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板宅日思录三录(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女性的身姿2014年8月13日(星期三),晴

近来欣赏了一些关于女性在男性社会如何自处的作品,比如美国电影《纸牌屋》、英国艺评家约翰·伯格的随笔集《约定》、《讲故事的人》,还有里尔克的长论《奥古斯特·罗丹》,感觉到,女性身体(往往是裸体)的姿势问题,不单是个生物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寓言、生命寓言,与权力、心像、品格,甚至宗教信仰有关。

《纸牌屋》里的女性,香艳地仰卧在床上,双膝踏起,大腿劈开,权贵人物把头俯在女人的双腿之间,含混放言。这时他忘情、无节制地许诺;她也心花怒放,一如主宰于天地之间。

这时女人身体的姿势,属于权谋,是政治寓言。男性要想在政坛立足,征服天下,就要首先征服女性的胯下江山,通过这道玫瑰门之后,才能致远。女性身体的屈辱姿势,此时被虚荣、被潜规则所催眠,好像是她的话语优势,又回到了旷古的定理:男人征服世界,而被女人征服。其实,女人何时征服过男人,只是给她征服的假象,在她可怜的迷醉中,男人更加如鱼得水,攫取他更大的现实利益。

约翰·伯格很清楚女性在现实中的真实处境,所以他心生悲悯,借对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画作的分析,实现对女性的关怀。他说雷诺阿本人的照片和他笔下的男像,都显得紧张、赢弱、苍白、愁苦,而女体则被他描绘得舒畅、丰满、温润、快乐,这体现出,雷诺阿是个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家,有女性至上主义的倾向,其作品价值应该被重估。

他认为,一切痛苦的姿势,一切对女性不利的选择,都被雷诺阿从绘画中自觉地剔除了。他之所以绘画,就是为了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因此他要营造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尖利和冲突,一切都被包裹起来的世界,就像一位母亲敞开上衣和胸脯。对他来说,快乐不是索取,快乐必须是自然的存在,非功利的无时不在。所以他的女体绘画,特别注重修饰润色,让其温柔可亲,舒适快乐,漂漂亮亮。

他特别赞赏雷诺阿晚年的一句话:“对女人来说,最好的锻炼是跪在地上擦地板、点炉火或洗衣服——她们的腹部需要这样的运动。”

因为在他看来,雷诺阿的主张,已消解了女性身体姿势中的痛苦因素,一切都基于女性身体之美——那些貌似屈辱的动作,正可以消减去女性身体上的赘肉,给她们一个平滑结实的小腹,符合健美的黄金分割律。由此观照现实中的女性,那些整天在家务中忙碌的女人,并非是家庭的奴隶,是她们身体美学的需要。用一句绘画术语来说,是“裸体的反面”,即健美的体魄和朴实而庄重的生活。

与约翰·伯格和雷诺阿不同,里尔克对罗丹裸体雕塑的解读,是从感官层面深入到身体内部的哲学思考,他给女性的身体姿势赋予了有关信仰、责任、尊严和担当的生命意义,其庄严的性质一如宗教。  就《永恒的偶像》里尔克说道:一个少女跪着,她那漂亮的躯体温柔地向后靠着。她的右臂伸向后方,她的手试探着摸到了自己的脚。她的生活和生活的秘密,就被这三条线包围起来。她的跪着的身体被巨石托举,像托举一尊圣像。让人突然间从少女那慵懒、梦幻或孤独的姿势中,认出了原始的肃穆姿容,遥远而庄重的宗教仪式上的女神就曾经沉浸在这样的姿态中。这个女人的头略微前倾,她的眼神带着一种宽容、尊贵和悲悯的表情,仿佛在一个静谧的夜里从高处垂怜地注视着怀里的男人。男人沉浸在她的怀里,享受着一种令人陶醉的力量。

里尔克对《女性柱》的阐释,更是摄人魂魄——一个女人的裸体,跪着,弯曲着,蜷缩着,充分表现了手的负荷,其重量不断降落,最终落在整个四肢之上。那块石头仿佛一个巨大的、古老的、强大的意志,分布在这躯体的每一个最微小的部位上,它支撑的命运从兹开始。它支撑着,像在梦中支撑着难以想象的重物,她找不到退路,只有兀自承担。于是,不论它倒坍还是崩溃,总归还是要支撑着。一旦疲备不堪,身体完全躺倒,即便是躺倒,也是支撑的姿态,无止境地支撑着,直到永远。

女性的身体,即便是躺倒,也是支撑的姿态,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意象!直让人感到,女性的身体,绝不是因其跪倒、蜷曲,甚至躺倒就可以轻侮之物,她是基督转化的金身,是用来支撑天地的,是用来拯救人类的,即便她身姿之低,低过了尘埃。

这是神,这是偶像,不是肉!

