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像山一样思考(寻找梦幻步道的旅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趟梦幻步道的旅程,近4个月的流浪,6周步道志愿者的体验,每一天,都是修行。

徐铭谦所著的《像山一样思考(寻找梦幻步道的旅程)》,荣获开卷美好生活书奖。

路是人走出来的,路是人做出来的,最上乘的美学是——做过不留痕迹。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不断前行中的修行者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徐铭谦所著的《像山一样思考(寻找梦幻步道的旅程)》讲述,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径是纵贯美国东海岸南北山脉的一条步道。一直以来,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民间组织踩着前人的足迹走成步道,而步道又串联起散在各地的风景与故事、自然与人文、过去与未来,成为许多人梦想中的步道。徐铭谦一直梦想去探索这个步道背后的故事。于是,她背上近4个月旅程的行李,上路了。而后,原本只是单纯步道之旅,却成了与自己对话的生命之旅、与路对话的哲学之旅,还载满了笑与泪、汗水与泥巴的中外友情。在旅途中,她开始学会,如何像山一样思考,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目录

1 断背山是个好的开始

 梦想的起点/书上的视野/非去不可的信念知识盒 百年山径故事

2 轻装化的极致是雇一头骡子

 向登山前辈请教/啤酒罐变身为炉具知识盒 太阳能锅选用轻量、节能的装备

3 “怪咖”—全程行者学校校长

 全程行者只是迁徙的动物/低价沃尔玛大战豪华户外连锁店(REI)/万卷不抵一页/我的同学们/期待看见最美的山径风景

4 阿巴拉契亚与没有历史的人

 阿巴拉契亚山名之谜知识盒 南方阿巴拉契亚文化的音乐元素——乡村音乐/地质学上的阿巴拉契亚/切罗基的传说

5 泪之路

 漫长的生死之路

6 做步道,第一课

 爱你的工具/少林基本功夫/上乘工艺美学/手工打造的价值知识盒 清理步道工法

7 屋顶上的打击手

 度过完美的一天/老当益壮的银发志愿者/

 上屋顶,下不来/第二座山屋/爷爷泡的咖啡/

 最后的晚餐/小记

 知识盒 修建山屋工法

8 山椒鱼与树根的哲学

 难题,砍掉一棵树?!/与山椒鱼相遇/找出自己理想的步道尺度知识盒 开辟新路工法

9 仙那度瓦华丽的冒险

 夏天的营火/如果普罗米修斯看见/营地帐篷里的思考/白尾梅花鹿母子/谁的国家公园/成功移民的游隼知识盒 用保育救失业、拼经济──公民保育团的奇迹

10 早安!西西弗

 一天挑战一级石阶/我的第一级石阶/石阶狂俱乐部/荒野的步道/会思考的石阶知识盒 打造石阶工法

11 亲爱的,我把步道变好玩了

 给我一个支点/中国功夫击石法 —从空手道式到金鸡独立挥棒式/我是传奇/伙伴们的狂欢/意外的邀约/小记

12 再别新桥

 遇到瘴疠之气/超有型步道俱乐部/两种极端的步道/没有一棵树因为这座桥倒下/厕所也可以很环保/我们的高山生态厕所实验/暂时回到文明世界/为了梦想,争论可暂时摆一旁/浮生千山路知识盒 架设木板桥工法

13 北与南

 健行者的朝圣地/每一种都是美丽的选择/跨越扬基佬的地界/南北战争与梭罗的哀悼知识盒 中央山脉纵走联想

14 山径,社区,行不行

 不断改道的山径/通过私人土地的难题/原初的新山村蓝图──“重返土地”的乡野运动/没有商业介入的光荣传统/欧陆舒适的健行经验/散步在英格兰的社区

15 漫游新英格兰山径

 我在瓦尔登湖/历史与文学的时空交会/在纽约,爬郊山/我在阿巴拉契亚山径火车站下车/酒精炉派上用场/山径上的动物园/公无渡河

16 从那里到这里

 最早的步道是哪一条/从 33号闸口到 0公里/从高山到海洋/卡塔丁以北、贝尔岛以南/小念头转动大世界,故事正要启程

 细读铭谦的书

学习“无痕山林”,体验“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初体验/“手作步道”在大陆的践行

试读章节

如果你有3个半月的旅程,其中超过一半的时间要在山林里登山健行、做步道,另外不到一半的时间,要在不同城市之间自助旅行。这两种活动所需要的装备不尽相同,但相同的关键是,所有的装备都要背在自己的肩膀上,靠着自己双脚移动,那时你就会发现哪些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哪些是不能多带,必须得斤斤计较的。

