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
内容
试读章节

谢灵运为人兴多才高,写山水诗时寓目则书,“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凡仰观俯察到的山水草木,无不络绎奔会于他的笔端,一一化为名章迥句、丽典新声。对于这一点,黄节曾精辟地指出:“汉魏前叙事写景之诗甚少,以有赋故也,至六朝渐以赋体施之于诗,言情而外,叙事、写景兼备,此风自大谢开之。”又说:“谢山水诗.当连贯读之。”①当我们展读谢灵运的山水诗,从他最初为永嘉郡守所写的“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到最后他被杀前一年在江西所写的“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也同时展读了诗人“壮士郁不用”的心路历程。黄节说的这种“赋体”、“连贯”施之于谢灵运山水诗,便形成了一种全景活动画面似的结构方式,视点不定,角度转换,画面在一俯一仰之间作快节奏、跳跃式的变化,时空跨度很大,令人目不暇接。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一诗,叙事、写景、言情兼备,诗中景象繁密,层次重叠。当写及题目的“四面高山”之景时,诗人把山光水色组成一连串的活动景观推到人们面前,一时间纷至沓来,奇趣横生:“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汉代大赋如“子虚”、“上林”,极写山川景物,其上其下,以至东西南北,铺陈排比,堪称大奇致。谢诗的“俯…‘仰…‘上…『下”二句,笔法铺排开合之状,显然是从大赋点化而出,足见诗人才高词盛,钩深极微。又如“初去郡”写诗人去郡时的具体情景:“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垌。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也是叙事兼写景,一句一景,移步换形,画面跳荡不已。谢诗也有另外的结构方式:诗的视点不变,从一定的角度对准审美对象,在静观默察中赏会于心,集中凝炼地创造出省净完整的意境。像前面所举的“石门岩上宿”一诗,就是用的这种结构方式。其他如“晚出西射堂”写“步出西掖门,遥望城西岑”的所见所感。“游南亭”写“时竟夕澄霁”的景与情,都是视角集中、结构凝炼的佳作。 其二,巧于写形状物。 大自然的山水景色千姿百态,要在诗中把它们生动、形象地摹写出来,就需要创造大量的“巧言切状”的新词汇和新技巧。 谢灵运生在极端重视文采的刘宋时代,加之为了给自然山水写真传神的需要,在遣词造句上不断求新寻异,将摹写山水的技巧如用典、对偶、声色描写等发展到一个高峰。

大量用典。典故是一种非常精炼的写情达意的义学手段,它可传达出言词之外的丰富内涵与特殊情韵。谢灵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诗中大量驱遣典故,用得极娴熟、贴切。据黄节在“谢康乐诗注"中考释,谢诗用典的来源有“周易”、“老子”、“庄子"、“淮南子"、“列子"、佛家典籍以及其他经典古籍。例如“登池上楼":“持操岂独古(“庄子”),无闷征在今(“周易”)”;“登永嘉绿蟑山":“颐阿竞何端,寂寂寄抱一(“老子");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庄子”)”。“过瞿溪山饭僧":“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i界苦(佛典)。”诗人特别喜用老、庄、佛典,这与他以山水悟道,借写山水来表达自己的玄理哲思有密切关系。黄节指出谢诗用典“大多不加议论,而本意自见”。像上面所举的“石门岩上宿”一诗,引用的楚辞典故即为含蕴悠远、本意自现的例证。诗中“云际”、“美人”典故出自“九歌·少司命”,由神话传说中的人神相恋相思故事,即可不言自明,见出诗人自己幽怨不平的本意。

讲求对偶。对偶是中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技巧,“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汉代赋家最早在赋中有意识地使用对偶,继后从西晋潘岳、陆机到谢灵运时,对偶已成为诗中的一种严格的修辞技巧与基本结构单位。谢诗对偶特多,句意极富变化。诗人善于运用对偶构成意象与意象之间复杂的对比关系,以取得“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如山与水:“石浅水潺涯,日落山照耀”(“七里濑");“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远与近:“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高与下:“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丛”(“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大与小:“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以上这些对偶句所写的山与水的交织辉映,远与近的空距虚实,高与下的俯仰视听,大与小的写意工笔,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幅层次丰富的画面。对偶句之间的互文交错,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语言表层之外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启发人们驰骋想象,神游其中,进一步获得新的美感享受。

传声绘色。 自然山水有声又有色,山水诗要极貌巧似,就要在诗中努力追求音乐美与绘画美。谢灵运正是如此追求的,他的诗“弃淳白之用,而竞丹艟之奇;离质木之音,而任宫商之巧”②。诗中对声与色的摹写极为成功,能以生动鲜明的声色诉诸人们的感官感受,并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如以天籁来拟声:“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以听觉来写景:“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并使用大量的双声叠韵字来塑造声音意象,以加强诗的音乐美感。谢灵运特别善于用色彩字作为修饰语来塑造绘画意象,以绚烂的色彩对山水作穷态极妍的描绘:“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酬从弟惠连");“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白、绿、丹、红、紫,诗人兼画家的谢灵运,不仅以诗笔,更以他独具的艺术家的慧眼与画笔,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缤纷五彩的美妙山水世界。P8-10

