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由高立编著。“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古代社会尊崇的“三不朽”。学者何兆武《上学记》有言:“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两人:王阳明,曾国藩。”诗书传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自曾国藩始,曾氏家族破除富贵不过三代的常律,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为代表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代有人才。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诗书传家,具体可感。对此现象,梁启超评价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该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者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者已。”

内容推荐

在这本《曾国藩家书》中,有对兄弟晚辈的谆谆教诲,有对自身生命体验的渗透,也有对家庭教育的探讨……从日常生活、学习的平低处与具体问题着手,以小见大,浅显易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思缜密。由高立编著的《曾国藩家书的智慧》力图通过《曾国藩家书》的相关篇童,透过其“玉汝于成”的人生经历,解读并阐释曾国藩这一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人物,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某些借鉴。

目录

书里书外篇

修身养性篇

求学勤奋篇

崇礼齐家篇

治事融通篇

内圣外王篇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身为朝廷高官的父亲,家中奴仆杂役足够使唤,他却要孩子们早上自己烧水沏茶。

同样是这个父亲,安排自己的长子挑粪,要求是要闻得粪香,用辛勤的汗水感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

当这个孩子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他提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他不想参加科举考试,他要学习西方的语言学、社会学知识,本以为会受到严父的斥责,可没想到却意外地得到了父亲的赞许,于是,父亲张罗着安排家里人为他延聘教师,满足他的愿望。

无独有偶,弟弟看到哥哥成功了,尚未到参加科举考试的他,也给父亲修书一封,同样提出不参加科举考试,他告诉父亲,他喜欢学习西方的物理学、化学,于是,父亲照样予以安排。

挑粪要闻得粪香,即使在今天,励志观念已经深入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听起来似乎也很奇葩,恐怕也没有哪个要励孩子志的家长会采取这样“极端”的做法。但这的确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这个父亲就是曾国藩。

挑粪的孩子,是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官。

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里,曾纪泽曾经作为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亲赴俄国,硬是依靠一己之力,舌战群雄,从俄国人手里,把已经割让的伊犁要了回来。

曾国藩次子,曾纪泽弟弟曾纪鸿,后来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电工学》专著。

如果没有早年曾国藩的悉心教育,应该不会有这样一个结果,而这些教育,又都与《曾国藩家书》以及曾国藩教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关系。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曾国藩家书》以及曾国藩教子赞誉有加,上述两个例子,不难看出些许端倪。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曾国藩,并非启蒙阶段即聪颖过人,他所具有的更多的是坚持、恒心。

关于曾国藩早年读书的经历,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

某日,曾宅被贼光顾,适逢曾国藩在背书。贼一时无法下手,只得躲到房梁上等候时机。结果,一夜过去了,按捺不住的贼终于跳下房梁,训斥了一夜背书还没背过的曾国藩,接着,贼自己倒是流利地背诵出了一段,随后,愤愤不平的贼边嘟囔着边离开了曾宅。

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足以说明,少年时的曾国藩,天分着实平平。

或许是愈挫愈勇,不向困难低头,或许是一生勤勉,“咬定青山不放松”,感动了上帝,方使曾国藩学有所成,并且终生自觉勤勉读书,即使戎马倥偬仍然手不释卷,仍然坚持记日记、写家书、临法帖。或许是曾国藩从自己的学习中受益,使得他高度重视弟弟、子侄们的读书、教育与培养。  无论多少个或许,终究掩不住一个事实:自曾国藩开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不消说,即使在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古老国度里,如此现象也是很少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曾国藩定位于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符号g文化现象。

曾国藩出身湖南湘乡县白杨坪(今双峰县荷叶乡)一个家有薄田的小地主家庭里,家族本无官场背景,但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希望儿孙光宗耀祖。祖父自幼教育子孙:“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在此背景下,曾国藩6岁入私塾启蒙,从此开始刻苦修身,勤勉攻读,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为一生的座右铭,志向做清官、做名臣、做学问家,“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意思是说,如果学问修养达不到圣贤的高度,则与禽兽无异,足见其对自身要求之高。“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可以以曾氏另外一段话做注脚:“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进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P3-5

序言

“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古代社会尊崇的“三不朽”。学者何兆武《上学记》有言:“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两人:王阳明,曾国藩。”

诗书传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自曾国藩始,曾氏家族破除富贵不过三代的常律,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为代表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代有人才。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诗书传家,具体可感。

对此现象,梁启超评价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该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者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者已。”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积贫积弱达到极致的时代,外忧内患,时局动荡。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一方面,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之身,高张儒家思想大旗,广聚四方豪杰,操练湘军,为清廷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使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数十年;另一方面,曾国藩作为具有卓越眼光的改革家、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力主“洋务运动”,对于中国近代的发展功不可没。

更为重要的是,一部《家书》,宏论读诗书、做学问,倡导勤劳、俭朴、自立、有恒。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化。教子治家,为人处世,为官从政,操持防务,言感悟,抒衷曲,论国是,阐伦纲,字字良言,句句妙语。言之凿凿,情意绵绵,诉诸思想与行事风格的风范,跃然纸上。

于自身,曾国藩视读书为生命的一种姿态、生活的一种状态。延及《家书》中,对兄弟晚辈的谆谆教诲,无处不渗透着自身的生命体验,对家庭教育,从日常生活、学习的具体问题着手,以小见大,浅显易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思缜密。