我从来没有远程健行的经验,也没有到过美国的山区,无法想象那里的天气和山里的情况,因此我对必要的装备也无从想象。我打算趁着这次机会,把过去老是跟别人东借西借的装备一次买齐,但是我不想跟比尔·布莱森一样,到昂贵的登山用品店,被推销员的介绍冲昏了头,一股脑儿买了一堆超出负重与需要、带上山后却要边走边丢的不必要装备;我也不想到那边以后,被瞬息万变的早春气候冻死他乡。于是,我决定请教登山前辈们。

向登山前辈请教

第一位拜访的前辈曾在美国留学多年,目前在持续推动生态登山。他在装备上倒是没有太多的建议,基本上就跟平常所需差不多,但是他语重心长地建议我:“想办法买一把枪。”看到我下巴掉下来的样子,他还是不为所动地继续说:“一个女生要在异乡深山健行是很危险的,美国的治安很不好。”

我们讨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我不是美国公民,不能合法拥有枪;枪很重,会拖垮负重;我从来没有使用过枪,连玩具枪都没有,最后搞不好会被歹徒夺去,甚至把我毙了之类,他叹了口气说:“至少买一把刀,随身带着,我都是这样的,没事的时候可以砍路,有事的时候可以防身。”接连好几天,我都置身于一种客死异乡的恐惧之中,反复思考自己还要不要去进行这趟“危险之旅”。

接着我请教了一位仙风道骨的山友学长九纪山人,当我问及如何减轻肩负的背包重量时,他幽默地跟我说:“就像去尼泊尔或印度尼西亚爬山,你干脆花钱买一头骡子跟着走就好啦!就跟去南美安第斯山一样,装备不用自己背,骡子又擅长走崎岖山路,你只要照顾它三餐就好哕!”

我严肃地摇摇头说:“这违背我‘动物权’的理念。”他看我没有被笑话打动的样子,终于正经地拿出一个正在研发的“酒精炉”(如同他常有的奇怪研发,有一次是从马来西亚带回的某种蕈类,可以在登山时利用其生长会发热的特性当暖包,同时到山顶时已长成蘑菇,又可充当素食者的蛋白质来源)。顿时,我的脑海中有“当当”的声响,因为他超炫的说法说服了我。

啤酒罐变身为炉具

爬过山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山上煮饭所用的,不外乎瓦斯炉或汽化炉,前者瓦斯铁罐有重量,瓦斯用完之后无法填充,就成为垃圾,无法回收再利用,造成地球负担;至于汽化炉,炉具本身比瓦斯炉还要重,好处是燃料使用去渍油,可以重复填充,炉具可以不断加压使用,在高山上比较稳定,去渍油瓶可以拿回中油回收,比较环保。但是两者燃料仍然是化石产品,同时考虑到3个半月的携带分量相当惊人,更何况两者都不能携带搭飞机远渡重洋。而且鉴于2003年为了减少饮食的开支,我带着瓦斯炉头前往法国,却因为欧规、美规的差异,当地买的针头扣式瓦斯罐无法安装在我的旋转卡式炉头上,结果无法使用的惨痛经历,炉具确实是一大问题。

P9-P10

序言

铭谦这本书,这是一部很难归类的奇书。起初以为是“步道达人”登山越野、行走世界的札记,打开才知道它介绍的是美国第一条国家步道阿巴拉契亚山径的自然、历史和文化。它渐渐变成了一本工具书,事无巨细地教授“步道工法”:如何清理旧道和开辟新路,如何修缮栈桥山屋,修建生态厕所,架设木桥,等等。出现了步骤一、二、三。与此同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步道志愿者的音容举止鲜活地再现。当她沉浸在大自然中,为是否需要砍断一个树根而百般犹豫时,出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那样清澈的哲学沉思。与梭罗不同的是,铭谦并不是坐在湖边用心为大自然代言;而是以手代步,用“手作步道”的实践一米一米地探索、弥合人与自然正在断裂的联系。

以道路、山径为媒介认识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我们陌生的视角。在过去,路是无须思考的,自然中的“人迹”就是人走出来的路,例如著名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它们与大山浑然一体,成为那个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证。当人类不仅拥有斧头,而且拥有油锯、推土机,从而获得了曾经只有上帝才拥有的对大自然的生杀之权时,这一切发生了逆转。19世纪以来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使荒野成为消费主义的稀缺资源,铁路、汽车将越来越多“逃离工业文明”的城市人引入乡野,出现了登山、越野和露营活动,以及露营拖车 —利奥波德视为“所有庸俗事物中最庸俗者”。“大公路主义”的滥觞,使密布的公路成为大地的伤痕,机械和装备源源不断地进入更加偏远的荒野,寻找新的幽静美景。

在这一背景下,便不难理解阿巴拉契亚山径的革命性价值。这条 1921年启动、1937年全线连通、长达 3456公里、贯穿东岸 14个州、横跨美加的国家步道,是一条完全无铺面的自然步道,沿着与大工业和机械化相悖的方向,恢复了人与土地的传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登山、土地伦理、无痕山林之类全新的理念。

