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一、最后一个码头

我的记忆之中,母亲始终嵌在父亲的形象里。发生在父亲身边的所有事情无不交织了母亲的种种痕迹。然而,这一天开始,父亲只能是父亲了。母亲从父亲身边分割出去,去了另一个世界。

这是最后一面。母亲的遗体平躺在殡葬馆的礼堂里,面孔旁边摆了一束花。这是撤出世界之前停泊的最后一个码头。四周的花圈已经摆好,哀乐刺耳地响起。告别仪式开始,送葬的人们依次鞠躬。送葬的人数也许超出了母亲的预料,但是,她闭着眼睛躺在那里,永远不可能知道确切的数目了。多或者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她死后发生的事情。数字只能让活的人兴奋,死亡的黑暗吞没一切数字的差异。

送葬仅仅是重复了无数次的惯例,生活并不会因为少了一个人而产生什么改变。天青云淡,阳光之中的松树纹丝不动。历史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行驶,一如既往。只有当这个人是你的母亲时,你才知道生活从此缺失了一块。

母亲已经被癌症折磨了五年多,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意外。我的心中只有茫然的疼痛和酸楚,可能还隐含了些许——说起来有些罪孽——解脱的轻松感。母亲时时在病榻上苦苦辗转,不断地祈求能够早些走。吁出了最后一口气,永恒的平静终于到来。

送葬的队伍环绕遗体,几个亲属排列在母亲遗体前方。我将母亲的遗像捧在手中。父亲站在我旁边,神色呆滞地凝视母亲的遗体。鞠躬如仪。鞠躬如仪。众多的握手和叮嘱。节哀,节哀顺变。

人死不能复生,我会节哀。我知道这个日子也会一天天地退远,终于埋没在世俗的尘埃之中。但是,我还知道,这个日子烙下的疼痛再也不会消失。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枯瘦的巴掌,是杞人忧天式的操心,是追出门来反反复复的嘱咐。往后,这一切都不会再有。往后的父亲形影相吊,只能在母亲的遗像面前喃喃地自言自语。

喇叭里的哀乐回旋在礼堂里,没心没肺地重复不休。

前一天夜里守灵,我掀开蒙在冰棺上的红布。烛光之下,母亲的面容安宁平和。寒冷的冰棺里面,母亲睡得很安稳。我知道,母亲已经无比的疲倦,没有一丝力气。挣扎,挣扎,挣扎,突然一松手,那个喧闹的、恋恋不舍的同时又是痛入骨髓的世界疾速地滑出了掌心,一生的重负顷刻之间全部卸下。死是彻底的失败,又是彻底的反抗。现在,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压榨母亲,威胁母亲,恐吓母亲了。闭上眼睛,母亲不必再与这个世界苦苦周旋。让她好好地睡吧,别再打扰母亲了——冰棺上的红布轻而易举地蒙上一个人的全部哀痛和眷恋。

2001年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日,民间风俗祭灶,即是过小年。清晨6时多,我被父亲的电话召回家中。母亲呻吟不止,我和父亲商议再度送她进医院。9时许,情况渐趋平稳。母亲勉强地说了几句话,我就匆匆离开。这个时节我正在忙碌。下午3时多,我在一个会议上突然接到妹妹的紧急电话。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中,母亲已经走了。终究没能挨过年关。新年正月的大门赶在母亲抵达之前断然关闭。

殡葬馆里,最后的告别只有几个亲人。姐姐把一个小瓶子放在母亲遗体的怀里,据说可以保佑母亲不被烧痛。穿白大褂的殡仪馆工作人员点了点头,推起母亲的遗体沿着一条弧形的甬道走向焚化炉。姐姐突然喊了起来:“妈妈快逃呀,大火来了!妈妈快逃,大火来了……”尖利的声音回荡在甬道之中。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辚辚地推着车消失在拐弯之处。那里是这个世界的出口。母亲将抛下这个世界独行。P1-3

后记

超重的记忆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一书写于2003年。我曾经在序言之中说明,这本书是一个早产儿。它打乱了我的写作计划,自作主张地挤到前面来。当时,种种记忆、感慨和叹息烤灼得我坐立不安,如同反反复复的噩梦。所以,写作毋宁是摆脱不尽的缠绕。一吐为快,喘出一口气,然后才能干些别的事情。完稿之后转过脸来,日子的确轻松多了。

