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蒋勋说红楼梦(修订版共8册)(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蒋勋说红楼梦(修订版共8册)(精)》是是蒋勋先生的《红楼梦》私家讲堂。

这里有繁华、幻灭的空灵与哀伤,有青春的孤独、寂寞和彷徨,更有活泼泼的真生命,热辣辣的真发情。

读它,已不再是欣赏美文,也不是寻找思想,而是一个生命在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

跟着蒋勋老师读《红楼梦》,才是真正阅读自己的一生。

内容推荐

《蒋勋说红楼梦(修订版共8册)(精)》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探索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目录

第一册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我的《红楼梦》记忆

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秘密的青春王国

《红楼梦》的结局

zui像镜子的小说

八十回 的《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还”的哲学让人超越

真事隐去,心存悲悯

zui早的女权主义者

神话和名字的背后

含玉而生的宝玉

神话情缘

黛玉还泪

生命的真相

“命”与“运”的预言

贾雨村与娇杏

放飞奁中钗

繁华与幻灭

放下的领悟

解注《好了歌》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多看一眼的情缘

章回与悬疑

贾雨村的心机

林黛玉出场

庄子的禅机

贾府的萧疏

贾府的人物关系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贾宝玉抓周

人性的中间地带

回归人性的本质

为自己而活

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与自我实现

生命的真性情

关于亡国之君

颠覆体制的英雄

曾经活出过自己的女性

回到十二三岁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

冷子兴冷眼旁观贾雨村

林黛玉的家教

贾雨村重返仕途

黛玉眼中的贾府

贾府的建筑

黛玉和贾母的相见

陪衬的描写:迎春、探春、惜春

林黛玉的灵性存在

浓墨重彩王熙凤

恍若神仙妃子

机关算尽太聪明

黛玉见舅舅

王夫人口中的宝玉

贾府的进餐礼仪

尘世相遇,何等眼熟

作者对自己又爱又恨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宝玉惊人的深情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心如止水的李纨

贾雨村的难题

护官符

英莲被卖的过程

贾雨村深谙官场机巧

“呆霸王”与他的母亲和妹妹

小男孩的诡计

薛家母子入住梨香院

薛蟠在贾府如鱼得水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生命结局的印证

晴雯:作者疼爱的悲剧角色

发育中的宝玉

宝玉春梦的场景铺排

悠悠荡荡入梦来

青春期的闲愁

宝玉游太虚幻境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黛玉、宝钗: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迎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惜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分骨肉》、《乐中悲》

《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

《聪明累》、《留余庆》

《晚韶华》、《好事终》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色即淫,知情更淫

警幻仙姑密授云雨之事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青春期的知己

巧妙的转场剪接

丑角通常是文学、戏剧的救赎

刘姥姥的机缘

穷人家的人情委婉

周瑞家的费心安排

刘姥姥目瞪口呆

刘姥姥眼中的王熙凤

讲真话的辛酸

不可思议的调情

富贵贫穷的对比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极为寻常的一天

宝钗的热毒

秃头和尚的“海上方”

大自然的平衡之方

zui高级的技巧:意外

周瑞家的送宫花

贾琏戏熙凤

贾家的财大势大

宁为玉碎的性格

意外的领悟

王熙凤的悲剧

曹雪芹的青春记忆

活泼的语言

宝玉的同性伴侣秦钟

刹那间的生命怅惘

肉身的幻灭与觉醒

宝玉与秦钟的读书计划

侧写焦大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焦大讲出贾家的丑事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轻描淡写的生活细节

帮闲文人的虚伪

买办的阿谀奉承

宝玉探病

金玉良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深情的悲剧

小儿女的情感密码

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

分享生命细节的深情

宝玉对晴雯的体贴

袭人的周到懂事

青春期的无限可能

青春王国的边界

感人的生命情调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少年的秘密

一清如水的情感

童年的读书记忆

袭人对宝玉的深情

贾政的父权权威

惊人的文学技巧

宝玉与黛玉的秘密

宝玉与秦钟的青春记忆

龙蛇混杂的学堂

宝玉、秦钟的话语缠绵

薛蟠读书的世界

青春期性的萌芽

青少年的性游戏

贾蔷闹学

闹学的场面

闹学落幕,权势开场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如何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中

