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内容
编辑推荐

先生之思想弱水三千,在此仅取一瓢,与读者共享。赵一编著的《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立意即在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将先生关于《孟子》一书的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东西进行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相结合,让你在古朴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中轻松漫步,并在不经意问找到生命的真谛。

内容推荐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

赵一编著的《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最深刻、最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目录

第一章 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

圣人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生立身的三宝:正义、尊严、人格

孟子的人格魅力在选择中彰显

君子三乐:事亲、做人、育人

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

第二章 义与利的千古辩论

人生就是围绕着利进行的圆周运动

舍私利求大义,活出人生极致

君子争义,小人争利

伪君子的暗箭难防,真小人的明枪不易躲

人性的弱点:难以挣脱的蝇头小利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第三章 自古至今的追求:天下定于一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女人为何要背负红颜祸水的罪名?

孟子王道政治路线中的社会福利观

孟子心中的“桃花源”

自立自强才是生存之道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第四章 冷眼观盛世,居安常思危

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品质:承担意识与批判精神

民族气节铸就民族之魂

冷眼观盛世,居安常思危

平民为什么要为战争埋单?

一方青山,万代共享

第五章 人欲是最险恶的东西

心淡如水,无欲则刚

追求仁慈之心,讲究与人为善

“远庖厨”隐含的是恻隐之心

方正做人,圆滑处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名利钱财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第六章 眼睛看到之处就是能够达到的地方

从“士无恒产有恒心”到“有恒产者有恒心”

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两种特征:温润如玉和铮铮铁骨

成功的两个必备要素: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

宁做搏击长空的苍鹰,不做坐井观天的青蛙

扼住命运的咽喉,舞出精彩的人生

成功的最短路径是曲线

第七章 人情练达的学问

投其所好与交际之道

尊重他人始于尊重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服他人的方法: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顾左右而言他,化尴尬于无形

孔子的识人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

以大事小是仁者风范,以小事大是明智之举

人生需要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第八章 用人之道与领导哲学

取才之道:不拘一格选人才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领导者的最低标准:在其位,谋其政

领导者的大忌: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上行下效的力量

“情”字蕴含的领导哲学

第九章 气度决定人生

养浩然正气,做上品圣人

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

坚持君子之勇,拒绝匹夫之勇

胸怀决定人生格局

持物我两忘之心,处红尘悠闲自在

第十章 人生如梦,且行且珍惜

得意失意,皆以平常心处之

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另类解读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生短暂,把握当下

试读章节

第五章人欲是最险恶的东西

“远庖厨”隐含的是恻隐之心

孟子一句“君子远庖厨”,使后世“君子”们如获至宝,从此将狭小的厨房扔给了女人,而他们只一味地在饭桌上享受!

“君子远庖厨”真的承载了让女人掌管人间烟火的内涵吗?南怀瑾先生说,这句话其实被后人曲解了。为何如此说,又怎样被曲解?这得回到历史现场来寻找答案。

孟子在齐国时,一次,他看见齐宣王用一只羊代替牛来做祭品。于是说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意思是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便不忍心看它们死;听到它们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厨房远远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种心理正是一种恻隐之心,跟君子把厨房留给女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此,不得不佩服后世君子们曲解经典以“为我所用”的功力,真是登峰造极。

远庖厨,是恻隐之心的表现,君子就入佛吃斋不杀生了吗?非也,酒肉穿肠并不是君子所不为。再说,植物也是生命啊,是否就不进食了呢?当然不是,因此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阐述的是如何面对人生的一些不得已。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吃素食也好,吃肉食也罢,总是一种不得已。认识到这种不得已,从而产生恻隐之心、远庖厨,这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并非是要做给谁看。

在社会中,在人生中,我们也有很多不得已,首先我们要明确那是不得已,是要尽量避免的,奴隶的身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了奴隶的人竟然抚摸着伤口体会出做奴隶的美来。吃牛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西班牙人把虐杀公牛当成一种娱乐;吃驴肉也不见得如何可恨,可恨的是有的国人想出活剥驴皮这种残暴的行为。远庖厨就在于一种勇于自责的清醒和试图摆脱的渴望。

因此,面对人生的不得已,要常怀恻隐之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唯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然会产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

从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

一次,比丘在禅定中,见到小沙弥只剩7天寿命了,心中不忍,于是叫小沙弥返家看望父母。结果7 天过后,小沙弥竟然又回来了。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观察,发现小沙弥寿命得以延长,于是比丘问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小沙弥想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说了一件他自认为很普通的事情。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河边的一个蚁穴,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挡住。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而延长了12 年的寿命,后来他更加认真修行,证得了四果罗汉。

小沙弥护住蚁洞一事,看似举手之劳,却因其怀有一颗恻隐之心,自得善报。

恻隐之心乃是在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情感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使人不至于变得冷酷,它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它构成无数善良而又高尚的动机。

