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是乔良将军“帝国论”三部曲的部。作者继超级畅销书“超限战”之后,十年磨一剑,“突击”金融,为读者预见明日中国:“军事和金融,不但相关,而且非常相关——不了解金融,就不了解美国人的国家生存方式,终就无法理解美国人的战略意图。换言之,懂金融,才能‘知彼’,而知己知彼,才能终打好中国的‘崛起之战’”。

这本书以世界格局及全球热点为背书,以金融为切入点来告诉你:今天的世界为何是这个样子;未来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

内容推荐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是乔良将军“帝国论”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是继“超限战”之后,作者的又一力作。十几年来,乔良将军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充分结合国内外形势,冷静透析全球热点事件,直入事件内核,不但对美国金融霸权演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读者明晰金融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重要地位;也对美国对华战略的发展走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探讨了中国的应对之策。

作者在书中时而冷静分析,鞭辟入里;时而满怀激荡,真知灼见迸发其间。可以说本书是欲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了解全球政治、军事、经济走向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目录

自序:当帝国即将成为过时的话题

引言:“9·11”,美国国运的拐点

一.帝国前史:老欧洲没落与美国的崛起

 1.用资本的方式理解战争

 2.被忽视的资源和资本能力

 3.同盟国:鲜血与资本的劣势

 4.协约国: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5.的受益者只能是美国

二.金融殖民;货币的历史逻辑和轨迹

 1.新殖民主义:“绿纸”换实物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美元全球化

三.金融魔杖: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1.美元指数周期律:“过山车”与“剪羊毛”原理

 2.美元之祸1:拉美金融危机

 3.美元之祸2:东南亚金融危机

 4.金融海啸搅了第三次“剪羊毛”的美梦

四.硝烟背后:美国为何而战

 1.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NO!

 2.科索沃战争剑指欧元

 3.阿富汗反恐:打回全球资本对美国的信心

 4.“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战争快变量控制资本流

五.世纪之问:金融战与阴谋论

 1.谁用货币绑架了世界

 2.金融战是战略工具还是夸张比喻

 3.阴谋论本身就是阴谋

 4.“金融殖民”是耸人听闻还是当下现实

 5.中国人的财富如何成了华尔街的盛宴

 6.寒冷的冬天正在来临

六.重振或衰落:美国战略大调整能否避免颓势

 1.清醒又无奈的选择:战略重心东移

 2.N多个因素促美战略调整

 3.与战略收缩态势匹配的新军事战略

 4.深度展望:这次是否真的衰落?

七.谁将崛起:当美国自己击倒自己时,中国该做什么

 1.保罗·肯尼迪为什么没有言中?

 2.虚拟经济吃尽了货币霸权的红利

 3.美欧反目,资本争夺与金融资本主义的毁灭

 4.互联网,大的创新消解后的帝国

 5.祈愿:命运之神眷顾中国

附录一:金融全球化与财富转移

附录二:大国崛起要有大智慧

附录三:大时代来临前的大国较量

后记

试读章节

帝国前史:老欧洲没落与美国崛起

美国是个帝国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如果说是,美国却分明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它没有海外殖民地,也不从其打仗占领的国家公开地掠夺资源财富,更不驱使、奴役占领地的人民。从这几点来看,美国完全不像一个帝国。但如果据此判断美国不是帝国,那美国为什么追求霸权,并且实实在在拥有霸权——美国在最近40多年里,用美元构筑的金融体系将整个世界带入史无前例的金融文明而从全球获利。那么,美国是如何拥有霸权并成为史上最新也最强盛的帝国的?

所有的帝国都会追求霸权并行使霸权。但霸权的核心是什么?霸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又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从中国人谈论“霸术”到西方人(马基雅维利)研究“君主论”都一直瞄准的靶标,却很少有谁能一语中的。

当这个话题在过去一百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里加入了美国因素之后,就更加变得扑朔迷离,令人难解。

首先,美国是个帝国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如果说是,美国却分明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从它没有海外殖民地,也不从其打仗占领的国家明目张胆地掠夺资源财富,更不驱使、奴役占领地的人民这几点来看,美国完全不像一个帝国。但如果据此判断美国不是帝国,那美国为什么追求霸权,并且实实在在拥有霸权?要理解这一点,理解什么是美国的霸权,就需要从1975年8月15日之后谈起,这一天是历史的分水岭。因为自这一天始,黄金所扮演的商品等价物角色,被美国人废除了,美国人用纯粹的信用——纸币——驱逐了黄金,获得了它孜孜以求的金融霸权,顺便也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把人类社会带入了实质性的金融殖民时代。