震撼之余,不禁想到国人对待女性身姿的态度。

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字记述和画面的描绘中,女性的身姿总是关涉欲望。跪、蜷曲、躺倒,都让男人生出便于娱乐的联想。

晚年的朱安曾经说过:“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年轻时还是觉得)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我现在没力气爬了,(因为我知道)我待他再好,也没用。”

朱安的话,虽然具体地指向鲁迅,但是我觉得,她是代表所有的中国女性,向男权社会所发出的血泪控诉。中国的男性,对女性身姿的欣赏,普遍的不是她们的直立,甚至她们的坐、跪、蜷曲和躺倒,也未必能让他们赏心悦目,他们最喜欢的,是女性的爬。因为爬远离直立、独立、自立,使女性天然地失去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的生存能力,她们必须人身依附,必须接受被奴役、被使役的人生命运。这样一来,男人就坐牢了性别的优势,他们在孱弱中强大,他们在不为中有得,在不争中获益。所以,他们希望女人永远保持“爬”的身姿,即便是你爬到了墙顶,他们也要把你重新掀下,让你无休止地爬。“我待他再好,也没用。”朱安不是没力气爬了,而是她看透了。

中西文化就是这样的不同,比较文化的研究,如果以如何看女人的身姿为起点,或许更有通透之论。  P20-23

目录

2014年8月

2014年9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2月

2015年1月

2015年2月

2015年3月

2015年4月

2015年5月

2015年6月

2015年7月

序言

在短短的三年间,《石板宅日思录》有了“本录”、“续录”,现在又要出版“三录”,洋洋一百四十余万字,其规模之宏大,其话题之广泛,其信息之密集,就连我本人都感到吃惊。

之所以能形成这一气象,其动因有三:

一是读者的反响。

“本录”一出,相熟的文学界人士和陌生的普通读者频有叫好的反馈,让我激动不已。著名作家、金上京博物馆馆长刘学颜先生,在《印象凸凹》一文中说:

凸凹(的散文)有孙犁风,且高于前辈。我所说的高于前辈并非虚无主义,像夜郎自大者贬损鲁迅或孙犁等文学大师,而为相形二者的类同:平凡的人事,平实的笔墨,不同也是显见:孙犁情感单线,犹若古琴根指拔弦;凸凹情感复调,杂糅五味,类若钢琴双手奏鸣,曲终而心浪尚涌。《石板宅日思录》也秉其持守的风格,不作流水账式的日记,每天所录更像片断随笔,说正事(官事),说碎事(钢特狗事),说文事(读书、写作、文化乱象),说友事(祝勇、孙郁等等),说家事(家婆、儿子、准儿媳),说心事(酸甜苦辣、欲浊灵清),诸如写探母买“西瓜一个、大桃五斤”,家婆给准儿媳买“三金”、焖红烧肉等也一并笔录。所读亲切,如凸凹诸文友所语“此记好玩”。续阅盈月,也深觉他的“日思录”雅俗共赏,所呈面孔纷杂(繁),时若夫子,诲人不倦;转面“酒徒”,醉眼惺忪。时呈官样,公文板正;变脸凡夫,信口笑话。总之,凸凹好玩,连带他的文字,庄谐并杂,阴阳平衡,对中外大师,对古今文人,以自家眼光审阅,当谕则谕,当斥则斥;对身边人,身畔事,当褒则褒,当讽则讽,做马屁虫,当和事佬,凸凹自然不屑为之。且不说“高于前辈”的偏爱,就说他对我文字特征的概括,即“面孔纷繁”、“情感复调”和“五味杂糅”,就已经让我颇为受用、备受鼓励。

湖北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读了我的《石板宅日思录续录》之后,激动不已,从著名作家庞旸处索得我的电话,连夜打来,不仅“求”一本“本录”,而且一定要与我结识。半月后,他借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专程前来与我见面,煮酒论文,畅快淋漓,

深圳的藏书家杨荣昌先生多次发来短信,说他读着我《日思录》里的文字,浑然忘我,不以打拼的日子为苦,不以生为小民为卑,心中始终弥漫着阳光,感到作为一个读书人,有大福存焉。

