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更有梦书当枕(2)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可所著的《三更有梦书当枕(2)》凡三辑,曰“秉烛谈”、曰“怀人篇”、曰“寸心集”。首辑主要为读书随笔,兼及随笔式的文艺评论文章(包括不多的几篇电影、戏剧观后感);次辑为忆人散文,所写包括文化名人、亲朋故旧;三辑为随想随感,有对亲情友情的忆述,也有对生活的感悟感慨,不过是将脑中偶尔迸发出来的火花记录下来而已。将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集合为一册,作者私心里也有点儿以书为友、喻友为书的意思。

内容推荐

徐可所著的《三更有梦书当枕(2)》共收入散文、随笔100余篇,包括三个主题:一是书籍,既有轻松有趣的读书随笔,也有严肃认真的文艺评论;二是人物,既有对启功、任继愈、许嘉璐、陈景润、王梓坤、曹辛之等文化大家的回忆和怀念,也有对一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家的记述,还有对亲朋好友的回忆;三是随想,既有对亲情、友情的忆述,也有对生活的感悟。

目录

第一辑 秉烛谈

 多一点书卷气

 枕边的书

 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略论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说便俗”的背后——读《知堂回想录》随想

 一说便俗

 古人的洁与不洁

 朱湘的洒脱与不洒脱

 夜读偶录

 “他读得书多”

 启功先生的打油诗(上)

 启功先生的打油诗(下)

 谈谈打油诗

 再谈打油诗

 喜欢倪云林

 我与唐诗结缘

 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赏析

 恩格斯的奉献——以《资本论》的写作、整理、出版为例

 公众呼唤科普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怀念与欣慰

 呼唤典雅精致的文学语言

 网络文学当自强

 方言应为作品添彩而不添堵

 盼望健康的批评空气早日出现

 书写时代引领时代

 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丢

 小小说要有三度

 香港文学:在喧嚣市声中静静开放

 当代文学批评的新信号——评《夏天的审美触角》

 阴霾年代的美好人性——读《朗霞的西街》

 掌故的价值与味道——评《待旦集》

 澳门变迁史的生动写照——评《澳门古今与艺文人物》

 中国警察的铁血与柔情——读纪实文学集《猎狐行动》

 书写普通人的中国梦——读报告文学《脚上有路——一个修脚工的中国梦》

 应似飞鸿踏雪泥——浅谈《香河》三部曲人物形象

 深情的歌唱——评长篇叙事诗《柴生芳之歌》

 丁真的绝望与希望

 碎片中的历史——读《历史的碎片》

 精致背后的精致——观电影《魔窟中的幻想》

 天使与魔鬼

 梁祝·化蝶

 《马可·波罗》:演绎人间大爱

 夏洛,特烦!恼!

第二辑 怀人篇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

 梦启功先生

 想起为启功先生开车

 在启功先生离开的日子里……——谨以此文纪念启功先生逝世三周年

 一枝一叶报春风——回忆我跟随启功先生的点点滴滴

 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任继愈先生的寂寞

 我和任继愈先生的一点缘分

 望之如云近之如春——许嘉璐先生轶事

 诗与画的人生——从杭约赫到曹辛之

 “万元教授”王梓坤

 你好,杨青大姐

 悼虎子

 诗词为魂再造丹青——旅新画家吴墨麟小记

 宝章翰墨见文心——书法家程茂全小记

 普京印象——访俄日记摘抄(之三)

