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垭口(听徐俐讲梅里转山的故事)
内容
试读章节

17号下午,尽管我们还状态轻松地在中甸古城随意游览,一些照片也记录了当时的自在与愉悦,但对未来行程的担忧始终萦绕在心头,那种担忧和恐瞑一刻也没有因为我们的故作轻松而消失。

当晚临睡前,我居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胸口抽搐性疼痛,伴随呼吸困难。当时我和先生分别躺在床上看电视,所谓看电视也仅是毫无目的的举动,更接近下意识的行为,眼睛虽盯着电视荧屏,心里却分明被即将到来的未知所牵系和压迫。我和先生都不刻意跟对方交流什么,因为彼此都十分清楚对方所想,交流只会给对方徒增更大的压力。那时,我仿佛更加深切理解了所有朋友的退出,如果没有特别的祈愿作为充分的心理依据,仅仅为了满足徒步的爱好,放弃是极其自然的决定,人们没有理由为爱好承担如此之高的风险,更没有必要为爱好付出这般难以想象的辛劳。我胸口的抽搐性疼痛就发生在这联想的不着边际和恐惧的层层压迫之中,这个症状使我的先生惶惑而紧张:你会是心脏有问题吗?你行吗?

我曾经三次进藏均安然无恙,其中1998年是在1月份,当地接待干部说,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哪位女记者在1月份进藏采访,我是第一个。他们告诉我,西藏1月份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平时的50%,他们对我那时进藏表示钦佩。拉萨海拔3700多米,比香格里拉高出400多米,那时我也仅是轻微头痛,从未有过心脏疾患,这次为何如此异乎寻常?

人的身体是一个非常精密和有趣的整体,在中医的理论当中整体论尤为鲜明,当任何一种病兆作为“果”出现的时候,中医告诉病人的都是因为有了某“因”,所以才有这样的因之后果,中医正是因为寻找和治疗那个极易被人忽略的“因”而神乎其神。胸口疼痛是我的“果”,那么“因”是什么?我从未有过心脏疼痛的前科,哪怕仅仅是短暂的功能性疼痛,难道是我的潜意识希望我放弃这趟行程吗?心脏疼痛应该是近期心力过于焦虑的结果,是本能的自我保护,它在提醒我,临近出发,一日重过一日的紧张和恐惧,已经积攒成严重的生理反应,如果不能有效地缓解,上路便是极端的贸然行为。

伴随这种疼痛,我确乎怀疑起自己:我真的能行吗?这的确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吗?那时我在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悲壮的情绪,仿佛为了某种信仰而不得不决然前行。但是,那种悲险、犹豫,甚至动摇仅仅只是短暂的片刻,一转念我便想到,这次行走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有意在日趋保守的中年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为了检验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我们为此已经等待了一整年,怎么可能临阵放弃呢?冷静下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症状不会是高原反应,我曾经三次进藏均安然无恙,现在仅仅是因为过于害怕,身体出现应激保护,只要能放松下来,解除心理负担,不会有任何问题。

先生也安慰我:明天上路前我再去买点葡萄糖,万一路上心脏出问题,葡萄糖能救命。这是我们在转山攻略上看来的,原以为没用,没想到还是用上了。

乔阳帮我们和老熊联系了向导。因为担心我们体力不支,乔阳建议我们多带两匹马,万一走不动可以让马把我们驮出来。听到这个建议,我们五味俱存:乔阳啊,你在向我们描述你的转山经历的时候不是曾经对你的同伴说:谁也不许骑马,必须自己走到底!你忘了吗?我们也是不会骑马的,只要有一丝可能,我们就会走到底。

走到底是我们的心愿,否则怎能劳其筋骨,但能不能走到底却是未知,这有待时间去验证。对于乔阳多带两匹马的建议我们没有反对,必须有备无患,不能意气用事。最后,五匹骡马,三位向导,一行六人,组成了我们的出发队伍。因为山势险峻路途遥远,我们的行李装备必须由骡马来驮运,三位向导在带路的同时,路上的一日三餐也由他们制作打理。向导是一家人,领头的是一位2l岁的小伙子,名叫扎西,另外便是他40岁的母亲和三十七八岁的表叔。一家人就住在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边一个叫永芝的村子,他们村恰好就是梅里外转线的起点。

P24-27

目录

序言

引子

缘由

铁定的决心

上路

第一道险隘:翻越多克拉垭口

扎西是个奇迹

多克拉“遇险”记

带着别人的灵魂上路

五天后,见到了第一个村子

三爷老熊

领略“西部”

渴望已久的温泉

逃离察瓦隆

那一刻,我真的走傻了

晒急,晒恼,晒得无处可逃

世外桃源来得村

说拉,我看见你了

小溪在何处流淌

求醉

落脚在天边的“季候鸟”

转过,走过,还有什么?

