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有所得(62)
内容
编辑推荐

《读有所得》,有“读”有“得”,“读”“得”并举,宗旨明确,特色鲜明。读本的较大特色在“所得”:每一篇都有千秋评说和专家解读,真正发现价值认同链条、思想流传群落。读本的另一大特色是编选集合了全国重点高校人文学科带头人的智慧。它将在引导社会阅读风气、培养人们阅读习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以自己的文化品格和编辑质量赢得读者,让阅读此读本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选择、一种习惯。

这本由朱建纲编写的《读有所得(62)》为第62期。

内容推荐

这本由朱建纲编写的《读有所得(62)》为第62期,收录了《礼不远人》、《不逾矩”的自由》、《范纯仁:先做尺子后量人》、《诚实林肯的舞弊大选》、《我为什么投反对票》、《中国的史心》、《地中海上的日出》、《贾母宴请刘老老》、《你是风》、《鸟类的迁徙》等作品。

目录

卷首

 礼不远人(子木)

特别推荐

 “不逾矩”的自由(钱宁)

古典

 朱子家训(朱熹)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天理与人欲(朱杰人)

多读一点:朱熹“罕言命”

 美文推荐

野田黄雀行(曹植)

梦江南(皇甫松)

贾母宴请刘老老(曹雪芹)

今文

 论诚意(朱自清)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国人的双重话语(汤军)

多读一点:狷者朱自清

 中国的史心(钱穆)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失败者”书写的历史(杜君立)

多读一点:钱穆治学有方

 沐浴(庐隐)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日本汤的滋味(张燕淳)

 美文推荐

地中海上的日出(孙福熙)

诗(穆旦)

译苑

 我为什么投反对票(卡尔·李卜克内西)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和平主义(林达)

 长城和书(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墙的精神分析(朱大可)

多读一点:长城上的爱情告别式

 鸟类的迁徙(威廉·亨利·赫德逊)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梦在天空飞翔(张连友)

多读一点:鸟的建筑

 谈艺术(维克多·雨果)

千秋评说

今人一得:我为什么还要写作(韩少功)

 美文推荐

晨霜(德富芦花)

你是风(奥拉夫·H.豪格)

文史撷英

 范纯仁:先做尺子后量人

 阮籍或首创开放办公模式

 陈毅制“爱国烟”

 诚实林肯的舞弊大选

 当过兵的西方文豪

书香

 《中国文化老了吗?》

 《繁花》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浪漫主义宣言》

艺术欣赏

 穹顶——石造传奇(卓敏)

试读章节

“不逾矩”的自由

70岁时,孔子说自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这说明了两点,一是老先生毕竟是热爱自由的;二是即使在“从心所欲”的自由里,其中仍有不可逾越之“矩”。

这不可逾越之“矩”,应该是个人自由的界线。那么,这个界线该如何划定呢?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伤害原则”——能阻止我做想做之事的唯一理由是:别人可能因此受到伤害。他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我挥舞拳头的自由,在打到你的脸之前就结束了。

在人与人的双向关系中,这种“伤害”是直接的,不难理解,但人是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行为对网络中的其他人造成的“伤害”,有时是间接的,比如,一个人的自杀,虽没有直接“伤害”别人——按照存在主义者的观点,他完全有权利这么做——却可能对其亲友造成巨大的间接“伤害”。

前者是“直接伤害”,后者是“间接伤害”。约翰·密尔的“伤害原则”界定了前者,而孔子显然还意识到了后者,他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也作为一个“伤害原则”来看,则很好地涵盖了前者和后者——你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的“直接伤害”,也要考虑到可能造成的“间接伤害”。

“直接伤害”,法律可以界定,人们容易取得共识;而“间接伤害”,则处于道德、规矩、习俗主宰的领域——人类的麻烦、纠结和困境往往汇集于此。

为什么?因为“间接伤害”让人们面对的不是一道对错的判断题,而是一道做出取舍的选择题。这里没有一定之规,也无万全之策,常将人类置于两难的境地。因此,哈姆雷特在“生还是死”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母亲与女友同时落水,先救谁”也成了千古难题。

问题是,当“间接伤害”无法避免时,我们该如何行事?