如同某种刻意的回避,这么多年我不再翻阅这本书。我熟悉这本书的封面,暗红的底色上套印父母的黑白照片;我很少打开封面,背后的文字保存了写作时的伤感与内心疼痛,我不愿意再陷进去。我几乎不向外人提起这本书,不是再三催讨决计不送。这本书出版之后获得一个文学奖。我在颁奖会的致词之中坦率地表示,对于这本书没有太多的自信。一个儿子置身斗室思念父母,竭力猜想历史为什么捉弄他们,这一切对于公众具有多少意义?这本书确实敞开了内心,从各种感叹、忆念、想象到迷惑和悔恨。这恐怕也是我不愿示人的一个潜在原因。我习惯干冷却文字,隐藏强烈的表情,做一个反讽式的分析家而不是夸张的抒情诗人。为什么不增添一些缠绵情话或者兴高采烈的笑声?为什么不敢当众舞蹈或者公开流泪?我的内向性格大部分要追溯至生活的训练。无拘无束地暴露自己,收获的多半是伤害。如果说,这仅仅是我屡试不爽的小经验,那么,对于父亲说来,这恐怕是刻骨铭心的重大挫折了。一次坦诚的交代与一生的蹉跎,这是父亲贡献给这本书的情节。父亲一辈子的心得就是小心翼翼提防的技术,他尽职尽责地将这一笔精神财产传给我。所以,戒意植入了神经,即使写作的时候可能忘情地倾囊而出。一些人半小时之后就可以向陌生的面孔倾诉自己的失恋或者五年之内的晋升计划,这种爽朗的性格令人羡慕。无数宠爱簇拥在他们周围,阴谋和圈套闻所未闻。但是,我做不到,甚至充当听众也会有些不自在。大多数时候,伤感与内心疼痛是说给自己听的,写作犹如独白。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我重新出版《关于我父母的一切》,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犹豫——有必要吗?

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段落还是让我心酸难抑,眼角湿润。我抬眼看了看窗外刺眼的午后阳光,放弃了修订或者补充的念头。一个完整的写作心境留在了当年,重新介入有些唐突。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巧合:我写作这本书的年龄,正是父亲结束下放生涯返回这座城市的年龄。

我曾经有一个心愿:到母亲的灵位前烧一本书,算是一个告慰。我还想请母亲宽心,她这一辈子已经竭尽全力,各种磨难不如说是历史悲剧分配的一个个细节,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逃脱不了。不过,这件事迟迟没有做——仿佛又觉得有些多余。母亲一辈子仅仅操心几个亲人,阴差阳错,厄运连连,她甚至连喘气的间隙也没有。现在,她终于甩下了那些揪心不己的事情,何必还要拿什么历史不历史打扰她的安宁呢?

2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出版至今的这一段时间里,书中提到的祖父那一幢老宅子拆除了。夜黑如墨,山风呼啸,木板房四处乱响。母亲蜷缩在一个房间里,拴好房门和窗户,就一盏摇晃的昏黄孤灯给我们写信,絮絮叨叨,巨细无遗。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真正熟悉了母亲的斜斜字迹。母亲对于写作没有兴趣。我已经在这本书中提到,住在大山里的母亲无非是依赖写信短暂地解除孤独和恐惧。只要哪一天条件许可,她会拎一个小包立即往家里跑。

从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到闽北的偏僻山区,途中多半是蜿蜒的山路。父亲记得,临近建宁县的一段路程称为“万洲岭”。山路险峻崎岖,缠绕盘旋,一座山峰刚刚闪过,另一座山峰又扑面而来。父亲有心算了一下,半小时之内转了108个弯。第一次乘车过万洲岭,父亲和母亲被晕车折磨得厉害,仿佛要把五脏六腑吐出来。

40年之后,我才得到机会沿着这一条山路到建宁县。那一天许多路段正在铺设水泥路面,坑坑洼洼,众多的推土机和铲车共同作业,机器的轰鸣与飞扬的尘土混成一片。即使握紧扶手,我还是时常被颠得从座位上蹦起来。就是在某一次剧烈的颠簸之中,我一下子明白了过来:此行仅仅是回应内心的一个久久的羁绊,这里是找不到什么的。父亲和母亲的当年气息早就荡然无存,建宁县城里也没有。