目录

一 文学评论

 谢灵运山水诗的美学追求

 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元稹的新题乐府和古题乐府

 论元稹的文学贡献

 “一代之奇”的唐人小说

 王度评传

 沈既济评传

 李公佐评传

 许尧佐评传

 李朝威评传

 元稹评传

 白行简评传

 陈鸿评传

 蒋防评传

 沈亚之评传

 牛僧孺评传

 李德裕评传

 薛调评传

 韦璀(附刘轲、皇甫松)评传

 柳理评传

二 书评·书序

 评伯奇主编的英译本《中国文学选》

 《山水风度——六朝山水田园诗论》序

 骈文史研究的可喜收获

 ——评于景祥《唐宋骈文史》

 旷世美文无穷乐

 ——读《醉翁亭记研究》

 妙语一智慧与辩才的结晶(《妙语丛书》序)

三 文学漫笔

 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短而精炼

 从张旭“顿悟”说起

 画与情

 民俗与诗

 ——以“打喷嚏”为例

 “遥情”

 ——读《闲情赋》一得

 此“章水”非彼“漳水”

 ——朱选《登西台恸哭记》底本纠谬

四 作品鉴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西官春怨》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王昌龄《闺怨》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杜牧《过华清官》

 沈亚之《湘中怨解》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欧阳修《蝶恋花》(六曲阑杆偎碧树)

 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早踏青时)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王壁《西河》(天下事)

 曹豳《西河·和王潜斋韵》(今日事)

 吴渊《念奴娇》(我来牛渚)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

 张惠言《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

 龚自珍《湘月》(天风吹我)

 龚自珍《浪淘沙·书愿》

 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王鹏运《南乡子》(斜月半胧明)

 王鹏运《念奴娇·登晒台山绝顶望明陵》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

 孔尚任《桃花扇·骂筵》

 一部雄伟瑰丽的史诗

 ——看《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九集)

编后

序言

桌上放着吴翠芬教授的两种遗著,左边的是《流星集》,内容是散记、随笔、诗歌、楹联及绘画作品。右边的是《散花集》,内容是文学评论、书评书序、文学漫笔及作品鉴赏。 两本书都是吴教授的夫君王立兴教授所编,前者新近付梓,尚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后者则是一堆文稿,还有若干篇章存于电脑u盘中。王立兴老师命我为后者撰序,乘此机会,我将两种遗著都认真拜读一过,眼前时时浮现吴老师的音容笑貌。

我三十六年前考取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时就认识吴翠芬、王立兴两位老师了,当时因自己学业基础薄弱,导师程千帆先生又督责甚严,故急于“恶补”,日夜苦读,除了程先生亲自讲授的两门课之外,未曾旁听其他老师的任何课程,但对吴老师讲课的生动精彩颇有耳闻,心向往之。后来又屡屡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她所画的梅花,也常听人称她为中文系的“才女”。几年后我毕业留校任教,与两位老师成为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同事,稍后又成为居住在南秀村的邻居,见面的机会就较多了。在我的印象中,两位老师在很多方面都是互补的:吴老师主攻魏晋唐宋文学,王老师则主攻明清近代文学;吴老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王老师则沉潜学术、心无旁骛;吴老师性情爽朗、快人快语,王老师则性格随和、温文敦厚……凡此种种,《流星集》附录的亲友追悼文字皆有涉及,兹不赘述。本文作为《散花集》的序言,只想就吴老师的学术研究谈一些看法。

从表面上看,《流星集》所收文字皆属于文学创作,而《散花集》所收文字则属于学术研究。在当今高校的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体系中,只有后者才算“研究成果”,才能填入“学术成果统计表”,前者则不受重视,甚至被视若无物。然而这样的评价标准合理吗?至少在中文学科的范围内,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予以否定。

首先,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做好教学工作才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那么,在中文学科的范围内,一个大学教师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呢?或者说,一个具有何种素质的大学教师才能胜任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呢?中文学科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也无论他们毕业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当然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如果只学到一些学术研究所需的概念、术语,只能写一些枯燥乏味的论文,而对汉语、汉字的精妙灵动毫无感觉,那样的中文系学生就是完全不合格的。所以,大学中文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感悟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学写作能力。试看南京大学中文学科的前辈著名学者如王伯沆、黄季刚、胡翔冬、胡小石、汪辟疆、吴瞿安等先生,哪一位不是既能从事学术著述,又擅长诗词歌赋?吴翠芬老师本是胡小石先生的入室弟子,她对书画艺术的爱好,她在诗词楹联中表现出来的灵性才气,都与胡先生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吴老师之所以能把唐诗宋词讲得兴趣盎然、引入入胜,是与她擅长诗词写作互为表里的。吴老师曾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也曾在南大海外教育学院对外国留学生传授中国书画艺术,都受到热烈欢迎,说明她具备一位古代文学研究者最需要的灵心慧性。

