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1)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房立民主编的《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1)》一书是我校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一项课题,旨在收集、整理和保存交大西迁的一些史料。本书由12位亲历者的文章组成,按年龄排序为:赵富鑫、苏庄、王则茂、郑守淇、史维祥、万百五、汪应洛、胡保生、陈瀚、刘文江、孟庆集和潘季。本书采用口述录音的方法整理出初稿,再经多次交谈、修改定稿。其中,赵富鑫先生的《九十述怀》原载于我校《校友之声》,苏庄的《交通大学西迁史实》为生前撰写,其余10篇都是根据口述录音整理而成。

内容推荐

  口述史是稀缺和珍贵的,涉及交大西迁的内容就更是如此。岁月流逝,时不我与,西迁亲历者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了,许多前辈已经相继离开了我们,因此史迹的抢救非但势在必行,还很急迫。在由房立民主编的《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1)》一书中所采访到的几十位西迁前辈中,主编房立民只是跟着去过建校元老王则茂老校长家里,与这位可敬的九秩老人有过一番深谈,于今言语犹在耳际,而老人家却已蘧归道山,来不及看到本书的出版了。事实上,已有多位接受过访谈的前辈在成书过程中不幸与世长辞。这警示我们加快步伐,抓紧开展相关工作,把所有应该留下的东西抢救出来,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资政育人作用。因而,以双甲子校庆为新起点,有关西迁历史的研究与宣传亟待深入,《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的其他几册也应该尽快问世,形成一个较为可观的图书系列。

目录

赵富鑫 九十述怀

苏庄 交通大学西迁的史实

陈学俊 从事热能动力工程科学教育事业

蒋大宗 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记忆

王则茂 亲历交大西安校址的选择与确定

郑守淇 回忆计算机专业的创建与发展14:

史维祥 学校一些大事的回顾

万百五 回忆自动控制专业的创建过程

汪应洛 创建管理学院 发扬交大传统

胡保生 无线电工程系的筹建

陈瀚 我的交大情结

刘文江 交大优良学风 受益终生

孟庆集 追忆往事 感慨万千

潘季 六十多个春秋的美好回忆

蒋德明 回忆我校研究生院创建初期的工作

试读章节

九十述怀

一、我的少年时代

我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0月31日出生在原上海县三林乡镇上的一个破落大家庭内。我的七世祖是位有钱的商人,靠贩运大批布匹到北方去,挣下了家业,盖了几座几进深的大住宅。但到了我出生时,这个大家庭的子孙中很多人已经败落了。就我祖父这一房来说,留下的土地也只有十几亩。我祖父名赵履福,号志熙,是这个大家族中出类拔萃的读书人。他年轻时中过秀才,是个廪生。他中年时从上海回乡,主持乡上的三林书院,成了一位有名的乡绅,还经镇民推为乡董(相当于乡长),为全镇居民所敬仰。他在当时那些乡绅中是思想比较先进者。清朝末年,他和邻乡的乡董商量,把三林书院改组为三乡联办的三林小学(后来发展为现在的三林中学)。我祖父专心于教育事业和地方公益事业,日夜操劳。我家与学校相邻,但他终年住在学校,很少回家。这个小学的教师不少是从外地请来的,教学质量较高,这是当时地方办的学校中少有的。有一次学校失火,他的卧室被焚,他抢着文件逃出,倾跌骨折,卧床数月;另一次主持开浚河道,因监工过严,遭人殴击受伤,他不以为苦,仍辛勤工作不辍,直到年达70才告退休。我父亲名承悫,号鹤琴,生于1884年,是祖父的长子,年轻时也考中过秀才,后来官费留学日本8年,在东京工业专门学校攻读应用化学工程。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代读书的书香家庭内出生的。家庭生活靠着祖父的工资和些许田产,是不算富裕的。在我半岁时父亲就去日本留学,每年暑假回家一两个月,因此我幼年主要是在祖父的教养下成长的。我年幼的时候比较聪敏,深得祖父母及父母的钟爱。我是老大,下有3个妹妹,也曾有过1个弟弟,但早殇;我叔父生子较晚,因此较长时间内我是家中的“独孙、独子”,在这书香人家中,我被父、祖培养成一个从小聪敏好学而行动比较稚拙的孩子。6岁时进了祖父当校长的三林小学读书,当时的学制是初小4年,高小3年,我因聪慧,用5年就读完了7年的课程,11岁即从小学毕业,但生活上一直由祖母与母亲照料,因此一直到中学高年级生活还不能自理。

我父亲1913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当时他的留日同学朱叔(源正)被聘为浦东中学校长,他也被聘为浦东中学新设的应用化学专修科主任。浦东中学是一位建筑业主——杨斯盛倡办的,教学质量比较好,是当时上海少数几所有名中学之一,我1915年从三林小学毕业后,就进入这所中学学习。当时的学制为5年,而一般中学只有4年,因此我在中学已念了一些当时的大学课程。入学时,我和父亲同住在教师宿舍,半年后全家搬到学校的宿舍,我就住在家中,一直到高年级才在学校寄宿。这学校的不少教师都是当时的名师,如王季梅、周钧如、李传书等先生,另有一些是从国外回来的,如吴玉麟、谭颂等先生。我在这些教师的熏陶下,加以比较聪慧,学习进步得很快,每学期总是名列前茅,深为老师们称赞。但因一直住在家里,一切生活都由父母操心,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五四运动前后,学校领导鼓励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特别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大力支持,邀请当时的先进分子如恽代英等来校演讲,我也随着大流参加这些活动。当时赴法勤工俭学高潮掀起,我父亲本有意要我留法,但可能因我太幼稚而未下决心。1920年暑假我中学毕业,当时全班26人中我年龄最小,但我是全班第一名。中学里比较接近的有徐炳勋、郏济时等学长,前者和我一同考进交通大学,后者进了同济大学,是现在唯一一位还健在的中学同学。(P2-3)

