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地球到月球(插图全译本)/凡尔纳科幻经典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儒勒·凡尔纳著陈筱卿译的《从地球到月球(插图全译本)/凡尔纳科幻经典名著》故事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轰隆隆的大炮声被和平的钟声取代了。一群整日以发明大炮为人生乐趣的发明家不得不带着满身的伤痕从战场回到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他们沮丧无比,为这平淡无事的和平而感到懊恼,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有了用武之地。枪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凯恩提出了个超凡脱俗的设想,他要向月球宣战……

内容推荐

儒勒·凡尔纳著陈筱卿译的《从地球到月球(插图全译本)/凡尔纳科幻经典名著》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往日轰隆隆的大炮声被和平的钟声所取代。一群整日以发明大炮为人生乐趣的发明家不得不从战场回到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

有一天,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凯恩突发奇想,打算发射一枚炮弹到月球上去。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俱乐部成员们的响应,甚至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两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空心炮弹载着巴比·凯恩主席和尼科尔船长朝着月球飞去……

目录

第1章 枪炮俱乐部

第2章 巴比凯恩的报告

第3章 巴比凯恩报告的影响

第4章 剑桥天文台的回复

第5章 月球的传说

第6章 在美国不能不知道的东西和不再允许胡乱相信的东西

第7章 炮弹赞歌

第8章 大炮的历史

第9章 火药问题

第10章 两千五百个朋友与一个敌人

第11章 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

第12章 世界各地行动起来

第13章 石 岗

第14章 十字镐和镘刀

第15章 铸炮欢庆

第16章 哥伦比亚德炮

第17章 一份电报

第18章 “亚特兰大号”轮船上的乘客

第19章 大 会

第20章 攻击与反击

第21章 一个法国人是如何摆平一件事的

第22章 美国新公民

第23章 炮弹车厢

第24章 落基山上架起的望远镜

第25章 最后的细节

第26章 发 射!

第27章 云层厚重

第28章 一颗新星

试读章节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马里兰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颇具影响的俱乐部。大家知道那些船主、商贾和机械师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多么大的发挥和展现。一些普普通通的商人,没有经过西点[1]的任何训练,便走出自己的商店,摇身一变,竟然变成了上尉、上校或将军。很快,他们在“军事艺术”方面便与他们欧洲大陆的同行们并驾齐驱,不相上下了,并且同他们一样凭借大量的炮弹、金钱和人力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是,在弹道科学方面,美国人却远远超过欧洲人。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武器达到了一个更完美的程度,而是指他们的武器体积极大,因此其射程极远,至今未见。就平射、俯射、直射、斜射、纵射、反射而言,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均已达到臻于完善的程度,但是,他们的大炮、榴弹炮、迫击炮与美国的巨型大炮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如同一把小手枪而已。

对此,无人感到惊讶。如同意大利人深谙音乐,德国人擅长玄学一样,美国北佬[1]——这些世界最早的技师们——是天生的工程师。因此,看到他们在弹道科学方面大胆地运用其聪明才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些巨型大炮虽然远不如缝纫机来得那么实用,但也还是令人惊奇、钦羡不已的。大家知道,在这一方面,帕罗特、达尔格林、罗德曼等功不可没。而“阿姆斯特隆”、“帕利塞”和博利厄的“特勒伊”等大炮在它们大洋彼岸的对手面前只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了。

因此,在那场北派和南派的可怕的战争中,炮兵占有了显赫的地位;合众国的报纸大肆地颂扬他们的创造发明,以至于连小商小贩和街头小混混也没日没夜地绞尽脑汁在计算一些不着边际的弹道轨迹。

每当一个美国人有了一个想法,他就会寻找另一个美国人来商讨这个想法,而一旦有了三个人,那他们就会选出一个主席和两个秘书来。等有了第四个人时,他们就任命一个资料保管员,办公室便开始运作了。等有了五个人时,他们便召开全体大会,俱乐部就宣告成立。巴尔的摩城的俱乐部就是这种情况。第一个设计新型大炮者,与第一个铸造该大炮以及第一个为之打孔的人相互合作。他们三人便成为枪炮俱乐部(又称“大炮俱乐部”)的核心。俱乐部成立一个月后,拥有正式会员一千八百三十三人,通信会员三万零五百七十五人。

