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铬渣的忏悔
治理20世纪70年代留下的铬渣,成为本市环境保护中的一件大事,几年之前就已提上日程,近来又请专家做了专门论证,说是已经找到了有效的治理办法,完成治理工作需要两个多亿的投入。两个多亿治理一堆遗留下来的铬渣,绝不是一笔小的开支。据说,当年建设这么一个铬盐工厂,一共才创造了六千多万元的产值。为了这六千多万的产值,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堆积的铬渣在不断污染堆放地的土地、空气和水,被铬渣污染的水又不断渗入地下,流入湘江,继续扩大着污染的范围。铬盐厂因为污染,早已关门大吉,留下看护工厂的工人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苦难经历。他们是最早遭受铬渣污染的受害者,每人都留下了一只失去嗅觉却不断流淌鼻涕的鼻子。至于因呼吸被铬渣污染的空气,喝被铬渣污染的水,吃被铬渣污染的土地上种植出来的蔬菜、稻谷,又有多少人程度不同地受铬渣污染之害,更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现在看来,当年办铬盐厂的决策者们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策,办了一件何等得不偿失的蠢事!然而,在20世纪的那个年代,在本市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地方生产总值盘子很小、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的地方,谁不认为办一个工厂就是一桩德政,就是一件实事。何况环境保护的概念在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环境评价更没有提上日程。如此看来,在当时好心办了这么一件坏事,是可以找得到许多为之辩护、为之开脱的理由的;因此,今天的铬渣治理,也就从未提及当时决策者的任何责任问题。
然而,不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决策失误进行总结反思。对于保护日益脆弱的环境,对于整治日益猖獗的环境污染来说,也许认真总结反思类似铬盐厂的决策失误的沉痛教训,从而防止新的“铬盐厂决策”失误的出现,远比治理当年铬盐厂留下的铬渣污染更为重要,更具普遍意义。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还旧债固然重要,防新欠无疑更加重要。当前的严峻形势却是:旧债没有还,新债又在不断地添,在不少决策者笔下,不知又为未来预留了多少座铬渣堆砌的污染大山。
就说在湘江上筑拦河坝这样一项政府耗资数十亿元之巨的浩大工程,据说是为了打造2000吨级的黄金水道。这究竟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笔者当然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绝对是一件大事。是一件涉及湘江两岸数百万老百姓福祉的大事,是一件影响子子孙孙达数百年之久的大事。对于这样一件大事,决策者们务必事先想清楚其利弊得失,预见到其善恶功罪。花费掉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纳税人的血汗钱且不说,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环境,弄得湘江两岸几百万人及其子子孙孙们没有洁净的饮用水可喝可用,把一条养育了两岸人民数千年之久的母亲河变成了今日之太湖、滇池,是善莫大焉,还是恶莫大焉,是功莫大焉,还是罪莫大焉,难道不足以让人三思?不足以让人反复掂量?不足以让人寝食难安?何况湘江这条湘人的母亲河,早已被重金属污染弄得遍体鳞伤、不堪忍受。
过去,无知让我们做了不少办铬盐厂这样的蠢事,尽管这些蠢事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深深地伤害了人自身,但人们还可以以不知者不为罪来原谅这些不好原谅的过错。今天,环境污染已成为巨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防治环境污染已成为基本国策、世人共识,我们确有必要面对铬渣深深忏悔,忏悔我们的无知,忏悔我们的草率,忏悔我们的急功近利,忏悔我们带来的巨大祸害。我们确有必要面对铬渣发誓,发誓走科学发展之路,发誓保护好已经十分脆弱的环境,发誓给我们的老百姓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让他们在衣食无忧的时候,还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看到蔚蓝的天。
2007年3月
P14-16
整理完全部书稿,我伸了个大懒腰、出了口长气,就像卸下了一副千斤重担,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觉。这的确是场一个人的马拉松赛跑,前前后后十多年时间,冲刺阶段就有两年之久。也许真的是老了,如今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来得比往时沉重艰难。
其实,这一路能够坚持走下来,只因为得到了众多好人的鼓励和帮助。杨顺初先生、孔光明先生工作时指导提携,退休后经常勉励;郑佳明先生是我读书、思考、学习的榜样,榜样是激励人前行的巨大力量。这三位先生既是领导,更是良师,也是益友,人生路上能遇到他们是一种福缘。退休后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党史联络组、“五老四教”讲师团做些社会工作,也促使我关注国事、留心社会,与时俱进、日新自我;这里的老年人壮心不已,年轻人热情洋溢,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匪浅。《长沙晚报》理论版不时向我约稿,寄去的文章都能刊发,这不能不说是我坚持写下去的一种动力。理论版编辑肖应林对文章的编辑处理也很让人满意,同样还有副刊的夏瑞虹女士,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要感谢对我的写作经常给予关注和鼓励的刘玮同学,要感谢易强、屈建明等同学一直以来给予的帮助和关切。要特别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文印室张艳、杜婷,她们利用工余时间打印了全部文稿,还有几年前出版的那三本书,真是辛苦她们了!当然也要感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对她们工余时间做这项工作给予的方便。要感谢谭勇秘书长不时捎来问候,要感谢杨长江局长对本书出版的热心关注。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默默关爱,感谢小外孙乐乐带给我的开心快乐。特别要感谢妻子文罗珍老师对我这种劳神费力不挣钱、既迂腐又固执的读书写作嗜好的长期理解支持,尤其是在金钱权力包打天下而诗书文章弃如敞屣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这样一种理解与支持诚属不易。还要感谢我们大家庭给我以亲情温暖,感谢大家庭成员对我的关心牵挂。