其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究竟以什么样的成果最为重要?时下的学界似乎最重视理论分析或史实考订这两类成果,在形式上则以格式严谨的学术论文为主,而分析作品艺术特点的文字则常被归于“鉴赏”一类而颇遭轻视。但是事实上人们之所以会从事文学研究,其原初动力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换句话说,他们之所以会心无旁骛地过着坚守故纸堆的冷淡生涯,其深层的动因就是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最初审美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研究工作中能产生愉悦感的人才可能得出较好的成绩,只要我们读一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闻一多的《杜甫》、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就能体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当程千帆先生介绍其治学经验时,才会大声疾呼要“感字当头”:“文学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研究,其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应当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是‘感’字当头,而不是‘知’字当头。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文艺作品,当你首先接触它的时候,感到喜不喜欢总是第一位的,而认为好不好以及探究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则是第二位的。 由感动而理解,由理解而判断,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恐怕不能把感动这个环节取消掉。”我对此深信不疑。我相信,任何研究文学的人,无论他后来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走得多远,都无法忘记阅读作品时获得的原初感动。我也相信,如果一个人面对着唐宋诗词的惊才绝艳而无动于衷,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散花集》中的文章,并不缺乏严谨的学术论文,比如颇具理论深度的长文《谢灵运山水诗的美学追求》,以及精于考订的短论《此“章水”非彼“漳水”》,说明吴老师对此类文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然而毋庸讳言,此书中最有学术个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首推鉴赏文章。试以原载《唐诗鉴赏辞典》的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一篇为例略作分析。《唐诗鉴赏辞典》首版于1983年,是国内古典文学鉴赏类图书的开创风气者,至今已累计发行300万册。此书共选唐诗名篇1:100首,其撰稿人名单堪称豪华阵容,其中如俞平伯、程千帆、钱仲联、萧涤非、王季思、沈祖菜、周振甫、施蛰存、王运熙、周汝昌等,皆为名震遐迩的前辈学界翘楚。吴老师当时刚到中年,无论年辈还是学术地位,都与上述诸人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认为,吴老师的文章与诸位前辈相比,非但毫不逊色,而且以独特的感悟和细密的分析而独树一帜。如果说张若虚因《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不妨说吴老师因此文而在唐诗鉴赏界里“孤篇横绝,竟为名家”,不少外地高校的学界同仁就是通过这篇文章而认识吴老师的。据王立兴老师回忆,吴老师曾谦称自己写此类文章是“栽培一些小花小草娱情悦性”。其实,如果把古代文学研究界比作一座气象万千的大花园,那些篇帙浩繁的学术巨著就像浓阴匝地的参天大树,而短小灵活的鉴赏文字就是姹紫嫣红的百草千卉,两者缺一不可。况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从而获得精神滋养。孔子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吴老师所说的“娱情悦性”,颇合孔子的精神。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会在学术圈内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鉴赏或讲授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所以我认为,《散花集》中的鉴赏类文章的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王立兴老师将吴老师的这本遗著题作《散花集》,含意是“这些评论和鉴赏文章只是飘洒在大地上的一朵朵散花”。吴老师终身喜爱画梅,她的精神,她的风标,正如凌寒傲雪的梅花,《散花集》中的朵朵散花,应是特指梅花。 因为梅花冬开春谢,百花中只有她当得起清人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谨引此语以纪念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普及工作中辛勤一生的吴翠芬老师。

后学奠砺锋

2015年8月18日

内容推荐

《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系南京大学文学院知名教授吴翠芬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的结集。作者吴翠芬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蕴涵深厚,才情俊迈。作者对文学偏重于感性的、艺术美的研究,从作家作品本体出发,通过自己的感知领悟,作出通达、灵透、思辨的诠释。披文入情,慧心独运。读者从中可以获得某种教益和美的愉悦。

编辑推荐

《沈既济评传》、《李公佐评传》、《许尧佐评传》、《李朝威评传》、《元稹评传》、《白行简评传》、《陈鸿评传》、《蒋防评传》、《沈亚之评传》、《牛僧孺评传》、《李德裕评传》、《薛调评传》……《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系南京大学文学院知名教授吴翠芬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的结集。读者从中可以获得某种教益和美的愉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花集--古代文学评论与鉴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翠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159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5242054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1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