一个叫穆轼的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到海淀图书城浏览,看到了《石板宅日思录续录》,翻了几页,就被深深打动,欲买,但价格颇不菲,想想又放下。转了一遭,也没有遇到吸引自己的书,就悻悻地往出走。但就在要跨出店门的那一刻,我又踅了回来,还是把那本《日思录》买下了,因为真是不甘心与好书失之交臂。回家阅读,厚厚的一大本日记,却是诚恳巧思之作,看得颇有趣。一晚就这样一直往下读,到了凌晨两点方放下就寝,却因在枕头上窝靠得太久,导致颈痛,折腾得一夜未眠。”

因为《日思录》,一个要“求见”,一个大感“幸福”,一个情不自禁地“转身”,都是感人的动作,叫作者看到自己写作的价值,被“推动”着写下去。第二个动因,是缘自一种叫“担当”的情怀。

北京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换届,我被推选为主任,荣幸的同时,也顿生一种叫责任感、使命感的东西,想到,古时有顾炎武的《日知录》,今有巴金的《随想录》,都是大的散文品牌,既忝为主任,多少有些领军人物的味道,便应该有领衔的创作,写出一部属于北京的“日知录”和“随想录”,为北京文坛争得一份荣誉,遂开始了《日思录》的写作。

为了写得宏富、深刻,我确立了大思想文化散文的写作架构,内容涉及历史人文、时代风潮、个人情感、人生体验、大地道德、社会观察、读书心得、百姓生活、文化批判等各个方面,在无所不包的广阔疆域上,纵横驰骋,任性挥洒。为了使创作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现场感和及物性、灵动性,我采用了日记体散文的写作样式,以避免泛论和空论,做到我笔写我心,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既本真,又独特,更有生命的温度和质感。

第三个动因,是出于自身需要的写作自觉,即有意要给自己“造像”,写一部别样的自传。

郁达夫认为日记是“心史”,是作家最赤裸的“自叙传”,贾植芳在《勃留索夫日记钞》中也说,“日记是一个人灵魂的展览馆”。我对这样的说法有完全的认同,并有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袒露”欲望,想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给读者。于是,我的日记,其实是“传记式”写作,用三年的时间框架对整个人生面貌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内容所及,包括人生经历、情感状况、思维方式、阅世态度、价值取舍、社会认知、读写气象等诸方面。每日所记,便不仅仅是当日的实况,更多的是被“触动”之后的回望、联想、思考和衍发,让“断片”连缀成系统,记述和反映我有生以来的全部的心路历程。所以,我的“本录”、“续录”和“三录”写作,是一个有主观设计的系统工程,目的是给个人历史“存档”、给个体生命立传。即便以后不再续写,它已经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存在,足可以让人深刻地了解凸凹、认识凸凹。因此,说它是“一部世象观察思想录、一部个人生活精神史”,或许并不为过。

最后我要说,持续的写作,让我身心俱疲,且有被掏空了的感觉。揽镜自照,白发丛生,不禁感伤萦怀。便叮嘱自己:今后的日子,要力避“匆忙”,从容地生活,从容地观察,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读写;要不存机心,做蔼然仁者,做长寿智者,让生命在时间深处绵密充盈、晶莹有光。  是为序。

2015年8月8日于北京昊天塔下石板宅

内容推荐

《石板宅日思录三录》是一部个人生活精神史,一卷世象观察思想录。宏富、本真、独特、深刻,是日记文学的扛鼎之作。

本书收录了作者凸凹2014年8月-2015年7月的日记体散文作品。所录更像片断随笔,说正事(官事),说碎事(钢特狗事),说文事(读书、写作、文化乱象),说友事(祝勇、孙郁等等),说家事(家婆、儿子、准儿媳),说心事(酸甜苦辣、欲浊灵清),诸如写探母买“西瓜一个、大桃五斤”,家婆给准儿媳买“三金”、焖红烧肉等也一并笔录。

编辑推荐

《石板宅日思录三录》是凸凹的日记体散文集,与《石板宅日思录》和《石板宅日思录续录》一起构成了凸凹的“日思录三部曲”。日记内容涵盖作者的创作、阅读、所思所感、工作体会、友人交往、生活琐记。有生活中的小事,也有对文学创作、人生的深刻思考。内容丰富充实,文笔生动自然。记载了作者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历程、思想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板宅日思录三录(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凸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52470
开本 32开
页数 63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8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76
CIP核字 201525789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0.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1
4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