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湖风物且留连
内容
试读章节

可见“先蚕”是嫘祖,有个形成过程。《史记》《山海经》只记黄帝正妃西陵氏嫘祖,都没说嫘祖与蚕丝有关系。《后汉书·礼仪志》记皇后等祭祀的二位蚕神的姓名是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也不是嫘祖。北齐时先蚕竟是黄帝。“先蚕嫘祖”是逐步形成的,因而只是传说,难以坐实为史实。

作为传说,古籍所记或民间流传的关于蚕神的故事有多种,略举以下几例。

女化蚕:《搜神记》记古有父远征,女儿思念父亲,戏对马说:“你能驮得父亲回来,我就嫁给你。”此马竞脱缰而去,直至父所。父见是自家的马来了,心疑家里有什么事,就骑马而归。当父亲知情后,心想不能将女儿嫁给一匹马呀!于是射杀了马,还晾晒着马的皮。女儿走过这里时,马皮忽然卷起女儿飞去。数日后,马皮裹着的女儿化为蚕,吐丝纺绩于树上。世人尊为蚕神,称“马头娘”“马明王菩萨”,塑像祭祀。《太平广记·蚕女》所记亦大同小异。这一故事是养蚕始于女子说的延伸。

蚕丛:古蜀王名。前蜀冯鉴《续事始》引《仙传拾遗》,记蜀王蚕丛,教民养蚕,给每家一个金头蚕,这家养蚕就必定繁孳丰收,收获后再将金头蚕归还给蜀王。这一故事说明在四川很早就开始养蚕L

蚕花娘子:《西湖民间故事》记杭州里佛桥村女巧姑,为一白颈鸟引到仙境,众多白衣女子教她一起采桑,一起供养白色的“天虫”。这些“天虫”会吐丝做茧,她们从茧里抽丝织锦……后来是她将“天虫”与桑树种子带回到人间,人们将“天虫”二字合起来称为“蚕”,遂为养蚕之始。

各种佳话传说虽多,但最为经典的、最负盛名的,还是“先蚕嫘祖”。将蚕神归于嫘祖,是将教民养蚕制衣的始创者、协助黄帝确立以农桑为立国之本者、能为人文始祖母仪天下者归属于_人,此_人实在是非嫘祖莫属。这一传说—旦形成,不论是逻辑上,还是传统观念上,都是最站得住的,也就成为流传最广的了。南宋罗泌《路史·后记》卷五记“(黄帝)元妃西陵氏日傫(嫘)祖,以其始蚕,故祀先蚕”。流传至当代,1980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对“西陵氏”作了明确概括,“黄帝元妃,又称嫘祖。始教民蚕,治丝茧,后世祀为先蚕”。

于是,这个位于丝绸之府杭州境内之早有人居的“古西陵”一旦坐实,就非同小可,因为嫘祖,乃“西陵之女”也。而“丝绸之府”配以“先蚕嫘祖”之说,也真双美之匹配了。

诚然,全国名“西陵”之地有多处,“嫘祖故里”之争方兴未艾,少说也有13处之多,湖北黄冈、浠水、宜昌,四川盐亭、叠溪,河南开封、荥阳、西平,陕西白水,山西夏县,山东费县,江苏吴江,当然还有浙江杭州。

这里首先要弄明白,嫘祖作为一个养蚕制衣创始者的偶像化、神话化的艺术典型——“先蚕”(蚕神),本是传说中人物,未必也难以坐实为史实人物来论定某一处才是真故里,其他都是假的,而应该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开发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是黄帝,全国也有多处遗迹,各有各的传说,都可供纪念与凭吊。同样,多处有嫘祖遗迹,也应看成是这—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西陵氏嫘祖之于杭州,还并非只因杭州有古西陵,更在于杭州这丝绸之府,可追溯到更为远古的时代。过去一般认为殷商时川陕蚕桑业盛于江浙,宋以后江浙才发展和逐步领先。现良渚文化的发掘应改变这一看法,四五千年前,良渚人已“穿丝佩玉”,蚕丝业已相当发达,那时川陕还是不开化地区。问题是“良渚人’在鼎盛期突然在这里集体“失踪”,他们的蚕丝文明也自然在这里整体消失。“失踪的良渚人’北上或他迁,他们的影响逐步在中原出现(人们更多注意他们的玉文化),这正是殷商时川陕蚕丝盛于江浙的时期。直至宋以后,蚕丝才又“回老家”而江浙鼎盛。