金寡妇的委屈和心酸

文学中人性的救赎

闹学正式结束

不在话下的起承转合

另一个短篇的主角:璜大奶奶

角色转换中的人性空间

秦可卿生病

独一无二的文学经验

十七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聘名医为秦可卿看病

名医出场

名医探脉

气滞血亏

病由心造

第二册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试读章节

我的《红楼梦》记忆

我没有想到会讲《红楼梦》,一直不想开讲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从十二三岁时开始读《红楼梦》,读得入迷,功课一塌糊涂。所以家里有一段时间禁止我读《红楼梦》。记忆很深的是在坊间买的一本《红楼梦》,是用当时一个电影明星(乐蒂)演的林黛玉剧照做的封面,晚上躲在棉被里面,用手电筒照着看。所以,《红楼梦》对我来说是特别的记忆,是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私密感情的记忆。有时候觉得不应该跟很多人分享这种很个人的情感。

读大学时,很多科系里面,比如中文系,会开《红楼梦》的课,偶尔也去旁听一下,总觉得跟自己躲在棉被里面看《红楼梦》的感觉不一样。我相信很多大学研究所里开这个课,都比较着重于研究,一学期都在讲关于考证的部分,始终没有碰到小说本身。所以我一直在疑虑,我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我和《红楼梦》间那种很私密的情感,适不适合跟很多朋友分享。

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很多《红楼梦》的手抄本流传。许多人不知道是谁写的,每个人读到的可能是散乱的一回两回,没有写完,最多到了第八十回就没有了。它在民间流传,大家也觉得可有可无,从来不是不得了的“文学”,也没有人注意它。可慢慢地,它变成了大家爱读的东西。这种“乐读”的快乐,就引发了《红楼梦》从手抄本变成印刷品出版。

人们大都知道程伟元这个人。程伟元是个出版商,他跟另外一个叫高鹗的写小说的人合作,在手抄本的《红楼梦》八十回后面又补了四十回,便成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并将其印刷出版,才有了普及的《红楼梦》。最早的《红楼梦》,就是手抄的。谁喜欢它,谁就手抄。现在的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用手抄?如今拿一部《红楼梦》来,我们光看印刷品都已经吓晕了,何况是手抄。可是对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讲,完全可以理解。我在大学的时候还手抄过鲁迅的小说。因为当时复印机不发达,从台湾大学借到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偷偷借出来的朋友说,两天后你们一定要还。所以我们就连夜抄,一个人抄累了,就跑去睡,另外的人就接着抄。所以我知道什么叫作“手抄本”,“手抄本”说明你真喜欢那个作品,不能买,就用手抄。

《红楼梦》最早的手抄版本慢慢被人搜集,像后来的胡适这样受过西方严格考证学或文学史研究训练的人,回到中国,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也开始探讨很多被我们今天列为“红学”的问题。

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我想,讲《红楼梦》,我不会碰太多的“红学”,红学简直像大海一样,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我的很多学生现在还在修研究所的《红楼梦》课程,到最后碰不到太多跟小说有关的东西,一直在外围转,比如,作者是谁,作者的家世如何,宝玉影射谁——这叫作红学考证。不是说考证不重要,但是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它就是小说,读起来要很好看。我们要读进去,让它跟我们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要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可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道统当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一本书只有能承载一种道德,才有流传的意义,像《四书》、《五经》,都有重大的文化使命。我想,小说这种东西是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发展出来的,首先还是要“好看”、“有趣”。

我看到几个有趣的版本对《红楼梦》的考证,他们会把《红楼梦》牵强附会到说它要讲的是反清复明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学者就是专门说里面哪一个人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个人。《红楼梦》变得很奇怪,有一点像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可以附会出自己所要的东西。那个学者,心里只有反清复明,就在这里面套用反清复明的公式,讲得头头是道,而且完全能自圆其说。另外一个学者说,这个小说是讲清朝顺治皇帝跟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爱上了董小宛,后来出家,在五台山做了和尚,《红楼梦》隐喻这个故事,所以宝玉是谁,黛玉又是谁,一样头头是道,而且也可以自圆其说。我读了这些考证以后,发现《红楼梦》这本小说,你套用任何故事都可以言之成理。

