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伍迪·艾伦谈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伍迪·艾伦谈话录》》是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接受本书作者埃里克·拉克斯的长年采访编集而成的一部谈话录。伍迪·艾伦是现今好莱坞导演中最具影响力、风格最独树一帜的大师之一,本书收录了他跨度长达几十年的采访发言,内容涵盖了他的从影生涯、作品评论、私人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自白,尽显他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头脑与理念,堪称字字珠玑,是影迷及电影从业者了解研究这位电影大师的绝佳读物。

内容推荐

埃里克·拉克斯所著的《伍迪·艾伦谈话录》是伍迪·艾伦从1971至2009年接受其传记作者的访谈全记录。一位电影大师关于电影拍摄、剧本写作、私人生活的坦率自白。全方位呈现幽默、智慧、真实的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是当今好莱坞独树一帜的大导演,同时也是身兼编剧、演员、作家等多种身份的全才。他的作品数量繁多,横跨电影、戏剧,甚至是歌剧领域。创作题材涉及文学、性、哲学、心理学、古希腊、犹太身份、欧洲电影。以及他的出生地与一生的居所:纽约市。

目录

引言

1.构思

2.写作

3.选角,演员与表演

4.拍摄,布景,拍摄地

5.导演

6.剪辑

7.配乐

8.生涯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1973年2月

伍迪和我乘车前往位于曼哈顿以北约一小时路程的纽约塔里镇,他将在那儿参加由纽约杂志评论员茱迪丝·克利斯特主办的一个电影周末栏目。他穿着灯芯绒裤子、开司米毛衫,和一件橄榄绿的军用夹克。他说他“感到沮丧。我昨天看了(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封印》,今天看了《呼喊与细语》。看了他的电影我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很快就要去洛杉矶开始拍摄《傻瓜大闹科学城》,但他并不愿意离开家。

“两百万拍一部电影可真是件棘手的事,而且我还得离开纽约。洛杉矶的一切都是汽车,必须得快——只有12个礼拜的时间。而基顿和卓别林拍部电影要用上一年。”(三十多年后,他自己的电影都在八至十周内拍完以使预算控制在1500万以内。)

举办节目的会议中心曾是比德尔家族——19世纪一位颇具声望的美国金融家的后裔——的乡村别墅。它离镇上不远,但住宅周围有大片的草地和树木,因此伍迪觉得自己正在挺进内陆。“蟋蟀让我紧张——这句话概括了我对乡村的全部感觉,”我们走在长长的车道上时,他引用马龙·白兰度在《码头风云》里的角色特里·马洛伊的台词说道。“恐怕我会突发旷野恐惧症,或者染上那些只有曼哈顿的特殊医生才了解的怪病。”这个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为了应对一切可以想象到的不测,在口袋里装满了各种瓶瓶罐罐:甲哌氯丙嗪,达尔丰,止泻宁和安定;还有一只牙刷,止咳糖和一本关于四位存在主义作家的书。

伍迪在节目上表现得诙谐迷人。观众们有些是二三十岁,但大部分年纪大些。他们衣着随意而得体,富有鉴赏力并极爱提问。那晚的最后,一个十分可爱的耶鲁法学院学生问伍迪是否愿意到纽黑文的一次模拟比赛中做个空手道专家。伍迪微笑着婉拒了,接着不久就被带到他自己的房间。巧的是从他那里可以听到隔壁两对夫妻在争论他的电影。有人提出给他换间房,但他拒绝了,他很想听听他们要说些什么。稍后一个女人就开始用喜剧片里典型的纽约犹太人口音朗读他的短剧《死神来敲门》。

1980年《星尘往事》的发行不能不让人想起多年前的这个周末,同时也帮助我们看到了这一次有益的经历是如何孕育着另一个故事:一个处在神经崩溃边缘的导演在空想中杜撰了自己情事的复杂变迁,想象出一个外星人对他说“我喜欢你的电影,特别是早期的搞笑片”,以及他如何被一个疯狂的影迷射杀。

1974年6月

《傻瓜大闹科学城》拍摄完毕,伍迪回到了纽约,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在电影里扮演迈尔斯·门罗,一个单簧管乐手,也是曼哈顿“开心胡萝卜健康食品商店”的合伙人。他在1972年到医院进行一个常规胆囊手术,却在手术室的一场意外事故中被低温冷冻了两百年,直到后来被当时集权政府的反对者解冻。)

EL:我经常在关于你的文章中看到作者或是他们采访的人把你称作“喜剧天才”。你对此怎么看呢?你的创意都是妙手偶得的吗?