曾国藩深谙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要义之精髓,以东方的思维,超越了自己,在绝望的时代里点燃了一盏烛光,著作和思想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澳门大学郑裕彤国学院的学生座谈时,再次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宏观要求,本书力图通过具体解读曾国藩家书相关篇章,透过其“玉汝于成”的人生经历,进而解读阐释曾国藩这一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现象,为日渐兴起的“国学热”添柴加火,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某些借鉴。

后记

生逢乱世,一生严谨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谙义理训诂;一介饱学宿儒之士,治学“进德”、“修业”;一代“治学明道”、“救世兴邦”道德模范,安身立命,报国为民,“肩任天下大事”,“慨然有廓清天下之志”。这就是曾国藩。

玉汝于成,体现在曾国藩严谨治学不辍的脚步里,而道德修养不断的努力、家庭教育有方的坚持,则是曾国藩成功的印记,也是曾氏家族百年兴旺的印记。

感受这玉汝于成的过程,启发今天的思想与行为,需要认真阅读《曾国藩家书》篇章,紧密结合当时历史条件,做到古为今用。

严谨治学首先表现于自身的勤勉学业,博览与精研相结合,广泛阅读历代典籍,不断加大知识信息量,宽基础、广搜求,开阔视野,而不是局促于一时一地、一人一著。精研表现在熟读掌握“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一生反复研读、研究《易经》、《诗经》、《史记》、《明史》、《楚辞》、《庄子》、杜诗、韩文,抓重点。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看读写作相结合,默读、朗读、写字、作文,无一日之辍,勤勉恭谨,绝不为一时之风光,一计之短长,与一家之得失而耿耿于怀。

“身教重于言教”在曾国藩身上的体现是,无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还是读书治学,带勇征战,都是自己首先自觉做出表率,其次是注重与他人分享,毫无保留地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与具体问题逐条对照,长期坚持。教育弟弟、子侄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身教重于言教”,也就是在不经意间提供了学习效法的范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好例证。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为今天的家长提供了最有根据的家教范例。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发展固化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县备怎样的潜质,就按照这个潜质去培养他,这样便于成才。曾国藩对弟弟、子侄的教育,就是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的。有的弟弟攻读经史子集,或者用心不专,或者深入不下去,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曾国藩就引导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下功夫,在书法上多下功夫,果然收到了较好效果,即使带兵打仗赫赫有名的九弟曾国荃,书法成就都非常大,这与曾国藩的一步步的悉心指教,与他对弟弟在学业上的积极建议密切相关。在曾国藩心中,科举可以不考,功名可以不去追求,与其不具备追求科举功名的能力,就不要“霸王硬上弓”,不如回过头来,去读书、写字,而且读书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读不进去读不懂的绝不要去硬着头皮读。两个儿子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数理科学、天文学等有兴趣,他积极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死守住传统的文史学科不放。结果两个儿子,一个成了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一个成了颇有成就的数学家,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绝无仅有的家教个例,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今天的家长,之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屡屡走入误区,从根本上说,是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曲解了全面发展的含义,错误地认为全面发展就是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因此不惜花费巨资,为孩子报这班报那班,丝毫不顾孩子的实际。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每个人的爱好、兴趣不同,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因此,不可能在学业上面面俱到,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归根结底,是家长自己首先没有搞清楚这个基本点,因此也不可能正确地掌握教育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多读读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汲取其家教精华,为我所用,的确意义重大。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殚精竭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与自觉磨炼。首先是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比如他一再坚持的勤奋、持之以恒观点,自己首先就是一个榜样,比如他的自身道德品质修养锻炼,非常自觉,他的一句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意思就是如果品德、学问达不到圣贤的程度,那就与禽兽无异,他自己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孜孜不倦,终于有所成就。

曾国藩的道德品质修养,注重从孝悌入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他,甚至将孝悌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不无偏执地认为,只要做到了孝悌,那么不会读书也可以学会,不会做事也可以学会,什么困难就都可以克服。抛去其偏执的成分,如果从孝悌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进而可以从平和心态的角度去理解,就可以发现其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里,一个孩子可以静下心来有条不紊地学习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就一般情况而言,也不可能指望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能在学业上有什么大的成就与作为。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西方的理论,不可否认,其中具有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对于革除我们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一面,无疑是一把利器。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观念,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其自身同样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另外,还有一个文化背景不同、习惯与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往往不一致的情形。今天,当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40年的艰辛探索路程,当探求真知与真理的脚步已经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时,人们的认识也在一步步走向全面、深入,因此,也就更容易或更愿意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人生的方方面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谐,注重天伦之乐,注重亲情,即使按照现代眼光看,也是具有诸多非常合理而先进的因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与把握孝悌观念的合理成分,将其发扬光大的同时,赋予其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含义,而不是沿着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错误观念,妄自菲薄,自我轻视,自我否定,弃如敝屣视同草芥。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同样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严格地教育弟弟、子侄,也片刻不离这样的宗旨,这同样给今天的人们带来很大的启示。

自曾国藩开始,其家族历一百多年而长盛不衰,这与其本人及后代的自觉磨炼、历练、诗书传家有着密切的关联,足堪令当世及后代人学习效法。

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读书学习孜孜不倦,勤勉不已,在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同样需要追索、奋斗,同样期待玉汝于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家书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高立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45412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5277937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