感受宗教

序言

按照出版计划,出版社继续延续了我的讲故事系列,封面上标注了“听徐俐讲转山的故事”,其实这本书是我与我家先生合写的,因为这是我们两人的一次共同经历。事情发生在2009年的10月,我和先生在梅里雪山外转线上徒步了十多天,作为一对非专业“驴友”,且年届中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能完成高原上那一路长距离的行走,其间的甘甜辛苦唯自己才能体会。原想着这本书应该早些写出来,但先生是评论家,时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平素不屑与我等在电视上念新闻稿的为伍,尤对明星出书系列的写作之人时有戏谑,引他与我同在一册实为不易。久而久之,时间就这样耽误了下来。

决定两人合写,才发现合写的不易,多因为互有依赖,又因为互有冲撞,几经磨合,数次调整写作结构,才最终确定转山过程的主体由我来叙述,先生对其过程的某个节点若有感悟,也写下来附在我相关章节的后面,作为读者阅读的补充。所以仅就某一过程而言,读者会读到两个版本,或许存在情节上的重叠,但我与先生各自对此的体认定有不同。不知读者是否会因此觉得多些生趣。

图片说明及随行几个人物的描写都是先生完成的,而他本人最为看重的是他的《感受宗教》,这是他愿意写的东西,集合了他在这方面多年的思考。每每经过神龛大殿,先生从不许愿跪拜,不看他的文章,我也不知宗教在他的内心究竟是何分量。我们自诩自己的转山并没有丝毫的宗教含义,但试图借助某一特别的过程达到某一特别的目的,其本身就难脱宗教的本质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生《感受宗教》的写作本身就是一次纯粹的心灵之旅,在对宗教的渐次认知中达到自我厘清,从而将心灵安放在一个自认妥帖的地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份心灵的妥帖对现代生活中陷入各种纠结的人们尤显重要。

十万字不是一个大的篇幅,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借此将写作较长时间地坚持下来。我不认为自己多么有写作天分,更多是因为唯有写作,或者唯有伏案的特定状态,才可能促使自己有更多的安静,更多的思考,不至于将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谁都知道新闻业者有一种自我陶醉般的忙碌快感,我唯恐那样的忙碌过后自己的内心仍将一无所获,所以让自己安安静静地想些事,写些文字,作为对忙碌生活的调剂,是我目前乐意实践和奉行的存在方式。这是我的第三本小书,不知道后面还有什么,等等看吧。

内容推荐

《垭口(听徐俐讲梅里转山的故事)》以作者夫妇两人游丽江认识的颇有个性的咖啡厅老板乔阳,到有了转山的念头为起点,一步步向读者展示了徐俐与张天蔚夫妇两人如何脱离开现代化的办公室的工作,一步步坚定了转山来体会生活以及生命意义的过程。

徐俐夫妇已近知天命之年,对于没有强烈的信仰理念来支撑着完成转山的他们而言,13天几乎与世隔绝的艰苦、危险的生活,却是有着激发生命潜能和在艰苦条件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的特殊历程。

《垭口(听徐俐讲梅里转山的故事)》由徐俐、张天蔚所著。

编辑推荐

徐俐、张天蔚所著的《垭口(听徐俐讲梅里转山的故事)》真实记录了央视资深新闻主播徐俐及其丈夫两人转梅里雪山的心路历程,转山或许不是什么伟大的壮举,但是对于两个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人来讲,13天几乎与世隔绝的艰苦并危险的生活,却是有着激发生命潜能的特殊体验。朴实的文字带给读者的是时而揪心、时而雀跃的心绪起伏,还有对于生命意义的诸多思考与感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垭口(听徐俐讲梅里转山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俐//张天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49163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022630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35:24