P3-4

序言

引言

谈话录通常是将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期间的访谈编集成书,无论时间跨度有多长,其结果总是反映了采访对象在人生某一特定时点的看法和感想。而本书却是伍迪·艾伦从1971年开始、将近大半生的访谈总集,就如延时摄影一样清晰地展现了他从一名菜鸟转变为世界最受赞誉的电影制作人之一的全过程,以及他在这条路上所学到的东西。

38年过去了,我有幸近距离地目睹了一位艺术家的进化过程,但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还不能断定他会有如此成长。1971年春,《纽约时报杂志》的一位编辑派我去调查三个有可能写成一篇文章的想法。其中一个是一位35岁喜剧演员的生平简介——此人名叫艾伦,写过两部百老汇戏剧(《别喝生水》和《呆头鹅》),常在《纽约客》上发表随笔,最近还开始自导自演自己写的剧本:《傻瓜枪银行》(1959)据称是一部纪录片,关于一个笨得出奇、连张抢劫字条都写不清楚的小毛贼;还有刚刚上映的喜剧片《香蕉》,抨击了拉丁美洲革命和美国外交政策。它们都是用足够的情节串联起来的像是俱乐部独角戏一样的片子,几乎毫不关注角色的成长或是电影风格。它们经常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超现实段子组合在一起,引人爆笑。

这几部电影宣告了一位自成一格的原创性天才横空出世,《时报》的编辑想要了解他更多,我也是。我认为他和我的喜剧英雄们,如S.J.皮瑞曼、鲍勃·霍普和马克斯兄弟在同一个阵营,甚至更能变着法子逗人发笑。我打通了他的经纪人杰克·罗林斯和查尔斯·约菲的电话,要求做一次采访,并定好了时间。当我带着两页纸的问题和一台崭新的磁带录音机来到他们位于曼哈顿西五十七街的双层办公室时,我被带到了楼上,伍迪正在一个小房间里等着。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以及两把填充得很漂亮的软椅。他看上去不太自在,有些害羞,而我才初入新闻业,与一个我很欣赏其作品的人面对面让我感到紧张。我们握了手,互相问好,然后在各自的位子上坐定,我开始像念清单一样提出我的问题。他的回答十分简短,最短的仅有一个“不”字,要是他最长的答案能表达出比“是”更多的内容,这个“不”也就没那么糟了。

所以我用我调查的其他两个想法写了一篇文章,以为和伍迪·艾伦的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

六个月之后,当我在加州索萨利托骑自行车时,差点被一辆福特旅行车撞倒,它的前窗上贴着一张卡片,写着“罗林斯和约菲制作公司”。而在当天的《旧金山纪事报》上,我读到了一则短文,里面说伍迪正在城里拍摄《呆头鹅》,年轻气盛,唯我独尊。我以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他已经准备好要更加开放地发言了。我打电话给约菲,看看能不能再约一次采访,随后被召唤到索萨利托港的一架游艇上和伍迪会面,他们正考虑将那里用作电影的一个场景。我们聊了聊棒球季后赛,然后他以要和外景制片主任去看个东西为由离开了。几分钟之后,查理过来说,“你为什么不去布景那儿转转呢?不过必须得保持安静,不要挡道,否则就不得不请你离开了。”

我老老实实遵从了他的告诫。几天之后,伍迪在拍摄间歇过来,我们聊了一分钟。后来他又来了一次,我们谈了更长时间。很快,我们开始进行更正式的采访。《时报》委托我做一个生平简介,我在他的电影拍摄现场待了很长时间。由于伍迪没有执导《呆头鹅》(是赫伯·罗斯导的),所以我的编辑建议我在他自导自演紧随其后的《性爱宝典》时再采访他一下。我去了洛杉矶的老高德温摄影棚,在他上下工期间和他断断续续地聊了好多个小时。最终,在最初的截稿日过去数月之后,我交出了文章,就在当天,《时报》刊登了一篇有关他的封面故事。

