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昨夜西风凋碧树
内容
试读章节

热土

我从小见过的大兵,都是可怕的。他们进村就抢劫、打人、发横、污辱妇女……一说“大兵来了”,老百姓就连忙逃遁躲藏,避之如匪贼,“好人不当兵”的话,已流传很久很久了。

七七卢沟桥的炮声,把这些大兵——连同附着于他们的官僚、党棍、警察等等,一概轰跑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大片国土轻轻沦丧,撇得老百姓两眼望天,六神无主。土匪、恶霸、流氓、豪绅……乘机而起,到处招兵买马,争立旗号,画地为王,于是“主任遍天下,司令赛牛毛”,时势大乱,人们像站在一块滚烫的热土上,谁来收拾这个残破的局面啊?

“中国人要当亡国奴了!”成了一句流行的话。

什么是亡国奴?从传说中我得到一个具体形象:据说日本人到来之后,他要骑马,就先叫一个中国人跪在地上,然后蹬着他的脊背上马。我父亲在天津当过小工,亲眼见过洋人的辖治。他说,中国人在他们眼里,连一条狗都不如的!我在小学曾念过关于“九一八”的课文,说是“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北大营”,描写那凄惨之状,着实吓人。我们都又恨又气,天天在地上画些小人,写上“小日本”三字,拿起砖头来狠砸。我常常想,难道就没有岳飞吗?真要让人家蹬着脊背上马吗?

突然,开来了八路军。他们走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壮的军歌,不打也不骂,自动跟老百姓要粗粮吃,进了院子,抓笤帚扫地,拿扁担挑水,见了老头叫“大伯”,见了年轻妇女就把眼睛掉往一边去,不笑不说话,出来进去尽仰着头唱歌,住了好几天,看不出哪个是官儿来。这支军队真新鲜得奇怪呀!

见识广的人悄悄说:“八路军就是红军,是共产党!多年跟老蒋不和,抓住就杀头的……”

老实说,共产党是好是坏,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本没有成见,大人们说得那么奇奥,倒更逗起我的好奇心,便整天跟着这军队去瞧稀罕,看他们演操、上课,跟他们一起学歌,围着那长长的队列瞎跑。有一次,一连人围个大圈,做“丢手绢”游戏,玩着玩着,有个挺清秀的战士被“抓”住了,就罚他站到当中去唱歌。他红着脸唱“T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唱到最后一句,右手往帽檐上一举,给大家敬个“罗圈礼”,敬得又谦恭,又质朴,配上羞答答的笑容,姿态十分生动,看来美极了。

回到家,我把这个见闻兴致勃勃地告诉了姐姐,而且举手在额,把那战士的“罗圈礼”表演了一番。不想姐姐也大为感动,说这真像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主儿”,笑着要我再做一遍,我就很得意地又做了一遍。

巧得很,过不几天,八路军一个班住到我家来了,而那个被罚唱歌的战士恰在里面。我高兴得不得了,故友重逢似的立即缠着他教我唱歌,给我看枪,成天厮混。追问他的姓名家世。他叫王发启,安平县南郝村人,果然是个“庄稼主儿”。那时我家喂着一头小毛驴,王发启便在操前课后,牵它去村边放牧,我跟着又玩又跳,形影不离,这样七八天,我们竞亲密到无法表达各自的感情,就学着“桃园三结义”,提出要“结拜”了。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历来反对封建,“拜盟”是封建帮派活动,按理是不允许的;但王发启所在的部队是一支新军,政治工作还很薄弱,纪律约束也不太严,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我居然同这位十七岁的“盟兄”对天磕头,发誓要“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了。父亲一点儿也没料到这件事的严重后果,他还发个狠心,给我们包了一顿饺子吃呢。

“拜盟”第三天,一道命令下来,八路军开拔走了。走多远?到哪里去?盟兄一概不知。兵随将令草随风,我毫无办法,流着泪跟了王发启,送他到村外,看着那长龙似的队伍渐去渐远,终于在茫茫的天际上消失。于是出生以来第一次感到,我的灵魂没有了,它被八路军带走了,同王发启跑往天际以外的什么地方去了……

