、舒芜、牧惠、刘宾雁、戴晴、刘再复、林锴等知识界精英。尽管由于先生签发出版了世界名著《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被免去总编辑职务,丛书未能再出下去,但已出版的这些书大都另有归宿,可见他策划的这套小开本丛书的生命力。

无论是策划选题、组织作者,还是为亡友钱宗仁出书、替报人蒲熙修立传;无论是四改《鲁迅传略》,还是编著《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手稿管窥》《鲁迅三兄弟》《重读鲁迅》,先生将“现代中国的圣人”请下神坛,帮助读者既看到鲁迅先生的贡献,也看到鲁迅先生所受的局限。这些传播人类文明之光的精品力作,折射出了一流出版家的职业操守。

责尽心安,苦中孕乐。《反右派斗争全史》是先生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他说:“有了这一本就足可以到上帝那里去交差了。”这本书初版时洛阳纸贵,被民营席殊书屋评为一九九八年非文学类十本好书之一,《纽约时报》进行了采访报道。后来又二版、三版、四版,字数也由二十多万增加到七十多万,名家好评如潮:

锺叔河先生:“我尤其佩服他把反右派斗争放到国际共运和联共党史大背景下来分析观察的识见……所作结论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暂时似尚无人能及。”程千帆先生:“大作带病读之月余,仍是匆匆,欲罢不能。若中国不亡,世界尚有是非,此书必当传世。”舒芜先生:“真佩服工夫之细,条理之清,思想家与学者之统一,史笔与文心之融合,我以为真乃信今传后之作。”丁东先生:“现在国内出的所有关于‘反右’的书,还是朱正的这本最好。”李锐先生:“对,是朱正那本,朱正有思想,尊重事实,有独到见解,又勤于动笔,接触的方面也较广。他的书应当广为传播。”

写前人没写的,写后人要看的。写的是过去,想的是现在和将来。这些拨开历史和思想迷雾的鸿篇巨制,字里行间闪耀着史学家的责任担当。

先生有古风。

我不知道现在算不算人际关系的荒漠化年代,但古道可风之人确实十分难觅,先生当是滚滚红尘中岿然挺立之鲁殿灵光。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先生的师友中既没有腰缠万贯的富豪,也没有位高权重的达官,都是以文会友的布衣之交、道义之交。

他敬重聂绀弩先生,毛遂自荐为《散宜生诗》注释,满腔热忱整理出版《高山仰止》《脚印》,不厌其烦请人誊抄《自诬和自述》。他还将绀弩先生的诗作推荐给《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义务充当绀弩先生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一切自觉自愿,不带功利色彩。

他敬重楼适夷先生,曾受邀合作编撰《鲁迅读本》。适夷先生认为“此书之成,全都是你的劳绩”,通知出版社将全部稿费寄给先生。先生深知前辈为人没有客套,全部笑纳,但“读本”再版时悄悄将一半稿费寄给了适夷先生的夫人黄炜女士。

他敬重舒芜先生,与这个在许多读者心目中的叛徒、犹大、告密者来往密切。他对何满子先生每次写文章都要绕圈子骂舒芜先生几句不以为然(我倒认为可以理解)。舒芜先生去世前出的最后一本书《我思,谁在?》,由先生代为审定篇目并作序。

他怀念国文老师萧鸿澍先生,感恩学术引路人冯雪峰、叶圣陶、孙用、林辰等先生,前辈学人黎澍、杨绛、程千帆、李锐、李普等先生。他的纯朴敦厚化为带着体温的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以外的另一个交友境界。

先生对前辈学人执礼甚恭,对晚辈后学满腔热情。记得我第一次登门拜访先生走错了地方,他又是打手机指引方向,又是安排女儿下楼迎接。之后我N次发邮件请教具体问题,先生答复之快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其实他至今还是“刀耕火种”,电脑上的事情都得假手于人。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先生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受难之旅,我则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警卫中队)开始学写新闻报道,时间相隔三十四年。又三十年过去,我们有幸合著了这部正统书话之外的“书话”。这难道是命运安排?

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锻坊题题题(朱正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正//萧跃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7292
开本 32开
页数 14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628863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5
15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