 江风海韵写丹青——著名人物画家沈启鹏印象

 关玉良:画坛的隐者和耕者

 梦见外公外婆

 初见池莉

 梦一样的黄蓓佳

 父啊,我的父啊

 回忆采访陈景润先生

 难酬蹈海亦英雄——何昆军长和他的红十四军

 好汉邢爷

第三辑 寸心集

 信

 别情

 清明

 腊八

 除夕

 秋叶

 讲话

 失眠

 头晕

 傲慢无礼

 在悬崖上——生活随想录之二

 微思录

太阳

尊重

欣喜

感动

 别了,北京

 铁路边的小男孩

 喜见名校贺百岁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怀念《春泥》

 告别

试读章节

多一点书卷气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处或者好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为了成名成家、著书立说?或者是为了升学考试、名列前茅?或者是为了打发时光、排遣无聊(有道是“无聊才读书”)?这些都是读书的理由,也是一些人读书的目的。可是,假如不是为了这些,人类还有必要读书吗?这个问题有点儿古怪,不妨换一个表述方法。有多少人仅仅是为了满足心灵上的需求,无所为而为地读书的呢?有多少人能把握住书页中流露出来的那些摄人的精意?有多少人能在静定中,把整个心灵浸润在作家的泽惠里?又有多少人能在古往今来的先圣先贤之中,怡然自得地出入?或者说,究竟有多少人懂得了“读书三味”,不去刻意追求某种功用和名利,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熏染上“书卷气”了呢?

“书卷气,在生活中可以有,亦可以无。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端在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文化意趣,精神素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出书刊,意在帮助读者多一点儿书卷气。多读‘三联’版图书,可以多领略一些书香,多培养一些‘书房功底’。”

这是多年前,我看到的三联书店的一则广告。不知别人看了有何感想,反正我是为之怦然心动,并长久不能忘却的。现在读书的似乎不少,可像叶灵凤所说的“爱书家”委实不多;中国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我们身上的“书卷气”委实太少。文明被视为软弱,礼貌被当作酸腐。力量大小是决定胜负的武器,嗓门高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记得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还常常能听到“最近又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东西”的问候,现在拎起电话,劈头就是“有赚钱的路子没有”或者“哪里有饭局”。我们身上的“书卷气”实在太少了。

有人讥讽人类不过是剃净了毛的猴子,有人则根据人类会著书这一点反驳了他的论点。其实,人跟人也并非个个相同。仅在读不读书这一点上,有就很大差别。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乔治·吉辛认为不读书的人与读书人之间的差别可以同死人与活人之间的差别相比。这话未免夸张,但那差别总之不小就是了。我们常常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读书人,所凭不是他的外貌或穿着打扮,而是那么一种气质。古人见有紫气自东而来,就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是老子骑了青牛奔函谷关而来。读书人头上大概也有一种“气”,就是“书卷气”。这是受书籍的熏染而形成的清醇豪爽之气,令人高远不俗、卓尔超群。宋人黄山谷有云:“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面目可爱或可憎,跟读不读书本没有什么关系的。大概因为不读书,少了一分英气、灵气,而多了一分俗气、浊气,因而令人可憎可厌。书卷,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

那么说到底,一个人读了书、有了“书卷气”,又能怎么样呢?书卷能把一个人改造成一副什么模样呢?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因为书卷能不能改造你、或者改造你程度的大小,归根到底还要看你的悟性。但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至少可以使你与“剃净了毛的猴子”有所区别,从而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到这个时候,你的心中自然会有一把尺子,规范着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之与“人”的身份相符;而不致一个不小心,又跌回到猴子群中去了。

这样说来是不是有点儿贬低神圣的书籍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呼唤“书生意气”是不是缺乏商品意识经济头脑甚至有点儿守旧背时?我无意否认读书有更大更广更崇高的用途,我也不反对有人靠读书而成名成家著书立说建功立业甚至创造“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般的奇迹。不过我想,我们大多数人最终也还只能是平凡人,也还要跟平凡人一起生活,那么,靠读书多一点儿“书卷气”,冲淡一点儿“世俗气”,进而使我们这个社会也更纯净些,岂不有益?况且,“书卷气”毕竟不是雪花膏,随便揩一点儿就能抹在脸上的。有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还是没有半分“书卷气”呢。