顺着铭谦的脚步,我们与铭谦一起学习像大山一样思考。手作步道的意义如同自然农法,“通过亲手、缓慢的过程,有助于了解一个地方物种和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双手与自然生命的接触,恢复对地球上美丽的事物的敏感与温柔,通过不断实作的过程去认识属于它们的哲学:一棵树、一条河流、一只飞鸟、一条游鱼,甚至一块石头”。这一切的结果,是当我们进入自然时,“我们就会更为小心”。“尊重野生动植物”作为无痕山林的七大原则之一,就是因为自然山林是它们的家,“我们去人家家里,就要保持做客人的礼貌”。

当然,创造或毁灭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绝对的是非分明,共同构成了自然的完整和稳定。围绕步道石阶修建,关于步道伦理的张力和冲突,“自然派”的价值是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工法派”则强调提供安全和舒适的步道。“会思考的石阶”的意见是这样的:在持续的维护下,工法与设施应当越来越简单。由此,阿巴拉契亚山径最终成为“荒野的步道”,而非只是“穿越荒野的步道”。在石阶背后,更为深刻的是关于山径功能的认识:是建筑一条满足自我挑战的“全程行者”需要的“无人山径”,还是让人民重新体验在土地上生活与合作、“重返土地”的乡野运动?事实上,阿巴拉契亚山径通往的不是隐逸避世之路,而是以自然为纽带,将不同的人群和社区相互连接,从而使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谐地

融入自然。手作步道修复的不仅是人与大地的关系,它还完成了另外一个回归:户外活动不只是在野外睡觉,也可以是在大自然和土地中的劳作,从而还原了工业革命之前劳动的价值。

作为国际步道的优秀典范,阿巴拉契亚山径有很多传奇。最惊人的是它“没有商业介入的光荣传统”,完全靠志愿者和社区组织修建管理,是“地球上由志愿者完成的最伟大的工程”。以东部的登山协会为基础组成的“阿巴拉契亚山径保育协会”成为一个管理平台,负责协调全线经过的 7座国家森林、6座国家公园、超过 60个州立公园和森林、超过 30个地方步道俱乐部。其中建立于 1934年的大烟山国家公园创下了“公民集资买地”赠予政府成立国家公园的首例:慈善家洛克菲勒二世捐资 500万美元,号召公众集资 1200万美元,买下了 317万亩山地,将濒临过度商业开发的大烟山区保护下来。协会在总部之外设有 4个区域办公室和 6个直属步道工作队,形成完全由民间主导的工作体系。“步道志工团”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大学和中小学教师、医生、护士、警察、律师、面包师、银行职员、学生、退伍军人、退休人员等等。他们利用“步道假期”,年复一年地维护和修缮步道。

故事还在脚下延续。从山径归来,铭谦走上新的旅程,致力台湾的“环岛千里步道”和步道志愿者制度建设。这一“梦幻步道”的发起人是台湾教育改革和社会运动的先驱黄武雄。在台湾这个人口稠密的地区,环岛步道建设的意义,用黄武雄的话说,从扭转商业开发的思维,唤起民众保护现存美景而言,是“大地伦理运动”;从自下而上自主勘察、规划,重新认识家园周遭的美好故事而言,是“乡土文化运动”;从主张人与自行车的自然路权,争取安全行走的空间而言,是“人本交通运动”。本质上,从社群联结和社会建设的角度而言,这场修复人与自然关系的工程,也是一场重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共同体运动”。

今天,大陆的大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具有环境理念的郊野公园、人工湿地、供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的绿道;但大山深处和荒野之中的道路仍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新兴的旅游时尚、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肆无忌惮的商业化力量,正在对最后的自然形成空前的压力。我们听惯了深山中推土机开路的咆哮,习惯了千篇一律、花岗岩和水泥铺就的步道,不再争辩地接受在崇山峻岭建索道和修电梯。看见铭谦带来的百年山径的故事和千里步道的思考,自然有拨云见日、相见恨晚的惊喜。

故事延续到了北京。早在几年前,自然之友就与台湾的郑廷斌和徐铭谦合作,在大陆开展无痕山林的建设。2011年,自然之友志愿者参与了“台湾千里步道协会”组织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活动。2014年7月,徐铭谦老师来京开展了步道学培训。这种以了解本地环境为起点,以“手作”为学习与体验的载体,结合对社区的人文关怀开展的环境教育,令人脑洞大开。自然之友的志愿者调查了北京周边古道,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些古道及其历史背景,形成专业的调研报告。

就这样,当铭谦修复阿巴拉契亚百年山径的记载,使之成为一本融合自然哲学、土地伦理的心路之旅和关于步道的百科全书之时,她又在追逐和成就千里步道的新梦。她书写和实践的,是地球人共同的梦想和传奇—以手作和步行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像山一样思考(寻找梦幻步道的旅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铭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13211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201508702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