作为“先蚕”的嫘祖,始教民蚕桑者,必归属于蚕丝历史悠久之处。此亦西陵,彼亦西陵,当以蚕桑源远流长者为“祖”。嫘祖传说归属于杭州西陵,有其合理性。而作为“丝绸之府”的杭州,对“西陵”“嫘祖”与蚕丝相连的“西陵氏文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发掘与弘扬。

杭州玉皇山下有中国丝绸博物馆,馆前有嫘祖塑像。那不是一尊供人膜拜的菩萨,而是对传说中养蚕始祖嫘祖的人性化想象,她装束原始而略带野气,显示西陵氏历史悠久绵远她手挽丝绸,临水屈膝而坐,俨然是位养蚕浣丝女子全身洁白如玉,丝绸轻扬飘舞,似欲乘风仙去。这令人对古之西陵氏浮想联翩,神思飞扬……

P12-P15

后记

西湖可居、可游、可读,三者兼备方能拥有一个完整的西湖。每个人居、游、读的角度与心境各不相同,这又会在人心中投射出千万个不同的西湖。因此,西湖的万种风情不仅生发于晴好雨奇的自然景象变幻之中,也造就于人们的心境之中。正如钟婴老师所说:“美妙的好景,也出于诗人_种脱离纠结而得以寄情山水的好心情。”(《白居易“唯留一湖水”》)。

《西湖风物且留连》辑集了钟婴老师近三十篇历史散文,这些文字通过对历史典故和传奇故事史料的梳理类比和内涵挖掘,透过对一个个历史遗迹的追本溯源,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历久而弥新、柔情而侠骨、缥缈而切实的西湖,并从西湖折射出国运的隆替起伏、文人雅士的文采风流、迁客骚人的离愁别恨、黎民百姓的世俗祈愿。比如,她爬梳剔抉了白蛇传故事历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从雏形到转型、定型的脉络,揭示出近代人文主义思潮如江河人海、势不可挡的历史规律。她用白蛇故事的历史演变,生动地诠释了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提出的“从民众的感情与想象上酝酿着这件故事的方式”的著名论点(《白蛇故事几变身》)。比如,她以世界科技史的视域,称颂了晋代道教学者葛洪人生定位转型的智慧,把一个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仙家道士形象,拉回到世界文明进步的史实之中(《葛洪的“华丽转身”》)。比如,由《绿衣人传》中无名姬妾的无辜被害演化的《红梅记》中李慧娘冤魂惩恶的传奇主题,昭示了惩处邪恶的正义理想(《红梅阁的冤魂》)。再比如,从梁祝的化蝶重生(《梁祝故事与“化蝶”》),到美女成仙的自由向往(《西湖水仙的传说》),反映长期处在底层的弱势民众为抗争专制而喊出的最无奈、最悲壮的声音:即便死也要做自由鬼。这种超越生死的自由向往,是对长期专制压抑之下炼就的不屈灵魂的供奉。

钟婴老师年过八旬,与西湖周旋几十年,居于斯、游于斯、读于斯,她对西湖的感知细腻独到,叙述笔调深情隽永。《西湖风物且留连》承载了她对西湖富有历史温情的留连之意,让人触摸到西湖富有温度与肌理的历史痕迹,聆听到千百年来一个个西湖精魂的低回吟唱,人情入理,入筋入骨。每篇读罢,常让人掩卷遐思,鉴往知来。

钟老师是我的大学老师,也是我的中学老师。我们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机缘中建立起师生的关系。拜读这部书稿的过程中,让我回想起钟老师影响我半生以来读书旨趣与事业轨迹的点点滴滴。今天,她仿佛又以西湖为课堂,引领我在湖山深处扪萝挽葛、剜苔剔藓,将被历史淹没漫漶的远古刻石重现眼前,还原出一个更加悠远、更加阔大的西湖,一个历史风烟的跌宕雄浑与世俗生活的细腻多情水乳交融的西湖。我—方面恭敬地感恩钟老师授予我对西湖新的认知和居、游、读方式,一方面也非常乐于将该书及钟老师对于西湖的种种留连情愫,与更多的读者分享。