1992年

P3-5

序言

把近年来所写有关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收集起来,是为《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把书卷比作故人,将读书与怀人并列,这是爱书人的痴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对知识的敬重,对读书的尊崇。所以,古人把读书这件事看得特别郑重,对读书的环境格外挑剔,对书卷的态度格外恭敬。春晨秋暮,花朝月夕;明窗净几,沐浴更衣;净手焚香,正襟危坐;轻捧书卷,虔敬诵读。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净化灵魂的修行,一种向书籍致敬的庄严仪式。

书籍既为故人,那么读书即是与故人促膝长谈,倾心交流。青灯黄卷,如对故人;悲喜与共,款曲相通;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书籍是温暖的,它能够滋润你枯竭的心田,慰藉你孤独的灵魂;书籍是热情的,它邀李白与你对酌,请杜甫为你放歌;书籍是神奇的,它能够提升你的“颜值”,增添你的气质,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忠诚的,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健康还是残疾,是得意还是失意,它总是不离不弃,忠诚相伴……书籍的可爱、读书的乐趣真是不可尽述。南宋诗人郑思肖写自己在报国寺的隐居生活,只用了寥寥十一个字:“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一个“长”字,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今天遥想古人的风范,仍然艳羡不已。不过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把读书看得那么神圣。如果我们照搬古人的程式,附庸古人的风雅,把每一次读书都做成一个庄严的仪式,未免矫情而可笑。在私人的空间里,站读,坐读,卧读,怎么舒服怎么读,绝对不会再有教书先生拿着戒尺打你的手心。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读书已经衍变成更广义的“阅读”。一部小小的手机,一个神奇的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让你实现阅读,完成阅读。有人抱怨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新媒体让阅读变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我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籍那淡淡的墨香,喜欢纸张在手中翻动的感觉;但我也不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微信等新媒介已经成为我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益补充。当然遇见特别喜欢的书,我是一定要买来放在家里的。看着实实在在的书静静地卧在我的书柜里,我的心感觉特别踏实而充实。

我至今仍算是一个爱书之人,可是我爱的大多是无用的闲书,“经世济国”之类的有用之书委实读得不多。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的年龄早已过了少年阶段,可是仍然只会“隙中窥月”,未得其精髓和要义,可见不会读书。

本书凡三辑,曰“秉烛谈”、曰“怀人篇”、曰“寸心集”。首辑主要为读书随笔,兼及随笔式的文艺评论文章(包括不多的几篇电影、戏剧观后感);次辑为忆人散文,所写包括文化名人、亲朋故旧;三辑为随想随感,有对亲情友情的忆述,也有对生活的感悟感慨,不过是将脑中偶尔迸发出来的火花记录下来而已。将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集合为一册,私心里也有点儿以书为友、喻友为书的意思。

本书书名系敬爱的启功先生生前为我题签。先生生前未及看到他亲笔题签的拙书出版,诚为憾事!这也是我敬献在先生灵前的心香一瓣!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鼎力相助!

感谢著名作家贾平凹、周大新、叶延滨和穆涛诸位先生的热情推荐!

是为序。

2016年3月5日,惊蛰

北京西郊大有庄100号

书评(媒体评论)

徐可的文字,取法自然,明净无尘,真诚恺切,是至高的书写,也是人生的法度。我是从他的散文《站在启功先生墓前》开始了解他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贾平凹

《三更有梦书当枕》是一本好书。作者爱书,字里行间便有了淡淡的书香墨气,常能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怀人,他对亲人、对师长、对友朋都怀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启功先生的热爱尤其令人动容、催人泪下;作者多思,并能在庸常的生活中感悟到触动灵魂的人生真谛。“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徐可的散文,我有同样的感受。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周大新

徐可写人忆事,文字朴素而温暖,笔触恬淡而蕴藉,气韵生动,意境浑融,如一条洒满细碎阳光的小河,缓缓流淌着,不知不觉便让人沉醉其中。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 叶延滨

徐可的文章,观世态,知人心,有冷暖。今天这个时代,清醒的文章不太好写,要费些思量,徐可在这条路上一直守着自己的方式和操守。我想,这是他的作品好读也耐读的所在吧。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穆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更有梦书当枕(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9396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610594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