但凡参加该俱乐部者都必须具备一个条件,亦即设计过或至少是改良过一门大炮;如果没有设计或改良过大炮,那么设计或改良过任何一种火器也可。不过,说实在的,那些设计过十五响左轮手枪、轮盘式卡宾枪或刀式手枪者则不太受推崇,而大炮发明家则在各个方面都大胜前者一筹。

“他们所受到的敬重,”有一天,枪炮俱乐部最资深的演说家中的一位说道,“是与他们的大炮的大小成正比的,而且与其炮弹‘射程的面积’相关的!”

这可以说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精神层面上的运用。

人们很容易想象得出,枪炮俱乐部成立之后,美国人的创造才能在这一方面产生了多大的效果。战火中的炮弹体积庞大,而且射程超出现有距离,能够将平民百姓炸得血肉横飞。所有这些发明将欧洲的那些可怜兮兮的武器装备远远地抛到了后面。从下面的数据便可以判断出来。

从前,“在美好的年代”,一枚三十六磅的炮弹,在三百英尺[1]开外,可以击中三十六匹马和六十八个人。那是炮弹技术的初始期。此后,炮弹技术在向前发展。罗德曼炮可以把一枚重半吨的炮弹发射到七英里[2]远处,且能轻易地炸死一百五十匹马和三百个人。枪炮俱乐部甚至考虑要对此做一次正式的试验。不过,如果说马匹不会反对这种试验,那么要想找到愿意作为试验品的人却难上加难。

总之,这些大炮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每一次发射,士兵们都会像是被镰刀割下的麦子似的纷纷倒地。1587年,一枚威力巨大的炮弹在古特拉斯炸死二十五名士兵;1758年,在左尔多夫,另一枚炮弹炸死四十名步兵;1742年,那门奥地利的凯塞尔多夫大炮,每一枚炮弹都能炸死七十个敌人。但是,与罗德曼炮相比,它们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些决定战役成败的易埃纳[1]或奥斯特里茨[2]的惊人的大炮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还见到过其他许许多多的南北战争期间的大炮!在格梯斯堡[3]的战斗中,由一门滑膛炮发射的一枚锥形炮弹打死了一百七十三名南军士兵;而在波多马克河[4]渡口,一枚罗德曼炮弹竟将两百一十五名南军士兵送往一个显然更美好的世界去了。还必须提到一种非常可怕的迫击炮,是由枪炮俱乐部杰出会员和终身秘书J.-T.马斯顿发明的,其杀伤力更大,试炮时,一炮就打死了三百三十七人——真的是轰然一声巨响,无数生命化成灰烬!

这么多令人信服感佩的数字,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悦诚服吗?同样,我们也完全赞同统计学家皮特凯恩所进行的下面的推算:他用枪炮俱乐部会员的人数除以被炮弹炸死的人数,竟然发现前者每个人“平均”杀死了两千三百七十五人还多一点儿。

从这一数字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学者团体唯一关注的是为了一个博爱的目的而毁灭人类,并不断改进被他们视作文明工具的战争武器。

这是一个“死亡天使”组织,都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

必须补充一句,这帮天不怕地不怕的美国佬,并不是纸上谈兵,而且还身体力行,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中间有各种军阶的军官,有中尉,有将军,有年龄大小不一的军人,有刚入伍不久的新兵,也有老死在炮位上的老兵。许多人都战死在了疆场,他们的名字被留在枪炮俱乐部的光荣簿上,而大多数幸存者都是身上带有明显的表明其勇敢无畏的标记载誉归来的人。拐杖、假腿、假臂、假手、橡胶下颌、银嵌头骨、铂金鼻子,应有尽有,前面所提及的那位皮特凯恩也做过统计,在枪炮俱乐部里,四个人加起来顶多只有一条胳膊,而六个人则仅有两条腿。