目录

良渚神徽与印第安人的联想

丝绸之府创始神的追寻

钱江怒潮的拷问

从苏小小的“倡妓”身份说起

葛洪的“华丽转身”

三生石前“情”的修行

白居易“唯留一湖水”

说钱镠:“有德于民甚厚”的王者

孤山梅花已嫁人

苏公堤上识东坡

西湖水仙的传说

井亭桥鬼故事今说

红梅阁的冤魂

岳坟于墓细思量

昭庆寺与花魁女

梁祝故事与“化蝶”

白蛇故事几变身

桃花影里倩女魂

垂老思秋瑾

香积寺与灶神文化

“咫尺西天”灵隐游

龙井茶——复活的精灵

后记

序言

西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由于秀美无比的湖光山色,更在于深厚博雅的文化底蕴。一次我从孤山脚下秋瑾墓旁经过,偶尔想起宋代“第一才女”李清照,觉得西湖有西施倾国倾城的容貌,兼有李清照卓荦不凡的气质才情,单将西湖比作西子,似乎稍有欠缺。人们游西湖,总是缱绻于西湖的外在的景观美,而往往忽略其内涵丰富的意蕴美。苏轼说:“杭州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这话也可接着说.——倘若西湖无苏堤,亦如西湖缺眉目。钟婴老师的《西湖风物且留连》,以独到的眼光、潇洒的笔墨,着力发掘西湖文化的内在意蕴美,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你畅游西湖也许经过西泠桥。但你可知晓,西泠之名源于西陵文化,而轩辕黄帝之妻——西陵之女嫘祖,就是杭州丝绸文化的始祖。

你带领孩子也许去过西子湖畔的少年宫。但你可知晓,少年宫的大殿原本是五代吴越著名的昭庆寺遗址,苏东坡、袁宏道、张岱曾为其赋诗作文,《醒世恒言》里描写的“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你攀登宝石山也许拜访过抱朴道院。但你可知晓,在此修行的葛洪,被李约瑟誉为“公元4世纪最伟大的博学家”葛洪的画像目前挂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同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并列。

历史是一部意蕴无穷、常读常新的书,能从中读出新意,要靠目光犀利的有心人。我与钟婴老师在大学共事三十年。我是外来户,她是地地道道杭州人,生于斯、长于斯、恋于斯、老于斯,对杭州的历史,对西湖的一草—木,情有独钟。钟老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对明清小说钻研尤深。她说“一部文学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在这本书里,钟老师所描写的西湖风物,不但诗意盎然,活灵活现,而且新意迭出,耐人寻味,许多篇章称得上是具有学术价值的美文。

《丝绸之府创始神的追寻》—文,从西泠桥的名称谈起,在良渚文化与西陵文化之间架搭桥梁,探明了西陵之女嫘祖就是杭州丝绸文化的创始神。《钱江怒潮的拷问》不断追问钱江怒潮“怒”的原因,塑造了素车白马立于潮头威武不屈的“潮神”伍子胥的形象。《香积寺与灶神文化》以史家笔法,描述了中国的灶神从主管饮食之神,异化为监视百姓一举一动向天庭打小报告的“驻家监视神”,逐渐遭到百姓淡忘遗弃后来从佛教汲取营养,灶神又以专管寺庙斋饭的“监斋菩萨”的面貌出现,才重获新生。杭州运河畔新建的香积寺,在文化定位、神殿布局与雕像风格等方面,勇于创新,独树一帜,是国内唯一供奉灶神“监斋菩萨”的寺庙。《自居易“唯留一湖水”》与《苏公堤上识东坡》两篇,生动记叙了西湖二湖堤的创建过程。自居易建成湖堤告别百姓时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苏轼在苏堤与民工共同劳动时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两位品德高尚的天才诗人,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济苍生,办实事,构筑两座长堤,疏通西湖,美化西湖,造福西湖,“毕水利、景观、交通于一役”,青史留名,功垂千秋。《岳坟于墓细思量》—文,从岳王庙墓园外碑廊内的一块不起眼的碑石切入,对碑文上文徵明的题诗,逐字逐句,细加分析,透过表象抓住杀害民族英雄的幕后真正黑手,目光犀利,力透纸背,发人深思。《昭庆寺与花魁女》别开生面地将明代末年发生的两个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加以对比:前者发生在工商经济新兴发展的西子湖畔,后者发生在封建大本营北京皇城根天子脚下前者主角是卖油郎,后者主角是贵公子前者以喜剧结尾,后者只能以悲剧告终。《醒世恒言》“独占花魁”的故事,率先提出真情实意卖油郎高于虚情假意贵公子的全新价值观,具有时代转型信号的重要意义。《垂老思秋瑾》这篇最感人。秋瑾的挚友徐蕴华是钟婴老师的“城外婆”,钟老师自幼与秋瑾有不解之缘,对秋瑾的印象特别深刻。文章满怀激情,援引秋瑾历年所作的诗文为证,生动描述了秋瑾挣脱封建枷锁,顺应世界进步潮流,义无反顾献身革命的光辉一生,特别重笔刻画了西泠桥旁秋瑾墓两次铲平两次重建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正因为人间有大爱,公道在人心,一身傲骨的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如今才能挺立在西子湖畔。