表面上看,美国的确没有一块海外殖民地,但它却把全球的资源和产品乃至全球贸易都纳入了用美元结算的体系;它也的确没有公开掠夺过别国的资源和产品,但它用几乎没有成本的“绿纸”交换这些资源和产品,这无异于隐形的掠夺;它也没有驱使和奴役别国的民众去为美国直接打工,但它却通过制造业转移,把美国人眼中的那些“垃圾产业”“夕阳产业”统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了间接的“驱使和奴役”,它自己却不用承担管理和统治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成本,当然也就不用面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劳资纠纷、反抗和敌意,而帝国之利,它却一分也没少得,甚至所获更丰。看看近20年来,美国GDP比20年前最高值整整翻了一番的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拉开的距离!

这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帝国。

美国如何做到的这一点?

有些人试图解开这个谜,但几无成功;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沉默和回避。谁愿意冒揭开“伏地魔”的真实面目而被它所伤害的风险呢?想想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遭遇,再想想阿桑奇和斯诺登的下场!

在美国和霸权的奥秘这一顶级话题面前,“天机不可泄露”!这句中国人的古语,似乎已成为世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禁忌,集体性失语。那么,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缺位,究竟是无知者的认识盲点,还是有知者的刻意掩盖?我想是二者兼而有之。

无知者的认识盲点,可以不必追究,因为人类历史上,知识和思想,从来就不是对所有人洞开的。

对“有知者的刻意掩盖”,我们倒是应该问个究竟。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要对美元怎么可以并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世界——这一人们从日常生活到国与国贸易融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的问题——要刻意遮蔽,不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甚至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独独不讲授人类经济史、金融史上这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环节?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更由于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及世人太久地沉溺于某种类似于庞氏骗局的迷官中不能自拔,我从整整10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探究的结果是,我不得不承认,不管人们喜不喜欢,赞美抑或反对,所谓美元霸权即美元体制,其实已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此前一切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即金融文明形态。它在最近40多年里,成功地把世界各国的货币都变成了美元的附属品,用美国的信用创造控制了人类的交易模式,同时也就深度控制了人类的生产模式——一切生产都用美元计价,从而最终也就表达为为美元而生产。正是这一结果深刻地改变了也构成了我们当下的文明。

但归根结底,有一样东西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历史上的所有文明,都被某一强势帝国所主导,并使之成为该帝国的基本获利方式。正像古希腊文明其实质是雅典对周边城邦统治并因此获利,古罗马文明是罗马帝国对地中海国家的奴役而因之获利,大英帝国用殖民方式推进贸易文明并从3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获利一样,美国人用美元构筑的金融体系将整个世界带入史无前例的金融文明而从全球获利。

就此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文明,都是某一帝国为一己私利制造出来的获利工具。同时也是被其覆盖的国家屈从于帝国中心权力的生存乃至生活的方式。这就是文明的本质。农耕文明如此,工业文明、贸易文明亦如此,金融文明也不会例外。公正地说,每一种文明相对前者,都是一种进步,但每一种文明,又都是帝国自私自利的产物。美国作为金融帝国亦即金融帝国的肇始者,同样如此。

那么,美国是如何成为史上最新也最强盛的帝国的?

……这句中国人的古语,似乎已成为世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禁忌,集体性失语。那么,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缺位,究竟是无知者的认识盲点,还是有知者的刻意掩盖?我想是二者兼而有之。  无知者的认识盲点,可以不必追究,因为人类历史上,知识和思想,从来就不是对所有人洞开的。

对“有知者的刻意掩盖”,我们倒是应该问个究竟。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要对美元怎么可以并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世界——这一人们从日常生活到国与国贸易融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的问题——要刻意遮蔽,不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甚至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独独不讲授人类经济史、金融史上这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环节?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更由于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及世人太久地沉溺于某种类似于庞氏骗局的迷官中不能自拔,我从整整10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探究的结果是,我不得不承认,不管人们喜不喜欢,赞美抑或反对,所谓美元霸权即美元体制,其实已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此前一切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即金融文明形态。它在最近40多年里,成功地把世界各国的货币都变成了美元的附属品,用美国的信用创造控制了人类的交易模式,同时也就深度控制了人类的生产模式——一切生产都用美元计价,从而最终也就表达为为美元而生产。正是这一结果深刻地改变了也构成了我们当下的文明。