孔子的回答是“循礼”。也许正是担心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无所适从,有必要给予具体的指引,孔子引入了“礼”的概念。

法,通过禁止做什么来避免“直接伤害”;礼,则通过告知应该如何做来减少“间接伤害”。

孔子对“礼”的重视和强调,达到了异乎寻常的程度。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颜渊继续问,能具体点吗?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商量,大概唯一可以讨论的是:“礼”是什么?

在此,不妨多说几句“礼”。礼,不仅是出场次序的先后,宴会座位的安排,就本质而言,是这些仪式或规范背后所体现出的一个排序优先的原则——不仅是谁先谁后,更有孰重孰轻。  礼,是一个社会基于某种排序优先原则所形成的习规,让我们知道该如何穿衣吃饭、接人待物,小到家事,大到国事,直到两难之事,该如何取舍。

家庭以父母为重,便有了“孝”;国家以君王为重,便有了“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国家重于家庭,“尽忠”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这些行为选择的背后,体现出的排序优先原则是“国家一家庭一个人”。这意味着,当你个人意愿与家庭和国家产生冲突时,你要放下个人意愿,以家庭和国家为重,在家顺从父母,于国听命君王。所有符合这一排序优先原则的行为,会被视为“知礼”,而不符合的话,就会被视为“违礼”。

汉儒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更是将这一排序优先原则推向极端,归纳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结果是,个人完全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礼”也由对人的约束变成了对人的束缚。

“礼”的如此异变,不知是不是当年孔子的初衷。“复礼”,是孔子一生的政治梦想,更被其视为是一条“天下归仁”的大道。既然是“复礼”,这说明,孔子想“复”之“礼”,在孔子之时,就已失去,而终其一生,孔子也未能成功“复礼”。

那么,孔子想复之“礼”,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难知其详,不过,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语,可以推断,其背后的排序优先原则应该是“民众一社稷一君王”——与后来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礼”,取向并不相同。

事实上,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其背后也是社会排序优先原则的根本改变——“国家一家庭一个人”逐渐变为“个人一家庭一国家”。旧礼被新规所取代,不变的是,我们有时仍要在两难中做出取舍。

P1-5

序言

礼不远人

陌生相逢的人们,偶尔也点一点头。就在这点头的一刹那,人们相互识别了对方。的确,你是你,我是我,你我之间是有区别的。人们开始描述这种区别,并且从各个方面将这种区别固定下来,于是有了秩序,以及对这秩序进行规定的制度、律法和伦理。人们的交往变得有序,开始辨识言行得体不得体。从此,一个关于茫茫人世的大字矗立起来:礼。我们的祖先作诗感叹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仿佛失礼之人,是不可生于世的。便是对于一个人群,到了“礼崩乐坏”之时,也就到了我们的祖先最痛心疾首、惶惶不可终日的关头。那时手忙脚乱的哲人就希望克己复礼,让人们安守在各自的位置上,学会彼此点头、微笑,过上和而不同的生活。在那些古老的岁月里,在历史的霉苔之中,礼就像空气,永远包围着我们的祖先。

礼慢慢离人远了,人们就想讲一些别的道理。《尚书》里讲“维齐非齐”,荀子说是认为人有等差,因而人群有贫富贵贱的意思,现代人却改口说是认为人的天性不一,却不可认为是贫富贵贱的差别。而这一切其实都可以算在礼的名下,虽然是截然相反的秩序观念。人们不仅需要不远人的礼,而且需要更近乎人情的礼,贴着肉、带着呼吸的礼。作为大字矗立的礼似乎已经不见了,但人们却有了更多更细密的秩序,以及对这秩序进行规定的制度、律法和伦理。现在,礼像我们的血液和心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有所得(6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朱建纲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76663
开本 32开
页数 1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09
CIP核字 2016151901
中图分类号 C49
丛书名
印张 3.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88
111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