我打草无力,吃饭不香。孤单单只觉心烦意乱,无靠无依。八路军招兵的消息到处飞传,日本鬼子深入国土的灾难日重一日,乌鸦在头上乱飞,哪里是立足之地啊?终于,我抖抖胆量,向父亲说:“我要去当兵……”

父亲吓了一跳!前面说过,他是个很暴烈的人,从没有哪个孩子敢向他提一点非分的要求,更不要说顶撞。我说出“要去当兵”的话来,当然大出他的意料。我真担心他会揍我一顿。P6-8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作品书写的是历史,内在的精神却是指向未来的。徐光耀怀着对于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超越一己之恩怨,思考社会发展,探索文化心理。在这部作品里,我读出了一位作家的真诚、从容与睿智,读出了其历经坎坷而不改其志的追求,读出了其充满人格魅力的叙述与沉甸甸的理性思考。而促使他做出这些思考和表达的,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热爱。

——铁凝

后记

回顾我的一生,有两件大事,打在心灵上的烙印最深,给我生活、思想、行动的影响也至巨,成了我永难磨灭的两大“情结”。这便是抗日战争和反右派运动。

抗战八年,可以说,无论什么罪——苦、累、烦、险,急难焦虑,生关死劫,都受过了;熏过一回毒瓦斯,还落在鬼子手里一次,但都闯过来了。大背景是全民受难,大家都奋斗,都吃苦,流了那么多血,死了那么多人,个人星点遭际,有什么值得絮叨的呢?

然而,永远难忘的是那些浴血英雄,是那些慷慨捐躯的烈士。他们没有计较过衣食男女之事,没有追求过功名利禄之私,即使死去了,也没给自己或亲族留下私财私产,最后拥有的仅仅是祖国大地上的一杯黄土!可正是这个赤条条,才显出他们那牺牲精神的纯洁神圣、伟大崇高!如果说人性,还有比这种人性更高尚的吗?

我是个幸存者。我幸存而且分享了先烈们创立的荣光,靠的就是他们用破碎的头颅和躯干搭桥铺路,奖掖提携,使我熬过来了!以此之故,我的绝大多数作品,我的主要小说,都是写他们的,特别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五一大扫荡”,那民族灾难的深重,那残酷艰险的极致,都大出人们的想象,所以,我的一部长篇、三部中篇、一集短篇中的大部,以及我四部已摄电影中的三部,都是写这次“扫荡”的。除去它们,我几乎就没有了作品。

这就是我的抗日“情结”,是我这个人的主要侧面之一。

反右派运动之所以成为我的另一“情结”,就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中年以后的命运。它把我的心劈开了,撕掉了我的眼罩,使我看见了先前不曾看到的东西,尽管很难相信,却仍眼花缭乱,迷迷糊糊。到“文化大革命”来了,又几经天旋地转,才慢慢有点明白,于是忐忑地、间隔地写了几篇文章,这便是十多年前所写《我的喜剧》系列。直到过了七十岁,已入沉沉暮年,时常听到人们对“阳谋”现象的研议,才又有些新的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由此形成。所有这些,从本质上看,都是反映着我的“反右派情结”的。

我以为,“阳谋”之所以比阴谋更可怕,就在于它的“阳”。搞阴谋,是必须蒙蔽阳光,掩人耳目,弄些遮饰手段,并在暗箱中操作的,其影响作用当然大受限制。而“阳谋”,却能凭借官权之威、领袖之望,向全党全民广发号召,大作动员,乃至公开抛弃道义,驱赶人们自投罗网。把信誓旦旦的承诺翻脸不认。使那些单纯赤诚、忠心无二的后生小子,甚至不经任何思考,便信实而上钩了。倘不用“阳谋”,何至如此堂而皇之,大行其道?

而“文化大革命”,益发变本加厉,如法炮制,这才酿成了双倍残酷的全民族空前浩劫。数十年沙场征战、谙于政争的英雄豪杰及无数才俊,不但不能反抗和阻止,且眼睁睁地一个个纷纷跌倒。此情此景,尽管已过去了二三十年,仍不能使人们的记忆有任何淡化。在整个20世纪的下半截,还有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而“阳谋”,与我们党的宗旨和性格,是完全格格不入的,相去十万八千里的!