新闻世界如同喜剧界一样,时机就是一切。《时报》毙了我的文章之后,我想至少该让伍迪看看他和我耗了那么多礼拜的成果,所以我将文章寄给了他,另附一张字条感谢他付出的时间。我没指望得到回复,但两天之后,他打来电话,对它未能发表表示遗憾。

“你在文中准确地引用了我的话,而且你尊重我的笑话,”他说道,意思是我没引用他不同时包含正经话与玩笑话的发言。“无论何时,只要你愿意,随时来我的剪辑室坐坐。”

我去了,还不止一次。然后有一天当我走在第五大道上的时候,迎面和他碰个正着。他告诉我他就要去拉斯维加斯的凯撒宫酒店表演了,顺道过来看看能不能碰巧遇到我,虽然没有比这更不可能的事了。但几天之后,雅典神庙出版社(Atheneum)的前主编理查德·克鲁格——刚刚开了一家自己的出版社——建议我将那篇不幸的《时报》文章废物利用,以伍迪为中心做一本关于喜剧的书。我最终去了维加斯,和伍迪在凯撒咖啡店讨论了十分钟之后,他同意合作。我一直待到他演出结束,然后和他一起踏上了将成为他单人脱口秀生涯最后一次巡演之旅,由此拉开了我1975年的书(On Being Funny)的序篇。作为调查的一部分,我在《傻瓜大闹科学城》和《爱与死》的拍摄现场待了几个礼拜。这两部虽然都是相当喜剧化的电影,但伍迪的野心和兴趣却有其更严肃的一面,这从我们最早的谈话中就已一清二楚。只要想想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鲍勃·霍普和英格玛·伯格曼,你就不会感到惊讶了。但这却是个难关。伍迪-艾伦是全世界最有趣的人之一。在奉上《内心深处》(1978)和之后的《星尘往事》(1980)之后,许多电影迷不禁怀疑,为什么呢,难道他不满足于继续制作喜剧片吗?答案简而言之,就是他作为一名年轻创作者,仅仅将喜剧视为通往剧情片的一块踏脚石,而他的愿望是追求自己的野心,围绕更严肃的主题写出扣人心弦的电影。影评家抱怨说一个如此有趣的人居然鄙视喜剧,妄图演出哈姆雷特,但他们都没有说中点子。伍迪并不是鄙视喜剧,喜剧是他一生成功的基础,他只是更喜欢剧情片而已。另外,他非常清楚自己只在出演某些特定类型的角色时才有说服力,所以他并没有想演哈姆雷特,他想写《哈姆雷特》。

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斯堡生于1935年12月1日,在布鲁克林纽约城长大,1952年春,当纽约几家报纸的八卦专栏作家开始引用他说的段子和俏皮话时,他变成了伍迪·艾伦。这位害羞的16岁少年不愿让他的同学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八卦专栏的固定读者数以百万,遍布所有年龄层。另外,他以为演艺圈的每个人都改过名字,而他想要一个简单易读、听起来更衬一个有趣之人的名字。很快,他的话开始被频繁引用,乃至一个公关代理雇了他为其客户写笑话。每天放学,艾伦就会搭40分钟的地铁到曼哈顿中城,在那位代理人的办公室花上三个小时挖空心思地写笑话。他感觉自己处于“娱乐圈的中心”。每天他都交出三四页打印纸(大约50个笑话),据他估计,在那儿两年多时间,他一共写了两万个笑话;而他每周的报酬从20美元很快涨到了40美元,在当时算是非常不错的收入。

成功伴随着他接下来的每一步。19岁那年,他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聘请,成为他们新晋作家发展项目的一员,之后被送到好莱坞参与《高露洁喜剧时间》(ColgateComedy Hour)的制作;22岁,他为西德·凯撒写剧本;到了1960年,他24岁那年,他的薪水比他初入行时翻了八倍。后来他见到了莫特·萨尔,后者身穿一件毛线衫、手臂下夹着一份报纸上台大谈政治和美国生活。这让他意识到或许自己可以走单人脱口秀这条道,并且他真的做了。以此活动为基础,他受雇在《风流绅士》(1965)中演出并撰写剧本,该片一举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喜剧片。但最后出来的成片和他的剧本几乎没有任何一致之处,后来伍迪说,如果他们忠于他的剧本来拍,“我会让它比现在有趣一倍,成功减半。”这次经验告诉他,如果他要继续创作电影,就需要取得自己作品的全部控制权。