但归根结底,有一样东西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历史上的所有文明,都被某一强势帝国所主导,并使之成为该帝国的基本获利方式。正像古希腊文明其实质是雅典对周边城邦统治并因此获利,古罗马文明是罗马帝国对地中海国家的奴役而因之获利,大英帝国用殖民方式推进贸易文明并从3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获利一样,美国人用美元构筑的金融体系将整个世界带入史无前例的金融文明而从全球获利。

就此意义上说,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文明,都是某一帝国为一己私利制造出来的获利工具。同时也是被其覆盖的国家屈从于帝国中心权力的生存乃至生活的方式。这就是文明的本质。农耕文明如此,工业文明、贸易文明亦如此,金融文明也不会例外。公正地说,每一种文明相对前者,都是一种进步,但每一种文明,又都是帝国自私自利的产物。美国作为金融帝国亦即金融帝国的肇始者,同样如此。

那么,美国是如何成为史上最新也最强盛的帝国的?

……

P13-16

序言

当帝国即将成为过时的话题

帝国,是个千年话题。这个话题一千年又一千年地影响着东西方人类,这个话题令人着迷。

今天,又到了千年一易的时刻:不是帝国之旗易帜,而是帝国大剧的帷幕,徐徐垂下……从大秦帝国、古罗马帝国开局,到大英帝国、美利坚帝国收官,这一出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长剧,终于演到了尾声。

回过头去看,没有一个帝国曾重复过别人的历史,但帝国运行的曲线,却惊人地相似:都在亘古不变地演绎着抛物线原理。这是否就是帝国兴衰之道?从某种角度说,是的。但如果仅用这种道理去描述和总结每一个帝国的兴衰起落,那与我们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何异?

一定还有更本质的东西在影响和左右着帝国运行的轨迹,如同万有引力影响我们的呼吸、速度、力量乃至生命的长度。这个过程的传导太过复杂,复杂到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复杂性”,遮蔽了我们洞察事物本质的视线。我们非要等到不同寻常的事件和人物“涌现”时,才会发现那些无法忽略的环节。而当我们把这些环节一个个穿起来,串成一条绵延不断的长链,就有了我们所谓的“历史”,包括帝国史。

这时,我们会把目光聚焦在诸如“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秦并六国”“亚历山大远征”“坎尼之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法国大革命”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上;或是把视线投向赢政、恺撒、汉尼拔、拿破仑、毛泽东、罗斯福这些以一己之力开凿了历史风貌的大人物身上。我们以为,正是这些事件和这些大人物的“涌现”,推动并构成了人类社会已知的历史。

而我们不知道,又是谁,在背后推动这些大事件和大人物去缔造历史?

我们从不这样理解历史:先有青铜和铁,后有恺撒和秦始皇;先有马镫和火药,后有成吉思汗;先有蒸汽机,后有全球贸易和“日不落”;先有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有金融霸权和全球化。

我们不情愿说,技术创造历史,技术也改变历史,技术总是先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走在一切历史的前面。仅仅因为,任何技术都是没有体温的,远不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得生动且鲜活。

我们不肯承认我们被自己创造发明的技术所左右、改变甚至主宰了命运。

我们只把技术看作是被人类驱遣和使用的工具。

我们意识不到每一种革命性技术,都在改变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重塑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

我们完全忘了,技术在帮助我们先是用狩猎和战争,然后用农耕和生产线,现在又用金融和计算机追逐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刷新我们的人际关系、族群关系乃至国际关系。

甚至连我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慕之心,也由于技术的助力,从鱼雁传书的曲折隐晦演化为网上约会式的赤裸直白。

其实,纵观人类进化史,说技术左右人类,一点儿也不为过。这就跟仆人常常以卑微的狡猾左右主人的生活是一个道理。技术就是如此左右人类的“仆人”。

今天,技术又一次开始强迫人类做一次“创世纪”式的改变。如同它用蒸汽机把从中世纪走出不久的西方拖入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互联网也将要把整个世界,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强行拖入一个现在还难以命名的社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和普及,各种由此衍生的新技术全都在开足马力,一个亘古未有的大时代即将开始。社会变更必需的两大要素——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交易方式的改变——已然具备。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形态将出现超乎想象的巨变。领跑人类社会200年、中国才刚刚迈进门槛的世界主流发展模式,即将告终。新的社会已经拉开序幕。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太让人措手不及,整个世界都还没有为应对和迎接这一变化做好心理准备。