但是不是任何恻隐之心都会得到回报,在大发你的同情心时,也要分清状况,认清对象,并想到后果,否则,就会陷入东郭先生的境地。

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记载了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背着一口袋书,在去中山国谋官的途中,遇到一只受伤的狼,狼恳求他帮忙,以便逃过猎人的追捕。东郭先生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便把狼藏在了自己的书袋里。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向东郭先生询问狼的去向,结果东郭先生骗过了猎人。等猎人走远后,他又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搏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幸好一位农夫走过来,将狼重新骗入口袋中,并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红楼梦》中有云: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其本来喻指人忘恩负义,其实狼的本性如此,一切都是由于东郭先生乱动恻隐之心导致的。所以凡事要辩证对待,不可一味地偏执于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总之,君子远庖厨,呼唤的就是一颗恻隐之心。对万物常怀恻隐之心,愿意珍重一切生命,这样也就找到了做人的快乐。P110-113

序言

穿越千年时光,解读孟子思想

儒、释、道三家被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影响力已经穿越华夏九州,走向世界。其中,儒家思想更是被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喻为中华民族的“粮食店”,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赖以生存的基础。

说到儒家思想就不能忽略孟子,一位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现在,当我们手持《孟子》薄卷一册时,恐怕已经无法准确捕捉到孟子的思想光辉,因为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距离我们生活的21世纪太过遥远,千年光阴已经给《孟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现在,我们欲追寻圣人的足迹,研究其睿智的思想、光辉的人格,定当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孟子比孔子晚出生179年,邹人,身世和经历与孔子相似,3岁丧父,幼年受母亲三迁之教,15岁时离家赴鲁国求学。据《史记》记载,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先是“治儒学之道,通《五经》”,旦夕勤学到30岁,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成邹鲁一带名儒,接着在家乡收徒讲学,教书育人十余载,宣扬儒家的仁义学说。44岁时,孟子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认定自己肩负“木铎”的使命,应该人世传道,教化民众,于是他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各国间”。这番阵势也确实要远远强于其先师孔子。

孟子先后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在魏国深受礼遇,也曾任齐宣王之客卿。他在手握大权的国君面前,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而是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不过,当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诸侯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企图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称霸天下,他们认为孟子的学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合时宜,所以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被采纳,更缺乏实施的机会。

孟子在花甲之年凄然返回故乡,与弟子万章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先师孔子的思想,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效法孔子的“仁”道,推行“仁政”观念,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政争取人心,统一天下。

孟子以一身正气为天下苍生请命,却一生不得志,最后不得不独善其身。司马迁在《史记》中分析原因,认为孟子所讲的天理人伦、政治道德的理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无异于“持方枘而内圆凿”,如同拿一个方形的塞子,想要把它放进一个圆形的孔中一样,怎么能成功呢?因此,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根本不可能为当时急功近利的国君们所接受。刚烈直率的孟子只好独自叹息众人皆醉我独醒,大道之言有谁听!

其实,孟子的价值正在于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实践过程。在无法改变现实以力取胜的丛林规则之后,孟子坚拒现实的荒芜、沦陷和卑劣。他铁肩担道义,在现实世界堕落的同时,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这就是圣人风范,可为万世之师表。 后世宋儒评价孟子“有英气”。孟子那种以个人人格为中心的倨傲风范,那种“说大人,则藐之”的狂狷之气,那种“圣人与我同类,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意识,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些“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流芳的豪言壮语,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确实气贯长虹!

孟子及其弟子编著的《孟子》一书之所以让我们心生排斥,觉得它是老学究的东西,就是因为孟子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隔千年。而这千年的光阴,给了后儒们进行演绎以为我所用的空间,他们尽情地发挥和再造,终于使《孟子》符合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却违背了圣人的本意。南怀瑾先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拨开蒙尘的先贤之作,让它们以一种本真的面貌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南怀瑾先生讲《孟子》生动幽默、平实易懂,且内涵深远,如莲绽放。听先生言,如沐春风,没有任何负担与倦意,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开朗。

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孟子形象与以往正宗儒家经学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没有生硬刻板,没有简单说教,也没有不近人情,而是还原孟子的本来面目,把这位耿直方正、正义凛然的老夫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先生通过他的一番慧心,把孟子重新唤醒,将他带到现代,设杏坛一座,对着世人开始宣讲,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拍案而起,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味道。

先生之思想弱水三千,在此仅取一瓢,与读者共享。本书立意即在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将先生关于《孟子》一书的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东西进行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相结合,让你在古朴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中轻松漫步,并在不经意问找到生命的真谛。

我们的心已经蒙尘太久,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野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落在身后,踽踽独行,我们似乎成了只知道追求金钱、享受物欲的行尸走肉。面对这种可怕的情况,我们应该明白,现在是停下来等等灵魂的时候了。孟子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何为心?即灵魂,修养灵魂最好的方法就是少一些欲望,这话说得多么切中要害。只要欲望少一些,快乐就会多一些,正所谓知足常乐。如何“寡欲”?当保持赤子之心,即保持为人的本色,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外,还要养一身浩然正气,做精神的强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做人当做大丈夫,才不枉今生为人!

生逢盛世,乃国家之幸,人民之幸。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实际的理想。但是,孟子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时为我们敲了一记警钟。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有忧患意识,避免头脑发热.要以冷眼观盛世,在安乐和平中拒绝骄奢淫逸,绝不重蹈盛世转衰的覆辙。

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在此仅撷取一朵浪花。一粒沙中可以藏着一个世界,而这朵浪花中藏着的是孟子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故、人格修养通透的解读,这些解读绝不仅仅针对某个时代,它们更多逼近的是世界的本质,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问的真意,你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也许这些就是能让你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赵一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417217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6000869
中图分类号 B222.5-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