他对自己至今为止创作并执导的所有电影都拥有这种完全的控制权,也从未放弃创作一部既能满足自己的意图又符合观众兴趣的纯粹剧情电影的希望。通过《赛末点》(2005),他成功了,而且他还想再来一次。其他诸如《泽利格》(1983)这样的电影则进入了文化词典。还有浪漫喜剧,关于无神世界的冥想,伪纪录片,一部音乐剧,以及探讨忠诚、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抉择、不断恶化的关系、爱情的不可预见性的影片。既有关于家庭、记忆、幻想、艺术家生活的故事,也有闹剧、惊险喜剧和幽灵片,魔法蕴含其中。它们大部分的故事背景都设在纽约城,尤其是曼哈顿。在他的描绘中,那是一个闪烁的地方,并非构筑于真实之物,而是他在布鲁克林——虽然地理上只隔一条东河.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成长过程中看过的无数电影里那个由二层公寓、夜店和众多复杂多变的人物组成的曼哈顿。

更多是巧合而非计划的是,我们关于很多部电影的讨论都是在影片拍摄期间进行的,而且所有电影我们都讨论了好多遍。38年过去了,我们俩的访谈大概成了全纽约最古老、持续时间最久、最具流动性的访谈。我们在电影布景聊过,在他的放映和剪辑室里聊过,还有用作更衣室的拖车和汽车,麦迪逊广场花园和曼哈顿的人行道,巴黎、新奥尔良和伦敦,以及他前后好几个家都曾是我们聊天的场所。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段落清晰,有条有理——富有思想,坦率,自谦,常常充满智慧,有时让人捧腹,虽然我一次也没见过他刻意搞笑。

与他那些总是疯疯癫癫、麻烦不断的银幕角色正相反,伍迪·艾伦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工作和时间。他的自我评价一语中的:“我是个严肃的人,一个严守自律的劳动者,我喜欢写作,喜欢文学,喜欢戏剧和电影。为了喜剧效果,我把自己描绘得很愚蠢,但我并不是那种人。我清楚自己的人生不是一连串让人发笑的灾难——之所以搞笑是因为它们荒唐无稽。而我本人则要无趣得多。”

几十年来的成功和名声让他整个人处事更加自然,也没那么害羞了,我们的相处也是轻松融洽。他同样是位活跃的参与者。当我为我1991年的传记《伍迪·艾伦》取材时,我想,一旦他开始讲重复的事,就是我停止采访他的时候了。三年之后,他开始重讲故事,彼时距我原定的交稿期已经过了一年。有一天,那本书正在编辑的时候,他打来电话。

“我一直在想我们最近谈过的话题,现在我有了更多的想法,想知道你还有没有兴趣听。”他说。

“对不起。”我对他说。“你已经没机会了。”

或者并非如此。

他对本书的贡献也是一样。2005年4月到2007年初,他坐下接受了许多个小时的采访,并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再次跟我对谈,让我们的访谈跟上了时代。他阅读了原稿,并具体指出了他觉得自己听起来像卡西·史丹格尔的地方,后者即20世纪50年代纽约洋基队的经理,说话措辞华丽,听上去含混不清,很是搞笑。另外,每当有了新想法,他都会提出来。

在他的帮助下,我试图做出一本他对生涯至今所有作品的自省之书。它不仅展示了伍迪·艾伦作为一名作家和导演的成长历程,还传达了他关于自己的影片和一般电影想要说的话。我将这些对话集合在一起,逐个探讨了电影制作从获得构思到配乐的七大方面,最后一章是他对自己至2009年初为止的全生涯的一些思考。关于电影制作的七大章都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结束于2006年或2007年,随便按什么顺序阅读都行,取决于你对哪一章节感兴趣,比如,是选角还是剪辑。但请务必倾听,因为它们无疑是伍迪·艾伦本人的声音。

埃里克·拉克斯

2009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引人入胜……

读者将会在其中读到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东西:

伍迪·艾伦眼中的伍迪·艾伦……

给怀有雄心壮志的艺术家提出的大量建议……

几乎每页都妙趣横生。

——《巴尔的摩太阳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伍迪·艾伦谈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埃里克·拉克斯
译者 付裕//纪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924621
开本 16开
页数 5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8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42
CIP核字 2016165725
中图分类号 K837.125.78
丛书名
印张 3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