序言

前言

西迁人:流芳史册的伟岸群像

贾箭鸣

西迁人,即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在西安交大师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声望,社会上广泛赞誉,校内外引为楷模。值此交通大学西迁60周年到来,房立民先生主编、杨澜涛博士协助完成的《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前两册问世,这是两本内容丰富感人肺腑的图书,是西迁前辈的礼赞,也是献给西安交大双甲子庆典的一份厚礼。

美哉吾校,史册流芳,成就伟业,关键在人。1955年启动,1956年形成高潮,1959年最终宣告完成的交通大学西迁,出自中央重要决策,源于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融汇着西迁师生员工的万丈精诚和无数心血。如果说交通大学的成功西迁是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的一个范例,那么西迁丰碑是由彭康校长率领的全体西迁人用青春、智慧和满腔热血牢牢奠定的。正如这两册口述史所记载的那样,60年前,“举家西迁高风尚”(江泽民学长语),艰苦奋斗铸魂魄,全体西迁亲历者——那些当年从繁华大上海毅然奔赴古城西安,在大西北黄土高原默默耕耘的教师、职工和学生们,以开拓者的勇气,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为交通大学迁校后取得更快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建立了不朽功绩。

口述史贵在存真,口述的价值在于还原现场,在于更加真切看到人与事,并从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两册口述史图文并茂,娓娓道来,行文质朴,以大量鲜活的事例、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波澜起伏的心路历程,展开了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画卷,深化了我们对于西迁人、西迁精神和西迁道路的认识。我们从中体会到,“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正是西迁群体的生动写照,是他们用实际行动乃至毕生努力创造出的丰厚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来之不易,凸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一流大学的真谛,是实现西安交大使命与愿景的不二法门。今天志在接续薪火勇攀高峰的人们,应该记住西迁前辈的事迹,记住这16个字,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

在这里,我不但要向本书的主人公——创造历史的西迁前辈们致以深深敬意,也要诚挚感谢主编房立民先生和他的助手杨澜涛博士。实施口述史在内的西迁史实“抢救工程”,是几年前校党委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由宫辉副书记组织开展,我本人参与了其中的工作。鉴于口述史在我校初次进行,需要有经验的同志担当其事,我特别邀请了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房立民先生。他是我的老师,长于写作和编辑,一生笔耕不辍,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活跃人士,我入学就读期间和留校工作后,都曾跟随他学习采访,由此接触到不少西迁人,从中学到了很多。后来我们之间也多次愉快地进行合作。不过,虽然我这次选对了人,却忘记了对方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家了。但我所看到的是,“老黄牛更赛当年勇”,房立民先生不仅爽快地应承下来,立即就着手进行,还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把工作开展得更好些。他与新人职的杨澜涛博士一老一少亲密合作,一家接一家登门访谈,一遍又一遍整理录音,一次又一次推敲文稿,字字句句务求其真,废寝忘食在所不惜,短短两年多就紧赶着完成了41篇60余万字的口述史,其中所耗费的巨大心血可想而知。我想,这两册书的出版本身就是西迁精神发扬光大的一种体现。

口述史是稀缺和珍贵的,涉及交大西迁的内容就更是如此。岁月流逝,时不我与,西迁亲历者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了,许多前辈已经相继离开了我们,因此史迹的抢救非但势在必行,还很急迫。在本书所采访到的几十位西迁前辈中,我只是跟着去过建校元老王则茂老校长家里,与这位可敬的九秩老人有过一番深谈,于今言语犹在耳际,而老人家却已蘧归道山,来不及看到本书的出版了。事实上,已有多位接受过访谈的前辈在成书过程中不幸与世长辞。这警示我们加快步伐,抓紧开展相关工作,把所有应该留下的东西抢救出来,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资政育人作用。因而,以双甲子校庆为新起点,有关西迁历史的研究与宣传亟待深入,《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的其他几册也应该尽快问世,形成一个较为可观的图书系列。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同志们愿为此付出更大努力。

(作者系西安交大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档案馆馆长)

后记

后记

《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1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确立的一项重要选题,目的在于通过当年亲历西迁的先辈们的口述,把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录下来。那时的一代现在已处耄耋之年,能留下这点文字,实在可贵,他们的事迹都很感人,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们说,历史就是在特定时间发生的,是独有的,有个性的,交大西迁的历史正是这样,特别是它创造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交通大学已在西北永久地扎下了根,还在茁壮成长,我们的初衷也是通过亲历者口述来留下更多的史料,以唤醒西迁过往的记忆,使其历史更加鲜活。同时也为佐证西迁精神,使其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在成书过程中,因时间紧,任务重,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柳晨、何园老师以及美术编辑伍胜、任加盟老师,不辞辛苦,对书稿字斟句酌,精心设计装帧,对他们的付出我们深表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房立民
绘者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581200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9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2015288375
中图分类号 G649.284.11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1
18
整理 房立民//杨澜涛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7: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