刚刚崭露头角的“失败学”告诉我们:如果对失败粗心大意,不去认真总结和记取教训,那么,“严重事故”继续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乃至“重演”。所以,我们对个人迷信,对封建专制主义,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必须时刻严肃地警惕它,揭露它,扫除它!既要不厌其烦,又须有股子缠磨劲头,一直缠磨到伟大的五四运动所提目标的彻底实现为止。

我的两大“情结”,前一个是自愿养成的;而后一个,则是被迫形成的了。我们中国人喜欢论阴阳,如果后一“情结”是“阴”,那么前一“情结”便该是“阳”。倘不与“阴谋”“阳谋”相混,而使阴阳合一,那便是我这个具体的人了。知道这一点,对了解本书和我本人,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此书主干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自今年年初发表以来,半年间,接到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或电话,有八十余封(个),多数表示了勉励,除《长城》上有十五篇“笔谈”外,由刊物和报纸加给的相关按语,也有五条之多,有的按语甚至说,它“在文学界、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实出我之意料,连我影响较大的《小兵张嘎》,也不曾获得过如此赞誉。于是朋友们督励我“乘势追击”,把“故事”继续往下写。他们以为,党外生活二十年,当有更多的“戏”好看。

其实,我在前十多年写的《我的喜剧》中,有不少篇章,便是对那阵子“党外生活”的回忆。但由于每篇一题,每题一事,中间缺乏串联,未成体系。加以写时心境时变,情绪不同,还有时开点玩笑,杂些点染,有的读者便把它们当作小说来读。若究其内涵,无一不是作者亲历亲见,与《昨夜》一文实是一脉相通的。试看那些精妙的情节,岂是我这等笨拙机械的头脑编造得出来的?这次,便把它们略略加工,作为人生纪实,权充“故事后面的故事”,以为本书添一点“新鲜”和“复杂”。

在前面提到的朋友来信来电(话)中,也有对《昨夜》的批评。如一位朋友说:“前面写得还可以,只是后面不应那样写。”语气颇平和,让人感动。但似乎言外还有意,未能把话说完。于是我想,在那文的结尾,我曾郑重声明过,全篇文字之用意,只在最后那段话,此外“岂有他哉?”不这样写,又该怎样写呢?难道对文中一切仍山呼万岁吗?另有一位同学,劝我“站得更高些”,当然一片好心,但经思考之后,我只能苦笑:我怎能自甘堕落,不愿站高呢?可我也就是刚从趴着的状态跪起来,身子还不曾站直,如何会站得更高?同学的好心实在让我勉为其难了。

至于全篇文字,也略有增删。经朋友们查对指正,原文中有些与事实不符的地方,都据实改过了;有些因我之粗枝大叶,没有说清或说准的,也逐一补正过来。我很知道,读者朋友们是喜欢真确的,也只有真确,才能引起真正的信服和愉快。近日有位年轻的同学,写文章评我是“生活型作家”。很对,我很乐意接受,就算是“记录生活”或“照抄生活”吧,也并非对我的贬低。自学习写作以来,我一直信奉:生活是第一性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于缺乏联想和哲思,只要我活着,当然要努力充实提高,但那毕竟是第二性的。

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是他们的精心精意,使此书得以出版,这也许是我此生最后的一本小书了。

徐光耀

2000年12月10日

于自拔斋

目录

热土

老妹子

我的第一个未婚妻

杀人布告

忘不死的河

神游故校

春潮带雨

昨夜西风凋碧树

跳崖壮士

千萌大队

紧邻

两出大戏

后记

内容推荐

徐光耀著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回顾了自己自13岁参加革命直至“文革”结束的极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翔实的记述了他的亲历亲见,以坦诚刚正的笔触,表达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历史的反思及人生的思考。作品寓苦涩与沉重于轻松、幽默之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一个个人物、一串串事件。坎坷奋斗者的视角,老作家的文笔,使此书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为研究中国当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本书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编辑推荐

徐光耀著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书写的是历史,内在的精神却是指向未来的。徐光耀怀着对于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超越一己之恩怨,思考社会发展,探索文化心理。在这部作品里,我读出了一位作家的真诚、从容与睿智,读出了其历经坎坷而不改其志的追求,读出了其充满人格魅力的叙述与沉甸甸的理性思考。而促使他做出这些思考和表达的,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热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昨夜西风凋碧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光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5609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6040365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