不过,这些勇敢的炮兵对死亡和伤残并不在意,而且,每当有关一场大战的报告说敌人死亡人数大大地超过他们所发射的炮弹数量时,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自豪。

可是,有一天,那是悲伤而凄凉的一天:战争的幸存者们签署了停战协定;隆隆炮声渐渐停息;迫击炮哑然无语;榴弹炮长期缄默无言;大炮垂头丧气地返回武器库;炮弹码放在露天仓库中;腥风血雨的记忆逐渐淡去;棉花在施了大量肥料的棉田里茁壮生长;丧服因痛苦已不复存在而无须穿戴;枪炮俱乐部深陷于极度的无所事事之中。

某些永不言放弃的顽强者仍在进行着弹道的研究;他们仍在梦想着制造出一些巨型炸弹和无出其右的炮弹。但是,若无法实践,那些空洞的理论又有何用?这么一来,大厅空无一人;仆人们在过厅里打盹儿;报纸放在桌子上发霉;昏暗的角落里传来阵阵的忧伤的呼噜声;往日里大声嚷叫的枪炮俱乐部的会员们现在被那丧气的和平弄得默然无语,沉浸在柏拉图式的梦幻之中。

P1-5

序言

1828年2月8日,在法国美丽的海滨城市南特港费多岛的奥利维尔·德·克利松街四号,一个伟大的科幻小说鼻祖诞生了,他就是儒勒·凡尔纳。从此,这个法国长胡子老头笔下的故事,陪伴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

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显示,凡尔纳是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的名家之一,排名仅次于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名列第二,位居莎士比亚之前。同时,他也是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的法语作家。为了纪念凡尔纳百年忌辰,法国政府将2005年定为“凡尔纳年”。

凡尔纳的小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他那非凡的想象力,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另一类是用他浪漫的幻想,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他以流畅清新的文笔、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更可贵的是,他使读者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

凡尔纳在他的作品中大胆并科学地预测了很多当时没有而后来完全实现了的东西。可以这样说,凡尔纳是用科幻小说的形式,预言了Z。世纪宇航科技的诸多成就,比如潜水艇(见《海底两万里》)、人类进入太空(见《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等。

一百多年来,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时至今日,许多科学家都坦言,自己曾经是受到了凡尔纳的启迪,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

由此可见,凡尔纳的小说无疑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除了小说本身的经典之外,还需要有较好的翻译。翻译就像是一位摆渡者,将这一岸的文化摆渡到另一岸,然后令其生根发芽,发扬光大。要想使作品在“摆渡”的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而又不失风采,当然需要有一个好的“摆渡者”来完成这项工作。本套书的译者陈筱卿先生便是一位优秀的“摆渡者”。

陈筱卿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法语语言研究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曾在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如今,陈先生退休多年,闲暇时间以融贯、传播和发扬中西文化为己任,多年来笔耕不辍,已翻译并出版了法国16一一Zo世纪名家名著数十部,总字数达八百多万。其中包括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忏悔录》、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而儒勒·凡尔纳的诸多作品更是陈先生的翻译力作,到目前为止,陈先生已翻译凡尔纳作品十余部,是翻译凡尔纳作品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翻译家之一。

陈筱卿先生博学广闻,译作文风质朴,语言通俗易懂。翻译本套书时,陈先生更是用心良苦,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著风貌,让读者朋友们可以一睹名家风采。同时,为了让青少年读者更加方便阅读凡尔纳的这几部经典名作,陈先生除了保留书中原注解外,还额外针对书中涉及的某些人名、地名等特殊名词加了注脚,进行解释。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篇幅宏大、所涉繁杂、作品时代久远等客观原因,书中仍不免会有错疏纰漏之处,因此竭诚期待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令本套书在后续修订时臻于完美,以飨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地球到月球(插图全译本)/凡尔纳科幻经典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
译者 陈筱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438422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6210124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