杭州地区是中国南方长江文化的源头之一,一汪清清西湖水,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文化史。

时光易逝,人类用爱心培育的灿烂文化世代常青。

内容推荐

钟婴所著的《西湖风物且留连》中,《丝绸之府创始神的追寻》—文,从西泠桥的名称谈起,在良渚文化与西陵文化之间架搭桥梁,探明了西陵之女嫘祖就是杭州丝绸文化的创始神。《钱江怒潮的拷问》不断追问钱江怒潮“怒”的原因,塑造了素车白马立于潮头威武不屈的“潮神”伍子胥的形象。《香积寺与灶神文化》以史家笔法,描述了中国的灶神从主管饮食之神,异化为监视百姓一举一动向天庭打小报告的“驻家监视神”,逐渐遭到百姓淡忘遗弃后来从佛教汲取营养,灶神又以专管寺庙斋饭的“监斋菩萨”的面貌出现,才重获新生。杭州运河畔新建的香积寺,在文化定位、神殿布局与雕像风格等方面,勇于创新,独树一帜,是国内唯一供奉灶神“监斋菩萨”的寺庙。《自居易“唯留一湖水”》与《苏公堤上识东坡》两篇,生动记叙了西湖二湖堤的创建过程。自居易建成湖堤告别百姓时说:“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苏轼在苏堤与民工共同劳动时说:“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两位品德高尚的天才诗人,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济苍生,办实事,构筑两座长堤,疏通西湖,美化西湖,造福西湖,“毕水利、景观、交通于一役”,青史留名,功垂千秋。《岳坟于墓细思量》—文,从岳王庙墓园外碑廊内的一块不起眼的碑石切入,对碑文上文徵明的题诗,逐字逐句,细加分析,透过表象抓住杀害民族英雄的幕后真正黑手,目光犀利,力透纸背,发人深思。《昭庆寺与花魁女》别开生面地将明代末年发生的两个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加以对比:前者发生在工商经济新兴发展的西子湖畔,后者发生在封建大本营北京皇城根天子脚下前者主角是卖油郎,后者主角是贵公子前者以喜剧结尾,后者只能以悲剧告终。《醒世恒言》“独占花魁”的故事,率先提出真情实意卖油郎高于虚情假意贵公子的全新价值观,具有时代转型信号的重要意义。《垂老思秋瑾》这篇最感人。秋瑾的挚友徐蕴华是钟婴老师的“城外婆”,钟老师自幼与秋瑾有不解之缘,对秋瑾的印象特别深刻。文章满怀激情,援引秋瑾历年所作的诗文为证,生动描述了秋瑾挣脱封建枷锁,顺应世界进步潮流,义无反顾献身革命的光辉一生,特别重笔刻画了西泠桥旁秋瑾墓两次铲平两次重建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正因为人间有大爱,公道在人心,一身傲骨的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如今才能挺立在西子湖畔。

编辑推荐

《西湖风物且留连》的作者是一位在西湖边度过了八十多个春秋的老太太,她是明清文学的研究专家。她将那些关于西湖的人物和风景的美丽故事娓娓道来。她便是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钟婴老师。在她的书里,有白娘子、苏小小的柔情,有岳飞、于谦的刚正,有龙井的缕缕茶香,也有钱江的汹涌浪潮。杭州的故事,在她笔下生动起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湖风物且留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051401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7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619518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85
13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