技术,却又一次跑到了人类领悟力的前面。

不可否认,引发这一改变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它用两大技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一是金融技术,二是信息技术。前者更借助后者之力,推动美元的全球化,建立起了无远弗届的金融帝国,把整个地球变成了美利坚的金融殖民地。但宇宙间的一切道理都是相通的,自然界的物极必反,表现在社会界就是盛极必衰。这个道理,美国比谁都懂,所以它才拼命地创新科技,发展军力,期冀用高科技武装的举世无双的军力,震慑来自任何方向的后来者挑战,保住帝国霸权不旁落。从此刻望去,美国几乎已经无可匹敌地做到了这一点。但出乎美国人所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击倒美国时,美国却有可能自己击倒自己!从技术史角度看,过去一百年里,美国为这个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创新出了互联网。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一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创新,将成为美国为自己准备的“帝国掘墓人”——互联网演变必然带来的两大趋势陛结果:“去中心化”和“去货币化”,不可避免地会伤及乃至剥夺美国的两大特权:政治霸权和货币霸权。因为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信息共享,将使信息垄断不复存在,起码将其降到最低限度,这将不可逆转地消解一切权力,包括帝国霸权。个中原理就是:一切权力都来自信息垄断。信息垄断一旦打破,一切权力将不攻自破。

这意味着,美国之后,将不再有帝国;也意味着,权力的转移,也不再只是大国问的游戏。权力分享,会成为世界格局重塑的主题。  显然,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老大,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甚至根本就没打算做这种准备。这一点,从美国的一些顶级智囊为什么反复谈论“修昔底德陷阱”的话题,即可窥出美国人当下的心态。很遗憾,这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刻舟求剑”:以为只要打压住挑战者,就可以保住帝国江山永不易帜。

但,任何人,任何力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趋势对抗,特别是当趋势已经如此明显之际。美国不可以,中国也不可以。

这一趋势昭示世界也昭示中国,帝国之路走不通了。不管美国是否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中国都必须另辟蹊径。另辟,如何辟?时下中国,流行“腾笼换鸟”说,在我看来,“腾笼换‘脑’”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清醒的是:中国的崛起,决不能重蹈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后发优势直接挑战老牌帝国,但又不能完全回避与老霸主的较量。起码在新时代将临未临,我们大家都已把一只脚迈过新门槛之时。

这就是说,在我们能否赢得未来之前,先要赢得当下。

现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正在跌进一个比“烂”时期:谁比谁更烂,谁就先倒下。中国唯有不遗余力,不惜一切代价,不让自己比别人先倒下,让别人先你倒下,你就有机会挺住,然后逐步修复自己,重返快车道。

以中国今天的体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击倒中国,但这并不等于中国就没有被别人击倒的可能。就中美两国而言,中国今天真正要应对的,主要不是美国的军事霸权,而是其金融霸权。近四十年来,美国利用手中的金融权杖,通过阶段性交替释放或减少美元流动性,形成吞噬全球财富的美元周期律,这是一种可怕的“金融呼吸”:大开大合之间,把各国经济像绵羊一样喂肥后再伺机宰杀,迄今已几经实战,屡试不爽。虽然道理上说,“只要你自己不倒,就没有人可以把你打倒”,但美国人的“金融呼吸”,对于中国最脆弱的软肋——刚刚开放资本项目的金融系统来说,的确有“击穿你的软肋就让你倒地”的可能,何况美国也确有此能力。对此,中国怎能因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深信不疑,而让自己成为不设防的“罗马”?

这一不祥的预感让我忧思如焚,也是我写作这部《帝国之弧》的动机。当我不时怀疑自己是否忧虑过度之时,整个世界正乱云飞渡,乱象纷呈。内战、恐袭、股灾、难民、油价暴跌、教派冲突,所有的乱,最后都可归结为争夺资本之乱,而所有的资本之乱,都与美元有关,这本书,或许会对人们厘清乱象冷静判断有些许之用,特别是当我们已与美国和世界站在同一条(互联网)起跑线上,向那个虽不确定,但越来越清晰的目标冲刺时,尤其需要一帖清醒剂。历史的发令枪已经打响,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国小国,都在争先瞄准终点发力。值此决定国运之际,我只想提醒我的国家,清醒。清醒才是一个长跑者最重要的武器,如果你已经具备足够体力的话。我们不必在意自己是不是这场“马拉松”的领跑者,我们只要争取成为最后的撞线者。因此,清醒,是必须的。