我想,最早喜欢看《红楼梦》手抄本的人或许不在意它是不是文学,它会不会被放到文学系去作为研究的对象,重要的是它这么好看,好看到你十二岁看它,三十岁又看它,四十岁还看它。在不同的年龄去看《红偻梦》,感受不同,但是都“好看”。

小时候家里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一方面说《红楼梦》真好看。犬人的世界很矛盾。不准我看,又说好看得不得了。我当然好奇,躲在棉被里看《红楼梦》的时候,就想:说不定大人们以前也这样偷看。

《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它今天变成了古典文学,很多人都觉得它是老年人读的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人物角色年龄也被加大,比如王熙凤,有时候是四十几岁的演员演。小说里面,王熙风开始大概十七岁,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是十二岁左右,贾宝玉大黛玉一岁,宝钗又大一点,他们在小说里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

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问题。他们全部是少年。想想看,我们家里十二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他们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超过十五岁,他大概就不会这么呆了,像黛玉,整天没事在那边哭,无缘无故地就生气了,计较宝玉对别人好,嫌对她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所以,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

P2-5

序言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大部分的畅销书,在短短一、两年,高踞消费排行榜,看到书商的夸张广告:每三十秒就卖出一本!令人咂舌。

但是,畅销书流行的热潮一过,就像一堆废纸,也在消费者的脑海、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所谓“畅销”,也就是快速“退流行”。

在急功近利的商人眼中,仍然追逐着短促的流行,追逐着假象的畅销。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完以后舍不得丢掉的书?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过一次还想再读的书?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一本书可以永远留在身边,一读再读,在一生的不同阶段给你感悟、启发,给你反省、思考的吗?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畅销书,三百年来,从手抄本流传,到木刻活字本,到石印本,一直转换成电影、连续剧,《红楼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退流行”,还在不同的时代,发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

书商在做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的畅销排行榜时,无法理解《红楼梦》在长达一百年、两百年间真正永不消退的“畅销”。

但是,生命短促到只有一个月、一个星期的计较,当然看不到一百年、两百年。

《红楼梦》是三百年来的大畅销书,如同德国出版界以一千年统计,发现最大的“畅销书”是基督教的《圣经》。

所有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畅销书。

以一千年、两千年为计算,有多少人阅读过《老子》、《论语》、《庄子》、《诗经》……

历史有另一张畅销书的排行榜。

作家迷恋短促的“畅销”,不可能是好作家。

读者迷恋短促的“畅销”,也不可能是好读者。

《红楼梦》的作者用十年的时间写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他如果计较一个月的“畅销”,不会写这本书。

最早的《红楼梦》的读者,用手抄流传的方式,一字一字抄写,抄写完百万字,他们如果在意“畅销”,也不会做这件事。

让“畅销”归于“畅销”;让“经典”归于“经典”。

《红楼梦》仍然在许多人的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读都那么不同,就像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

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了。

人生看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是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

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她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

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

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很委婉地使人们感受到妙玉洁癖背后隐藏的热情,她极爱宝玉,但她的爱是不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也变成一种怕受伤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

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

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

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红楼梦》的作者通过一个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

“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

《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  “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红楼梦》的每一章、每一回都可以单独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看待。

许多年来,《红楼梦》在我的床头,临睡前我总是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看到累了,也就丢下不看。

事实上,《红楼梦》并没有一定的“开始”,也没有一定的“结束”。

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

《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

因此,每天能阅读一点就阅读一点,反而可能是读《红楼梦》最好的方法。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

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美。

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宝玉,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

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

《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少年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会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本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我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

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这几年,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书评(媒体评论)

林青霞——

蒋勋老师是我的偶像,听老师讲《红楼梦》,心里会产生安定的力量。

叶嘉莹——

蒋先生的感觉非常敏锐,他讲《红楼梦》,不但细致,而且非常深刻,尤其他能够把这种细致深刻的感情用很有学理的语言表达出来。

蒋勋——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蒋勋说红楼梦(修订版共8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0911
开本 32开
页数 28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高中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914
CIP核字 2016300000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8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3
16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