写下来的这些文字最终能公开出版,首先要感谢郭天保主任、李武祥处长的指点。特别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为老百姓出书提供的优质平台、给予的平等机会。感谢李雄伟副社长的指导帮助,感谢杨卫红女士的精心编辑,感谢他们为此付出的心血辛劳。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这些文字就只能藏之于抽屉、隐之于书斋,聊作自娱自乐之消遣。
书中涉及对他人或报刊文章观点和文字的引用,凡属原文引用的都以引号标明,并注明出处;其中也有对朋友转发的微信的引用,也都以引号标明,既表明不是自己所作,更表示对他人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在此向所有引文作者表示由衷敬意和诚挚感谢,如有疏漏和冒昧,恳请包涵。
一生中给予我帮助、值得我感谢的人很多很多,我会永远铭记他们,衷心为他们祈福:好人当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刘耀杰
2015年7月18日
“天人之缘”是一个宏大的话题,自己深感没有能力对此做专门讨论。取这样一个名字,一是因为上下册书名都牵扯到天与人,上册《杞人忧天》,下册《半人半天》。二是因为书中内容也的确从不同角度、方面涉及了天与人的一些关系。比如曾经传为笑谈的杞人忧天,到今天真还有些让人笑不出来。就在前不久,《长沙晚报》转载新华社消息:《放牧归来,自己的家不见了》。说的是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牧民吐尔达力·艾克热木放牧归来发现自己的家不见了,房子的原址上长出了一座冰山,附近的草场也全部被山石掩埋,1.5万亩草场和上百头牲畜全部消失。专家的解释是公格尔九别峰发生了冰川跃动和冰崩。跃动的冰体长约20公里,平均宽度约一公里,冰体体积约5亿立方米。如此冰崩几与天崩无异!冰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正是这样的一些故事使我在《杞人忧天》中生发出了“天地之忧”的感叹。《杞人忧天》收集了自己退休前后十余年所写的四十几篇文章,大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有感而发,可以说是问题导向。整理汇总时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分为“天地之忧”、“市井之忧”、“庙堂之忧”三个部分,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内心忧虑。我很希望这些忧虑是没有必要的“无据之忧”、“无稽之虑”,故名之以“杞人忧天”。
下册《半人半天》主要讨论的是人生话题、做人问题,主题相对集中,内容也多少涉及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欲这样的天人之缘,刚好也是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着重于人生现象的辩证思考,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人总是在矛盾中艰难抉择,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矛盾困惑中。第二个板块着重讨论如何做人的话题,从个人与社会、灵与肉、自由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个人的重要性、灵魂的重要性,强调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和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不能偏颇,做一个守常如常的普通人是任何社会的主流选择。第三个板块属于对自己人生的反省检讨,把自己摆进去置于公众的视野下晒晒太阳、强强筋骨、杀杀病菌。贯穿三个板块的核心理念便是“半人半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奋斗,顺其自然。一半靠人一半靠天,就是自己的人生体会。
刘耀杰
2015年7月2日
《天人之缘(杞人忧天)》收集了作者刘耀杰退休前后十余年所写的四十几篇文章,大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有感而发,可以说是问题导向。整理汇总时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分为“天地之忧”、“市井之忧”、“庙堂之忧”三个部分,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内心忧虑。
本书名曰《天人之缘(杞人忧天)》表达的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心忧天下的共产党员对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本书收集了作者刘耀杰近十年所写的文章46篇,这些文章皆以问题为导向,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所忧虑有感而发。全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对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以及党群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为破解这些社会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