后记

这部书的写作是从第五章“世纪之问:金融战与阴谋论”开始的。起初只是美国金融危机后,我在北大某个经济论坛的一次演讲。后来,又写了“美国人为何而战”。这篇东西是为《中国青年报》写的专稿,发表后出乎我的意料,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居然在国内各大网站点击量过亿。仅凤凰网这样一家中等网站上,点击量居然突破1000万,跟帖12万条。据说,创下了单篇文章点击量的记录。此后,我又陆续写了第六章“重振或衰落:美国战略大调整能否避免颓势”(收入社科院《美国蓝皮书(2012)》)和第一章“帝国前史:老欧洲没落与美国的崛起”(刊发于2014年9月4日的《参考消息》)。其余各章包括序言则是后来专为本书的完整而撰写。

掐指算来,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整整6年时间,但其实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则始于12年前:我与王建、李晓宁、王湘穗以对话体撰写了《新战国时代》一书。在这部书中,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9·11”是历史性转折事件,由此开始,美国将出现“L”型下滑甚至衰落;二是“币缘政治”(这一命名由王湘穗提出)将成为与“地缘政治”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国际社会的行为模式。比这两个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书中(主要是王建的贡献)指出了美国“产业空心化”后,虚拟经济的不可持续,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并且为期不远。5年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这次合作唤起了我对经济特别是金融问题的强烈兴趣。我开始把美元与美国的生存方式及美国的国家大战略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作为军人,我希望重新解开美元与战争的关系,美国人为何而战之谜。在这一思考及探究过程中,王建、晓宁、湘穗三位兄长,对我的帮助和启迪甚多,令我深怀感念。

现在,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的脑际涌现出了一长串需要感谢者的名单。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凤凰联动”的张小波先生、宋强先生和汪毓楠编辑,没有他们最初的鼓动,我或许不会开始这本书的写作。我还要感谢人民出版社的侯俊智先生,没有他的催促,我也不会赶在2015年结束之前完成全书的整理。但我要特别感谢的是长江文艺出版集团的金丽红大姐、黎波先生,感谢他们激赏并应允出版本书;尤其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孟通,他为本书甚至远不止是本书,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地做了大量技术性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而本书另一位责任编辑管紫璇,则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致和周全,为本书可能出现的遗漏和瑕疵,做了合乎规范的打磨和校准,才使本书得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面世。为此,我唯有感激。

我还要感谢美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与他的对话,对我来说是一次检验自己观点也了解对方看法的难得的沟通与交流。陈先生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嘹望东方周刊》的戴闻名女士和《环球时报》的王亚斌先生,本书把我与他们三人的对话和访谈收入附录,大大丰富并扩展了本书的内涵。

此外,我还要格外提及我的妻子和妹妹,她们在过去的2000多个日夜里,为本书的写作所做的默默无闻的付出,是难以用“感谢”或“感激”这样的字眼就能回报的。当妹妹告诉我,仅去年一年,电脑字数统计显示,她为我打了整整247万字(包括每篇文章的反复修改)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还有我的可爱的女儿,她对本书以及我专为她写的《给女儿的99条建议》一书的期待,也是我写作的动力。还有我的岳父岳母及所有亲人们,以及那些对我在《超限战》出版17年后的第一部个人专著充满期许和激励的朋友们,对你们,我除了感谢和感激还能说什么?

唯一让我伤感的是,当本书出版时,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已在天国安息,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儿子分享这一他们期待已久的时刻。我至今还记得父亲看过《超限战》一书后对我的激赏,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父与子的宿命——儿子为了父亲的骄傲而存在。而母亲则在“美国人为何而战”这篇东西写成当天,在医院寂然离世,终未能与我这不孝子见上最后一面,就成了儿子心中永远的痛!现在我只有把这本书献祭于父母大人的灵前……

最后,我认为有必要特别申明一点是,书后所列参考文献,虽然在本书中并未一一引用或呈现它们的观点,但对这些重要著作的阅读,加深了我对本书所论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故在此一并向上述文献的作者们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而对于所有愿意花自己的宝贵时间读这本书的读者,我希望你们在读过之后,能有人引作者为同道,则吾愿足矣。

乔良

2016年1月9日生辰之际于北京夕照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乔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86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6045709
中图分类号 K712.09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