建宁县城倚山傍江,我仅仅逗留了几个小时。我很快放弃了进山查访那一幢木板房的打算。询问之下,一时没有人说得清那个村子的位置。40年期间,行政建制几度改变。公社、大队已经消失。据说那个村子脱离了原先公社的管辖,与另外几个乡村组成一个新的镇子。执意地查询似乎有些矫情,那一幢木板房又不是什么著名人物的故居。况且,我猜想母亲的灵魂不一定愿意旧地重游。

回到家里到网络地图上查了查,那时的地名的确不见了。当年我不断地往那个山村寄信,信封上的地址早已经背诵得精熟:“建宁县客坊公社桂阳大队”。现在,这个地址只能保存在我的心里,连同那一幢想象之中的三层木板房。

年过半百,保存在心里的故事愈来愈多。我已经不止一次地意识到,超重的记忆令人生厌。但是,记忆还是顽强地挤入生活,从不退却。现在,这一部分记忆终于完整地落到纸面之上。写作是一次解脱,也是一次送行。从此,这一本书如同一叶扁舟漂流江湖。我想,我大约不必再为父亲母亲的往事写些什么了。

2010年8月8日

目录

自序

一、最后一个码头

附录:父亲手记(一)

二、疼痛的飓风

附录:《那一张床空了》(节选)

三、轻松的遗忘

四、父亲属蛇

附录:《找到与丢失》(节选)

五、另一种形象

附录:父亲手记(二)

六、读书与革命

附录:父亲手记(三)

七、朋友如手足

附录:《默契的朋友》(节选)

八、大学的又一个传统

附录:《份量》

九、那个时代的爱情诺言

十、把心交出来

十一、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

附录:父亲手记(四)

十二、第一课

附录:父亲手记(五)

十三、一念之差

附录:《书籍的天地》(节选)

十四、文字魔咒

十五、只欠东风

十六、沉默是金

十七、渺小的焦虑

十八、龙卷风

附录:《危险的戏剧性》(节选)

十九、相片恐惧症

附录:《瞬间的永恒》(节选)

二十、孤单的木板房

附录:《城市与山》

二十一、空白的问题

二十二、两套生活

附录:《快!》(节选)

二十三、病情与人情

附录:父亲手记(六)

二十四、逝者如斯夫

获奖致词:散文——小人物的历史

重新出版后记:超重的记忆

序言

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一本要过些年才会动笔写的书。现在,它却急不可耐地冲出来,逼迫我修改写作计划。父亲不是一个爱表现的人,母亲甚至畏惧公众。所以,这种情况只能解释为某种历史的急迫性。我只得提早开始。

我面对的是长辈的历史,似乎是遥远的过去。但是,我相信这一切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们身上有一些我们必须分担的历史之谜。否则,我又有什么必要把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塞给读者?他们太普通了,他们的经历丝毫算不上惊心动魄。父亲和母亲肯定是属于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的那一批草民。尽管如此,我还是在他们身上发现了“时代”这个大词。

每一个人都可能看到自己的世界。每一个时刻都可能重新发现世界。这是部分章节背后存有附录的原因。附录的内容大致是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谈论,可以与正文相互参证。几篇附录摘自父亲的手记,另外几篇附录是我以往写下的文字。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不长,但是,我消耗了许许多多。记忆和思想被重新犁过一遍,掩埋已久的岁月再度翻开了。笑声的确不多,叹息和沉重的感慨洒满了纸面。

这辈子肯定会有这么一本书,也只会有一本。愿意读完这本书的读者一定明白,为什么我这样说。

且将这本书献给我年迈的父亲和已经在九泉之下的母亲。

2003年9月8日

内容推荐

当小人物被裹挟进大时代,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会发生怎样的交融与碰撞?

南帆著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不仅关于一个儿子对于父母的思念以及想象,也是一代人隔着数十年岁月,对另一代人的怀想与理解。伟大的理想点亮了父辈的内心,并且许诺一种生机勃勃的生活。然而,历史的奇特轨迹完全超出了预想。父辈曾有的激情,遭受的惊吓以及他们的平庸结局同样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身上存在某种尚未得到正视的历史之谜。

编辑推荐

南帆著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荣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

作者将两条平行的时间轴并置于讲述之中,即从作者的怀想角度,以及附录中父亲的手记角度。两代人对于同一个问题进行谈论,正文与附录互参证,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相交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际遇起伏和精神的凹凸,穿透冰冷的大历史,照亮一段幽暗的岁月。作者笔触深厚真挚,怀想之情绵延不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10137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623062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